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醒脑静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赵迪 段旭东 +3 位作者 高璇 高菲 路营营 王宏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20-1722,共3页
目的:分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 目的:分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术后常规治疗中未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者为对照组,以术后常规治疗中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间术后在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当日GCS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而在治疗2周时,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当日Hpa、VEGF及hs-CRP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而在治疗2周时,观察组Hpa、VEGF及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的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质酶蛋白-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及ASPECTS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王冀伟 李辉 +4 位作者 刘建峰 徐丽峰 毕红玲 谢雄伟 田洋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40,YKL-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 proteolytic enzyme-1,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对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河北... 目的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40,YKL-40)、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 proteolytic enzyme-1,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对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180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介入取栓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与存活组(13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介入取栓前YKL-40、Caspase-1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探讨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预测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预后的效能。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及梗死灶面积大于存活组,ASPECTS低于存活组(均P<0.001)。死亡组患者的血清YKL-40水平([141.37±12.40)μg/L vs.(115.05±11.40)μg/L]、Caspase-1水平([13.05±1.15)ng/L v s.(8.61±0.64)n g/L]均高于存活组(均P<0.001)。C 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灶面积大(HR 1.011,95%CI 1.001~1.022)、YKL-40水平高(HR 1.033,95%CI 1.001~1.066)、Caspase-1水平高(HR 1.576,95%CI 1.264~1.966)均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高(HR 0.887,95%CI 0.794~0.991)是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联合预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后死亡的效能(AUC 0.940,95%CI 0.890~0.990)优于上述3项指标单独预测[AUC分别为0.869(95%CI 0.806~0.933)、0.897(95%CI 0.828~0.966)、0.724(95%CI 0.642~0.806)]。结论YKL-40、Caspase-1水平及ASPECTS均与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预后 甲壳质酶蛋白-40 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牛海英 孟祥雨 +3 位作者 左珊珊 孙晓立 李岩 刘宏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估脊髓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统计术后3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切口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mJOA评分增加(t=5.225,P=0.000),VAS评分(Z=-4.029,P=0.000)和NDI指数(Z=-3.915,P=0.000)减少。术后3个月内30例(78.95%)出现短暂性吞咽不适、咽部疼痛、饮水呛咳症状,15例(39.47%)出现声音嘶哑症状,3例(7.89%)出现短暂性左上肢肌力下降,1例(2.63%)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情况。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显微镜下切除后纵韧带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明显改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纵韧带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建峰 侯凯 +3 位作者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8-59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对改善颅外段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4年4月-2012年6月在河北省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住院接受CAS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8例,回顾性...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对改善颅外段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4年4月-2012年6月在河北省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住院接受CAS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8例,回顾性分析CA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采用改良的Rankin分级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支架内有无再狭窄.结果 278例患者共放置293枚自膨式支架,15例伴有双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137例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109例患者行预扩张.手术成功率100.0%.随访时间13~96个月,平均37.4个月.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8.3±9.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0.4±6.6)%.与术前相比,症状消失与改善267例,改善率为96.0%;244例(87.8%)患者有良好的结果(mRS评分0~2分);1年内没有出现同侧缺血性脑卒中.103例(37.1%)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9例(10.4%)发生血管痉挛;11处(3.8%)出现支架内超过50%再狭窄;4例(1.4%)伴发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0.7%)患者术后伴发颅内出血.结论 CAS是一种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症状的安全、有效方法,短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药物洗脱支架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峰 李鹏 +1 位作者 井山泉 高金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3332-3337,共6页
