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与全身核素骨显像联合诊断单发骨转移瘤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建方 赵新明 +5 位作者 张敬勉 王颖晨 张召奇 李德志 孙莉 戴春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4-598,共5页
目的评价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诊断在单发骨转移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2例全身骨显像表现为单发异常核素分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骨病变部位CT扫描。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分别做出诊断,并与随访结果和病理对照。结果 102... 目的评价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诊断在单发骨转移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2例全身骨显像表现为单发异常核素分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骨病变部位CT扫描。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分别做出诊断,并与随访结果和病理对照。结果 102例患者,经随访和病理证实有53例为骨转移瘤。全身骨显像、CT与二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灵敏度分别为90.57%(48/53)、86.79%(46/53)、100%(53/53);特异度分别为61.22%(30/49)、97.96%(48/49)、91.84%(45/49);准确率分别为76.47%(78/102)、92.16%(94/102)、96.08%(98/10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64%(48/67)、97.87%(46/47)、92.98%(5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0/35)、87.27%(48/55)、100%(45/45)。CT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优于全身骨显像(P<0.05)。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全身骨显像(P<0.05),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CT(P<0.05)。结论 CT有助于区分全身骨显像单发病变的良恶性。全身骨显像与CT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骨显像胸骨单发浓聚灶特点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德志 赵新明 +3 位作者 张敬勉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782-1784,共3页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胸骨单发浓聚灶的特点及联合C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7个月全身骨显像中发现的胸骨单发浓聚灶42例,并行胸骨局部CT检查。按核素浓聚灶位置、形状及CT影像表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42例胸骨单发浓聚灶患...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胸骨单发浓聚灶的特点及联合C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7个月全身骨显像中发现的胸骨单发浓聚灶42例,并行胸骨局部CT检查。按核素浓聚灶位置、形状及CT影像表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42例胸骨单发浓聚灶患者中有骨转移瘤37例(占88.1%),退行性变3例,手术创伤2例。胸骨单发浓聚灶胸骨体多见(28处),其次是胸骨柄(16处)和诸切迹(5处),形状以团块状为主。结论核素骨显像胸骨单发浓聚灶联合CT有助于对胸骨病变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胸骨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纤维瘤病CT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田伟伟 马拓 +4 位作者 赵晓倩 张敬勉 王建方 韩静雅 赵新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56-860,共5页
目的:总结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的^(18)F-FDG PET/CT及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AF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增强扫描、^(18)F-FDG PET/CT表现。结果:27例AF患者共37个病灶。大... 目的:总结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的^(18)F-FDG PET/CT及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AF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增强扫描、^(18)F-FDG PET/CT表现。结果:27例AF患者共37个病灶。大部分为单发,腹内多见。首发症状多以扪及肿物或查体发现。病灶Ki-67平均为3%(2%~5%)。病灶表现为^(18)F-FDG轻中度不均匀摄取增高,内见点、片状相对高摄取,或轻度均匀摄取增高,较大病灶的SUVmax及SUVmean并未显著增加,SU-Vmax为3.32±1.12(1.40~5.10),不同部位的SUVmax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改变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影,无完整包膜,易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密度多为不均匀或欠均匀,很少出现钙化、囊变、出血或脂肪密度。不同发病部位的AF表现略不同,腹内型易浸润周围组织,尤其是管状结构,腹外型轮廓较光滑,腹壁型沿肌肉长轴生长,病灶相对较大。CT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均匀/不均匀强化,动脉期部分病灶内部或边缘见迂曲血管影。结论:^(18)F-FDG PET/CT联合CT增强扫描对A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FAPI PET/CT及PET/MR诊断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天悦 马拓 +5 位作者 赵新明 张召奇 王建方 戴萌 赵秀娟 张敬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4-1797,共4页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可与肿瘤间质内高表达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特异性结合;^(68)Ga-FAPI不参与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68)Ga-FAPI PET/CT及PET/MR可用于多部位恶性肿瘤显像,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围绕^(68)G...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可与肿瘤间质内高表达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特异性结合;^(68)Ga-FAPI不参与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68)Ga-FAPI PET/CT及PET/MR可用于多部位恶性肿瘤显像,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围绕^(68)Ga-FAPI PET/CT及PET/MR诊断恶性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召奇 赵新明 +2 位作者 王建方 张敬勉 王颖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摄取增高的1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共16...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摄取增高的1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共161个淋巴结和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摄取69例共160个淋巴结,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结果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长径较大,为(2.22±1.00)cm,其代谢较高,分布无明显规律,59个分布在4区,31个分布在7区;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在纵隔及肺门部位呈对称性分布,淋巴结长径较小,为(1.37±0.48)cm,密度较高,PET图像伴轻度异常高代谢。