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B型利钠肽(BNP)对醛固酮(Ald)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中利钠肽受体A(NPR-A)表达的影响,探寻肾脏发生BNP抵抗的机制。方法将正常状态的RTEC按BNP刺激浓度依次分为10-7 M BNP组、10-6 M BNP组和10-5 M BNP组;将Ald诱导的RTEC...目的研究B型利钠肽(BNP)对醛固酮(Ald)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中利钠肽受体A(NPR-A)表达的影响,探寻肾脏发生BNP抵抗的机制。方法将正常状态的RTEC按BNP刺激浓度依次分为10-7 M BNP组、10-6 M BNP组和10-5 M BNP组;将Ald诱导的RTEC按BNP刺激浓度依次分为Ald+10-7 M BNP组、Ald+10-6 M BNP组和Ald+10-5 M BNP组。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TEC上NPR-A的转录水平,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质膜蛋白分离技术检测NPR-A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结果在正常RTEC中,随着BNP刺激浓度的升高,NPR-A的mRNA含量、蛋白表达量及cGMP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浓度BNP会抑制NPR-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降低cGMP含量。在Ald诱导的RTEC中,随着BNP刺激浓度的升高,NPR-A的mRNA含量、蛋白表达量及cGMP含量均在轻微增加后急剧减少,高浓度BNP会明显抑制NPR-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减少cGMP生成。当受到相同浓度BNP刺激时,Ald诱导的RTEC上NPR-A的转录水平及cGMP生成量均低于相应的正常RTEC。结论在正常/Ald诱导的RTEC中,胞膜和胞质上NPR-A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总蛋白水平相一致,即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点,高浓度BNP会下调NPR-A水平,减少cGMP生成。心力衰竭时发生的BNP抵抗现象与肾脏NPR-A的变化密切相关,RTEC纤维化可能是BNP抵抗的机制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易...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51例)和稳定斑块组(39例),另选45例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3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妊娠相关性蛋白-A(pregnancy related protein-A,PAPP-A)、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所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均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OR=1.2~2.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评价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870、0.678及0.794;临界值分别为4.38μg/L、11.28 U/L、181.64μg/L及490.86μg/L;灵敏度分别为62.7%、76.5%、51.0%及92.2%;特异性分别为92.3%、95.0%、84.6%及56.4%。结论:血清hs-CRP、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升高关联于ACS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可作为评价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房颤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80例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0.6±8.1)岁,平均随访(9.3±2.9)...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房颤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80例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0.6±8.1)岁,平均随访(9.3±2.9)个月。根据3个月之内(早期)和之外(晚期)复发房颤情况,分为两个对比组:早期复发组和早期未复发组;晚期复发组和晚期未复发组。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均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时限,计算出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以及两值之差即P波离散度(Pd),分析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房颤的关系。结果:17例患者早期复发房颤,与早期未复发组患者比较,Pd明显增长[(74.35±17.78) ms vs (60.73±18.37) ms,P=0.008];12例早期复发患者(70.6%)出现延迟恢复,未发现早期复发为晚期复发预测因子。14例患者晚期复发房颤,与晚期未复发组患者相比,Pd明显增长[(75.71±16.49)ms vs (61.06±18.59) ms,P=0.008]。通过观察不同临界值,发现Pd≥60 ms对预测术后晚期复发房颤有一定价值,敏感度85%、特异度50%、阳性预测值26.7%、阴性预测值94.3%。结论:Pd与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有关,其中Pd≥60 ms对预测持续性房颤术后晚期复发有一定的价值,其中阴性预测价值更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B型利钠肽(BNP)对醛固酮(Ald)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中利钠肽受体A(NPR-A)表达的影响,探寻肾脏发生BNP抵抗的机制。方法将正常状态的RTEC按BNP刺激浓度依次分为10-7 M BNP组、10-6 M BNP组和10-5 M BNP组;将Ald诱导的RTEC按BNP刺激浓度依次分为Ald+10-7 M BNP组、Ald+10-6 M BNP组和Ald+10-5 M BNP组。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TEC上NPR-A的转录水平,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质膜蛋白分离技术检测NPR-A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结果在正常RTEC中,随着BNP刺激浓度的升高,NPR-A的mRNA含量、蛋白表达量及cGMP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浓度BNP会抑制NPR-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降低cGMP含量。在Ald诱导的RTEC中,随着BNP刺激浓度的升高,NPR-A的mRNA含量、蛋白表达量及cGMP含量均在轻微增加后急剧减少,高浓度BNP会明显抑制NPR-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减少cGMP生成。当受到相同浓度BNP刺激时,Ald诱导的RTEC上NPR-A的转录水平及cGMP生成量均低于相应的正常RTEC。结论在正常/Ald诱导的RTEC中,胞膜和胞质上NPR-A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总蛋白水平相一致,即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点,高浓度BNP会下调NPR-A水平,减少cGMP生成。心力衰竭时发生的BNP抵抗现象与肾脏NPR-A的变化密切相关,RTEC纤维化可能是BNP抵抗的机制之一。
文摘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51例)和稳定斑块组(39例),另选45例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3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妊娠相关性蛋白-A(pregnancy related protein-A,PAPP-A)、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所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均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OR=1.2~2.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X-3、PAPP-A、Lp-PLA2及ox-LDL评价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870、0.678及0.794;临界值分别为4.38μg/L、11.28 U/L、181.64μg/L及490.86μg/L;灵敏度分别为62.7%、76.5%、51.0%及92.2%;特异性分别为92.3%、95.0%、84.6%及56.4%。结论:血清hs-CRP、PTX-3、PAPP-A、Lp-PLA2及ox-LDL水平升高关联于ACS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可作为评价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文摘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房颤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80例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0.6±8.1)岁,平均随访(9.3±2.9)个月。根据3个月之内(早期)和之外(晚期)复发房颤情况,分为两个对比组:早期复发组和早期未复发组;晚期复发组和晚期未复发组。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均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时限,计算出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以及两值之差即P波离散度(Pd),分析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房颤的关系。结果:17例患者早期复发房颤,与早期未复发组患者比较,Pd明显增长[(74.35±17.78) ms vs (60.73±18.37) ms,P=0.008];12例早期复发患者(70.6%)出现延迟恢复,未发现早期复发为晚期复发预测因子。14例患者晚期复发房颤,与晚期未复发组患者相比,Pd明显增长[(75.71±16.49)ms vs (61.06±18.59) ms,P=0.008]。通过观察不同临界值,发现Pd≥60 ms对预测术后晚期复发房颤有一定价值,敏感度85%、特异度50%、阳性预测值26.7%、阴性预测值94.3%。结论:Pd与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有关,其中Pd≥60 ms对预测持续性房颤术后晚期复发有一定的价值,其中阴性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