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荣琦 南月敏 +2 位作者 赵素贤 袁丽君 孔令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606-3608,共3页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1,HO-1)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产生等摩尔的胆绿素/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游离铁(iron)。HO-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具有多种保护作用。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1 肝病 一氧化碳 病理过程 HO-1 保护作用 组织器官 限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彩彦 刘敬稳 +1 位作者 梁保丽 李建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研究瘦素与酒精性肝病 (ALD)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 6 0例A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 ,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同步检测了ALD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 -Ⅲ及TGFβ1,对血清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间的... 研究瘦素与酒精性肝病 (ALD)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 6 0例A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 ,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同步检测了ALD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 -Ⅲ及TGFβ1,对血清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AL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单纯性脂肪肝 (AFL)、脂肪性肝炎 (AH)、脂肪性肝硬化 (ALC)瘦素水平依次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在AH、ALC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TGFβ1正相关 ,AL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瘦素 ALD 肝纤维化 患者 酒精性肝病 TGFΒ1 对照组 研究 水平 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晓萱 王荣琦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7-1022,共6页
肝细胞癌(HCC)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灵敏、便捷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可在HCC诊疗中起关键性作用,而甲胎蛋白(AFP)等传统生物标志物已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肝脏是机... 肝细胞癌(HCC)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灵敏、便捷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可在HCC诊疗中起关键性作用,而甲胎蛋白(AFP)等传统生物标志物已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HCC的发生和发展与代谢密不可分。代谢组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HCC的筛查诊断、机制探索、精准治疗、预后判断、疗效评估中具有一定优势。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技术可在HCC患者的组织、血液和尿液中筛查出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不仅能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H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还可阐明HCC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代谢机制,用于研发治疗HCC的新药物及新靶点。本文将对代谢组学在HCC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HCC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 被引量:53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陆伦根 +11 位作者 蔡晓波 王建设 曲颖 尤红 马雄 韩英 南月敏 徐小元 段钟平 魏来 贾继东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9,共8页
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 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胆汁淤积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肝动脉化疗栓塞单独/联合靶免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胡灵溪 李妹 +4 位作者 付艺伟 路丽霞 马晓萱 王荣琦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4033-4039,共7页
背景 中晚期肝癌治疗面临挑战,寻求有效评估及改善疗法成为研究重点,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免疫疗法显示出潜力,但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TACE单独/联合靶免治疗在中... 背景 中晚期肝癌治疗面临挑战,寻求有效评估及改善疗法成为研究重点,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免疫疗法显示出潜力,但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TACE单独/联合靶免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113例初治中晚期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TACE组(n=66)、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n=22)、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n=25),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EGF、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肿瘤标志物检测。根据改良的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mRECIST)于治疗3、6、12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评价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疾病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EGF及相关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TACE组、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及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随访12个月的ORR分别为17.14%(6/35)、33.33%(4/12)、54.55%(6/11),DCR分别为28.57%(10/35)、41.67%(5/12)、72.73%(8/11),治疗12个月的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的ORR和DCR高于TACE组(P<0.05)。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中位PFS(15.039个月)高于TACE组(8.757个月)和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9.680个月)(P<0.05)。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随访12个月行TACE次数低于TACE组和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P<0.05)。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和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差值高于TACE组(P<0.05)。治疗前后血清VEGF差值预测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9、0.629。