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白光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慧金 尔丽绵 +4 位作者 李晓明 郑秀丽 张兰 高聪聪 李胜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94-1000,共7页
目的: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 目的: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手术治疗的241例EGC患者,用χ^(2)检验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内镜下表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模型。结果:χ2检验结果表明黏膜皱襞变化、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无血管区、扩张血管、微血管结构缺失、表面结构缺失是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溃疡(OR=5.696,95%CI:1.656~19.590;P=0.006),边缘隆起(OR=5.363,95%CI:1.469~19.573;P=0.011),无血管区(OR=8.990,95%CI:2.522~32.042;P=0.001),扩张血管(OR=8.435,95%CI:3.323~21.408;P<0.001)为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分别赋分为4分、4分、5分、5分,构建预测浸润深度的模型,AUC为0.802,最佳临界点为8分,诊断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85.6%,准确率为82.5%。结论:依据C-WLE联合ME-NBI诊断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诊断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EGC的浸润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黏膜下深层浸润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尔丽绵 张立玮 +4 位作者 徐志彬 袁丽 吴明利 王顺平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1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1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符合镜下治疗标准的内镜辅以碘染色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cal resection,EMR),余手术治疗。对所有行EMR术及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EUS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US判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影像学结果显示:黏膜层癌97例、黏膜下层癌21例,EUS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判断浸润深度,结果相符者103例,准确率87%,其中对黏膜层癌判断的准确率90%,对黏膜下层癌判断的准确率76%。结论:EUS准确评估病灶内镜可切除性,使得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更为安全有效,对指导高发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食管癌高发区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套帽法切除食管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89例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明利 王士杰 +6 位作者 高扬 张立玮 王顺平 郭晓青 刘艳凤 李英赛 丛庆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1996年9月~2003年9月采用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89例,术前、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随访5年以上17例,3~5年10例,1~3年38例,不足1年24例,非癌死亡5例... 目的: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1996年9月~2003年9月采用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89例,术前、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随访5年以上17例,3~5年10例,1~3年38例,不足1年24例,非癌死亡5例,未见癌复发。结论:套帽法完全切除率较高,操作较简单,优于其他方法;病灶显示及切除技巧是影响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适量粘膜下注药,掌握高频电切除技术等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中度不典型增生短期复查无好转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内镜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在食管胃癌防治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食管肿瘤 内镜粘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及贲门癌前病变自然史内镜筛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士杰 张立玮 +9 位作者 温登瑰 李英赛 于卫芳 王晓玲 王俊河 李素平 马彩芬 李永伟 王顺平 尔立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70-373,共4页
目的:了解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进展较快者的滞留时间,为寻找合适的筛查间隔提供线索。方法:在涉县对40~69岁人群开展重复的内镜筛查。结果: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中从首检为正常间隔13个月检出1例,从首检为基底细胞增生间隔7个月检出1例,... 目的:了解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进展较快者的滞留时间,为寻找合适的筛查间隔提供线索。方法:在涉县对40~69岁人群开展重复的内镜筛查。结果: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中从首检为正常间隔13个月检出1例,从首检为基底细胞增生间隔7个月检出1例,从首检为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10.5个月检出4例,从首检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12.5、43.4个月检出2例;8例原位癌或黏膜内癌中由首检为基底细胞增生分别间隔18和51.7个月检出2例,由首检为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48个月检出1例,由首检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4、13个月检出2例,由首检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5~17.5个月检出3例;4例浸润性癌中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3个月检出1例,由中度不典型增生间隔50个月检出1例,由重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4和19个月检出2例。结论:首检过后对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不典型增生应间隔一年复查一次,对中度不典型增生应半年内复查一次,以防止其中进展较快者发展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内镜筛查 癌前病变 筛查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前病变组织p16及FHIT基因甲基化探讨 被引量:20
5
作者 郭晓青 王士杰 +5 位作者 张健慧 丛庆文 张立玮 郭炜 王小玲 邝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前病变组织p16及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对食管癌前病变不同阶段及鳞状细胞原位癌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甲基化检测,并与同一个体相应的病变旁组织及慢性食管炎和... 目的:探讨食管癌前病变组织p16及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对食管癌前病变不同阶段及鳞状细胞原位癌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甲基化检测,并与同一个体相应的病变旁组织及慢性食管炎和浸润性鳞癌组织的甲基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轻度、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原位癌和浸润癌共95例病变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22.73%、59.09%、78.57%、64.86%;FHIT基因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22.73%、45.45%、64.29%、67.57%。同一个体相应的95例病变旁对照组织中16例未检测成功,余79例中5例(6.33%)p16基因甲基化,3例(3.80%)FHIT基因甲基化,与病变组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10例慢性食管炎组织中1例p16基因甲基化,未发现FHIT基因甲基化。结论:p16及FHIT基因甲基化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已经存在,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前病变 食管鳞状细胞癌 P16基因 FHIT基因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癌家族史发病年龄与食管鳞状上皮癌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温登瑰 张立玮 +3 位作者 赵秀清 魏丽珍 张健慧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85-488,共4页
