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颊癌p16INK4/CDKN2基因的纯合子缺失与点突变 被引量:4
1
作者 董玉英 王洁 +3 位作者 董福生 王旭 张英怀 郭立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30例颊癌及10例颊黏膜白斑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因改变组织中...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30例颊癌及10例颊黏膜白斑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因改变组织中P16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颊白斑和正常颊黏膜无p16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在30例颊癌标本中,7例标本p16纯合子缺失,纯合子缺失率是23.3%(7/30);5例颊癌出现点突变,均发生在第2外显子上,点突变率为16.7%(5/30)。经DNA直接测序,发现5例点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3例突变位点相同,均在第99密码子上由GAT突变为AAT,由门冬酰胺取代门冬氨酸;对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12例颊癌组织进行P16蛋白的检测,发现11例标本P16蛋白表达缺失,1例点突变标本表达正常。结论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是颊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与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黏膜 鳞状细胞癌 P16基因 纯合子缺失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干细胞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彪 张睿 +7 位作者 张文娟 岳磊 范戌辉 刘吉伦 刘耀强 崔怡 屈鹏飞 杨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4-509,695,共7页
目的:通过手术建立兔面神经损伤模型,探讨牙髓干细胞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诱导牙髓干细胞。4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沿嘴角至耳前处做长... 目的:通过手术建立兔面神经损伤模型,探讨牙髓干细胞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诱导牙髓干细胞。4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沿嘴角至耳前处做长约3cm的切口,离断面神经上颊支,建立面神经上颊支损伤的动物模型。1周后向实验组兔手术术腔部位注入0.1mL牙髓干细胞悬液(5×10~6个),正常对照组兔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兔注射等量磷酸盐PBS缓冲液。术后2周观察各组兔行为表现及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兔面神经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兔面神经组织中脑源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阳性细胞数,透射电镜观察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原代幼兔牙髓干细胞,大多数呈成纤维状、长梭形。HE染色后,第3代干细胞的细胞核呈深蓝色、卵圆形,呈梭形着色深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治疗10周后,再生神经纤维较多,呈束状且紧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神经组织中BDNF和CNTF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神经组织中BDNF和CNTF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数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牙髓干细胞对面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及CNTF表达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移植 离断法 面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F酸蚀+阳极氧化处理的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丽华 牛强 +4 位作者 黄宏宇 张述寅 沈舒宁 高麒 赵云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211-1213,共3页
目的:评价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40枚种植体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为机械加工表面;实验组为μm/nm表面。植入20只大鼠股骨远端,术后即刻、2周行活体显微CT扫描,术后2周处死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 目的:评价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40枚种植体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为机械加工表面;实验组为μm/nm表面。植入20只大鼠股骨远端,术后即刻、2周行活体显微CT扫描,术后2周处死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微CT提示:实验组BV/TV、Tb.Th、Tb.N显著增高,Tb.Sp显著减少。对照组和实验组骨结合率分别为(38.94±9.48)%,(51.49±12.49)%;最大拔出力分别为(64.95±6.11)N,(81.90±13.10)N,2组结果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μm/nm表面可以显著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骨结合 阳极氧化 显微CT μm nm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纳米化处理对钛种植体表面理化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牛强 高麒 +3 位作者 王丽华 沈舒宁 申明明 赵云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27-930,共4页
目的:评价纯钛经氢氟酸酸蚀+阳极氧化及氢氟酸酸蚀+磁控溅射处理后纯钛表面涂层的理化性能。方法:30个纯钛钛片平均分成两组,A组进行氢氟酸酸蚀+阳极氧化处理,B组进行氢氟酸酸蚀+磁控溅射处理。处理后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 目的:评价纯钛经氢氟酸酸蚀+阳极氧化及氢氟酸酸蚀+磁控溅射处理后纯钛表面涂层的理化性能。方法:30个纯钛钛片平均分成两组,A组进行氢氟酸酸蚀+阳极氧化处理,B组进行氢氟酸酸蚀+磁控溅射处理。处理后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学显微镜(AFM)观察其表面形貌,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物相(XRD)观察表面化学成分,通过环氧树脂对接拉伸实验检测涂层的结合强度。结果:SEM显示两种表面处理后都可形成微/纳米级表面形貌,其中A组表面形貌为纳米管;B组表面形貌为纳米柱。AFM显示两种表面处理后形成的微/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相近。EDS显示两种处理的表面都载入氟元素,其中B组以钛酸锶为靶材进行溅射后,表面载入锶元素。XRD显示两种表面主要晶相均为α钛。环氧树脂对接拉伸实验显示B组结合强度高于A组(P<0.01)。结论:两种处理方法在纯钛表面构建了不同结构的微/纳米涂层,其中氢氟酸酸蚀+磁控溅射表面载入锶元素,但都未形成新的晶相。磁控溅射组涂层的结合强度优于阳极氧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 磁控溅射 阳极氧化 微/纳米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