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典型中深层高阶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
1
作者 杨延辉 王玉婷 +12 位作者 张辉 刘忠 陈必武 张聪 陈彦君 陈龙伟 张永平 刘春黎 董晴 李宗源 冯小英 高仁安 孙涛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21,共14页
高阶煤层气随埋深增加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开发难度增大。沁水盆地南部中深层高阶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规模化开发的进程。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中深层高阶煤层气为例,在系统分析早期开发过程中存... 高阶煤层气随埋深增加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开发难度增大。沁水盆地南部中深层高阶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规模化开发的进程。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中深层高阶煤层气为例,在系统分析早期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块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形成的关键开发技术系列,最后提出了中深层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阶煤层气开发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认识不清楚、以直/定向井为主体的开发井型不适用、常规压裂改造技术适用性差是马必东区块中深层高阶煤层气效益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②建立了基于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构造导向滤波处理+高频属性辅助解释、加密地震道解释的精细地质构造解释技术,构建了地球物理融合属性预测煤体结构技术;③提出了开发主体井型由直/定向井向L型水平井转变,形成了“优质层段集中定向射孔+中大规模排量、砂量+自悬浮支撑剂+阶梯提排量”的阶梯式提排量控压压裂技术;④建议中深层复杂地质条件高阶煤层气田要围绕“精细地质构造认识、精细煤体结构预测、不断升级开发技术”3个方面持续推动效益开发。结论认为,该技术体系在马必东区块实施了L型水平井22口,平均单井日产气量达到9500 m^(3),是老井(直井/定向井)的10倍,最高单井日产气量率先突破20000 m^(3),其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我国其他中深层高阶煤层气资源开发提供了示范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马必东区块 中深层高阶煤层气 开发调整 构造解释 煤体结构 L型水平井 阶梯式提排量控压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井距优化技术
2
作者 王玉婷 杨延辉 +8 位作者 张聪 王秀伟 刘忠 陈家乐 董晴 孙涛 张武昌 李可心 王琪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100,共14页
【背景】井距设计直接影响区块资源利用率与开发效益。合理的井距设计对煤层气田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以来,沁水盆地南部开发区块埋深不断增加、渗透率逐步降低,主体开发技术不断升级,传统井距难以满足现场需求。【方法】... 【背景】井距设计直接影响区块资源利用率与开发效益。合理的井距设计对煤层气田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以来,沁水盆地南部开发区块埋深不断增加、渗透率逐步降低,主体开发技术不断升级,传统井距难以满足现场需求。【方法】以沁南西−马必东区块为例,采用数值模拟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思路为指导,基于压降扩展协同解吸机理,分析了井距影响因素,建立了煤层气井距研究流程图,明确了给定经济参数下,不同地质条件与工程参数组合下的最优井距。【结果和结论】(1)渗透率、含气量、压裂缝半长是影响井距的重要因素,与井距呈正相关。(2)煤层气井距设计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不同地质、工程参数组合下的产能预测和采收率预测;同时开展经济极限井距计算,兼顾单井评估的最终可采储量(EUR)最大化、采收率合理化与经济效益优选最优井距。(3)根据沁南西−马必东区块实际地质、工程及经济参数,建立了最优井距值图版,指导了现场生产实践工作,为沁南西−马必东区块产能建设过程中的井距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考虑压降扩展协同解吸作用,采用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方法进行合理井距优化,是今后煤层气开发的重要趋势,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田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高煤阶煤层气 水平井 井距优化 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 数值模拟 协同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综述
3
作者 王昕瑞 陈涛 孙涛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0,共10页
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是一种从大规模文本知识库中选择和组合相关知识,以回答复杂问题或验证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可以显著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实用性,因此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该任... 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是一种从大规模文本知识库中选择和组合相关知识,以回答复杂问题或验证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可以显著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实用性,因此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该任务面临两大挑战:1)如何从海量语料库中准确地选择推理所需的知识;2)如何通过多步语义合成进行有效推理。针对这些挑战,该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工作,但是尚缺乏对该领域的综述。因此对该领域的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给出多跳推理以及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的定义;其次,分析、比较了当前流行和高质量的基于文本知识的多跳推理数据集;再次,对已有的知识选择方法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方法的优缺点;继次,对已有的推理方法进行分类讨论;最后,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文本知识 多跳推理 知识筛选 语义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煤层气解吸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恩东 吴海明 +3 位作者 沈健 刘晶 魏波 王国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入井流体都添加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不仅对煤储层的表面性质产生影响,还影响煤层气的解吸能力。