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吉艳芝 徐明杰 +2 位作者 巨晓棠 董娴娴 张丽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6-96,共11页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248.52 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 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 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种植制度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掺杂p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争争 刘怡维 +3 位作者 代德钊 安静 王若鹏 王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为了提高单一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通过碳掺杂和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对pg-C_(3)N_(4)进行改性得到Au/pg-C@C_(3)N_(4)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 为了提高单一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通过碳掺杂和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对pg-C_(3)N_(4)进行改性得到Au/pg-C@C_(3)N_(4)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元素的引入并未破坏pg-C_(3)N_(4)原有的片层结构,但明显提高了pg-C_(3)N_(4)的比表面积(高达158.2 m^(2)/g);AuNPs引入基体后,AuNPs的等离子共振效应可显著提高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当AuNPs含量为0.5%(质量分数)时,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784 s^(-1))。因此,通过碳掺杂和纳米Au负载改性pg-C_(3)N_(4)可制备高活性复合光催化剂,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氮化碳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多孔石墨相氮化碳 碳掺杂 纳米Au 光催化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赵乐 刘新军 +3 位作者 范莉茹 刘程 王淑娟 马学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石家庄臭氧(O3)污染较重的7月,开展连续10 d(2018年7月6-15日),8次/d的加密监测,获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数据及O3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采样期间O3污染特征、VOCs组成及O3生成潜势(OFP)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 在石家庄臭氧(O3)污染较重的7月,开展连续10 d(2018年7月6-15日),8次/d的加密监测,获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数据及O3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采样期间O3污染特征、VOCs组成及O3生成潜势(OFP)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O3-3 h浓度最高为243μg/m^3,与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与温度和风速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75.28±5.81)×10^-9,各组分浓度所占比例为OVOCs>烷烃>卤代烃>烯炔烃>芳香烃>其他组分。各类VOCs中,OVOCs对OFP的贡献最大,占64.12%。作为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OVOCs的一次来源较少,表明二次污染物对石家庄大气O3生成有重要贡献。从具体组分来看,OFP值排名前十的组分以OVOCs为主,其中最高的为甲基丙烯酸甲酯。采样期间,VOCs一次来源主要为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率分别为38%与32%;溶剂使用、汽油挥发、生物排放分别占13%、11%、6%。VOCs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潜势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