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长径及SUVmax(7.45±4.49)均显著大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SUVmax 3.94±1.36)(t=-7.50、-7.37,P<0.01),CT值为(30.73±4.31)Hu,显著小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的(81.27±14.24)Hu(t=-24.47,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依据纵隔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大小、密度及代谢情况能够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F18 淋巴转移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敬勉 赵新明 +3 位作者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赵秀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8F-FDG后60 min及120 min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延迟显像于患者饮水使胃适度充盈后进行。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分别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外转移3个方面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分别测量胃癌复发与吻合口炎症早期及延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SUVmax变化率(△SUVmax%),评价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的价值。所有患者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复发的准确性96.4%(53/55)高于CT(85.5%),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2.0%)、准确性(96.4%)、阴性预测值(93.8%)均高于CT(60.0%、81.8%、75.0%),诊断淋巴结外转移的灵敏度(81.8%)、准确性(90.9%)均高于CT(45.5%、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 PET/CT显像使34.5%(19/5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21.8%(12/55)的患者治疗方案改变。(3)胃癌复发患者及吻合口炎症患者△SUVmax%分别为(22.8±9.8)%、(8.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探测胃癌复发、转移,将成为胃癌治疗后有效的监测手段;且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合理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肿瘤复发与吻合口炎症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氟脱氧 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 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颖晨 赵新明 +4 位作者 王建方 张敬勉 张召奇 赵秀娟 刘亚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32-393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131I SPECT/CT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灶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次全切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后,怀疑DTC肺转移患者32例,对患者分... 目的对比分析131I SPECT/CT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灶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次全切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后,怀疑DTC肺转移患者32例,对患者分别行131I SPECT/CT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并应用金标准确诊。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确诊DTC术后肺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金标准,32例患者中24例确诊为DTC肺转移,8例未发生肺转移。患者经131I SPECT/CT平面显像诊断肺转移20例,未发生肺转移12例,灵敏度为58.3%,特异度为25.0%,准确性为50.0%,阳性预测值为70.0%,阴性预测值为16.7%。患者经胸部131I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肺转移26例,未发生肺转移6例,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75.0%,准确性为93.8%,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100.0%。131I SPECT/CT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对DTC术后肺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4.00、3.92、11.25,P<0.05)。结论131I SPECT/CT断层显像对DTC术后肺转移灶的诊断价值优于平面显像,对怀疑DTC肺转移患者行131I SPECT/CT断层显像可提高肺转移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与超声对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敬勉 赵新明 +4 位作者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戴春暖 李德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 目的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PET/CT与超声在评价浅表淋巴结治疗疗效中的价值。结果18F-FDGPET/CT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浅表淋巴结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47%(17/19)、96.15%(25/26)、93.33%(42/45),而超声评价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2.63%(10/19)、69.23%(18/26)、62.22%(28/45),PET/CT在诊断浅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氟脱氧葡萄糖18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超声检查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德志 赵新明 +4 位作者 张敬勉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戴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884-3886,共3页
目的评价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恶性肿瘤病史且全身骨显像有异常放射性分布但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454例患者,于骨显像后行骨病变部位同期CT扫描。对两种影像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全身骨显像联... 目的评价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恶性肿瘤病史且全身骨显像有异常放射性分布但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454例患者,于骨显像后行骨病变部位同期CT扫描。对两种影像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 454例受检者中,经两种影像技术检查后诊断骨转移271例,占59.69%(271/454);良性病变163例,占35.90%(163/454)。本组全身骨显像联合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8.92%,特异度为97.27%,准确度为98.22%。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使骨病变的诊断率从单纯全身骨显像的71.19%(1 122/1 576)提高到了98.73%(1 556/1 576)。