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酰化修饰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王鹏飞 胡凤丽 谷国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5-652,共8页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乳酰化修饰(lactylation,Kla)作为新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乳酰化修饰(lactylation,Kla)作为新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Kla通过直接影响基因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和代谢过程等,对IHD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细胞分子功能的调节产生深远影响。Kla广泛存在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中,与调节各种病理过程中的蛋白质功能相关,通过调节相关酶的活性及信号通路的传导,影响心肌细胞包括能量代谢、炎症反应、血管生成、脂质代谢失调、凋亡、纤维化及修复等在内的过程。尽管目前关于Kla在IHD中的具体机制和靶点研究仍有限,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综述Kla在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及心肌肥大等IHD关键病理环节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潜在的治疗靶点与应用前景,为寻找有效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方向,有望为IHD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酰化修饰 缺血性心脏病 表观遗传学 翻译后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全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尹磊 李明旺 +1 位作者 任伟杰 谢瑞芹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起搏技术,在诸多方面展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LBBAP对于全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将就这一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便为LBBAP应用临床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功能 左心系统 右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与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干预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69
3
作者 裴玮娜 谢瑞芹 +4 位作者 崔炜 刘凡 姜云发 肖冰 闫智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比较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147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术前72 h,随机分为四组,即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41例)、曲美他嗪组(n=34例)、... 目的:比较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147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术前72 h,随机分为四组,即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41例)、曲美他嗪组(n=34例)、尼可地尔组(n=40例)和对照组(n=32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前三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术前72 h开始口服常规剂量的曲美他嗪和(或)尼可地尔。四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18 h、24 h抽血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与cTnI水平均较术前增高,其中CK-MB水平在术后18 h增高最明显(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曲美他嗪组和尼可地尔组术后CKMB、cTnI水平较各组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数值。曲美他嗪组各时间点的CK-MB及cTnI水平与尼可地尔组相应时间的数值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曲美他嗪组与尼可地尔组术后各时间点的MPV水平较各组术前均有下降,其中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组与尼可地尔组术后12 h、24 h的MPV水平明显下降(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或尼可地尔均可减少PCI引起的心肌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两药对PCI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且尚未发现两药联用对PCI心肌损伤有更强大的保护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曲美他嗪和尼可地尔均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其中又以尼可地尔作用更明显,这可能是曲美他嗪和尼可地尔能够减少PCI心肌损伤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尼可地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晓红 崔炜 +7 位作者 王雅依 鲁静朝 张冀东 刘德敏 刘凡 谢瑞芹 谷国强 都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d)灌胃12周。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心肌TNFα-,光镜下观察心肌结构。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细胞核呈卵圆形,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扭曲,间质有炎症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组心肌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结构接近正常。糖尿病组大鼠血浆和心肌中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心肌组织中NFκ-B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给药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NFκ-B、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表达,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肌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伟 傅向华 +3 位作者 范卫泽 郝国贞 姜云发 谷新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6-771,共6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01至2016-03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的...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01至2016-03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的AIMI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n=72,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山莨菪碱1 500μg/3 ml]和对照组(n=71,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 ml)。对所有量化的冠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指标进行判定,包括初始及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峰值水平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术前及术后24 h各查一次炎症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入院时及术后90 min各查心电图一次,以ST段回落(STR)程度作为反映心肌再灌注水平的指标,并把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定义为本研究的主要终点。随访术后30天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完全STR的相关因素。结果:PCI后,山莨菪碱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91.7%vs 77.5%,P=0.03;TMPG 3级:80.6%vs 60.6%,P=0.01)。