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伟刚 尹园园 +5 位作者 刘万虎 徐玉珠 曹晓芸 步玮 张玲雁 任慧玲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4419-4424,共6页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情况,END会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和死亡风险增加。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指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也与早期复发性缺血性病变相关,而其与单发皮...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情况,END会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和死亡风险增加。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指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也与早期复发性缺血性病变相关,而其与单发皮质下梗死(SS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关系也尚不清楚。目的探讨TyG指数与SS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2021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SSI且在症状发作后72 h内入院的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n=45)和非END组(n=15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指数与SSI患者发生EN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yG指数对SS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患者患有糖尿病比例、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和TyG指数高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升高是SSI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1.726,95%CI(1.008,2.956),P=0.047〕。不同病变梗死部位上,TyG指数升高是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的SSI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164,95%CI(1.290,7.760),P=0.012〕。TyG指数升高与梗死部位为半卵圆中心的SSI患者发生END无关(P>0.05)。TyG指数预测SSI患者发生EN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95%CI(0.57,0.75),P=0.001〕,最佳截断值为8.61,灵敏度为0.689,特异度为0.638。根据TyG指数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成TyG指数≥8.61者(n=86)和TyG指数<8.61者(n=111),与TyG指数<8.61者比较,TyG指数≥8.61者高脂血症比例、糖尿病比例、FBG、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END比例升高,年龄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P<0.05)。结论TyG指数与SSI患者发生END有关,TyG指数升高是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yG指数可预测基底节区的梗死患者发生END,但不可预测半卵圆中心的梗死患者发生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单发皮质下梗死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胰岛素抵抗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体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桂松 步玮 +3 位作者 贾亚南 杨玲 李文君 任慧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AS)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体积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WMH患者188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a...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AS)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体积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WMH患者188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aCAS组137例(狭窄度≤49%)、中度aCAS组25例(狭窄度50%~69%)和重度aCAS组26例(狭窄度≥70%)。所有入选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评估总WMH、室周WMH(PVWMH)、深部WMH(DWMH)和近皮质WMH体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中度aCAS组和重度aCAS组年龄、冠心病、吸烟比例、WMH总体积、PVWMH体积、近皮质WMH体积高于无或轻度aCAS组;重度aCAS组DWMH体积高于无或轻度aCAS组(P<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显示,中度aCAS和重度aCAS均是WMH总体积(OR=325.629,95%CI:24.255~4371.608;OR=51.088,95%CI:4.135~631.128)、PVWMH体积(OR=27.655,95%CI:5.168~147.976;OR=8.988,95%CI:1.754~46.051)、DWMH体积(OR=3.641,95%CI:1.511~8.774;OR=2.589,95%CI:1.105~6.064)和近皮质WMH体积(OR=3.005,95%CI:1.831~4.933;OR=2.199,95%CI:1.36~3.566)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aCAS是老年人群WMH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狭窄度>50%与WMH体积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脑白质高信号 广义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合作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张秀果 田悦平 曹奎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92-3793,共2页
目的研究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方法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障碍改善程度及医护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1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6例,依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对其进... 目的研究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方法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障碍改善程度及医护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1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6例,依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对其进行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基础吞咽功能训练、体位、喂食注意事项、食物选择及咽部滞留物的去除方法等。对照组84例,对其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障碍恢复程度、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96例患者中痊愈45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对照组84例患者中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6,P<0.05);干预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7例(28.1%),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38例(45.2%),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P<0.05);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方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同时减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合作 脑卒中 吞咽困难 吸入性肺炎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1、IL-6、TNF、TM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建茹 冯忠军 +1 位作者 李娜 曹志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1-432,共2页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IL 1、IL 6、TNF、TM水平 ,探讨细胞因子及TM在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对 5 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 1、IL 6、TNF、TM水平进行测定 ,并对部分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IL 1、IL 6、TNF、TM水平 ,探讨细胞因子及TM在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对 5 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 1、IL 6、TNF、TM水平进行测定 ,并对部分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IL 1、IL 6、TNF、TM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 ,IL 1于发病第 1天即达高峰 ,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 ,而IL 6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结论 :多种细胞因子相互诱生、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制约 ,形成动态的免疫调节网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IL-1 IL-6 TNF 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任士卿 姜卫剑 杜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高灌注综合征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下梗死 粥样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大脑中动脉 多发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IgG合成不同计算公式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任士卿 郝洪军 +1 位作者 王薇薇 袁锦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1-641,647,共2页
