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癌基因APC、RASSF1A、WIF-1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消化系肿瘤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慧景 李胜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29-432,共4页
消化系统肿瘤是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目前研究认为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在此综述APC、RASSF1A、WIF-13种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基因 肿瘤抑制 原癌基因 DNA甲基化 启动区(遗传学) 基因 APC 基因 R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方案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2
作者 宋芬芬 李胜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4-852,共9页
背景 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人源化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抑制剂,目前已在食管癌治疗中获批适应证,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仍缺乏。目的 评估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 背景 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人源化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抑制剂,目前已在食管癌治疗中获批适应证,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仍缺乏。目的 评估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在不同的治疗背景 下,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能否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11-01—2022-05-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RCCEP组患者和无RCCEP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在纳入研究的70例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中,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11例(15.7%)、部分缓解(PR)35例(50.0%)、疾病稳定(SD)17例(24.3%)、疾病进展(PD)7例(10%),ORR 65.7%(46/70),DCR 90.0%(63/70)。其中,接受一线至三线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中位PFS为8.1个月(95%CI=6.46~9.74个月),1年PFS率为34.0%;中位OS未达到,1年OS率为76.3%。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3例患者都达到R0切除,6例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26.1%)。RCCEP(65.7%)、恶心/呕吐(42.8%)、贫血(37.1%)、乏力(37.1%)和脱发(34.2%)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3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15/70),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减低(5.7%)、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5.7%)以及血小板计数减低(4.3%)。4例患者发生了≥3级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3级心肌炎1例,3级肺炎1例,3级皮疹1例以及4级肾炎1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RCCEP与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相关,RCCEP组患者的ORR(76.1%比45.8%,P=0.010)和DCR(97.8%比75.0%,P=0.009)高于无RCCEP组患者,RCCEP组患者较无RCCEP组患者的中位PFS(18个月比7.4个月,P=0.015)及OS(未达到比15.7个月,P<0.001)显著延长。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能够为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在不同的治疗背景 下,RCCEP能够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食管癌 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有效性 安全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的表达及功能
3
作者 李晓鹏 刘思涵 +2 位作者 赵一杰 李书梅 殷小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目的探索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入院手术切除的4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同时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HGC-27和MGC-803以及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采... 目的探索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入院手术切除的4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同时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HGC-27和MGC-803以及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hsa_circ_0002938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hsa_circ_0002938可能结合的微小RNA(miRNA)及其下游的靶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并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结果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GES-1细胞(P<0.05),hsa_circ_0002938高表达组患者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1)。敲低hsa_circ_0002938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显示hsa_circ_0002938可结合hsa-miR-342-3p和hsa-miR-503-5p,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iRNA下游靶基因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Hippo及Wnt等多个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结论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的hsa_circ_0002938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敲低hsa_circ_0002938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研究揭示了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进展中的潜在作用,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hsa_circ_0002938 SGC-7901细胞 BGC-823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人SET8单抗的制备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4
作者 王英南 吴建华 +3 位作者 吴忱思 张风宾 张瑞星 郭占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I0001-I0018,共25页
