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邴琪 胡静 +2 位作者 赵哲 沈宏锐 李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80-386,共7页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激素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5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首诊临床资料,反复间断予地塞米松5~10 mg/d静脉滴注10~15 d和醋酸泼尼松0.50~0.75 mg/(kg·d)口服1个月,比...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激素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5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首诊临床资料,反复间断予地塞米松5~10 mg/d静脉滴注10~15 d和醋酸泼尼松0.50~0.75 mg/(kg·d)口服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所示的心肌核素显像。结果(1)随访70例反复激素治疗的患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改善(蹲起:Z=207.000,P=0.034;上楼梯:Z=237.000,P=0.008)。(2)首诊的155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于3岁达峰值,8岁后逐年下降(均P〈0.05)。随访的70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于静脉滴注激素后较治疗前下降(P=0.000);于口服小剂量激素1个月后较静脉滴注后升高(P=0.000),但仍低于治疗前(P=0.008)。(3)77例患儿99mTc-MIBI GMPI显像均显示不同程度心肌受累,左心室放射性核素分布明显不均匀,以心尖部(55例)、下壁(45例)、前壁(30例)显著。结论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亚临床期即出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8岁后逐年下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维持下肢运动功能、延长行走时间、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减少肌细胞破坏均有效,建议尽早开始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运动障碍 肌酸激酶 糖皮质激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