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
10
1
作者
吉艳芝
徐明杰
+2 位作者
巨晓棠
董娴娴
张丽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6-96,共11页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248.52 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 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 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氮
种植制度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碳掺杂p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争争
刘怡维
+3 位作者
代德钊
安静
王若鹏
王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为了提高单一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通过碳掺杂和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对pg-C_(3)N_(4)进行改性得到Au/pg-C@C_(3)N_(4)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
为了提高单一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通过碳掺杂和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对pg-C_(3)N_(4)进行改性得到Au/pg-C@C_(3)N_(4)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元素的引入并未破坏pg-C_(3)N_(4)原有的片层结构,但明显提高了pg-C_(3)N_(4)的比表面积(高达158.2 m^(2)/g);AuNPs引入基体后,AuNPs的等离子共振效应可显著提高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当AuNPs含量为0.5%(质量分数)时,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784 s^(-1))。因此,通过碳掺杂和纳米Au负载改性pg-C_(3)N_(4)可制备高活性复合光催化剂,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氮化碳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多孔石墨相氮化碳
碳掺杂
纳米Au
光催化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家庄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
40
3
作者
赵乐
刘新军
+3 位作者
范莉茹
刘程
王淑娟
马学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石家庄臭氧(O3)污染较重的7月,开展连续10 d(2018年7月6-15日),8次/d的加密监测,获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数据及O3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采样期间O3污染特征、VOCs组成及O3生成潜势(OFP)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
在石家庄臭氧(O3)污染较重的7月,开展连续10 d(2018年7月6-15日),8次/d的加密监测,获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数据及O3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采样期间O3污染特征、VOCs组成及O3生成潜势(OFP)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O3-3 h浓度最高为243μg/m^3,与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与温度和风速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75.28±5.81)×10^-9,各组分浓度所占比例为OVOCs>烷烃>卤代烃>烯炔烃>芳香烃>其他组分。各类VOCs中,OVOCs对OFP的贡献最大,占64.12%。作为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OVOCs的一次来源较少,表明二次污染物对石家庄大气O3生成有重要贡献。从具体组分来看,OFP值排名前十的组分以OVOCs为主,其中最高的为甲基丙烯酸甲酯。采样期间,VOCs一次来源主要为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率分别为38%与32%;溶剂使用、汽油挥发、生物排放分别占13%、11%、6%。VOCs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潜势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
10
1
作者
吉艳芝
徐明杰
巨晓棠
董娴娴
张丽娟
机构
河北
农业大学资源与
环境
科学学院
河北
农业大学邸洪杰土壤与
环境
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
环境
学院
迁安京安大华检测站
河北华清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6-96,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905)。
文摘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248.52 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 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 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氮
种植制度
华北平原
Keywords
crop
soils
nitrogen
cropping system
North China Plain
分类号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掺杂p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争争
刘怡维
代德钊
安静
王若鹏
王赛
机构
河北
科技
大学理学院
河北华清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省表面和界面光电控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基金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2132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6208030)。
文摘
为了提高单一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通过碳掺杂和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对pg-C_(3)N_(4)进行改性得到Au/pg-C@C_(3)N_(4)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元素的引入并未破坏pg-C_(3)N_(4)原有的片层结构,但明显提高了pg-C_(3)N_(4)的比表面积(高达158.2 m^(2)/g);AuNPs引入基体后,AuNPs的等离子共振效应可显著提高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当AuNPs含量为0.5%(质量分数)时,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784 s^(-1))。因此,通过碳掺杂和纳米Au负载改性pg-C_(3)N_(4)可制备高活性复合光催化剂,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氮化碳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多孔石墨相氮化碳
碳掺杂
纳米Au
光催化性能
机理
Keywords
polymer composites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carbon doping
Au nanoparticle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mechanism
分类号
O643.36 [理学—物理化学]
TB333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家庄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
40
3
作者
赵乐
刘新军
范莉茹
刘程
王淑娟
马学琳
机构
河北
省
环境
监测中心
河北华清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4,共7页
文摘
在石家庄臭氧(O3)污染较重的7月,开展连续10 d(2018年7月6-15日),8次/d的加密监测,获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数据及O3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采样期间O3污染特征、VOCs组成及O3生成潜势(OFP)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O3-3 h浓度最高为243μg/m^3,与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与温度和风速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75.28±5.81)×10^-9,各组分浓度所占比例为OVOCs>烷烃>卤代烃>烯炔烃>芳香烃>其他组分。各类VOCs中,OVOCs对OFP的贡献最大,占64.12%。作为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OVOCs的一次来源较少,表明二次污染物对石家庄大气O3生成有重要贡献。从具体组分来看,OFP值排名前十的组分以OVOCs为主,其中最高的为甲基丙烯酸甲酯。采样期间,VOCs一次来源主要为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率分别为38%与32%;溶剂使用、汽油挥发、生物排放分别占13%、11%、6%。VOCs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
关键词
臭氧生成潜势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Keywords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VOCs
source apportionment
分类号
X82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吉艳芝
徐明杰
巨晓棠
董娴娴
张丽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碳掺杂p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王争争
刘怡维
代德钊
安静
王若鹏
王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石家庄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赵乐
刘新军
范莉茹
刘程
王淑娟
马学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