目的制备针对人SET8的单克隆抗体,并探索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在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人SET8多肽片段免疫小鼠,筛选并融合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建立稳定分泌SET8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 目的制备针对人SET8的单克隆抗体,并探索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在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人SET8多肽片段免疫小鼠,筛选并融合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建立稳定分泌SET8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小鼠腹腔注射、腹水采集的方式生产并纯化。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分析SET8单抗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构建人肝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体内评估SET8单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人SET8单抗在50μg/mL和100μg/mL浓度下显著抑制Huh-7和Mahlavu肝癌细胞活力(P<0.05),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强。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SET8单抗、紫杉醇及二者联合处理均显著提高Mahlavu细胞凋亡率,且联合组效果最佳(P<0.05)。同时,SET8单抗诱导Mahlavu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和G2期,减少G1期细胞。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单抗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显示,SET8单抗单独或联合紫杉醇均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联合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制备的人SET8单抗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并在动物体内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SET8单抗 肝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IgG4眼病1例
5
作者 李南 张瑞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55-756,共2页
患者男性,42岁。因胃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奥沙利铂200 mg静滴d1+替吉奥胶囊60 mg2/日口服d1~14,q3 w(SOX)方案联合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滴q3 w治疗8个周期,末次治疗时间为2023年11月。于末次治疗结束后10余天患者出现双侧上眼睑... 患者男性,42岁。因胃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奥沙利铂200 mg静滴d1+替吉奥胶囊60 mg2/日口服d1~14,q3 w(SOX)方案联合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滴q3 w治疗8个周期,末次治疗时间为2023年11月。于末次治疗结束后10余天患者出现双侧上眼睑肿胀,左眼较重(图1),无疼痛,无眼球转动障碍,无复试或多视。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体格检查示:视力为右眼(0.8),左眼(1.0);右侧眼眶颞上方可触及一绿豆大小类圆形肿物,质硬,活动度可,边界清楚;左侧眼眶颞上方可触及一黄豆大小类圆形肿物,质硬,活动度可,边界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IgG4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白光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慧金 尔丽绵 +4 位作者 李晓明 郑秀丽 张兰 高聪聪 李胜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94-1000,共7页
目的: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 目的: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手术治疗的241例EGC患者,用χ^(2)检验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内镜下表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模型。结果:χ2检验结果表明黏膜皱襞变化、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无血管区、扩张血管、微血管结构缺失、表面结构缺失是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溃疡(OR=5.696,95%CI:1.656~19.590;P=0.006),边缘隆起(OR=5.363,95%CI:1.469~19.573;P=0.011),无血管区(OR=8.990,95%CI:2.522~32.042;P=0.001),扩张血管(OR=8.435,95%CI:3.323~21.408;P<0.001)为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分别赋分为4分、4分、5分、5分,构建预测浸润深度的模型,AUC为0.802,最佳临界点为8分,诊断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85.6%,准确率为82.5%。结论:依据C-WLE联合ME-NBI诊断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诊断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EGC的浸润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黏膜下深层浸润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及HCV相关肝细胞肝癌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酸和CD_(34)及Ki-67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胜棉 张慧景 +2 位作者 吴义娟 郭占军 张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比较HBV相关与HC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CD34及Ki-67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HCC患者110例,其中HBV相关HCC 90例(B-HCC组),HCV相关HCC 20例(C-HCC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 目的比较HBV相关与HC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CD34及Ki-67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HCC患者110例,其中HBV相关HCC 90例(B-HCC组),HCV相关HCC 20例(C-HCC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诊断。对癌组织标本中8-OHdG、CD34、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评价染色结果。比较B-HCC组和C-HCC组各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B-HCC组、C-HCC组癌组织中8-OHdG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按阳性细胞百分比>25%分层比较,B-HCC组8-OHdG表达强(++~+++)者占67.8%(61/90),C-HCC组占90.0%(1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CC组8-OHdG的表达与有无门静脉瘤栓、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C-HCC组8-OHdG的表达与各临床指标无关。B-HCC组CD34指数≥120者占8.9%(8/90),C-HCC组占35.0%(7/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CC组Ki-67阳性表达率为95.6%,C-HCC组为100.0%,按表达强度分层比较,两组Ki-67表达强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相关及HCV相关HCC形成中,8-OHdG代表的氧化应激及CD34代表的血管密度参与作用的程度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病毒 丙型 8-羟基脱氧鸟苷酸 CD34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湿困型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风宾 王英南 +2 位作者 吴忱思 刘晓燕 张瑞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852-1856,共5页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湿困型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中医证型为脾虚湿困型的胃癌恶性腹腔积液患者82例,病理类型为腺癌,...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脾虚湿困型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中医证型为脾虚湿困型的胃癌恶性腹腔积液患者82例,病理类型为腺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药组,每组41例。联合组给予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单药组给予单药顺铂腹腔灌注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腹腔积液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和中医证候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08)。