山莨菪碱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明显回落,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从(10.0±4.2) mm下降至(5.8±1.7) mm,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4%vs 50.7%,P=0.03)。再灌注后,山莨菪碱组有4例(5.6%)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而对照组有42例(59.2%)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舒张压降低(OR=1.298,95%CI:1.155~1.457,P<0.01)及心率减慢(OR=1.251,95%CI:1.087~1.440,P=0.002)是不完全STR的独立危险因素,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为完全STR的保护性因素(OR=0.059,95%CI:0.014~0.255,P<0.01)。PCI后24 h时,两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均升高,但山莨菪碱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30天时,对照组有1例患者新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需要靶血管血运重建。随访6个月时,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5例患者出现MACE(P=0.21)。结论: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可减少AIMI-PCI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用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苏便苓 李拥军 刘振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中103例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干...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中103例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估,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评价,并应用双夹心抗体法测定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浆脑型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心理干预组SDS及HRS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血浆BNP的降低幅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理干预 抑郁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薛玲 吴伟利 +5 位作者 贾小倩 薛海伟 段金生 潘军 李学哲 傅向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2-865,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手术后即刻及24周时查超声心动图;术后1周查心肌灌注显像。随访24周,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依替巴肽组在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比例(72.5%vs 92.5%)及TIMI心肌灌注3级比例(70.0%vs 90.0%)均显著升高(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及停药后2 h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且较对照组同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24周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1周有显著性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依替巴肽组用药期间发生小出血事件7例(17.5%),对照组发生小出血事件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住院期间均无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两组24周随访MACE发生率(12.5%vs 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并且随访24周,不增加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替巴肽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患者中替格瑞洛对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周子涵 刘德敏 +5 位作者 陈慧 姚一鸣 王倩 耿雪 刘阔 崔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血清尿酸升高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替格瑞洛相关血清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电子病历系...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血清尿酸升高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替格瑞洛相关血清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登记的多次住院并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11778例(其中男性8219例,69.8%),分为氯吡格雷组6492例和替格瑞洛组528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再次住院时的血清尿酸水平。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响尿酸水平变化的因素进行校正,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尿酸升高的发生率。将替格瑞洛用药患者血清尿酸升高(2552例)与未升高(2734例)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替格瑞洛相关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危险因素对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预测价值。结果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的基线和用药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为了平衡基线混杂因素,对两组患者按1∶1比例进行PSM分析。经匹配后,替格瑞洛组用药后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9.27±101.54)μmol/L比(328.43±96.68)μmol/L,t=5.471,P<0.001];替格瑞洛组用药后尿酸升高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均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54±88.87)μmol/L比(1.56±82.39)μmol/L,t=5.242,P<0.001;6.8%±47.0%比3.5%±27.7%,t=4.364,P<0.001];此外,替格瑞洛组血清尿酸升高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比41.9%,χ^(2)=43.14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OR=1.011,95%CI:1.006~1.017)、基线肌酐水平(OR=1.010,95%CI:1.006~1.013)和袢利尿剂(OR=1.548,95%CI:1.172~2.044)为替格瑞洛组血清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再次住院间隔时间(OR=1.000,95%CI:1.000~1.000)、基线尿酸水平(OR=0.990,95%CI:0.990~0.991)、血钾(OR=0.824,95%CI:0.700~0.970)、贝特类药物(OR=0.312,95%CI:0.110~0.888)、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OR=0.553,95%CI:0.444~0.689)和质子泵抑制剂(OR=0.825,95%CI:0.728~0.935)为替格瑞洛组血清尿酸升高的保护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尿酸水平预测替格瑞洛组血清尿酸升高的最佳截断点为318.85μ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CI:0.667~0.695,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3%和63.8%。结论本研究显示,真实世界中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约有48.4%出现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升高百分比约为6.8%。大体重、高基线肌酐水平、使用袢利尿剂、短住院间隔时间、低基线尿酸水平和低血钾是影响替格瑞洛相关血清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其中基线尿酸水平对血清尿酸升高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尿酸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谢瑞芹 崔炜 +5 位作者 刘凡 郝玉明 杨超 裴玮娜 鲁静朝 杨秀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10-710,共1页
