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ST/NRSF参与调控癫痫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慧 于佰卉 +5 位作者 王雅琪 陈熠灵 程子豪 马佳蕊 康子硕 张凡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7-1734,共8页
目的探究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ST/NRSF)参与调控癫痫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癫痫患者病灶组织和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癫痫小鼠海马脑区REST/NRSF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病毒注... 目的探究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ST/NRSF)参与调控癫痫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癫痫患者病灶组织和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癫痫小鼠海马脑区REST/NRSF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病毒注射,脑电图记录和行为学方法检测在海马CA1区分别敲低或过表达REST/NRSF后对小鼠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癫痫患者病灶REST/NRSF表达水平相对于脑外伤患者脑组织明显升高;KA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REST/NRSF蛋白和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Kv7.2、Kv7.3钾通道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脑内注射NMDA兴奋海马脑区小鼠REST/NRSF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海马CA1区敲低REST/NRSF明显升高Kv7.2、Kv7.3钾通道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小鼠脑电图棘波、尖波发放频率以及癫痫发作等级;海马CA1区过表达REST/NRSF明显降低Kv7.2、Kv7.3钾通道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小鼠棘波、尖波发放频率,癫痫症状明显加重。结论小鼠海马脑区REST/NRSF通过转录调控Kv7.2、Kv7.3钾通道参与癫痫疾病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T/NRSF 癫痫 海马 海人藻酸 Kv7 channel KCNQ g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中GABA能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被引量:2
2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白占涛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稳态可塑改变,解析mPFC中GABA能神经元调控慢性痛的多样性结构可塑、功能连接、分子通路,旨在为疼痛诊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慢性痛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神经炎症 被引量:2
3
作者 安雷婷 杨丁丁 +2 位作者 万向东 蔡国洪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81-484,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谱系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目前对A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认为遗传、表观遗传、环境与ASD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与ASD发病密...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谱系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目前对A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认为遗传、表观遗传、环境与ASD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与ASD发病密切相关,在ASD小鼠模型以及AS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并分泌产生多种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γ⁃干扰素(IFN⁃γ)的升高。本文系统介绍了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神经系统炎症与ASD发生的相关性,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炎性 小胶质细胞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损伤小鼠不同阶段情感障碍与运动功能评估
4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不同时期的疼痛阈值、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等进行研究,系统性分析SNI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机体状态。方法: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结扎并远端切除约2 mm,保留腓肠神经以建立SNI模型。分别在术后7、14...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不同时期的疼痛阈值、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等进行研究,系统性分析SNI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机体状态。方法: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结扎并远端切除约2 mm,保留腓肠神经以建立SNI模型。分别在术后7、14、30、60 d利用von Frey丝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检测,利用步态分析以检测小鼠运动功能。在术后30 d和60 d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以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TST)和糖水偏好实验(SPT)检测抑郁样行为。结果:小鼠在SNI术后产生长期稳定的机械痛敏现象,术后60 d产生稳定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而绝望相关的抑郁样行为比快感缺失相关的抑郁样行为出现更早,在术后30 d即可出现。SNI模型小鼠出现长期稳定的步态行为异常,且运动功能恢复缓慢。结论:本研究系统性地评估SNI术后不同时期疼痛状态、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选择性神经损伤 步态分析 情感障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M6通过GSK-3β/β-catenin调节途径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发挥抗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展 瞿长宝 +4 位作者 张勇 王亚轩 黎玮 温进坤 刘凯隆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09-916,共8页
RNA结合模体蛋白(RBM)家族几乎在所有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以前的研究表明,RB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组织中表达下调,由此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进而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RBM5氨基酸序... RNA结合模体蛋白(RBM)家族几乎在所有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以前的研究表明,RB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组织中表达下调,由此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进而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RBM5氨基酸序列与其同源的RBM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检测RBM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等技术,研究发现,RBM6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所检测的2个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均显著下调,并且其下调程度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呈正相关。