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联合组生活质量优于单药组,恶心/呕吐轻于单药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优于单药组(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能提高脾虚湿困型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控制率,减少毒副作用,改善中医证候,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积液 脾虚湿困 腹腔灌注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风宾 乔静雪 +3 位作者 王英南 赵飞 张韶辰 张瑞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目的:探讨PD-1和PD-L1蛋白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82例GC患者术后癌石蜡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临床病例资料,随访其生存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 目的:探讨PD-1和PD-L1蛋白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82例GC患者术后癌石蜡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临床病例资料,随访其生存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D-1和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其生存数据,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GC组织中P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3.41%,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68%;术前无远处转移患者GC组织中PD-1、PD-L1及癌间质中PD-L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术前有远处转移(PD-1:3.28%vs 42.86%;PD-L1:13.11%vs 90.48%;癌间质中PD-L1:13.11%vs 47.62%,均P<0.01)。胃的切除范围、PD-L1蛋白过表达及术前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G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结论:GC组织中PD-1和PD-L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术前有无远处转移和肿瘤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D-L1阳性表达者较阴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D-1/PD-L1 免疫治疗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 相关参数与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弭丽丽 殷飞 +9 位作者 雷连会 段晓玲 李宁 殷小磊 史建飞 韩欣 赵曼 王金凤 韩光洁 赵新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预测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且术前均行PET/CT检查,分析胃癌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预测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且术前均行PET/CT检查,分析胃癌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和总糖酵解量(tumor lesion gly⁃colysis,TLG)以及HER2的表达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价PET/CT各参数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ER2表达阳性17例,阴性98例。SUVmax、MTV及TLG在HER2表达阳性与阴性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排除印戒细胞癌后(n=105),MTV和TLG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中明显低于HER2阴性者[四分位数12.6(8.4,18.7)vs.23.7(14.4,32.9),P=0.002;35.3(20.8,68.1)vs.69.9(44.2,173.3),P<0.001]。MTV及TLG的最佳界值分别为24.3 cm3、35.9 g时,其预测HER2表达阳性的准确率分别为57.1%和80.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MTV及TLG与HER2表达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型(OR=6.804,P=0.009)、TLG≤35.9 g(OR=4.600,P=0.029)是预测HER2表达的指标。结论:TLG可以预测非印戒细胞胃癌患者HER2表达,用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ET/CT HER2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 D-环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英南 吴忱思 +4 位作者 赵乐 张风宾 张韶辰 郭占军 张瑞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83-1887,共5页
背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防控形势严峻,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但目前关于胃癌发病年龄预测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D-环区(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7月... 背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防控形势严峻,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但目前关于胃癌发病年龄预测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D-环区(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内科经胃镜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提取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线粒体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线粒体DNA D-Loop区测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153G基因型患者的发病年龄〔(48.0±5.3)岁〕早于153A基因型患者〔(60.1±0.8)岁〕(χ^(2)=7.757,P=0.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DNA D-Loop区SNPs位点153A/G是预测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的影响因素〔HR=0.323,95%CI(0.140,0.745),P=0.008〕。结论线粒体DNA D-Loop区SNPs位点153A/G或许可以作为胃癌发病年龄的新型预测指标,通过分析线粒体DNA D-Loop区的多态性,可以帮助识别早发的胃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DNA 线粒体 D-LOOP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发病年龄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素D1、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2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娟 殷飞 姚树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2(RBL2/p130)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诊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肝癌组织、26例癌旁硬化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2(RBL2/p130)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诊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肝癌组织、26例癌旁硬化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cyclin D1、RBL2/p130及MCM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yclin D1和MCM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2%和72.7%,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硬化肝组织(P<0.01);RBL2/p130的阳性表达率为34.1%,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硬化肝组织(P<0.01),MCM7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9,P<0.05),与RBL2/p130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1,P<0.01);cyclin D1与RBL2/p130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5,P<0.01)。Cyclin D1及MCM7的表达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癌临床分期有关,RBL2/p130的表达与有无门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MCM7还与肿瘤大小及甲胎蛋白(AFP)值的大小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MCM7及cyclin D1与肝癌预后相关(P<0.05)。MCM7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的患者、RBL2/p130阴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Cyclin D1、RBL2/p130和MCM7的异常表达在肝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监测其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将有助于判断肝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D1 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质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质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孔丽 姚树坤 +2 位作者 张瑞星 殷飞 王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47-249,共3页