关键词 校正QT离散度 心力衰竭患者 阿托伐他汀 左心功能 冠心病 校正QT间期 他汀类药物 可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记忆T波和缺血性T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鲁静朝 崔炜 +8 位作者 刘凡 谢瑞芹 杨秀春 刘金明 郝玉明 李拥军 祖秀光 张辉 都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记忆T波和缺血性T波的鉴别标准。方法:11例置入心脏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组成心脏记忆T波组;40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组成缺血性T波组。记录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 目的:探讨心脏记忆T波和缺血性T波的鉴别标准。方法:11例置入心脏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组成心脏记忆T波组;40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组成缺血性T波组。记录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T波倒置分布情况并测量校正QT间期(QTC)、QRS波群及T波额面电轴。结果:心脏记忆T波组中肢体导联Ⅰ、aVR和aVL的T波倒置发生率(0%)明显低于缺血性T波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心脏记忆T波组中,Ⅰ导联T波直立或平坦、aVL导联T波直立、胸前导联中最大的T波倒置幅度(TWIc)大于Ⅲ导联T波倒置幅度(TWIⅢ),上述3项指标同时并存的发生率为91%,明显高于缺血性T波组(2%),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应用aVL导联T波直立、Ⅰ导联T波直立或平坦及TWIc>TWIⅢ指标诊断心脏记忆T波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98%(P<0.05)。心脏记忆T波组的T波平均额面电轴偏离缺血性T波组的平均额面电轴指向(-74±8度vs.131±68度,P<0.05)。结论:Ⅰ、aVL导联的T波形态及胸前导联最大T波倒置幅度是否大于Ⅲ导联T波倒置幅度是鉴别心脏记忆T波和缺血性T波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记忆 缺血 心电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_2DS_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飞 鲁静朝 +4 位作者 杨秀春 肖冰 靳亚琼 刘凡 崔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56例,按照CHA_2DS_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CHA_2DS_2-VASc评分≥3分组(n=153)与CHA_2DS...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56例,按照CHA_2DS_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CHA_2DS_2-VASc评分≥3分组(n=153)与CHA_2DS_2-VASc评分≤2分组(n=203)。比较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及对比剂肾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HA_2DS_2-VASc评分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效果。结果:CHA_2DS_2-VASc评分≥3分组与CHA_2DS_2-VASc评分≤2分组相比,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多,左心室射血分数偏低,基线血肌酐水平偏高,冠脉多支病变比例较高,对比剂用量较大,对比剂肾病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3分是对比剂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OR=2.152,95%CI:1.261~3.987,P=0.0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CHA_2DS_2-VASc评分≥3分预测对比剂肾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敏感度76.9%,特异度73.0%。结论:CHA_2DS_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我们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2DS2-VASc评分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世强 傅向华 +4 位作者 吴伟力 马宁 刘君 赵映 苗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BiA-RVUSP)与右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RA-RVUSP)对药物难治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6例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 目的:通过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BiA-RVUSP)与右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RA-RVUSP)对药物难治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6例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BiA-RVUSP组(A组)11例和RA-RVUSP组(B组)15例,另取同期基本情况相同的患者28例设常规药物治疗组(C组)。随访1年,全面比较起搏器A、B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起搏治疗组(A、B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房颤事件的发生情况,心功能变化情况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体表心电图P波时程A组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有显著缩短,而B组则有明显延长(P均<0.05)。超声心动图示A组起搏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减少12.9%(P<0.05),舒张早期二尖瓣流速(E峰)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流速(A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均<0.05);A组较B组治疗1年后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A峰峰值明显升高(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和B组治疗1年后均较C组显著改善(P均<0.05)。A组治疗后的第1年内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39.8%,较B组治疗前减少28.2%,有显著差异(P均<0.05);c组治疗后第1年房颤发作明显恶化,5/28例的患者转为永久性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功能不全 三腔起搏 治疗作用 阵发性房颤 左心室射血分数 6分钟步行试验 左心房内径 生活质量 自评量表积分 治疗前 1年后 心电图P波 永久性房颤 难治性 治疗组 治疗后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 Ⅱ~Ⅲ级患者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晓堃 郝国桢 +7 位作者 刘君 傅向华 张强 李世强 谷新顺 吴伟力 尚小明 姜玉如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3 0天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心功能KillipⅠ级组 91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3 8例 ;心功能KillipⅡ~Ⅲ级...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3 0天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心功能KillipⅠ级组 91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3 8例 ;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 77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44例。分别比较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患者死亡率。结果 :在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明显下降 ( 6 8%vs.18 2 %、9 1%vs.12 1% )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心功能KillipⅠ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下降 ( 2 6%vs .5 7%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无显著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1个月内行PCI治疗能减少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KillipⅡ-Ⅲ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瑞芹 王凤飞 +3 位作者 都本洁 都军 张玉华 李荣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对部分患者跟踪观察。