结论全身骨显像与CT技术融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是骨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骨转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与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召奇 赵新明 +3 位作者 王建方 张敬勉 王颖晨 和玲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311-3316,共6页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及鳞状细胞癌(SCC)抗原诊断宫颈鳞癌初步治疗后是否存在残余、复发或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55例宫颈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中...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及鳞状细胞癌(SCC)抗原诊断宫颈鳞癌初步治疗后是否存在残余、复发或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55例宫颈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中怀疑出现残余、复发或转移并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和血清SCC抗原测定,以病理及随访结果为诊断标准,计算^(18)F-FDG PET/CT、SCC抗原及联合指标在宫颈鳞癌治疗后随访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55例患者经病理及随访证实存在残余、复发或转移128例,无恶性病变存在27例。^(18)F-FDG PET/CT正确诊断150例,诊断灵敏度为99.2%,特异度为85.2%,正确率为96.8%,阳性预测值为96.9%,阴性预测值为95.8%。SCC抗原正确诊断122例,诊断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70.4%,正确率为78.7%,阳性预测值为92.8%,阴性预测值为43.2%。4例^(18)F-FDG PET/CT假阳性患者中3例SCC抗原阴性。1例^(18)F-FDG PET/CT假阴性患者中SCC抗原阳性。8例SCC抗原假阳性患者中7例^(18)F-FDG PET/CT阴性,25例SCC抗原假阴性患者均^(18)F-FDG PET/CT阳性。联合指标正确诊断144例,诊断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9.3%,正确率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100.0%。^(18)F-FDG PET/CT、SCC抗原及联合指标诊断宫颈癌治疗后存在残余、复发或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95%CI(0.838,0.998)〕、0.754〔95%CI(0.646,0.862)〕、0.796〔95%CI(0.678,0.914)〕。结论^(18)F-FDG PET/CT辅以血清SCC抗原在宫颈鳞癌治疗后评估是否存在残余、复发或转移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断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鳞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 相关参数与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弭丽丽 殷飞 +9 位作者 雷连会 段晓玲 李宁 殷小磊 史建飞 韩欣 赵曼 王金凤 韩光洁 赵新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预测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且术前均行PET/CT检查,分析胃癌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预测胃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且术前均行PET/CT检查,分析胃癌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和总糖酵解量(tumor lesion gly⁃colysis,TLG)以及HER2的表达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价PET/CT各参数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ER2表达阳性17例,阴性98例。SUVmax、MTV及TLG在HER2表达阳性与阴性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排除印戒细胞癌后(n=105),MTV和TLG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中明显低于HER2阴性者[四分位数12.6(8.4,18.7)vs.23.7(14.4,32.9),P=0.002;35.3(20.8,68.1)vs.69.9(44.2,173.3),P<0.001]。MTV及TLG的最佳界值分别为24.3 cm3、35.9 g时,其预测HER2表达阳性的准确率分别为57.1%和80.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MTV及TLG与HER2表达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型(OR=6.804,P=0.009)、TLG≤35.9 g(OR=4.600,P=0.029)是预测HER2表达的指标。结论:TLG可以预测非印戒细胞胃癌患者HER2表达,用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ET/CT HER2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治疗后^(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与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召奇 赵新明 和玲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3667-3671,共5页
背景^(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在宫颈癌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SCC)抗原水平升高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宫颈癌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及转移但SCC抗原水平处于参考范围内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有无意义,以... 背景^(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在宫颈癌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SCC)抗原水平升高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宫颈癌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及转移但SCC抗原水平处于参考范围内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有无意义,以及宫颈癌治疗后,SCC抗原处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可以得到理想的病灶检出率,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SCC抗原居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SCC,并行根治性治疗(手术、手术+术后放疗、手术+术后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等),治疗后均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和SCC抗原水平测定。依据^(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ET/CT阳性组(62例)和PET/CT阴性组(16例)。依据SCC抗原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1.50μg/L组(24例),1.50~6.00μg/L组(31例),>6.00μg/L组(23例)。本组入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绘制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阳性的ROC曲线。结果 PET/CT阳性组患者年龄、SCC抗原水平小于PET/CT阴性组(P<0.05)。<1.50μg/L组、1.50~6.00μg/L组、>6.00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分别为66.7%、77.4%、95.7%,3组^(18)F-FDG PET/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0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高于<1.50μ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4.9±2.9)、(6.3±3.2)、(6.