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不同部位有创血压监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春花 邓卓军 +4 位作者 郭旋 吕钦 杨志慧 周春霞 耿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75,共3页
选取脓毒症性休克老年患者30例,分别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胺治疗。结果显示,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并不会对桡动脉及股动脉的有创血压值测量造成影响,二者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关键词 有创血压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内酯、氯沙坦及两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胶原重建、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及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董士民 白杰 刘坤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对比螺内酯、氯沙坦及两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术后存活48h的大鼠随机分成①假手术组(sham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随机分为:②AMI对照组(... 目的:对比螺内酯、氯沙坦及两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术后存活48h的大鼠随机分成①假手术组(sham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随机分为:②AMI对照组(AMI组,自来水2mL/d灌胃)、③螺内酯组(螺内酯20mg.kg-1.d-1灌胃)、④氯沙坦组(氯沙坦50mg.kg-1.d-1灌胃)、⑤合用组(螺内酯20mg.kg-1.d-1+氯沙坦50mg.kg-1.d-1灌胃)。观察治疗后第2周、第6周心肌胶原各项指标、非梗死区心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mRNA、Ⅰ型胶原mRNA及Ⅲ型胶原mRNA的含量。结果:AMI对照组非梗死区胶原含量、梗死区胶原含量、Ⅰ/Ⅲ胶原比值、PCNA阳性细胞数、CYP11B2mRNA水平、Ⅰ型胶原mRNA水平、Ⅲ型胶原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均P<0.01)。螺内酯组、氯沙坦组及合用组第2周、第6周以上各指标除梗死区胶原含量外均显著低于AMI对照组(均P<0.01)。氯沙坦组以上各指标在第2周、第6周与螺内酯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合用组以上各指标除梗死区胶原含量外在第6周均显著低于螺内酯组及氯沙坦组(均P<0.01)。结论:螺内酯、氯沙坦及其联合治疗均可显著降低非梗死区心肌胶原沉积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抑制胶原的增生,两种药物合用效果优于螺内酯或氯沙坦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复建 胶原 螺内酯 洛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素华 赵维江 +3 位作者 曹治宸 董士民 黄建敏 潘莉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3期182-183,18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 -9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其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组 3 4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18例、急性心肌梗死 ( AMI) 16例。稳定型心绞痛 ( S...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 -9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其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组 3 4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18例、急性心肌梗死 ( AMI) 16例。稳定型心绞痛 ( SAP)组 3 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比较 3组之间血清 MMP-9水平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SAP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 MMP-9水平增高与粥样斑块破裂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