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沙利铂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作者 王存凯 王一军 +5 位作者 王丹丹 谢肖立 刘红玉 白云 姜慧卿 王玉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48,共7页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奥沙利铂与microRNA-30a-5p及自噬的关系。方法培养HSC-LX2并做如下分组:(1)对照组、PDGF处理组、奥沙利铂处理组、奥沙利铂+PDGF处理组;(2)对照组、microRNA-30a-5p转染组,PDG...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奥沙利铂与microRNA-30a-5p及自噬的关系。方法培养HSC-LX2并做如下分组:(1)对照组、PDGF处理组、奥沙利铂处理组、奥沙利铂+PDGF处理组;(2)对照组、microRNA-30a-5p转染组,PDGF处理组、microRNA-30a-5p转染+PDGF处理组;(3)对照组、3-MA组、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microRNA-30a-5p抑制剂+3-MA组。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析HSC活化相关蛋白Ⅰ型胶原(Collagen-Ⅰ)、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HSC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p62、LC3B的表达;溶酶体示踪剂和免疫荧光检测LC3B自噬小体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icroRNA-30a-5p表达水平。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croRNA-30a-5p在HSC中的潜在靶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应用奥沙利铂处理细胞时,RT-PCR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microRNA-30a-5p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的HSC活化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Ⅰ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BⅡ/Ⅰ水平均降低(P值均<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组自噬小体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应用microRNA-30a-5p模拟类似物(mimic)转染HSC-LX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croRNA-30a-5p mimic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BⅡ/Ⅰ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HSC活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的表达水平亦降低(P<0.001);应用microRNA-30a-5p抑制剂转染HSC-LX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HSC活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α-SMA,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均升高(t值分别为2.41、2.32、4.57,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croRNA-30a-5p抑制剂组HSC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及活化相关蛋白α-SMA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应用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两组间上述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生物信息软件分析表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是microRNA-30a-5p的潜在靶标。结论奥沙利铂可通过上调microRNA-30a-5p表达从而抑制HSC激活,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微RNAS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血散瘀明目汤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白谦 魏广川 张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42-1645,共4页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服用方剂止血散瘀明目汤治疗后视力、视网膜病变及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评估其对NPDR的疗效。方法按拟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型糖尿病NPDR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型患者56例(106...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服用方剂止血散瘀明目汤治疗后视力、视网膜病变及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评估其对NPDR的疗效。方法按拟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型糖尿病NPDR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型患者56例(106只眼),按其眼底病变的程度分为中度NPDR和重度NPDR。中度NP-DR治疗组(15例,29只眼),对照组(12例,24只眼);重度NPDR治疗组(13例,23只眼),对照组(16例,30只眼)。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外,治疗组患者服用止血散瘀明目汤1剂/d,分2次服用,均治疗12周。所有患者用药前后进行视力、散瞳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中医证候疗效指标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中度NPDR患者治疗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的综合疗效、中医症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NPDR患者治疗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的综合疗效、中医症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散瘀明目汤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型中度NPDR及重度NPDR均具有提高视力、改善中医症候及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止血散瘀明目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液分泌及泪腺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赵萍 宋秀君 赵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液分泌和泪腺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性成熟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假手术组仅打开腹腔,切除部分脂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液分泌和泪腺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性成熟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假手术组仅打开腹腔,切除部分脂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4、5个月,行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于OVX术后5个月将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分别全身及局部给予玉米油、苯甲酸雌二醇、丙酸睾丸酮,观察给药6周后SⅠ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并处死动物,取其泪腺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OVX术后5个月大鼠血清雌二醇及睾酮质量浓度均降低(P<0.05)。