血清VEGF联合PIVKA-Ⅱ、VEGF联合AFP、VEGF联合AFP及PIVKA-Ⅱ预测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AUC分别为0.781、0.869、0.872(P<0.001)。结论 TACE联合靶免治疗能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PFS。患者血清VEGF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原发性肝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动脉化疗栓塞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Stat信号通路在经典CCl_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扶正化瘀方对其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卫真 孟明辉 +3 位作者 孔丽 张庆山 赵素贤 南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经典的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扶正化瘀方对其影响。方法复制经典的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肝纤维化扶正化瘀方干预模型,收集纤维化形成、逆转和干预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血液和肝组织,观察血清指标...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经典的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扶正化瘀方对其影响。方法复制经典的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肝纤维化扶正化瘀方干预模型,收集纤维化形成、逆转和干预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血液和肝组织,观察血清指标、肝组织病理、α-SMA表达及肝组织Jak1、Stat3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Cl4应用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逐渐加重,α-SMA及Jak1、Stat3表达逐渐升高,8周时达高峰。8周后随着CCl4停用,大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逐渐好转,上述指标亦较前明显降低;扶正化瘀方干预组第4、6、8周时大鼠血清指标,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Jak1、Stat3表达均较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明显降低。结论 Jak/Stat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和逆转中发挥重要作用,扶正化瘀方可通过阻断Jak/Stat通路及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信号通路 扶正化瘀方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在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益气活血方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牛学敏 王宝玉 +7 位作者 王洋 赵文 付娜 赵素贤 杜静华 王荣琦 张玉果 南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目的探讨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原物基因(PTEN)在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作用,阐明益气活血方调节PTEN阻止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27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其中肝纤维化组以CCl_4诱导建立... 目的探讨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原物基因(PTEN)在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作用,阐明益气活血方调节PTEN阻止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27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其中肝纤维化组以CCl_4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益气活血方组在CCl_4造模同时自拟以黄芪、丹参、云苓等中药为主的益气活血方进行干预实验;对照组以橄榄油腹腔注射。HE染色、Masson染色及胶原(Col1A1和Col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肝纤维化及胶原沉积程度;q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TGFβ1、PTEN及其下游基因AKT、mTOR及p70S6K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肝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可见窦周纤维化、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沉积、纤维间隔形成,伴随促肝纤维化基因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TEN表达下调,而PTEN下游信号因子AKT、mTOR、p70S6K mRNA及磷酸化蛋白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应用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肝纤维化显著改善,PTEN表达较肝纤维化组明显增加(P<0.01),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值均<0.05),AKT、mTOR及p70S6K的mRNA及磷酸化蛋白表达较肝纤维化组明显减少(P值均<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调节PTEN及其下游信号因子的表达,阻止及逆转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PTEN 益气活血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6
9
作者 鲁凤民 封波 +15 位作者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8-1274,共7页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低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玉果 赵素贤 +2 位作者 李文聪 任伟光 南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对比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甘草酸二铵与单用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生化学应答和肝脏硬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的PBC患者66例,均行FibroTouch检测,以肝脏... 目的对比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甘草酸二铵与单用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生化学应答和肝脏硬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的PBC患者66例,均行FibroTouch检测,以肝脏硬度值表示肝纤维化程度,对比分析UDCA联合甘草酸二铵与单用UDCA治疗PBC患者4、12、24和48周的肝生化学应答和治疗24、48周后肝脏硬度值变化情况。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生化学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UDCA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组与单用UDCA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AST水平在治疗后4周[(38.4±15.4) U/L vs (61.6±28.8) U/L,t=2.684,P=0.012]、12周[(36.4±12.6) U/L vs (58.1±24.8) U/L,t=2.953,P=0.006)]、24周[(37.0±8.5) U/L vs (52.9±17.2) U/L,t=3.134,P=0.004]、48周[(34.9±7.9) U/L vs (48.6±12.7) U/L,t=3.242,P=0.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ALP水平在治疗24周[(91.6±15.1) U/L vs (137.3±55.6) U/L,t=2.970,P=0.006]、48周[(71.3±14.7) U/L vs (128.7±45.5) U/L,t=4.503,P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联合治疗组肝脏硬度值治疗后24周[(12.9±6.8) kPa vs (13.9±7.6) kPa,t=4.814,P <0.001;(13.4±7.0) k Pa vs (15.8±9.7) k Pa,t=3.031,P=0.010)]、48周[(12.6±6.4) kPa vs (13.9±7.6) kPa,t=3.928,P=0.010;(12.0±5.7) k Pa vs (15.8±9.7) k Pa,t=3.044,P=0.010)]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两组之间肝脏硬度值在治疗24周、48周无显著差异(P值均> 0.05)。结论 UDCA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PBC可改善患者的血清生化学应答反应,优于单用UDCA治疗,两组治疗24周、48周肝脏硬度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有利于病情稳定。FibroTouch在PBC患者定期随访监测时对判断肝纤维化有无进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甘草酸二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早期识别与经验性治疗 被引量:12