因此,室内使用两种不同的煤样以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开展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以及煤层气常压、变压解吸实验评价...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入井流体都添加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不仅对煤储层的表面性质产生影响,还影响煤层气的解吸能力。因此,室内使用两种不同的煤样以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开展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以及煤层气常压、变压解吸实验评价,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溶液表面张力明显降低,其中复配表面活性剂FP-GA的效果最好,质量浓度为0.5%时能使表面张力降低至22.6 m N/m;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02降低煤样表面接触角的效果最好,能使硬煤和软煤表面的接触角分别降低至9°和12°;使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硬煤和软煤的常压、变压解吸量均明显增大,其中复配表面活性剂FP-GA使两种煤样常压和变压解吸量的提升幅度最大,能显著提高煤层气的解吸能力。这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改变煤岩表面润湿性的方式来降低煤层气解吸时的毛细管阻力,从而起到增大煤层气解吸量的效果,为煤层气开发过程合理使用表面活性剂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表面活性剂 解吸能力 表面张力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酰胺型润滑剂在铁表面减摩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顺从 戴尧 +3 位作者 徐浩 王继乾 卢福伟 刘桂英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600,共5页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酸酰胺、油酸二乙烯三胺、油酸三乙烯四胺、油酸四乙烯五胺4种表面活性剂在铁表面的吸附性能和润滑性能。吸附模拟结果表明,吸附能随氮原子含量提高而增大,其中油酸四乙烯五胺单分子在铁表面的吸附能为−1512.46...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酸酰胺、油酸二乙烯三胺、油酸三乙烯四胺、油酸四乙烯五胺4种表面活性剂在铁表面的吸附性能和润滑性能。吸附模拟结果表明,吸附能随氮原子含量提高而增大,其中油酸四乙烯五胺单分子在铁表面的吸附能为−1512.4679 KJ·mol^(−1),高于其他3种酰胺。剪切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的氮原子集中分布在铁表面,其中含氮较高的油酸四乙烯五胺在剪切面优先吸附,氮原子密度为固定面的1.6倍左右。四球摩擦实验结果表明,氮原子含量提高,酰胺摩擦系数降低,磨斑半径减小,其中油酸四乙烯五胺的摩擦系数为0.00436,是油酸酰胺的1/2,磨斑半径为241.7μm,小于其他3种酰胺。分子模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随着分子中氮原子含量的增加,油酸酰胺型表面活性剂在铁表面具有更好的润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酰胺 吸附模拟 剪切动力学模拟 四球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低产井高压氮气闷井增产改造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曹运兴 石玢 +5 位作者 周丹 吴海明 刘同吉 田林 曹永恒 贾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56-2565,共10页
我国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低产煤层气井普遍存在。低产井增产改造是中国煤层气行业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瓶颈技术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低产井是指投产后经过一个时期排采生产,储层水和煤层气已经大量产出,气产量较低的生产井。这... 我国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低产煤层气井普遍存在。低产井增产改造是中国煤层气行业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瓶颈技术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低产井是指投产后经过一个时期排采生产,储层水和煤层气已经大量产出,气产量较低的生产井。这类低产井的一个重要储层属性是双低压特征,即低水压和低气压。针对这类双低压低产井,研究开发了高压氮气闷井储层保护型增产改造技术,并在潞安矿区余吾井田进行了工程试验,获得了预期增产效果。余吾井田山西组3号煤层区域上为低压低渗储层,煤层气井的产量普遍偏低。两口试验井LA-011和LA-016于2008年投产,经过4 a的排采生产,平均日产量只有31 m 3 /d和20 m 3 /d;两井各进行过一次水力压裂二次改造,增产效果仍不明显。两口井试验前的储层压力梯度只有1.0 kPa/m左右,具有典型的低压低产特征。高压氮气闷井增产改造试验于2012年10月进行,分别泵注高压氮气34 800 m 3 和 44 960 m 3 ,泵注结束后关井闷压92 h和112 h,在井口压力降低到1.0 MPa以下时开井排采。在高压氮气闷井期间,实时监测了试验井周边邻井的套压变化,分析高压氮气在煤层中的运移方向,试验结束后进行了1~3 a的排采生产。结果表明:①在高压氮气泵注阶段,位于不同方向邻井的套压不同程度升高,这一方面表明高压氮气具有区域性面状穿透扩展和造缝现象,并清晰指示了高压氮气在煤层中的造缝穿透运移方向,而且高压氮气新生裂缝扩展方向不再受控于原始的区域地应力场方向,主要与排采后均化的局部地应力场有关。②试验前后同一时间段的产量对比表明,氮气闷井改造具有“单井改造,多井增产”的区域性增产效果:即2井(LA-011和LA-016)改造,受到影响的5口井(LA-011,LA-016,LA-013,LA-014和LA-015)同时增产。③增产效果显著,两口试验井日产气增加1.2~8.9倍,3口邻井日产气增加1.4~3.7倍。高压氮气闷井技术是低压低产井改造增产的有效技术,对煤层气低压低产井增产改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低产井 低压低渗 氮气闷井 增产改造 潞安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合采煤层气井动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先敏 吴浩宇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珊 吴海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6,共9页
中国主要含煤盆地普遍存在多煤层叠置现象,对该类地区的煤层气开发普遍采用多层合采方式,导致合采煤层气井的分层产气动态响应特征更加复杂。根据煤层气多层合采流动机制,构建封闭边界条件下多层合采煤层气藏渗流产出数学模型,并绘制双... 中国主要含煤盆地普遍存在多煤层叠置现象,对该类地区的煤层气开发普遍采用多层合采方式,导致合采煤层气井的分层产气动态响应特征更加复杂。根据煤层气多层合采流动机制,构建封闭边界条件下多层合采煤层气藏渗流产出数学模型,并绘制双层合采煤层气井的无因次井底压力动态响应和分层产气量曲线图版。结果表明典型曲线图版具有早期续流段、早期过渡流段、系统径向流段、边界差异响应流段以及系统边界线性流段5个明显的特征阶段;由于层间矛盾突出,导致分层产气贡献比例大多偏离于其地层系数比,晚期分层产气贡献比例与各层的地质储量比基本一致;确定各煤层的吸附系数、弹性储容比与窜流系数的差异是影响合采煤层气井分层产气贡献比例分配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层合采 井底压力 LAPLACE变换 分层产气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