观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血清TGFβ1及IL-2、IL-12、TNF-α、IFNγ水平及与临床演变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HC患者血清TGFβ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 0.014,P=0.0001),IFNγ、IL-2和IL-1... 观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血清TGFβ1及IL-2、IL-12、TNF-α、IFNγ水平及与临床演变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HC患者血清TGFβ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 0.014,P=0.0001),IFNγ、IL-2和IL-12低于正常对照(P=0.008,P=0.018,P=0.007);血清TGFβ1与TNF-α和IL-2呈负相关(P<0.05,P<0.01),IL-12与IFNγ和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P<0.01,P<0.01);将PHC患者分成I~Ⅱa期和Ⅱb~Ⅲ期两组,Ⅱb~III期患者血清TGFα1、TNF—α水平高于I~IIa期患者(P<0.05),而IFNγ、IL-2和IL—12显著低于I~Ⅱa期患者(P<0.05)。提示PHC患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异常,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尤其中晚期患者更为明显,这可能是肿瘤逃脱免疫监控,不断进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博利珠单抗致食管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心肌损害一例报告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英南 张风宾 +1 位作者 张韶辰 张瑞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8-1069,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主因“食管中段癌术后转移化疗后1个月余,咳嗽伴喘憋半月余”于2019年2月28日入院。患者曾于2018年9月5日因食管癌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后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T3N1M0ⅢB期。由于术后体质欠佳...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主因“食管中段癌术后转移化疗后1个月余,咳嗽伴喘憋半月余”于2019年2月28日入院。患者曾于2018年9月5日因食管癌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后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T3N1M0ⅢB期。由于术后体质欠佳,未行辅助放化疗。2018年11月20日复查腹部MRI发现肝转移,给予单药替吉奥化疗3周期,2019年1月24日复查腹部MRI及胸部CT发现肝内转移灶较前增大,并出现肺转移,更改单药紫杉醇化疗1周期。治疗期间复查心肌酶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半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喘憋,为行进一步治疗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帕博利珠单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心肌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联合EPO和铁剂治疗大鼠肾性贫血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风宾 赵飞 +1 位作者 王英南 张瑞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利用建立的肾性贫血大鼠模型,评价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对大鼠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腺嘌呤灌胃建立肾性贫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EPO联合铁剂治疗组(B组)、左卡尼汀联合EPO和铁剂治疗组(C... 目的利用建立的肾性贫血大鼠模型,评价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对大鼠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腺嘌呤灌胃建立肾性贫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EPO联合铁剂治疗组(B组)、左卡尼汀联合EPO和铁剂治疗组(C组),连续给药3周。分别进行外周血的RBC、Hgb、Hct、CRP、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检测和肝、肾、小肠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B组和C组的RBC、Hgb、Hct、Fe、SF、TS的指标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CRP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个药物治疗组间,C组RBC、Hgb、CRP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两个药物治疗组的肝细胞弥漫性水肿及点状坏死症状减少;肠黏膜溃疡减轻、萎缩面积缩小。结论应用左卡尼汀联合EPO和铁剂治疗可显著改善大鼠肾性贫血,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腺嘌呤 肾性贫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 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年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忱思 郭占军 +2 位作者 彭晨星 赖瑞雪 张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546-2551,共6页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A)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显示,40~60岁为RA的高发年龄,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肿瘤、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具有预测价值,但是,其与RA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尚未见...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A)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显示,40~60岁为RA的高发年龄,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肿瘤、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具有预测价值,但是,其与RA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mtDNA D-loop区SNP与RA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85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RA患者外周血中mtDNA,通过PCR扩增和基因循环测序,分析mtDNA D-loop区的SNP位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RA患者发病年龄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病年龄的风险因素。结果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SNP位点16519,携带低频率等位基因T基因型的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携带高频率等位基因C基因型的患者(χ^2=5.395,P=0.020)。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SNP位点16519是RA发病年龄的独立预测因子〔HR=1.750,95%CI(1.047,2.925),P=0.033〕。