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荷瘤鼠体内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艾军 白引苗 +3 位作者 张超 高玉环 李巧霞 单保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CIK细胞对Hela-luc细胞的杀伤作用。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luc接种BALB/c裸鼠建立动物模型。体外培养CIK细胞后以荧光染料CFSE标记,经不同途径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CIK细胞对Hela-luc细胞的杀伤作用。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luc接种BALB/c裸鼠建立动物模型。体外培养CIK细胞后以荧光染料CFSE标记,经不同途径注射入荷瘤鼠体内。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18天时,细胞数量生长达高峰,此时CD3+CD56+T细胞的数量也达最高值。以10∶1、20∶1、40∶1的比例将效、靶细胞作用48小时后,CIK细胞对Hela-luc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4.08±3.18)%、(51.16±2.64)%、(72.14±4.21)%。CIK细胞经腹腔注射,肿瘤组织24小时达到最高(20.56%),瘤旁注射,肿瘤组织3小时达到最高(25.75%)。结论:CIK细胞在体外对宫颈癌Hela-luc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CIK细胞在体内分布于肺、肝、肿瘤部位,其分布在各脏器中浓度规律与不同的输注途径有一定关系。针对不同解剖部位的肿瘤可以选择不同的CIK细胞输注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生物学特性 宫颈癌 体内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静平 任晓菲 +5 位作者 刘北辰 曹淼 任曙光 赵小涵 刘运江 张香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P3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66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FOXP3的表...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P3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66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分析FOXP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FOXP3表达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采用qRT-PCR检测5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53、MDA-MB-474、BR-3和MCF-7)中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选取FOXP3表达量最高的MCF-7细胞系进行基因沉默。设置si-FOXP3转染组(转染si-FOXP3)、si-NC转染组(转染si-NC)与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FOXP3蛋白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细胞核FOXP3阳性表达率为40.9%(27/66),且在无淋巴结转移、Ki-67低表达、Luminal A型及TNM分期Ⅰ期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细胞质FOXP3阳性表达率为54.6%(36/6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细胞核FOXP3阳性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96.30%(26/27)vs.82.05%(32/39),P=0.042],而细胞质FOXP3阳性组与阴性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9%(32/36)vs.86.67%(26/30),P=0.71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系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沉默FOXP3后,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FOXP3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的预后意义与表达部位相关,细胞核FOXP3的表达可提高总生存率,但细胞质FOXP3的意义尚不明确。FOXP3在乳腺癌MCF-7细胞系中发挥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癌作用,可作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FOXP3 预后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 D-环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桂敏 刘丽宏 +3 位作者 高玉环 吴晓琳 高哲 刁兰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35-1340,共6页
背景线粒体DNA(mt DNA)D-环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积累可能与患癌风险和疾病预后有关。目的探讨mt DNA D-环区SNP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NHL患者190例(NHL... 背景线粒体DNA(mt DNA)D-环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积累可能与患癌风险和疾病预后有关。目的探讨mt DNA D-环区SNP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NHL患者190例(NHL组),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08例(DLBCL亚组),T细胞淋巴瘤(TCL)82例(TCL亚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者159例为对照组。记录NHL组患者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B细胞型、T细胞型)、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检测NHL组与对照组mt DNA D-环区SNP。NHL患者预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不同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有无B症状、不同LDH、IPI NHL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DLBCL亚组患者73、200、315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TCL亚组患者73、16362、249、315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146、199、309、315、16304位点等位基因频率NHL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HR=2.104,95%CI(1.095,4.403)〕、IPI〔HR=1.827,95%CI(1.098,3.034)〕、16304位点〔HR=0.523,95%CI(0.276,0.889)〕与NHL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mt DNA D-环区SNP 16304位点与NHL患者预后相关,可通过检测mt DNA D-环区SNP 16304位点预测NHL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DNA 线粒体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01基因3’端非翻译区微小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桂敏 刁兰萍 +3 位作者 刘丽宏 吴晓琳 高哲 高玉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miRNA)结合位点f10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癌症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miRNA结合位点f10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rs4901706 SNP基因分型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rs4901706与NH... 目的探讨微小(miRNA)结合位点f10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癌症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miRNA结合位点f10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rs4901706 SNP基因分型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rs4901706与NHL生存相关性采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方法。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携带rs4901706 AA基因型患者比携带AG/GG基因型患者生存时间长(P=0.01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rs4901706 SNP与NHL患者总生存率独立相关(相对风险:1.768,95%CI:1.045~2.997,P=0.035)。rs4901706 SNP与NHL生存相关性在T细胞淋巴瘤亚型也得到验证(P=0.025)。结论f101基因3’端非翻译区miRNA结合位点SNP可能影响NHL患者的生存,对临床预后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单核苷酸多态性 rs4901706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生物合成通路中Gemin 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及预后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桂敏 刁兰萍 +3 位作者 刘丽宏 吴晓琳 高哲 高玉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评估miRNA生物合成过程中Gemin 3基因位点rs1974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在230名NHL患者组和120名健康对照者组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MiR-SNP基因分型。利用Kaplan-Me... 目的:评估miRNA生物合成过程中Gemin 3基因位点rs1974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在230名NHL患者组和120名健康对照者组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MiR-SNP基因分型。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曲线,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结果:rs197412基因分型在NHL组及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患者携带rs197412 TT基因型比患者携带CC+CT基因型生存时间长(P=0.007)。此外,该rs197412 SNP也被确定为NHL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2.138;95%可信区间:1.303-3.508;P=0.003)。结论:miRNA生物合成通路中Gemin 3基因位点rs1974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NHL风险无关,但可能影响NHL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SNP rs197412 Gemin3 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套管式胸膜活检钳进行脏层胸膜活检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普乐 郭新宁 +3 位作者 习翠玲 李朝霞 丁翠敏 唐建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5-668,共4页