关键词 鞘内IgG合成 计算公式 比较 多发性硬化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玮 刘俊艳 +1 位作者 高东美 魏娟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 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发病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俊艳 王瑜玲 +2 位作者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脑深部 脑梗死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卒中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翠 刘俊艳 吴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yn)及其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后3周的首发或复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576例(脑梗死组),脑出血76例(脑出血组),500例为同期的非脑血管病体检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yn)及其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后3周的首发或复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576例(脑梗死组),脑出血76例(脑出血组),500例为同期的非脑血管病体检者(对照组)。分析各组MetSyn发生率以及MetSyn和单一组分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脑梗死和脑出血组患者MetSyn的发生率分别为57.3%(330/576)、39.5%(30/76),两组比较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8%(134/500,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脑梗死组空腹血糖升高、三酰甘油(TG)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50.4%(290/576)、33.5%(193/576)、46.5%(268/57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的35.5%(27/76)、26.3%(26/76)、31.6%(24/76),P均<0.01;而脑出血组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88.2%(67/76),显著高于脑梗死组的74.8%(431/576),P<0.01。③与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OR=3.56,P<0.01)、MetSyn(OR=2.24,P<0.01)、空腹血糖升高(OR=1.94,P<0.01)、HDL-C降低(OR=1.72,P<0.01)、TG增高(OR=1.44,P<0.05);与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OR=13.41,P<0.01)。④伴糖尿病的MetSyn患者脑梗死的患病危险度(OR=13.39)是非糖尿病MetSyn患者的6.8倍(OR=1.98)。结论高血压病为缺血性、出血性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而MetSyn、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脑梗塞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辰 杨丽 +2 位作者 李俊敏 周英 田悦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表现,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初步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特点及应用。方法:经心理门诊及神经内科门诊筛查选择100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设...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表现,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初步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特点及应用。方法:经心理门诊及神经内科门诊筛查选择100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设1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年龄、病程患者的脑电图不同特点。结果:隐匿性抑郁症临床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睡眠障碍常见,其次为头痛头晕、肢麻、乏力、心慌、疼痛等。抑郁情绪不明显或被掩盖。两组EEG对比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中青年女性患者多见。EEG异常率与年龄、病程相关。EEG以轻度异常为主,局限性异常多见额叶。结论:以躯体化障碍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其EEG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就诊于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应常规作脑电图检查,为本病的正确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神经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患者 临床特点 躯体症状 脑电图分析 脑电图(EEG) 躯体化症状 隐匿性抑郁症 综合医院 内科门诊 健康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 显著性差异 躯体化障碍 脑电图检查 中青年患者 初步探讨 心理门诊 不同年龄 主要表现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卒中的复发率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俊艳 刘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1-404,共4页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 5,0.009 8)。 结论 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 卒中 复发率 危险因素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 目的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梗死机制将s ICAS患者分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责任动脉管壁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扫描,比较不同机制s 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共有56例s ICAS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 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表现为:病变局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但不同机制s 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别。入组患者中10例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经HR MRI检查发现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HR MRI有助于发现s 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但不同机制s 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R MRI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卒中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任慧玲 耿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Tre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有助于调节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构,抑制炎性因子活化,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原发性高血压 氧化应激 炎性介质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CB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瑜玲 马华民 +2 位作者 王冰 张彦 黄新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脑组织内胱硫醚β-合酶(CB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夹闭大鼠腹主动脉下段4 h、开放3-24 h复制肢体IR模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脑内CBS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内CBS蛋...