11
作者 南月敏 牛学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胸腹腔、胆道、尿道、软组织及皮肤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自发性菌血症。简述了肝硬化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感染类型,针对各种感染要早期识别及对症支持治疗,指出肝硬化合并感染是导致... 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胸腹腔、胆道、尿道、软组织及皮肤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自发性菌血症。简述了肝硬化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感染类型,针对各种感染要早期识别及对症支持治疗,指出肝硬化合并感染是导致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其早期识别与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三代头孢菌素为一线抗菌药物。耐药菌应选择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素或碳青霉烯类药物,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糖肽类抗菌素或联合用药。肺真菌病以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联合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感染 早期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及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令波 南月敏 +5 位作者 张玉果 赵素贤 王荣琦 付娜 邸海灵 苏珊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HCV感染及IFN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河北省7家医院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228例,采用IFN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方案... 目的探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HCV感染及IFN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河北省7家医院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228例,采用IFN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健康体检者81例作为对照组。Taq Man探针法检测PD-1基因多态性,分析患者及对照组PD-1.1及PD-1.3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差异,并分析PD-1.1及PD-1.3位点SNP与抗HCV疗效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CHC患者组PD-1.1位点T等位基因、TT基因型携带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41%vs 43.21%,χ~2=4.059,P=0.044;28.51%vs 14.81%,χ~2=6.469,P=0.039);PD-1.1位点等位基因型分布在是否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是否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1.3位点在CHC患者及对照组均为CC型。结论 PD-1.1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与HCV慢性感染有关,TT基因型携带者HCV慢性感染风险可能较高。PD-1.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抗HCV治疗病毒学应答无明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调控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南月敏 米红梅 +5 位作者 杜静华 王荣琦 孔令波 任伟光 李会 赵素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靶向激活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以明确HO-1基因调控阻止该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7~... 目的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靶向激活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以明确HO-1基因调控阻止该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7~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分别采用HO-1激动剂血晶素、抑制剂锌原卟啉进行干预实验,以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设立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HO-1、NF-κB、ICAM-1和PDG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HO-1、PDGF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伴随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的形成,肝组织HO-1、NF-κB、ICAM-1和PDGF mRNA表达显著增强,HO-1、PDGF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一致;应用血晶素组肝损伤明显改善,肝组织NF-κB、ICAM-1和PDGF表达显著下调,而应用锌原卟啉组则呈相反趋势。结论 HO-1靶向激活可通过抑制NF-κB、及其下游ICAM-1、及PDGF表达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红素加氧酶-1 NF-ΚB 胞间黏附分子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4
作者 南月敏 李文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为终末期肝病的关键病理阶段,其有效治疗亟待解决。中药具有多组分及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具有综合治疗的优势,可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抑制氧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为终末期肝病的关键病理阶段,其有效治疗亟待解决。中药具有多组分及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具有综合治疗的优势,可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肝细胞凋亡、调节炎症、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阻止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硬化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新型分子诊断标志物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静华 南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445-450,共6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重要病理阶段,及时准确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指导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新型血清分子诊断标志物的检测将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早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重要病理阶段,及时准确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指导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新型血清分子诊断标志物的检测将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并经临床验证有诊断价值的血清新型分子标志物包括成纤维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细胞外基质相关标志物、非编码RNA等。