目的:评价套管式胸膜活检钳在胸膜增厚或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裹性胸膜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80例病因不明、伴有胸膜增厚或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套管式胸膜活检钳,经胸壁插入胸腔进行脏层胸膜活... 目的:评价套管式胸膜活检钳在胸膜增厚或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裹性胸膜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80例病因不明、伴有胸膜增厚或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套管式胸膜活检钳,经胸壁插入胸腔进行脏层胸膜活检。结果:活检成功率为96.2%(77/80);咬检成功率为93.3%(224/240),钳咬空1.3%(3/240),咬检物为纤维素5.4%(13/240);病理阳性诊断率为81.2%(65/80),其中胸膜转移癌占31.2%(25/80),结核性胸膜炎22.5%(18/80),恶性胸膜间皮瘤13.7%(11/80),化脓性胸膜炎10%(8/80),恶性淋巴瘤3.7%(3/80),病理未见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活检组织块2.5~27mm3,平均(8.1±1.2)mm3。气胸8例,肺出血4例,发热2例,无胸痛、气短和咯血患者。结论:具有胸膜增厚或胸膜粘连、胸水分隔包襄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套管式胸膜活检钳进行脏层胸膜活检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脏层胸膜 套管针 活检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D-环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7
作者 赵桂敏 刁兰萍 +3 位作者 刘丽宏 吴晓琳 高哲 高玉环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D-环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癌症风险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9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D-环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癌症风险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9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108例DLBCL患者的血液样本,同期159例健康成人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常规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和SNP位点基因型分析,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调查了D-环区SNP风险状况。结果:核苷酸微小等位基因73A/G、263A/G、315C/C插入与DLBCL的风险降低有关,核苷酸微小等位基因200G/A与DLBCL的风险增加有关。评估D-环SNP在DLBCL患者的预测能力,5个SNP位点通过对数秩检验被确认对DLBCL生存预测存在单因素分析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确认等位基因16304为DLBCL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16304C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16304T患者(RR=0.513,95%CI为0.266~0.989;P<0.05)。结论:通过对mt DNA D-环区SNP分析可以帮助确定DLBCL的发生风险及高危预后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D-环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366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赵桂敏 高玉环 +3 位作者 刘丽宏 吴晓琳 高哲 刁兰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评估KRT8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mi RNA结合位点rs3660单核苷酸多态性(mi R-SNP)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癌症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rs3660 SNP分型;对数秩检验及Kaplan Meier方法分析rs3660与NHL生存相关性。采... 目的评估KRT8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mi RNA结合位点rs3660单核苷酸多态性(mi R-SNP)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癌症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rs3660 SNP分型;对数秩检验及Kaplan Meier方法分析rs3660与NHL生存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rs3660基因分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50)。患者携带rs3660 CG/CC基因型与GG基因型比较显示较长的生存时间(P=0.012)。此外,多因素分析证明rs3660与NHL患者总体生存率独立相关(RR=0.589,95%CI:0.415~0.832,P=0.004)。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型中也观察到了这种miR-SNP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价值。结论 KRT81 rs3660 GG基因型是NHL预后的独立预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 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细胞因子与其病理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曲凡 董伟伟 +6 位作者 刘江惠 郭建文 刘翠平 赵孝先 刁玉巧 朱秀丽 唐建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09-611,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L-3、GM-CSF、TNFα和TGFβ1的表达与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并观察上述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43例AL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前、化疗后、缓解及复发时...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L-3、GM-CSF、TNFα和TGFβ1的表达与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并观察上述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43例AL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前、化疗后、缓解及复发时骨髓,提取单个核细胞,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内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期还以32例非AL患儿骨髓作对照研究。结果无论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还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前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L-3和GM-CS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TNFα和TGFβ1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化疗后缓解患儿IL-3和GM-CSF的表达与化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NFα和TGFβ1的表达与化疗前比较均有所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缓解和复发患儿IL-3和GM-CS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TNFα和TGFβ1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L-3和GM-CSF的表达较多,TNFα和TGFβ1的表达较少,与骨髓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所产生的病理变化有关。在治疗儿童AL时,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L-3、GM-CSF、TNFα和TGFβ1可作为病情转归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闫姣 丁雅雯 +3 位作者 王芃堉 武一鹏 张会超 刘丽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0-1547,共8页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的资料,对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MPN的临床特征、疗效和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院收治患者为68岁女性。以"BCR-ABL"和"JAK2 V617F"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文献检索,共检索出1990-2019年38篇相关文献,涉及59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41例(68.3%),中位发病年龄为61(32-77)岁,女性19例(31.7%),中位发病年龄为58(21-82)岁。21例初诊时发现有BCR-ABL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35%),19例在费城染色体(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过程中发现存在JAK2 V617F突变(31.7%),20例存在JAK2 V617F突变的MP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Ph+CML(3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与CML共存的MPN(30%),其次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6.7%)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1.7%),另外有13例文献中未明确的MPN种类(21.7%)。60例患者中,CML明确分期的35例,其中慢性期31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关于BCR-ABL融合基因的亚型,明确分型的30例,其中p210 28例,p190 1例,p230 1例。结论:BCR-ABL及JAK2 V617F双阳性MPN日益多发,有必要对MPN患者同时检测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以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JAK2 V617F基因突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