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为阳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15μg/L,此时,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47.1%,本组患者在该截断值^(18)F-FDG PET/CT阳性率为86.7%。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SCC抗原水平较低时即可发现宫颈鳞癌复发及转移,患者SCC抗原水平升高时^(18)F-FDG PET/CT阳性率升高,当SCC抗原水平升至1.15μg/L以上时,适宜通过^(18)F-FDG PET/CT检查进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断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鳞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X线衰减校正提高^(99m)Tc-3PRGD_2肺癌SPECT图像定量分析精确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爱民 石希敏 +13 位作者 戴皓洁 辛军 赵新民 王喆 郑山 高蕊 李眉 缪蔚冰 赵周社 贾兵 朱朝晖 汪静 吴文凯 李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采用X线衰减校正提高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99mTc-3PRGD2肺癌SPECT图像定量分析的精确性。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27例,其中肺腺癌23例、鳞癌4例。患者静脉注射99mTc-3PRGD2后40分钟顺序进行全身和局部断层扫描。采用迭代图像重... 目的:采用X线衰减校正提高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99mTc-3PRGD2肺癌SPECT图像定量分析的精确性。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27例,其中肺腺癌23例、鳞癌4例。患者静脉注射99mTc-3PRGD2后40分钟顺序进行全身和局部断层扫描。采用迭代图像重建方法,对获得的99mTc-3PRGD2SPECT图像进行X线衰减校正(CTAC)和非衰减校正重建(NAC)。测量CTAC和NAC病灶所在层面的总计数,感兴趣区域(ROI)病灶的总计数、最大计数和平均计数。分别以病灶ROI内最大计数的38%、42%和48%作为阈值测量CTAC和NAC图像病灶最大长径。结果:经过CTAC后病灶所在层面总计数增加2.09倍,ROI区域病灶的总计数增加3.32倍,病灶最大计数和平均计数与本底比值分别提高了65.9%和70.3%。以病灶ROI最大计数42%作为阈值,CTAC后的病灶最大长径为(5.65±2.77)cm,与CT测量结果一致。结论:采用X线衰减校正是提高99mTc-3PRGD2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晓琳 边艳珠 +4 位作者 胡玉敬 张新超 杨双臣 宋国庆 李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3-877,共5页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230枚);比较组间纵隔淋巴结参数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以标准化重要性>50%的参数建立评估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恶性组纵隔淋巴结参数与NSCLC原发灶参数的关系。结果组间纵隔淋巴结短径、纵横比,坏死、脂肪、钙化占比,对称分布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_(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淋巴结SUV_(max)/纵隔血池SUV_(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_(max)及MTV标准化重要性>50%,以之鉴别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57、0.776及0.772,联合应用的AUC为0.831。恶性组纵隔淋巴结SUV_(max)、TLG与NSCLC原发灶SUV_(max)均呈正相关(r=0.318、0.15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位于原发灶同侧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_(max)均呈负相关(r=-0.139、-0.20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分布对称则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_(max)均呈正相关(r=0.164、0.161,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参数可用于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_(max)及MTV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纵隔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妍 赵新明 张召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75-3477,3482,共4页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宫颈癌复发、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可疑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45例行18F-FDG PET/CT显像,必要时行延迟显像,对比18F-FDG PET/CT与CT对45例患者的诊断...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宫颈癌复发、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可疑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45例行18F-FDG PET/CT显像,必要时行延迟显像,对比18F-FDG PET/CT与CT对45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其对宫颈癌患者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本组45例宫颈癌患者中复发、转移35例,共发现病灶119处,其中恶性病灶112处、良性病灶7处。18F-FDG PET/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98.21%(110/112)、特异度为42.86%(3/7)、阳性预测值为96.49%(110/114)、阴性预测值为60.00%(3/5)、准确性为94.96%(113/119)。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84.82%、特异度为42.86%、阳性预测值为95.96%、阴性预测值为15.00%、准确性为82.35%。18F-FDG PET/CT的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1,11.831;P<0.01)。本组18F-FDG PET/CT使48.89%(22/4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并使75.56%(34/45)患者治疗方案发生了变化。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高度灵敏而准确,对其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像术 螺旋计算机 宫颈肿瘤 复发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V)-DMSA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超新明 姚树坤 +4 位作者 王建方 魏兰秀 徐芳 张志杰 孙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评价99mTc(V)-DMSA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91例疑骨转移瘤患者行99mTc(V)DMSA全身显像,并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其它检查对比。结果:74例证实存在骨转移瘤者,99mTc.MDP骨显像均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 目的:评价99mTc(V)-DMSA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91例疑骨转移瘤患者行99mTc(V)DMSA全身显像,并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其它检查对比。结果:74例证实存在骨转移瘤者,99mTc.MDP骨显像均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99mTc(V)-DMSA显像72例显示了与99mTc-MDP显像某些相同部位的放射性浓聚,2例99mTc(V)DMSA显像阴性。17例骨良性病变,99mTc-MDP骨显像显示轻度异常放射性浓聚,而99mTc(V)-DMSA显像却未见异常的放射性浓聚。结论:99mTc(V)-DMSA诊断骨转移瘤的特异性比99mTc-MDP骨显像高,在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锝99M 放射性核素 骨转移瘤 诊断 DM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