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药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于鲁璐 王学义 +2 位作者 金圭星 谭莉 安翠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至少3个月未服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n=25)和奥氮平组(n=30),治疗12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至少3个月未服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n=25)和奥氮平组(n=30),治疗12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雌激素及泌乳素水平,以12名年龄、种族等相匹配的健康男性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利培酮组雌激素水平为(23.0±7.6)pg/mL、奥氮平组为(27.3±10.8)pg/m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1±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基线雌激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末,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雌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利培酮组泌乳素水平升高(P<0.001),奥氮平组泌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2周末,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均P<0.001),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患者雌激素水平均与PANSS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雌激素水平异常,其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与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男性雌激素利培酮奥氮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精神医学在河北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勤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2-403,共2页
关键词 社区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42
3
作者 胡蕊 王华丽 +7 位作者 于鲁璐 王志峰 王冉 王岚 宋美 赵晓川 马玉霞 王学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初步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选取河北省4市区3176例60岁以上社区老年被试者,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睡眠...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初步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选取河北省4市区3176例60岁以上社区老年被试者,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睡眠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参与调查的3176例老人中有938例(29.5%)PQSI≥7分,其中男性286例,女性652例,男∶女=1∶2.3。ADL>26分者232例(7.3%),其中PQSI≥7分者132例(5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L评分较高(OR=1.58)、需要生活照料(OR=1.49)、高龄(≥70岁)(OR=1.37)、女性(OR=1.69)、无业(OR=1.66)、脑力劳动(OR=1.92)、单身或丧偶(OR=1.33)、伴有躯体疾病(OR=2.18)者PQSI得分较高。居住地点固定(OR=0.81)、参加体育锻炼(OR=0.76)、参加读报纸/杂志/书籍(OR=0.82)、参加娱乐活动(OR=0.80)者PQSI得分较低。结论: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的发生可能与较高年龄、女性、无职业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睡眠障碍 相关因素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社区心血管疾病老人伴发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现况调查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育梅 宋美 +6 位作者 王冉 于鲁璐 王岚 赵晓川 李娜 高媛媛 王学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共病抑郁的情况,初步分析共病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4市区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317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患病情况,采用流调用... 目的:了解社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共病抑郁的情况,初步分析共病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4市区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317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患病情况,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睡眠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参与调查的3176例老人中,1889例患有心血管疾病,179例(9.5%)共病抑郁。高血压病伴发抑郁的有137例(9.6%),高血脂症伴发抑郁的有69例(9.3%),冠心病伴发抑郁的有72例(12.8%),心绞痛伴发抑郁的有48例(17.3%),心律失常伴发抑郁的有36例(1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62)、日常生活能力差(OR=4.88)、睡眠障碍史(OR=3.92)、体检不规律(OR=1.20)都会增加共病的发生。参加社会和娱乐活动(OR=0.65)的老人共病率低。结论:心血管疾病共病抑郁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日常生活能力差、睡眠障碍史、体检不规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抑郁 共病 老年人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男性酒依赖患者复饮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琳 于鲁璐 +4 位作者 王岚 宋美 王冉 高媛媛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男性酒依赖患者复饮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随访住院治疗的234例男性酒依赖患者,根据患者出院3个月时酒精复饮情况分为复饮组(135例)和未复饮组(99例)。从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男性酒依赖患者复饮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随访住院治疗的234例男性酒依赖患者,根据患者出院3个月时酒精复饮情况分为复饮组(135例)和未复饮组(99例)。从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酒史,以及入院时(即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等资料。结果复饮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浓度高于未复饮组患者[27.2(22.3,39.2)μmol/L vs.21.7(15.5,24.8)μmol/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复饮的危险因素(OR=2.919,P=0.01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示,Hcy的曲线下面积为0.688(95%CI:0.623~0.753),Hcy的最佳临界值为21.83μmol/L,此时灵敏度0.793,特异度0.515。结论高血浆Hcy水平与男性酒依赖患者戒断治疗后的复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依赖 同型半胱氨酸 复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精神医学全科医疗的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丁勤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关键词 精神医学 会科医疗 进展 社区精神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卫生保健现状考察
