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曾认为在临床少见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 d i o p at h i 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越来越多地被诊断出来,且发现相当比例的IIH患者存在脑静脉窦狭窄。颅内压增高与脑静脉窦狭窄的关系,孰因孰果至今尚无定...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曾认为在临床少见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 d i o p at h i 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越来越多地被诊断出来,且发现相当比例的IIH患者存在脑静脉窦狭窄。颅内压增高与脑静脉窦狭窄的关系,孰因孰果至今尚无定论。脑静脉窦狭窄的原因也不完全清楚,但不论哪种原因导致的静脉窦狭窄,最终都会导致颅内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颅内压增高,引发一系列相应症状。其中危害较大的是易造成视力损伤,甚至永久性失明。因此,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尽早行静脉窦狭窄的筛查和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视力损害。最常见的静脉窦狭窄多发生在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可能与静脉窦发育不良有关,在后天病理条件下加重了静脉窦内血液流通受阻,造成静脉性颅内压增高。在治疗方面,对于颅内压升高较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50 mm H2O)、出现明显视盘水肿或严重影响视力的患者,除减肥和药物降颅内压外,可考虑积极降低颅内压的干预措施,如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更符合脑脊液流通渠道的自然恢复,在缓解颅内压增高和临床症状方面,从理论上可能效果更优,而一系列临床病例实践也证实了该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期专题着重探讨了伴静脉窦狭窄IIH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伴静脉窦狭窄的颅内压增高发病与某些炎症机制的关系,静脉窦狭窄患者的视力损伤表现,不同影像学技术对静脉窦疾病的诊断评估,伴静脉窦狭窄IIH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后的疗效对比及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中长期预后分析等,以期对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促进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避免严重视力损害。展开更多
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最...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规范化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化确定标准,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规范化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化确定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新的基底动脉影像学评分方法——基于MRA评估基底动脉闭塞预后评分(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prognosis score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BAOPS-MRA)及其对非重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提出基于MRA的...目的探索新的基底动脉影像学评分方法——基于MRA评估基底动脉闭塞预后评分(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prognosis score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BAOPS-MRA)及其对非重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提出基于MRA的新型基底动脉评分方法——BAOPS-MRA及其动脉节段评分标准。前瞻性连续入组2019年1月-2020年12月经头颅MRA诊断为基底动脉闭塞且NIHSS≤15分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该患者群体中评估BAOPS-MRA预测发病3个月功能预后的效能。根据发病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基于患者入院时的MRA结果,评定BAOPS-MRA,同时评定既往研究者提出的基于MRA的基底动脉和侧支循环的评分(basilar artery and collateration score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BACS-MRA)。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BAOPS-MRA、BACS-MRA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BAOPS-MRA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并与BACS-MRA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对BAOPS-MRA、BACS-MRA与发病3个月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65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良好组的BAOPS-MRA评分为7.0(2.0~16.0)分,预后不良组为2.5(0~12.0)分。多因素分析显示,BAOPS-MRA(OR 1.577,95%CI1.238~2.008,P=0.001)、BACS-MRA(OR 1.488,95%CI 1.193~1.857,P=0.001)、NIHSS(OR 0.786,95%CI 0.670~0.923,P=0.003)是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AOPSMRA评分预测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5分,AUC为0.850(95%CI 0.765~0.936),敏感度为0.794,特异度为0.754;BACS-MRA预测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4分,AUC为0.747(95%CI 0.641~0.852),敏感度为0.765,特异度为0.585,BAOPS-MRA较BACS-MRA的预测效能更佳。BAOPS-MRA(rs=0.580,P<0.001)、BACS-MRA(rs=0.409,P<0.001)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呈正相关性。结论BAOPS-MRA评分可独立预测非重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3个月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曾认为在临床少见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 d i o p at h i 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越来越多地被诊断出来,且发现相当比例的IIH患者存在脑静脉窦狭窄。颅内压增高与脑静脉窦狭窄的关系,孰因孰果至今尚无定论。脑静脉窦狭窄的原因也不完全清楚,但不论哪种原因导致的静脉窦狭窄,最终都会导致颅内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颅内压增高,引发一系列相应症状。其中危害较大的是易造成视力损伤,甚至永久性失明。因此,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尽早行静脉窦狭窄的筛查和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视力损害。最常见的静脉窦狭窄多发生在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可能与静脉窦发育不良有关,在后天病理条件下加重了静脉窦内血液流通受阻,造成静脉性颅内压增高。在治疗方面,对于颅内压升高较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50 mm H2O)、出现明显视盘水肿或严重影响视力的患者,除减肥和药物降颅内压外,可考虑积极降低颅内压的干预措施,如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更符合脑脊液流通渠道的自然恢复,在缓解颅内压增高和临床症状方面,从理论上可能效果更优,而一系列临床病例实践也证实了该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期专题着重探讨了伴静脉窦狭窄IIH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伴静脉窦狭窄的颅内压增高发病与某些炎症机制的关系,静脉窦狭窄患者的视力损伤表现,不同影像学技术对静脉窦疾病的诊断评估,伴静脉窦狭窄IIH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后的疗效对比及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中长期预后分析等,以期对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促进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避免严重视力损害。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数:0 vs 7 mm Hg,P<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vs 0,P<0.001)、6个月(88.5%vs 5.9%,P<0.001)和12个月(88.5%vs 23.5%,P=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结论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文摘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规范化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化确定标准,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摘本刊经Philip 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 standards forangioplasty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规范化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化确定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摘目的探索新的基底动脉影像学评分方法——基于MRA评估基底动脉闭塞预后评分(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prognosis score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BAOPS-MRA)及其对非重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提出基于MRA的新型基底动脉评分方法——BAOPS-MRA及其动脉节段评分标准。前瞻性连续入组2019年1月-2020年12月经头颅MRA诊断为基底动脉闭塞且NIHSS≤15分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该患者群体中评估BAOPS-MRA预测发病3个月功能预后的效能。根据发病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基于患者入院时的MRA结果,评定BAOPS-MRA,同时评定既往研究者提出的基于MRA的基底动脉和侧支循环的评分(basilar artery and collateration score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BACS-MRA)。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BAOPS-MRA、BACS-MRA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BAOPS-MRA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并与BACS-MRA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对BAOPS-MRA、BACS-MRA与发病3个月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65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良好组的BAOPS-MRA评分为7.0(2.0~16.0)分,预后不良组为2.5(0~12.0)分。多因素分析显示,BAOPS-MRA(OR 1.577,95%CI1.238~2.008,P=0.001)、BACS-MRA(OR 1.488,95%CI 1.193~1.857,P=0.001)、NIHSS(OR 0.786,95%CI 0.670~0.923,P=0.003)是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AOPSMRA评分预测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5分,AUC为0.850(95%CI 0.765~0.936),敏感度为0.794,特异度为0.754;BACS-MRA预测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4分,AUC为0.747(95%CI 0.641~0.852),敏感度为0.765,特异度为0.585,BAOPS-MRA较BACS-MRA的预测效能更佳。BAOPS-MRA(rs=0.580,P<0.001)、BACS-MRA(rs=0.409,P<0.001)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呈正相关性。结论BAOPS-MRA评分可独立预测非重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3个月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