随着人们生活模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已成为诱发老年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且患者一旦发病极容易引发瘫痪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给其身心带来伤害。当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静脉溶... 随着人们生活模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已成为诱发老年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且患者一旦发病极容易引发瘫痪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给其身心带来伤害。当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静脉溶栓等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并对机械取栓与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动脉内溶栓治疗相比,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更好,且继发性脑栓塞、术后脑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尤其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其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支架 机械溶栓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建峰 侯凯 +3 位作者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325-432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急诊动脉内超选择接触溶栓... 目的 探讨急诊动脉内溶栓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急诊动脉内超选择接触溶栓、中动脉狭窄处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3例,患者均在发病6 h内接受了急诊动脉内接触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溶栓再通支架植入术前、术后7 d、术后90 d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利用改良Rankin分级量表(MRS)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内同侧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并伴有中重度狭窄,导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手术成功率为100%(13/13).术前、术后7 d、术后90 d中位NIHSS评分分别为15.5、6.0、5.5分.术后90 d 11例(85%)有良好的结果(MRS评分0~2分,GOS评分4~5分),2例(15%)有严重残疾(MRS评分≥4分).1例(8%)患者术后伴发颅内出血.13例患者术后90 d内均未再次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结论 急诊进行动脉内接触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是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神经症状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术后7 d内的神经功能,提高术后90 d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峰 李鹏 +4 位作者 高金玲 刘建峰 侯凯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3991-39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2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部位、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4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2例。1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颅脑CT显示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53例为破裂动脉瘤,颅脑CT表现均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瘤颈显影5例,瘤体显影14例,致密栓塞46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4例,1例术中破裂,迅速完全栓塞动脉瘤后患者无相关症状;其中1例术后3 d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经手术清血肿治疗后好转;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后4 d出现脑梗死。4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5例动脉瘤进展,再次栓塞治疗;27例无进展。3个月随防时mRS 0分45例,1分14例,2分4例,4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 颅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峰 井山泉 +3 位作者 刘建峰 侯凯 李鹏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4229-4231,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进行分级,脑血管造影(DSA)评价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1)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36例,Ⅲ级27例,Ⅳ级14例,Ⅴ级3例。Hunt-Hess分级中Ⅰ~Ⅱ级、Ⅲ级、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Ⅰ~Ⅱ级患者(χ2值分别为4.14和12.51,P<0.05)。(2)Fisher分级:1级16例,2级36例,3级27例,4级17例。Fisher分级3~4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1~2级患者(χ2=10.27,P<0.01)。(3)DSA检查结果:左侧后交通动脉瘤5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45例;单发后交通动脉瘤86例,多发后交通动脉瘤10例;动脉瘤直径<5 mm者23例,5~15 mm者51例,16~25 mm者20例,>25 mm者2例;无狭窄者56例,轻中度狭窄者31例,重度狭窄者9例,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狭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χ2值分别为19.98和21.80,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越高、Fisher分级越高、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越重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强 侯凯 +1 位作者 朱玉权 李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86-388,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改变 临床分析 影像学表现 侧支循环 供血 痉挛 全脑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 断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前胡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损伤及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康 赵煦萌 +2 位作者 邢亚利 张忠霞 邱会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4-1509,共6页
目的研究欧前胡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损伤及ATP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欧前胡素25、50、100 mg/kg组和尼莫地平组进行后续实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脑部学习记忆功能;HE... 目的研究欧前胡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损伤及ATP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欧前胡素25、50、100 mg/kg组和尼莫地平组进行后续实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脑部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TUNEL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含量;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假手术组及欧前胡素50、100 mg/kg组和尼莫地平组新异臂进入次数升高(P<0.05),新异臂潜伏期、起始臂进入次数、其他臂进入次数降低(P<0.05),病理损伤程度改善,凋亡阳性细胞数减少,Survivin蛋白水平升高(P<0.05),Caspase-3、Caspase-9蛋白水平降低(P<0.05),SOD、GSH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LDH活力降低(P<0.05),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升高(P<0.05)。结论欧前胡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前胡素 中风 凋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检查行为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1
作者 赵爱军 郭常利 +2 位作者 宋剑 胡拥军 刘双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强迫检查行为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多巴胺激动剂Quinpirole(QNP)处理大鼠, 在开放场地观察大鼠返“家”频率、平均返回时间、运动总距离、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预期比率,评价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与生理... 目的探讨强迫检查行为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多巴胺激动剂Quinpirole(QNP)处理大鼠, 在开放场地观察大鼠返“家”频率、平均返回时间、运动总距离、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预期比率,评价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与生理盐水和氯丙咪嗪处理组对比验证大鼠强迫检查行为。结果QNP组大鼠接受10次QNP注射后,在开放场地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返“家”频率及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平均返回时间明显减少,实际参观家的频率是预期次数的4.68±1.53倍,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氯丙咪嗪能部分缓解QNP大鼠的强迫检查行为,但不能终止强迫检查行为。绪论大鼠强迫检查行为与OCD部分临床表现有表面相似性,QNP处理大鼠可作为OCD的一种动物模型用于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NPIROLE 强迫检查 强迫症 多巴胺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