7
作者 丁勤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34-334,共1页
近日 ,我刊编委丁勤章教授赴新加坡参加了“高级医院管理研讨会” ,同时还参观、考察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 ,如属政府性质的板桥医院 ,属重组医院的樟宜综合医院和属私人性质的伊丽莎白医院等医疗机构 ,从而 ,对新加坡的医院、医疗保... 近日 ,我刊编委丁勤章教授赴新加坡参加了“高级医院管理研讨会” ,同时还参观、考察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 ,如属政府性质的板桥医院 ,属重组医院的樟宜综合医院和属私人性质的伊丽莎白医院等医疗机构 ,从而 ,对新加坡的医院、医疗保健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或许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机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保健 新加坡 政府医院 重组医院 私营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4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凝 王学义 +1 位作者 秦振洲 宋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6-90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Ⅰ型或Ⅱ型抑郁发作患者67例,随机分为rTMS组(n=33)和伪rTMS组(n=...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Ⅰ型或Ⅱ型抑郁发作患者67例,随机分为rTMS组(n=33)和伪rTMS组(n=34),接受碳酸锂[(0.8±0.1)mmol/L vs.(0.8±0.2)mmol/L)]和喹硫平[(333.3±87.4)mg/d vs.(343.1±94.2)mg/d]治疗。rTMS组接受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TMS刺激,伪rTMS组接受相同部位的伪线圈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分别累计合并使用氯硝西泮片剂量。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对两组患者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记录治疗中的不良事件。治疗4周末HAMD<8分定义为治愈。结果:治疗第2周[(27.6±4.6)vs.(30.9±5.8)]、第3周[(19.8±3.9)vs.(22.5±5.2)]、第4周[(10.3±3.0)vs.(12.6±5.3)]末,rTM S组HAM D评分均低于伪rTM S组(均P<0.05)。第4周末,rTM S组治愈率高于伪rTMS组(73.0%vs.44.8%,P<0.05)。第4周末,rTMS组PQSI评分低于伪rTMS组[(2.5±1.4)vs.(3.5±1.9),P<0.05]。第2周[(8.7±4.8)mg vs.(10.0±4.1)mg]、第3周[(2.7±1.8)mg vs.(3.9±1.6)mg]、第4周[(1.0±0.9)mg vs.(2.0±1.4)mg]末,rTMS组使用氯硝西泮剂量均低于伪rTMS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6.9%,P>0.05)。结论:低频rTM S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较好疗效,并可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心境稳定剂 喹硫平 疗效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凝 王学义 +1 位作者 李小倩 余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7-671,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33例,接受20Hz的rTMS左侧... 目的:探讨高频(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33例,接受20Hz的rTM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共20次)和MECT组(32例,接受MECT治疗,每周3次,连续3周共8次)。两组均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20mg/d)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3、4、8周末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和减分率。结果:治疗后第1、2、3、4周末,rTMS组HAMD减分率低于MECT组[(25.0±3.1,(34.4±7.7),(52.2±7.8),(69.1±8.3)vs(28.2±5.4),(38.8±5.1),(57.7±6.8),(75.4±8.6),均P〈0.05],治疗8周末,两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9±8.8)VS(85.0±7.5),P〉0.05]。治疗第1、2周末,rTMS组HAMD自杀分数高于MECT组[(1.5±0.5),(0.8±0.6)VS(1.1±0.45)(0.5±0.5),均P〈0.05]。结论:20Hz的rTMS或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均能在1周后起效,但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能在快速起效和降低急性期自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改良电休克治疗 艾司西酞普兰 首发抑郁症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内细胞因子和糖皮质激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于鲁璐 甄凤亚 +3 位作者 韩冰 安翠霞 王学义 王铭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31-535,共5页
目的明确抑郁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质细胞因子和糖皮质激素系统的变化,探讨丹参多酚酸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8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应激对照组(n=7)、应激氟西汀组(n=8)、应激丹酚酸组(n=7)和应激联合组(n=8)等5组。... 目的明确抑郁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质细胞因子和糖皮质激素系统的变化,探讨丹参多酚酸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8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应激对照组(n=7)、应激氟西汀组(n=8)、应激丹酚酸组(n=7)和应激联合组(n=8)等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采用慢性温和应激方法造模,持续6周,第4周起按照分组进行药物治疗,持续3周。第6周末时取大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采用多因子检测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皮质酮水平,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基因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 (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3, group C,member 1,Nr3c1)和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 Fkbp5)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应激对照组前额叶皮质IL-1β和TNF-α、海马IFN-γ和TNF-α及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皮质酮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应激氟西汀组、应激丹酚酸组和应激联合组(P<0.05)。所有大鼠前额叶皮质IL-1β与皮质酮水平呈正相关(r=0.34,P=0.04),海马TNF-α与皮质酮水平呈正相关(r=0.39,P=0.02)。应激对照组前额叶皮质Fkbp5 mRNA表达量较其他4组均升高(P<0.01),海马Fkbp5 mRN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FKBP5蛋白、前额叶皮质和海马Nr3c1 mRNA及GR蛋白表达水平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大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促炎细胞因子和皮质酮水平、前额叶皮质Nr3c1和Fkbp5 mRNA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因子与皮质酮水平呈正相关。丹参多酚酸和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可逆转这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抑郁症 细胞因子 糖皮质激素 丹参多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执行功能与额叶损害 被引量:15