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对部分患者跟踪观察。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定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尿纤维蛋白肽A值增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PAI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且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肽A D-二聚体 缺血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婧 耿雪 +3 位作者 尹磊 尤玲 张光明 谢瑞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指南推荐进行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但许多患者由于有抗凝禁忌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 目的: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指南推荐进行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但许多患者由于有抗凝禁忌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2年1月至2021年11月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接受短期口服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及以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为研究终点的研究。分别采用Jadad评分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项,观察性研究14项(包括1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5500例患者,其中3215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85例接受口服抗凝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和口服抗凝治疗在器械相关血栓(OR=1.34,95%CI:0.91~1.97,P=0.14)、脑卒中(OR=1.27,95%CI:0.75~2.16,P=0.36)、大出血(OR=1.26,95%CI:0.92~1.74,P=0.15)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抗凝治疗在上述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接受短期口服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发生风险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口服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器械相关血栓 脑卒中 大出血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脂素调节EGFR通路及其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常亮 徐璐 +2 位作者 贾妍 刘素云 李拥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究内脂素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的调节及其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脂素组和内脂素+AG1478组,每组各20只大鼠。统计各组大鼠的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细胞体积。... 目的:探究内脂素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的调节及其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脂素组和内脂素+AG1478组,每组各20只大鼠。统计各组大鼠的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细胞体积。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每组心肌细胞的总蛋白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脂素组大鼠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心肌细胞体积、蛋白含量、心钠素(ANP)和脑钠肽(BN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内脂素+AG1478组大鼠相比,内脂素组大鼠心肌细胞中EGFR、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ANP和BN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内脂素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脂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心肌细胞肥大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尺桡动脉炎一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瑞芹 王凤飞 +1 位作者 崔炜 祖秀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303,共1页
关键词 布鲁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 尺桡动脉炎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武宇洲 李淑琴 +2 位作者 祖秀光 都军 王凤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于用药前、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于用药前、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的变化。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LAD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P<0.01);而对照组LAD血流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增加冠心病患者LAD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银杏叶提取物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前传电复律后疑似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亚楠 谢瑞芹 +3 位作者 郑红梅 王倩 李汭滨 崔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3,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主囚“发作性心悸10余年,加重14小时”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及晕厥,症状持续约10分钟自行缓解,未予特殊诊治。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复律后 疑似 发作性心悸 临床资料 自行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对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炳彦 韩瑞 李拥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采用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将心肌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AngⅡ组、AngⅡ+脂联素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 目的探讨脂联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采用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将心肌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AngⅡ组、AngⅡ+脂联素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状态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 1μmol/LAngⅡ可明显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凋亡率达26.0%,伴有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以及ROS水平增高(P<0.05);加入30mg/L的脂联素后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凋亡率降至8.0%左右,同时伴有Bax表达减少,Bcl-2的表达增加以及ROS水平的降低(P<0.05)。结论脂联素可减轻AngⅡ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肌细胞Bax和ROS的表达,减少Bcl-2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血管紧张素Ⅱ 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