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与传统异物钳比较,探讨改良环套式拔管器拔除双J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有拔除双J管指征的患者120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目的通过与传统异物钳比较,探讨改良环套式拔管器拔除双J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有拔除双J管指征的患者120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60例。改良组患者采用自制的改良环套式拔管器拔除双J管,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异物钳钳夹式拔除双J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实施操作后首次排尿出现肉眼血尿例数、尿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及操作中、操作后10 min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结果改良组操作时间为(65.1±12.1)s,传统组为(63.6±17.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改良组首次排尿出现肉眼血尿41例(68.3%),传统组51例(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改良组尿常规红细胞计数为(38.9±13.7)×106/L,传统组为(89.5±26.6)×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P<0.05)。改良组操作中NRS评分为(4.9±1.6)分,传统组为(6.9±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5)。改良组操作后10 min NRS评分为(1.7±1.0)分,传统组为(3.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P<0.05)。结论改良环套式拔管器较传统异物钳钳夹式拔除双J管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对患者痛苦小、损伤小,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双J管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5月对2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在完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后壁的缝合后,双J管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目的探讨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双J管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5月对2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在完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后壁的缝合后,双J管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输尿管内,双J管远端进入膀胱内,撤出导丝及推管,腹腔镜弯钳将双J管近端放置肾盂内,完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前壁缝合。结果 28例双J管均以顺行方式顺利置入,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镜下置管时间2 min 30 s^4 min 45 s,平均3 min 5 s。术后4~6周拔除双J管,复查泌尿系超声或静脉肾盂造影,肾积水较术前减轻(术前中度17例,重度11例;术后中度9例,轻度13例,无肾积水6例)。结论顺行"挂钩"法置入双J管安全、操作简便,利用双J管自身的优势,不需要额外辅助器械,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手术中置入双J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和其受体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介导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球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L...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和其受体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介导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球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LN患者肾穿标本和MRL/lpr小鼠肾小球细胞中TLR4表达水平;重组HMGB1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mesangial cell,HMC),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表达水平;LN患者置换血浆刺激HMC,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水平,ELISA技术检测HMC培养上清中F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及小鼠肾小球细胞中TLR4水平均上调;与对照组相比,重组HMGB1刺激HMC后,TLR4和Myd88水平上调;而抑制HMGB1及TLR4均可改善LN患者置换血浆介导的HMC增殖水平升高及FN合成和分泌增加(均P<0.05)。结论HMGB1可能通过激活其受体TLR4介导LN系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与传统异物钳比较,探讨改良环套式拔管器拔除双J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有拔除双J管指征的患者120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60例。改良组患者采用自制的改良环套式拔管器拔除双J管,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异物钳钳夹式拔除双J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实施操作后首次排尿出现肉眼血尿例数、尿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及操作中、操作后10 min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结果改良组操作时间为(65.1±12.1)s,传统组为(63.6±17.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改良组首次排尿出现肉眼血尿41例(68.3%),传统组51例(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改良组尿常规红细胞计数为(38.9±13.7)×106/L,传统组为(89.5±26.6)×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P<0.05)。改良组操作中NRS评分为(4.9±1.6)分,传统组为(6.9±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5)。改良组操作后10 min NRS评分为(1.7±1.0)分,传统组为(3.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P<0.05)。结论改良环套式拔管器较传统异物钳钳夹式拔除双J管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对患者痛苦小、损伤小,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双J管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5月对2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在完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后壁的缝合后,双J管以"挂钩"的方式顺行置入输尿管内,双J管远端进入膀胱内,撤出导丝及推管,腹腔镜弯钳将双J管近端放置肾盂内,完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前壁缝合。结果 28例双J管均以顺行方式顺利置入,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镜下置管时间2 min 30 s^4 min 45 s,平均3 min 5 s。术后4~6周拔除双J管,复查泌尿系超声或静脉肾盂造影,肾积水较术前减轻(术前中度17例,重度11例;术后中度9例,轻度13例,无肾积水6例)。结论顺行"挂钩"法置入双J管安全、操作简便,利用双J管自身的优势,不需要额外辅助器械,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手术中置入双J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