11
作者 金圭星 王学义 +3 位作者 王岚 任庆云 赵晓川 安翠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特点以及结构性核磁共振的变化。方法收集12例病程小于1年的首发PTSD患者为PTSD组,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PTSD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治疗前...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特点以及结构性核磁共振的变化。方法收集12例病程小于1年的首发PTSD患者为PTSD组,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PTSD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均使用临床应用的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PTSD Scale,CAPS)评估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PTSD组执行功能,对照组WCST只评估一次。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比较PTSD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脑结构形态。结果 PTSD组治疗前、治疗后总应答数(Ra)、错误应答数(Re)及持续性错误数(Rpe)评分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Ra、Cc、Re及Rpe评分均差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SD组治疗前和治疗后CAPS得分均与执行功能(Ra、Cc、Re、Rp及Rpe)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PTSD组治疗前额叶部分脑区灰质体积小于对照组[P<0.01(uncorrected)],治疗后PTSD患者额叶部分脑区灰质体积较治疗前恢复[P<0.01(uncorrected)],但仍小于对照组[P<0.01(uncorrected)]。结论 PTSD患者存在明显执行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恢复后,执行功能障碍依然存在。大脑额叶部分脑区灰质体积治疗后不能完全恢复,可能为其认知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执行功能 额叶 灰质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经历地震应激对成年子代执行及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媛媛 王育梅 +6 位作者 赵晓川 李娜 宋美 王岚 马文有 王丽萍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孕期暴露于唐山地震对子代成年后执行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纳入其母亲妊娠时经历唐山地震者251名为地震暴露组,母亲于地震后次年相应时间妊娠即未经历唐山地震者341名为对照组,并根据地震时... 目的探讨孕期暴露于唐山地震对子代成年后执行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纳入其母亲妊娠时经历唐山地震者251名为地震暴露组,母亲于地震后次年相应时间妊娠即未经历唐山地震者341名为对照组,并根据地震时母亲妊娠时间将地震暴露组分为孕晚期地震暴露组、孕中期地震暴露组、孕早期地震暴露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测试执行功能,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revised,BVMT-R)测试记忆功能。结果两组间WCST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震暴露组BVMT-R总分低于对照组[(25.54±7.45)vs.(27.28±7.10),P〈0.01]。地震暴露组中,孕期与性别因素对WCST中非持续性错误数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孕晚期地震暴露组男性较女性更高(P〈0.01)。孕期对BVMT-R总分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和孕中期地震暴露组低于孕早期地震暴露组(均P〈0.05),但性别主效应及孕期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震对孕中期(4~6个月)和孕晚期(7~9个月)胎儿成年后的记忆功能具有潜在影响,孕晚期男性子代成年后执行功能较同期遭受地震应激的女性子代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妊娠 性别 执行功能 视觉空间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导致学习记忆损害的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岚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6-318,共3页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学习记忆损害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期经历地震创伤对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鲁璐 王岚 +7 位作者 宋美 安翠霞 许顺江 李和军 封俊杰 赵晓川 韩克艳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9-364,共6页
目的探讨经历唐山地震创伤的成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成年期在唐山地区经历过1976年大地震且目前年龄≥60岁的434名老年人作为创伤组,在邯郸地区未经历地震且年龄≥60岁的292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被试收集社会... 目的探讨经历唐山地震创伤的成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成年期在唐山地区经历过1976年大地震且目前年龄≥60岁的434名老年人作为创伤组,在邯郸地区未经历地震且年龄≥60岁的292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被试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并进行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检查。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相比,MMSE([26.03±4.39)vs(.27.09±4.14)]和Mo CA([22.58±5.51)vs(.24.58±5.34)]总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创伤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复述、命名、书写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创伤组MMSE异常率(27.0%vs.10.3%)和Mo CA异常率(66.8%vs.31.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创伤组男性与女性MMSE和Mo CA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性与女性MMSE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女性Mo CA异常率高于男性(P<0.001)。结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创伤的成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其认知功能水平低于未经历过地震应激的老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老年人 创伤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IB-β在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与PCNA的相关关系
15