MTS检测细胞增殖的结果显示,RBM6过表达导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也表明,RBM6过表达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1)。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表明,在RBM6过表达的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由对照组的17.17±3.27增加到44.00±8.04(P<0.05)。RBM6抗增殖及促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T24细胞中过表达RBM6后,β-联蛋白(β-catenin)和G1/S-特异性细胞周期蛋白-D1(G1/S-specific cyclin-D1,cyclin D1)mRNA表达水平分别降低65%和79%,对应的蛋白质水平分别降低60%和73%;反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p21)mRNA表达水平升高约1.9倍,对应蛋白质水平升高约1.8倍。重要的是,糖原合酶激酶3 beta(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约2.4倍。细胞过表达β-联蛋白促进细胞增殖(P<0.05),而利用小分子化合物LY294002促进GSK-3β磷酸化后,抑制细胞增殖(P<0.05)。综上所述,RBM6通过GSK-3β/β-catenin调节途径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发挥抗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干预该调节途径可能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RNA结合模体蛋白6 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氯离子水平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0 d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鹏飞 张云静 +2 位作者 马冬 吴云艳 赵永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0-1339,共10页
背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快速、有效地识别ATAAD患者术后预后指标对其预后分层具有重要意义。血氯离子(Cl^(-))是人体重要的阴离子,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与ATAAD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ATAAD患者... 背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快速、有效地识别ATAAD患者术后预后指标对其预后分层具有重要意义。血氯离子(Cl^(-))是人体重要的阴离子,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与ATAAD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ATAAD患者入院血Cl^(-)水平与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ATAAD患者血Cl^(-)水平与血钠离子(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经孙氏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206例,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术后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根据入院血Cl^(-)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T1组(血Cl^(-)≤102 mmol/L,n=69)、T2组(102 mmol/L<血Cl^(-)≤106 mmol/L,n=70)、T3组(血Cl^(-)>106 mmol/L,n=67),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资料和术后30 d内的预后结局。绘制入院时血Cl^(-)、血Na^(+)水平对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了分析血Cl^(-)与血Na^(+)的关系,根据血Cl^(-)与血Na^(+)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107 mmol/L和139 mmol/L)将ATAAD患者分为四组:高血Cl^(-)高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35),高血Cl^(-)低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21),低血Cl^(-)高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41),低血Cl^(-)低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109),比较各组间的全因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血Cl^(-)水平,不同血Cl^(-)+血Na^(+)水平组ATAAD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Cl^(-)和血Na^(+)的相关性;按年龄≥50岁(是/否)、性别(男/女)、高血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血Na^(+)>139 mmol/L(是/否)水平分组进行亚组分析,并利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评价血Cl^(-)与上述亚组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Cl^(-)水平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AUC为0.695〔95%CI(0.595,0.795),P<0.01〕,约登指数、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331,54.5%、78.6%,最佳截断值为107 mmol/L;血Na^(+)水平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AUC为0.648〔95%CI(0.544,0.752),P<0.01〕,约登指数、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282,60.6%、67.6%,最佳截断值为139 m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Cl^(-)、高血Na^(+)和术前发生灌注不足是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8,95%CI(1.058,1.289),P=0.002;OR=1.098,95%CI(1.012,1.191),P=0.024;OR=5.837,95%CI(2.395,14.226),P<0.001〕;T3组是T1组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风险的3.785倍〔95%CI(1.121,12.782),P=0.032〕,血Cl^(-)>107 mmol/L是血Cl^(-)≤107 mmol/L 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的3.367倍〔95%CI(1.469,9.186),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T3组患者术后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T1组、T2组(χ^(2)=8.711,P=0.003;χ^(2)=9.079,P=0.011);血Cl^(-)>107 mmol/L组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血Cl^(-)≤107 mmol/L组(χ^(2)=13.326,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Cl^(-)水平和血Na^(+)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0.401,P<0.001);不同血Cl^(-)+血Na^(+)水平组的全因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9,P<0.001);高血Cl^(-)高血Na^(+)组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余三组(χ^(2)=16.398,P<0.001;χ^(2)=13.719,P<0.001;χ^(2)=9.225,P=0.00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Cl^(-)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及饮酒无交互作用(P_(交互)>0.05),ATAAD患者的血Cl^(-)水平与血Na^(+)(Na^(+)>139 mmol/L)水平存在一定交互作用(P_(交互)=0.012)。结论ATAAD患者入院时血Cl^(-)水平和血Na^(+)水平具有相关性,入院时高血Cl^(-)水平是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血清氯离子 血清钠离子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全因死亡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