OVX术后1个月BUT缩短(P<0.01);OVX术后3个月SⅠt较OVX术前缩短50%(P<0.01);OVX术后4个月角膜染色阳性(+),5个月时加重(++)。全身给予雌激素治疗6周后BUT缩短(P<0.01);SⅠt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加重(+++)。全身给予雄激素治疗6周后BUT延长(P<0.05);SⅠt延长(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减轻(+)。全身雌激素治疗6周后泪腺上皮细胞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全身雄激素治疗6周后泪腺上皮细胞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结论推测去卵巢雌鼠泪液分泌减少及泪膜稳定性下降与血清睾丸酮水平下降有关,雄激素改善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而雌激素作用与之相反,且泪腺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雌激素 雄激素 凋亡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萍 宋秀君 赵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中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2、3、4、5个月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中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2、3、4、5个月行泪液分泌量(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于术后5个月将实验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全身及局部给予玉米油、苯甲酸雌二醇、丙酸睾丸酮,观察给药6周后Schirmer试验、BUT结果,并取其泪腺检测TGF-β1的浓度。结果OVX术后5个月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睾酮水平均降低(P<0.05)。术后1个月BUT较术前缩短(P<0.01);术后3个月Schirmer试验结果较术前缩短50%(P<0.01)。全身雌激素治疗6周后BUT缩短(P<0.01);Schirmer试验结果缩短(P<0.05)。全身雄激素治疗6周后BUT延长(P<0.05),Schirmer试验结果延长(P<0.05);泪腺中TGF-β1浓度为(20.24±3.99)pmol/L,较空白对照组(6.23±1.09)pmol/L升高(P<0.01)。结论雄激素促进去卵巢雌鼠泪液分泌及泪腺中TGF-β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雌激素 雄激素 转移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雄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泪腺中IL-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霞 宋秀君 赵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泪腺中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3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实验组动物于术后5个月随机分为干眼模型组、赋...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泪腺中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3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实验组动物于术后5个月随机分为干眼模型组、赋形剂治疗组、全身雌二醇治疗组、雌二醇滴眼组、全身睾酮治疗组和睾酮滴眼组,每组8只大鼠。给药6周后处死动物,取其泪腺检测IL-6的含量。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个月及给药后6周测大鼠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水平。结果 OVX术后5个月大鼠血清雌二醇及睾酮水平均降低,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身睾酮治疗组治疗6周后泪腺中IL-6含量为(3561.50±173.68)×10-9g·L-1,比干眼模型组(4075.63±305.81)×10-9g·L-1降低(P<0.05)。全身雌二醇治疗组治疗6周后泪腺中IL-6含量为(4591.98±116.57)×10-9g·L-1,比干眼模型组升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应用雄激素可减少去势雌鼠泪腺中IL-6的含量从而减轻泪腺炎症,全身应用雌激素可增加泪腺中IL-6的含量从而加重泪腺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雄激素 白介素-6 泪腺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萍 宋秀君 赵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4-948,共5页
背景 干眼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性激素的改变被认为是其影响因素之一,性激素在许多组织中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合成,然而性激素在泪腺中MMP-2的表达作用却不十分清楚. 目的 观察雌激素、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中MMP-2表达的影响... 背景 干眼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性激素的改变被认为是其影响因素之一,性激素在许多组织中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合成,然而性激素在泪腺中MMP-2的表达作用却不十分清楚. 目的 观察雌激素、雄激素对去卵巢雌鼠泪腺中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MMP-2在干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雌性性成熟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伪手术组8只及实验组48只.伪手术组大鼠仅打开腹腔切除部分脂肪,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OVX术后5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药物赋形剂组、全身雌二醇治疗组、雌二醇点眼组、全身睾丸酮治疗组和睾丸酮点眼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全身及局部给予玉米油、苯甲酸雌二醇、丙酸睾丸酮药物.给药6周后摘取大鼠泪腺,应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泪腺中MMP-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含量(MMP-2/GAPDH)的变化. 结果 RT-PCR检测表明,全身雌二醇治疗组大鼠泪腺中的MMP-2 mRNA表达量最强,而全身睾丸酮治疗组泪腺中的MMP-2 mRNA表达量最弱.各组间MMP-2 mRNA表达量(MMP-2 mRNA/β-actin mRN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0,P<0.01),其中模型对照组大鼠泪腺中MMP-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6±0.10 vs.0.4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01,P<0.05);全身雌二醇治疗组大鼠泪腺中MMP-2 mRNA表达值为0.83±0.10,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79,P<0.05),而全身睾丸酮治疗组大鼠泪腺中MMP-2 mRNA表达值为0.12±0.04,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P<0.0i).