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脑组织内胱硫醚β-合酶(CB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夹闭大鼠腹主动脉下段4 h、开放3-24 h复制肢体IR模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脑内CBS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内CBS蛋白的表达;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脑组织中CBS活性和硫化氢含量;采用CBS抑制剂羟胺抑制CBS活性后,光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肢体IR后脑组织CB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再灌12 h表达至峰值(均P〈0.01),再灌注至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肢体IR后脑组织中CBS活性及硫化氢浓度的变化与CB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一致;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组上述各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均P〉0.05);肢体IR后抑制CBS活性,IR组脑组织损伤加重。结论:肢体IR后,脑组织中CBS表达上调,所诱生的CBS对神经元具有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再灌注损伤 胱硫醚Β-合酶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俊艳 沈宏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3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S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1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在实验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U/kg,以...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3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S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1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在实验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U/kg,以后喂食高脂饮食;对照组喂食基础饲料。4周后治疗组灌胃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第8周末处死大鼠,取主动脉观察形态及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血脂、血浆LPA及LPA相似磷脂水平。结果AS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典型AS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浆LPA水平为(4.7±0.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0.6)μmol/L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3.5±0.6)μmol/L(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主动脉AS程度也较轻。结论LPA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而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S大鼠血浆LPA水平,对AS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大鼠 溶磷脂素类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大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娜 张玉果 +2 位作者 郭晓华 董玉娟 张进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5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其不同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5 例脑梗死患者,参照TOAST标准分为大梗死(56例)和小梗死(49例)2个亚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其不同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5 例脑梗死患者,参照TOAST标准分为大梗死(56例)和小梗死(49例)2个亚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4. 85±24. 56)μmol/L,高于对照组(16 .18±6. 97)μmol/L(P<0. 05);大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0 .46±31. 16)μmol/L,高于小梗死组(18 .43±10. 73)μmol/L和对照组(均P<0. 05);小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提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反应性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俊艳 李燕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为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水平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患者70例(32例为双侧MCAS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6例为对...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为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水平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患者70例(32例为双侧MCAS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6例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屏气前、屏气末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计算屏气指数(BHI)。结果症状性MCAS患者病灶侧、非病灶侧病变MCA的BHI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43vs1.53±0.80;1.24±0.42vs1.53±0.80,P均<0.01),病灶侧MCA的BHI明显低于非病灶侧(0.91±0.43vs1.24±0.42);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H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28±0.86vs1.53±0.80,P<0.05)。症状性MCAS患者中,重度狭窄组BHI明显低于轻、中度狭窄组(0.65±0.36vs1.41±0.59;0.65±0.36vs1.11±0.42,P均<0.05)。结论症状性MCAS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检测其脑血管反应性有助于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水平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反应性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的精准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文君 刘翠翠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 目的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MRI扫描前后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分型,以探讨HR-MRI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结果共入组139例患者。HR-MRI扫描前的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89例,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45例,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3例,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2例。经HR-MRI扫描后CISS分型为:LAA型108例,PAD型27例,OE型4例。PAD型18例及OE型1例经HR-MRI扫描证实为LAA型,UE型2例经HR-MRI扫描明确病因为OE型,共修正21例(15.11%)患者的病因诊断。结论HR-MRI可显示正性重构、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颅内动脉管壁特征,可协助明确卒中病因,实现临床医师对卒中患者的精准化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病因诊断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出血转化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803-808,共6页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考虑卒中急性期血流再灌注、避免血管再闭塞的同时,关注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是提高卒中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颅脑CT、CTA、MRI、DWI、SWI及...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考虑卒中急性期血流再灌注、避免血管再闭塞的同时,关注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是提高卒中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颅脑CT、CTA、MRI、DWI、SWI及灌注成像等多种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可快速获取有关卒中性质、核心梗死灶体积、病灶及周围血流灌注状态、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变血管管壁通透性等相关信息,以预测患者的出血转化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治疗措施的选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出血转化 神经影像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