目的:研究经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的食管鳞状上皮癌患者首发年龄及预后的差别。方法:运用t检验、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校正Wald检验分析比较了河北医科大学四院胸外科1985~1994年间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癌... 目的:研究经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的食管鳞状上皮癌患者首发年龄及预后的差别。方法:运用t检验、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校正Wald检验分析比较了河北医科大学四院胸外科1985~1994年间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n=495)和阴性(n=1297)的来自高发区的食管鳞状上皮癌两组之间发病年龄和生存曲线的差别,并研究了两组病例年龄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尽管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的食管鳞状上皮癌患者与阴性者相比发病年龄显著提前(51.9±8.3比53.4±8.3,P<0.00),但前者的生存曲线低于后者,该生存曲线的差别在50岁以上组和UICC0~Ⅰ期组经Cox模型的校正Wald检验达显著水平(50岁以上组家族史阳性和阴性者相比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2比60.2、48.8比54.5、44.5比49.4,PWald=0.03;UICC0~Ⅰ期组家族史阳性和阴性者相比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5比94.7、87.5比91.6、87.5比91.6,PWald=0.02);按家族史分层分析年龄与预后的关系发现:家族史阳性组中50岁以下者生存曲线显著高于50岁以上者(两者相比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4比55.3、60.6比48.9、58.5比44.6,PWald=0.03);但家族史阴性组中50岁以下者与50岁以上者相比生存曲线无差别(二者相比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2.3比60.2、54.6比54.5、50.9比49.4,PWald=0.67),尽管两者平均发病年龄相差14.4岁。结论:就来自高发区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病例而言,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者比阴性者发病年龄显著提前,但预后较差,提示遗传背景对食管癌的发生和预后都有一定影响。另外发现家族史阳性组中50岁以下者的预后好于50岁以上者,提示早期发现可能有助于改善家族史阳性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上消化道癌家族史 发病年龄 预后 高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癌分期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瑞 韩建京 +1 位作者 姚计方 王增林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2例肺癌手术前X线和 /或胸部CT疑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行TBNA并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经TBNA证实N2 淋巴结癌转移 10例 ,术后病理检查全为N2...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2例肺癌手术前X线和 /或胸部CT疑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行TBNA并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经TBNA证实N2 淋巴结癌转移 10例 ,术后病理检查全为N2 阳性且与术前TBNA检查结果相符 ,术前经TBNA证实N1癌转移 19例 ,术后病理阳性 2 2例 ,TBNA假阴性 3例。术前经TBNA后c TNM分期与p TNM分期对比正确率达 85 .7% (3 6/ 42 )。全组仅有 3例患者接受TBNA后有少量咯血 ,无气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TBNA进行肺癌分期方法简便 ,经济实用 ,其分期正确率高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期 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检查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88抑制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血管新生及其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辉 何明 +2 位作者 单保恩 时高峰 王士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Matrigel与肿瘤细胞混合接种的方法构建裸鼠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模型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抗肿瘤制剂PI-88对于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食管鳞癌细胞株TE-13悬液与Matrigel胶混合,接种8只裸... 目的:探讨通过Matrigel与肿瘤细胞混合接种的方法构建裸鼠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模型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抗肿瘤制剂PI-88对于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食管鳞癌细胞株TE-13悬液与Matrigel胶混合,接种8只裸鼠,构建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PI-88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按照20 mg/kg剂量皮下注射PI-88,1次/d(PI-88配成1 mg/ml溶液);对照组按照20 ml/kg注射生理盐水,1次/d,均连续给药2周。第2、6、10、14天记录裸鼠肿瘤体积,第15天进行增强CT扫描观察肿瘤区域显影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8只裸鼠均在接种当天形成移植瘤,成功构建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模型。PI-88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0.25±6.85)vs(143.13±17.18)mm3,P<0.05]。治疗第15天时,治疗组肿瘤区域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18±0.91vs 19.23±2.03,P<0.05)。治疗组肿瘤组织内HPSE与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HPSE:(28.70±6.39)vs(87.55±22.03)个,t=11.472,P<0.01;VEGF:(47.10±8.18)vs(94.40±14.47)个,t=12.727,P<0.01]。结论:Matrigel胶混合食管癌细胞接种裸鼠制备移植瘤方法可行,PI-88能够抑制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88抑制移植瘤组织中HPSE和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裸鼠 血管新生 PI-88 MATRIGEL 乙酰肝素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立玮 王士杰 +6 位作者 王晓玲 孟霞 郭晓青 温登瑰 高扬 于卫芳 丛庆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27-430,共4页
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从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浸... 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从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随着病变加重,p16蛋白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Ⅰ级组p16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浸润癌组与正常组、不典型增生Ⅰ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其余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FCM结果:不典型增生Ⅱ级组与正常组p16蛋白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典型增生Ⅲ级与食管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缺失在食管癌变过程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随着病变发展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表达缺失可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癌前病变 P16 蛋白表达 不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筛选胃癌相关蛋白质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羽 李兆星 +5 位作者 檀碧波 范立侨 赵群 张萌 徐志彬 李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应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筛选胃癌相关蛋白质,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为胃腺癌并进行手术切除者16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 目的应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筛选胃癌相关蛋白质,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为胃腺癌并进行手术切除者16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基于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筛选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质,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验证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质。结果基于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均鉴定了3 000~4 000种蛋白质,其中12种蛋白质差异显著,将其与GO数据库进行对比,去除二级节点中归类为"细胞组分"的结构蛋白质,在"分子功能"和"代谢过程"这两个节点中找到了4种可能与胃癌有关的蛋白质,即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1(GST-π-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丙酮酸激酶M2(PK-M2)、P120连环蛋白(P120-ct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GST-π-1、PK-M2、P120-ctn阳性率大于癌旁正常组织,Cu/Zn-SOD阳性率小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与基于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相符。结论基于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可筛选出胃癌相关蛋白质(GST-π-1、Cu/Zn-SOD、PK-M2、P120-ctn),初步分析认为其与胃癌的多种细胞生物学活动有关,证实基于LC-M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在胃癌相关蛋白质筛选方面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气相色谱-质谱法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术前术后食管粘膜碘染色应用价值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晓青 王士杰 +2 位作者 刘艳凤 高扬 丛庆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828-829,共2页
关键词 食管粘膜碘染色 漏诊 病理诊断 贲门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