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涛 曹经琳 +1 位作者 窦剑 曾强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4-969,共6页
血小板减少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消耗增多等,严重影响肝移植受者的预后。肝移植术前肝炎病毒感染、术中缺血损伤、术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尽... 血小板减少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消耗增多等,严重影响肝移植受者的预后。肝移植术前肝炎病毒感染、术中缺血损伤、术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尽早发现和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从血小板减少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展开综述,探讨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发展及相关诊治策略,旨在优化现有治疗方案,降低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风险,改善肝移植受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肝移植 血小板生成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 脾功能亢进 边缘供者 感染 免疫抑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
作者 郭藩盛 曾强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且有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肝移植受者,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辅助诊断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戊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以及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对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监测、治疗及预防,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肝移植 流行病学特征 慢性戊型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利巴韦林 持续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清卿 赵鑫 +1 位作者 陈玉超 窦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225-1229,共5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肝脏外科的发展。深入研究HIRI的机制,制订合理的干预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介绍了HIRI的相关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钙超载、Kupffer细胞、微循...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肝脏外科的发展。深入研究HIRI的机制,制订合理的干预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介绍了HIRI的相关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钙超载、Kupffer细胞、微循环障碍、活性氧的产生、补体、非编码RNA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各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凋亡。此外,自噬作为第二类细胞死亡方式,也参与了HIRI。鉴于HIRI的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需从多方面着手干预。指出随着缺血预处理、亚低温以及氢气等干预方法的出现,新型的治疗方法有望为临床干预HIRI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再灌注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综合征出现心脏停搏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洋 曹经琳 +3 位作者 高庆军 曾强 赵鑫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综合征(postreperfusion syndrome,PRS)中出现心脏停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施原位肝移植的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出现PRS。根据有否发生心脏停搏,...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综合征(postreperfusion syndrome,PRS)中出现心脏停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施原位肝移植的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出现PRS。根据有否发生心脏停搏,将38例PRS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心脏停搏组患者7例,男5例,女2例;非心脏停搏组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收集可能影响患者出现心脏停搏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心脏指标(心电图或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白蛋白、开放循环时(开放)临界pH值、临界体温、临界血钾、开放后血钙、供体脂肪肝情况、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及供肝冷缺血时间。两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RS出现心脏停搏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开放临界pH值<7.35、开放临界体温<36℃、开放临界血钾>4 mmol/L和供肝中度脂肪肝(均为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供肝中度脂肪肝是PRS出现心脏停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供肝中度脂肪肝是PRS出现心脏停搏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选择供肝,加强受体围手术期的处理,这对降低心脏停搏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再灌注后综合征 心脏停搏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肝脏灌注方法对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淼 庞文帅 +1 位作者 王洋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肝脏灌注方法对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差异,为后期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实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两种不同的单纯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为实验组(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10只);对照组(...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肝脏灌注方法对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差异,为后期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实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两种不同的单纯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为实验组(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10只);对照组(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10只),灌注后取出肝脏置于4℃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保存,12h后切取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NF)-κB(SABC法)的表达情况。结果经12h冷保存后,两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示:肝脏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肿胀及空泡形成,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淤血,部分肝窦内皮细胞坏死并脱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两组之间NF-κB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与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对离体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无差异,但前者操作相对简单,更容易在今后研究大鼠离体肝脏的实验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灌注 肝脏保存 肝脏损伤 核因子-ΚB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肌酸对离体大鼠肝脏冷保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曹经琳 王淼 +3 位作者 王洋 任贵军 史艳敏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62-168,共7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CP)对大鼠离体肝脏冷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对照组予单纯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W液)灌注肝脏,低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1 g/100 ml CP灌注肝脏,中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2 g/100 ml...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CP)对大鼠离体肝脏冷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对照组予单纯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W液)灌注肝脏,低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1 g/100 ml CP灌注肝脏,中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2 g/100 ml CP灌注肝脏;高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3 g/100 ml CP灌注肝脏。各组大鼠肝脏分别于4℃相应灌注液中冷保存后0、6、12、18、24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检测肝下下腔静脉内保存液的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肝脏组织肝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肝脏组织核因子-κB阳性表达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在冷保存12 h后,ALT及LD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冷保存18 h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的MDA、MP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在冷保存12 h及18 h时,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的肝细胞AI及核因子-κB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冷保存24 h后,高剂量组保存液的ALT、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中剂量组(均为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在UW液中加入CP对大鼠离体肝脏冷保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应用UW液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肌酸 肝移植 器官保存 冷保存损伤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在肝移植中的拓展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淼 曹经琳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磷酸肌酸(creatinephosphate,CP)的化学名称为N-[亚氨基(膦氨基)甲基]-N-甲基甘氨酸,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体内高能磷酸键的暂时贮存形式。CP存在于人体的肌肉以及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内,通过肌酸激酶的作用,