结论RA的发病年龄可能与mtDNA D-loop区SNP有关,对于mtDNA D-loop区SNP序列的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发生RA的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线粒体DNA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Serpin B1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羽 李勇 +4 位作者 张志栋 檀碧波 贾楠 赵雪峰 范海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611-2615,共5页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多态性的情况及Serpin B1蛋白的水平,并对其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为胃癌的350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50例...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多态性的情况及Serpin B1蛋白的水平,并对其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为胃癌的350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50例为对照组。留取外周血,应用PCR扩增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在2组中的分布情况,同时检测Serpin B1蛋白的水平。将病例组和对照组按基因型再次分组,观察各基因型与Serpin B1浓度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存在T和G2种等位基因,共发现3种基因型:野生型纯合子(TT)、杂合突变型(GT)、纯合突变型(GG)。病例组GG、GT基因型频率及G等位基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外周血Serpin B1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基因型分组后,病例组和对照组中GG基因型者外周血Serpin B1浓度水平明显高于GT、TT基因型者,GT基因型者外周血Serpin B1浓度高于TT基因型(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9.485,95%CI为2.169~44.283,P=0.006;OR值为5.105,95%CI为1.847~13.360,P=0.014)。结论 Serpin B1基因H67Q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 基因多态性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体外抑制氟尿嘧啶耐药肝癌细胞的生长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霞 郭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芩苷体外对氟尿嘧啶(Fu)耐药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BEL-7402及其耐药细胞BEL-7402/5-Fu,MTT法观察黄芩苷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RT-PC... 目的:观察黄芩苷体外对氟尿嘧啶(Fu)耐药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BEL-7402及其耐药细胞BEL-7402/5-Fu,MTT法观察黄芩苷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RT-PCR检测细胞多重耐药MDR1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P-gp蛋白表达;应用Matrigel模型测定细胞黏附率;荧光免疫技术测定细胞β1-整合素(β1-integrin)和上皮钙黏附素(E-CD)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及其耐药细胞BEL-7402/5-Fu的增殖,IC50分别为34.2、36.6mg/L。5、10mg/L黄芩苷能部分逆转耐药细胞对Fu的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28.6、46.7;5、10mg/L黄芩苷增强BEL-7402对Fu敏感性,增敏倍数分别为1.4、2.1。5、10mg/L黄芩苷增加耐药细胞内药物积聚,降低MDR1基因及P-gp蛋白表达,抑制耐药细胞黏附率,降低耐药细胞β1-整合素表达,促进E-CD蛋白表达;且10mg/L黄芩苷效果优于5mg/L(P均<0.05)。结论:黄芩苷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及降低细胞黏附性,并能部分恢复肝癌耐药细胞对Fu的敏感性,这可能与其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抑制MDR1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肝肿瘤 氟尿嘧啶 抗肿瘤药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活检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胜棉 张兰 +1 位作者 吴伯娟 中村智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16-2920,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肝活检组织学变化和CD34、CD31、Ki-67蛋白表达,探讨其对慢性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慢性丙型肝炎肝活检患者73例。所有活检标本行HE染色、Azan-Marroy和PAS染色,根据Knodell肝组织活动指数评...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肝活检组织学变化和CD34、CD31、Ki-67蛋白表达,探讨其对慢性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慢性丙型肝炎肝活检患者73例。所有活检标本行HE染色、Azan-Marroy和PAS染色,根据Knodell肝组织活动指数评分系统进行定量评分。标本同时行CD34、CD31、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染色结果。随访所有患者。结果 7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访至少3年,进展至失代偿肝硬化9例、肝细胞肝癌4例。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患者与非进展患者组织学指标(炎症程度分级、纤维化程度分期、肝组织学活动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丙型肝炎组织中炎症程度分级与纤维化程度分期呈正相关。73例慢性丙型肝炎的CD34指数为(7.1±5.7),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患者CD34指数明显高于非进展者〔(10.5±7.7)vs(6.4±5.0),P<0.05〕;CD34高表达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CD34低表达组(P<0.05)。73例慢性丙型肝炎几乎不表达CD31。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患者与非进展者Ki-67指数分别为(5.5±7.2)、(4.5±6.6),两组Ki-67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6.92%和6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及阴性表达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4指数、Ki-67指数、肝组织学活动指数评分在慢性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肝癌过程中的预见优势依次为:CD34指数>Ki-67指数>肝组织学活动指数评分。结论 CD34阳性血窦内皮细胞标记的血管生成是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肝硬化 肝肿瘤 CD34 KI-67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性肥胖者胃容受性及胃内压的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立明 姚树坤 +3 位作者 张瑞星 李胜棉 常丽丽 王永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者胃容受性及胃内压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40例单纯性肥胖暴食症者为试验组,35例健康正常体重者为对照组。试验第一天对受试者进行水负荷试验。第二天采用电子恒压器对受试者进行胃底机械性扩张,检测胃容...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者胃容受性及胃内压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40例单纯性肥胖暴食症者为试验组,35例健康正常体重者为对照组。试验第一天对受试者进行水负荷试验。第二天采用电子恒压器对受试者进行胃底机械性扩张,检测胃容受性、胃内压及顺应性。结果:①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组最大负荷饮水量显著大于正常体重对照组(P<0.001)。②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组初始容积和最大耐受容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P<0.001)。③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组最小扩张压、初始胃内压和最大耐受胃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组最小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初始顺应性和最大耐受顺应性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01)。结论:单纯性肥胖伴暴食症组胃容积、胃容受性、顺应性较正常体重对照组明显增大,而胃内压无差异,胃容积增加、顺应性增大、容受性增强、饱感延迟发生可能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暴食症 容受性 胃内压 电子恒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