此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分子组学检测亦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生物学标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广军 饶慧瑛 +16 位作者 李广明 郭晓林 贾战生 张明香 贾继东 姜相君 郑素军 赵英仁 尚佳 杨兴祥 蔡大川 南月敏 王福生 毛青 谢尧 秦宏 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00 mg/d)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主要的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情况。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治疗2、4、8、12周及停药后4周时HCV RNA低于定量下限的比率;治疗4、8、12周时病毒学反跳率;停药随访4、12周的复发率。并观察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136例受试者,非肝硬化121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2.6%(95%可信区间:88.3%~97.0%);治疗第8周,有1例病毒学反跳;停药4周时,有8例病毒学复发;停药12周时,有10例病毒学复发。入组的136例受试者中,共有128(94.1%)例报告了549例次治疗期不良事件,研究用药相关治疗期不良事件243例次(99例受试者,72.8%),未出现导致索磷布韦调药或暂停用药的不良事件,6(4.4%)例受试者发生了7例次严重不良事件,仅1例考虑与研究用药可能有关(肝低回声区性质待查),未出现导致试验中止或受试者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的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安全性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基因型 抗病毒药 持续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组织中MMP、TIM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南月敏 付娜 +4 位作者 于君 吴文娟 李亚 杨玉锋 赵景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观察PPARγ靶向性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营养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表达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小鼠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CD... 目的观察PPARγ靶向性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营养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表达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小鼠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列入模型组(MCD-组,n=10);将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小鼠列入对照组(MCD+组,n=10);将接受MCD饮食加罗格列酮干预的小鼠列入干预组(MCD-+R组,n=10)。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MMP-2、MMP-9、TIMP-1、TI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MCD+组动物肝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MCD-组动物肝组织学呈现重度肝细胞脂肪变,伴有点状和灶状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窦周纤维化;MMP-2、MMP-9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弱(P<0.05),而TIMP-1、TIMP-2mRNA及蛋白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MCD-+R组动物肝组织学改变与MCD-组比较均明显改善,MMP-2、MMP-9mRNA及蛋白表达较MCD-组明显上调(P<0.05);TIMP-1、TIMP-2mRNA及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高脂、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罗格列酮可通过激活PPARγ而上调MMPI、抑制TIMP的表达,从而延缓或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南月敏 李冬冬 孔令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6-250,共5页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患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粒细胞减少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荣琦 南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73-274,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6岁,汉族,已婚,河北省行唐县人,工人。主因发现HBs Ag阳性10余年,肝功能异常1周于2012年2月17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体检时发现HBs Ag阳性,无乏力、纳差等不适,且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此后定期检查,未发现肝功能...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6岁,汉族,已婚,河北省行唐县人,工人。主因发现HBs Ag阳性10余年,肝功能异常1周于2012年2月17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体检时发现HBs Ag阳性,无乏力、纳差等不适,且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此后定期检查,未发现肝功能损害。1周前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358 U/L、AST 163 U/L、TBil 26.3μmol/L、DBil 11.9μmol/L、GGT 133.2U/L;乙型肝炎五项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 1.20×10^7 IU/ml;血常规:白细胞(WBC)6.11×10^9/L、中性粒细胞(NE)2.53×10^9/L、血红蛋白(Hb)149.2g/L、血小板(PLT)186.5×10^9/L;甲胎蛋白(AFP)6.61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替比夫定 粒细胞缺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阎双缓 曹志宸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4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65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鲎试...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4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65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鲎试验检测血清内毒素。结果 CHB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血清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患者应用干扰素针治疗12周时TLR4水平及IL-6水平均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下降较明显(P<0.05);治疗24周时,患者TLR4水平、血清IL-6水平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CHB的发病及治疗转归有关,且TLR4水平与IL-6及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TOLL样受体4 白细胞介素6 内毒素类 干扰素Α-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