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全身雌二醇治疗组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表达最强,而全身睾丸酮组泪腺中的MMP-2蛋白表达量最弱.各组间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表达量为0.55±0.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9,P<0.05);全身雌二醇治疗组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表达量为0.69±0.12,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85,P<0.05),而全身睾丸酮治疗组大鼠泪腺中MMP-2蛋白表达量为0.27±0.07,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32,P<0.01).结论 雌激素可以上调去卵巢雌鼠泪腺中MMP-2的表达水平,而雄激素下调去卵巢雌鼠泪腺中MMP-2的水平,进而影响泪腺的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雌激素 雄激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崔平 南娜 +2 位作者 康洁 李军会 申景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Res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力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用6.25μmol·L-1、12.50μmol·L-1、25.00μmol·L-1、50.00μmol·L-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Res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力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用6.25μmol·L-1、12.50μmol·L-1、25.00μmol·L-1、50.00μmol·L-1、100.00μmol·L-1Res处理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对照组加等量5g·L-1二甲基亚砜,孵育48h后,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用上述浓度的Res处理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16h,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细胞侵袭抑制率;50.00μmol·L-1Res处理细胞48h,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6.25μmol·L-1、12.50μmol·L-1、25.00μmol·L-1、50.00μmol·L-1、100.00μmol·L-1Res可明显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与对照组比较,50.00μmol·L-1Res处理细胞48h后,Res处理组MMP-2和MMP-9mRNA[对照组和Res处理组分别为(1.16±0.31、0.98±0.26和0.49±0.09、0.59±0.08)]及蛋白[对照组和Res处理组分别为(0.97±0.24、0.78±0.18和0.46±0.07、0.29±0.06)]的表达和活性均显著下降,TIMP-1和TIMP-2mRNA[对照组和Res处理组分别为(0.35±0.06、0.37±0.07和0.79±0.11、0.93±0.25)]及蛋白表达[对照组和Res处理组分别为(0.36±0.07、0.32±0.06和0.89±0.15、0.78±0.13)]均显著上升(均为P<0.05)。结论 Res通过下调MMP-2和MMP-9及上调TIMP-1和TIMP-2的表达来发挥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视网膜母细胞瘤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增殖抑制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平 李军会 +2 位作者 南娜 康洁 申景然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23-2225,共3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分别加入6.25、12.5、25、50、100μmol/L白藜芦醇,对照组加入等体积0.5%DMSO,分别孵育24、48 h,MTT方法测定细胞...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细胞,分别加入6.25、12.5、25、50、100μmol/L白藜芦醇,对照组加入等体积0.5%DMSO,分别孵育24、48 h,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50μmol/L白藜芦醇孵育48h后,收集细胞,RT-PCR、Western blot分别测定PCNA、Cyclin D、Rb和P1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白藜芦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藜芦醇处理后,G1期的细胞均显著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50μmol/L白藜芦醇处理48 h显著降低了PCNA和Cyclin 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了Rb和P16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白藜芦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PCNA和Cyclin D表达、上调Rb和P16表达,进而影响其细胞周期进程,发挥其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对细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白玉玲 安坤杰 李兴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对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对照组以及空白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症状评定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对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对照组以及空白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症状评定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的疗效,通过细菌清除率、角膜细菌菌落计数,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角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及CD4+/CD8+的水平讨论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的作用机制。结果:1)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可降低细菌性角膜炎性反应状评分,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角膜基质层的病理结构;2)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可提高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鼠外周血血CD4+、CD8+的表达水平,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CD4+/CD8+比值相对稳定,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能有效改善细菌性角膜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外周血中CD4+,CD8+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解毒 散风除翳法 细菌性角膜炎 实验研究 作用机制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