作者 王冉 胡蕊 +5 位作者 贾景娜 王洁 史为博 齐倩 李英敏 王学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观察NGFIB-β(nerve growth factor-induced gene B-β,Nurr1)在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与PCNA的相关关系,探讨NGFIB-β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及We... 目的:观察NGFIB-β(nerve growth factor-induced gene B-β,Nurr1)在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与PCNA的相关关系,探讨NGFIB-β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NGFIB-β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呈现了显著的动态变化,NGFIB-β从E18 d开始在大鼠视网膜组织出现少量表达,阳性表达主要在内核层内缘,随着发育的进行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3~7 d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表达又逐渐减少,成熟的视网膜组织内仅见少量阳性细胞,与PCNA的对比观察发现,两者表达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细胞中,NGFIB-β主要表达在已分化的幼稚神经细胞中,在增殖细胞中不表达;PCNA蛋白从E14 d到P7 d为强阳性表达,P9 d时阳性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成熟的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NGFIB-β在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分化过程中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NGFIB—β 增殖细胞核抗原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与神经心理学测验识别轻度认知损害的比较
16
作者 王岚 赵晓川 +8 位作者 任庆云 于鲁璐 宋美 高媛媛 许顺江 谢冰 安翠霞 王育梅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56-760,共5页
目的比较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神经心理学测验在识别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区别。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河北省老年期痴呆诊断及防治研究受试者,采用方便抽样选取MCI患者12例与正常对照1... 目的比较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神经心理学测验在识别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区别。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河北省老年期痴呆诊断及防治研究受试者,采用方便抽样选取MCI患者12例与正常对照15名。所有受试者进行DTI测定双侧颞叶、额叶、枕叶、海马旁回、扣带回及胼胝体等多个脑区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采用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认知功能,包括词语流畅性、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联想学习、情景记忆、相似性和算术测验。结果判别分析示,DTI右额叶皮层下、左枕叶皮层下、左侧海马旁回、双侧内囊后肢的FA值能有效区分MCI组和对照组(Wilks’sλ=0.23,χ2=31.92,P<0.01),判别正确率为88.9%;神经心理学测验指标中,情景记忆能有效区分MCI组和对照组(Wilks’sλ=0.58,χ2=7.09,P=0.01),判别正确率为81.5%;二者联合,右侧脑室前角、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内囊后肢FA值与情景记忆、相似性测验得分能有效区分MCI组和对照组(Wilks’sλ=0.03,χ2=46.17,P<0.01),判别正确率为88.9%。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对MCI的识别率较神经心理学测验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扩散张量成像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年应激和CRHR1基因多态性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雅楠 安翠霞 +6 位作者 王冉 王岚 宋美 于鲁璐 王育梅 孙菲菲 王学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胎儿期及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基因多态性对成年期个体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共纳入经历地震应激者556例,根据地震应激时点分为婴儿期暴露组(n=172)、胎儿期暴露组(n=179)及震后出生的... 目的:探讨胎儿期及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基因多态性对成年期个体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共纳入经历地震应激者556例,根据地震应激时点分为婴儿期暴露组(n=172)、胎儿期暴露组(n=179)及震后出生的对照组(n=205)。采用汉密顿焦虑(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测试3组人群睡眠质量、焦虑状态与CRHR1基因多态性。结果:胎儿期暴露组PSQI≥7分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1);CRHR1的rs242924与rs7209436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睡眠质量异常检出率高于未携带C等位基因个体(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于地震应激(OR=2.08)、rs7209436位点C等位基因表达(OR=1.98)以及焦虑状态(OR=2.65)对成年期个体睡眠质量异常发生存在风险。结论:胎儿期与婴儿期遭受地震应激、焦虑以及rs242924与rs7209436C等位基因高表达是成年期个体睡眠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年应激 CRHR1 基因多态性 睡眠质量异常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干预睡眠障碍成年人的睡眠结构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龚明俊 谭思洁 +2 位作者 孙亚麒 吴旸 胡晓飞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6-284,共9页
目的:评价运动干预睡眠障碍成年人的睡眠结构的效果,为制定改善睡眠障碍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确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运用Revman 5.3和stata14.0对所纳入10篇文献的670名受试者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 目的:评价运动干预睡眠障碍成年人的睡眠结构的效果,为制定改善睡眠障碍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确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运用Revman 5.3和stata14.0对所纳入10篇文献的670名受试者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运动干预能缩短睡眠潜伏期(d=-0.44)、总睡眠时间(d=-0.29)、入睡后觉醒时长(d=-0.29),p值均<0.05。2)运动干预对睡眠效率、N_(1)期、N_(2)期、N_(3)期睡眠比例的效应量分别是0.1、-0.3、-0.04、0.3,p值均>0.05。3)缩短睡眠潜伏期效应量最显著的要素是有氧运动(d=-0.61)、45~60 min(d=-0.66)、24~48周(d=-0.35),p值均>0.05;缩短入睡后觉醒时长最显著的要素是身心运动(d=-0.19,p>0.05),45~60 min(d=-0.34,p<0.05),12~16周(d=-0.21,p<0.05)。结论:运动干预能缩短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长,具有提高睡眠效率、缩短N_(1)期、N_(2)期睡眠,延长N_(3)期睡眠的趋势。有氧运动在缩短睡眠潜伏期的趋势比身心运动显著,身心运动在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长的趋势比有氧运动显著。单次运动45~60 min、持续12周以上的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睡眠质量 睡眠结构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