关键词 磷酸肌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肝移植 器官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静脉压力梯度对肝移植受者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鹏飞 陈雅洁 +3 位作者 曹经琳 赵彩彦 王洋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59,共6页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应用能更精准地匹配肝硬化肝移植供受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并为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提供指导。除此之外,HVPG...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应用能更精准地匹配肝硬化肝移植供受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并为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提供指导。除此之外,HVPG也能预测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并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早发现、早干预的依据。因此,本文通过对HVPG在肝移植受者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肝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的诊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压力梯度 终末期肝病模型 肝移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曼匹克病肝移植术后成功妊娠分娩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郝庆春 曾强 +2 位作者 刘保旺 滕亮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总结尼曼匹克病肝移植患者术后妊娠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尼曼匹克病B型患者接受肝移植后成功妊娠分娩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者于2011年7月8日行肝移植术,同时行脾动脉结扎,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常规抗排斥治疗,后逐渐... 目的总结尼曼匹克病肝移植患者术后妊娠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尼曼匹克病B型患者接受肝移植后成功妊娠分娩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者于2011年7月8日行肝移植术,同时行脾动脉结扎,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常规抗排斥治疗,后逐渐改为单用他克莫司,剂量2.5 mg/d,血药浓度维持在2 ng/m L。2015年9月该患者成功妊娠,于2016年6月2日行剖宫产分娩一男婴。分娩后短期内少量母乳喂养,产妇及新生儿随访至投稿日,母亲正常,婴儿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尼曼匹克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妊娠分娩可取得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曼匹克病 B型 肝移植 妊娠 他克莫司 血药浓度 母乳喂养 致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患者术后高血压的病因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建卫 曾强 +3 位作者 窦剑 高庆军 王洋 史艳敏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6期316-319,328,共5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排除术前高血压者,纳入研究共102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2例,年龄(51...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排除术前高血压者,纳入研究共102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2例,年龄(51±9)岁。按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连续3次血压测定收缩压≥140mmHg(10mmHg=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将10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40例)和正常血压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按术前不同肝功能分级比较术后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d的液体出入量,了解高血压组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和空腹血糖,分析高血压组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40例术后发生高血压,发生率为39.2%,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的患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的患者。与肝移植手术前相比,术后3d、7d、14d、21d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及中心静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的术中及术后3d液体出入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高血压组40例患者中,16例仅给予减少液体入量后即缓解,8例短期给予口服硝苯地平、7例静脉滴注硝普钠后血压降至正常,另有9例患者高血压持续存在,需长期口服降压药。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液体管理及术后高血糖有关。治疗措施包括减少液体入量、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与降血糖治疗等,经治疗多数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高血压 肝功能分级 液体管理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生物标志物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义善 曾强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4,共6页
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是影响受者远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术前精确评估和合理选择移植受者是影响肝癌移植受者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等是提示机体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指... 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是影响受者远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术前精确评估和合理选择移植受者是影响肝癌移植受者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等是提示机体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指标,多项研究发现此类生物学指标不仅可以代表炎症反应,也可将其整合以用于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受者长期生存率,这其中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FI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等。本文就炎症生物标志物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预测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移植 炎症生物标志物 肿瘤复发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 预后营养指数(P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韵成 曾强 窦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4-56,共3页
随着器官保存技术、移植手术方式的发展及免疫抑制剂不断研发,器官移植已成为一种挽救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方式.国外研究表明,目前采用的免疫抑制剂疗法并不能完全防止长期免疫进程中移植物排斥的发生[1],由此所致的慢性... 随着器官保存技术、移植手术方式的发展及免疫抑制剂不断研发,器官移植已成为一种挽救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方式.国外研究表明,目前采用的免疫抑制剂疗法并不能完全防止长期免疫进程中移植物排斥的发生[1],由此所致的慢性移植物失功大大降低了患者移植后的存活期限,且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在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今日,如何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以建立长期稳定的移植物耐受状态,同时规避服用免疫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调节性T细胞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心鑫(综述) 曾强(综述) 窦剑(审校)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自1963年Starzl医师完成世界首台肝移植手术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推陈出新,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关键词 肝移植 生物学标志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