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颊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1
作者 董玉英 王洁 +2 位作者 董福生 郑书深 王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关键词 颊粘膜 鳞状细胞癌 P53 DNA测序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董福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全面部骨折的的临床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998—12—2005—12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资料完整的96例全面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6例中有男性55例,女性41例,年龄17~59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主要... 目的:探讨全面部骨折的的临床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998—12—2005—12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资料完整的96例全面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6例中有男性55例,女性41例,年龄17~59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伤为主;创伤严重度较重,大部分合并全身并发伤;在所有病例中,有7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下颌骨切口,必要时附加其它小切口;18例采取局部小切口,即皮肤小切口、睑缘下切口或口腔前庭切口+下颌骨切口;应用坚固内固定有72例,占75%,单纯钢丝骨间栓结24例,占25%。结论:开放复位和坚固内固定在全面部骨折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全面部骨折 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骨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郝福良 董福生 +3 位作者 任贵云 张旭东 宋静 栗兴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探讨补肾方剂促进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方法:选用纯种8月龄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卵巢切除组,C组:卵巢切除加中药治疗组。在3组大鼠胫骨近中干骺... 目的:观察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探讨补肾方剂促进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方法:选用纯种8月龄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卵巢切除组,C组:卵巢切除加中药治疗组。在3组大鼠胫骨近中干骺端分别植入纯钛光滑柱状种植体。C组大鼠用补肾方剂灌胃。种植术后1、2、3个月,取出带种植体的胫骨,制作HE染色的组织切片,骨计量学观察。结果:C组的骨小梁宽度、结合骨板宽度、松质骨区骨量、成骨细胞数均明显大于B组(P<0.01)。结论:补肾方剂可以使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周围的成骨细胞数增加,松质骨区骨量明显增加,促进骨改建,提高骨结合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种植体 骨结合 骨质疏松 补肾方剂 骨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镇静在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昊 侯亚丽 +2 位作者 董福生 李向军 林瑞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2种镇静方法在第三磨牙拔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择期接受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P组,异丙酚组,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至OAA/S评分3分时进行手术;RP组,异丙...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2种镇静方法在第三磨牙拔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择期接受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P组,异丙酚组,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至OAA/S评分3分时进行手术;RP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目标浓度为1 ng/ml,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至OAA/S评分3分时进行手术。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和NI指数,记录镇静中相关反应情况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和术者评价。结果: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PR组均低于P组(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无差异。结论:在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和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镇静这两种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在吸氧状态下,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镇静优于异丙酚镇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瑞芬太尼 镇静 第三磨牙 NARCOTREND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扩张方式对扩张皮肤胶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施文斌 董玉英 +3 位作者 董福生 石培凯 任贵云 李建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扩张方式对皮肤胶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找合适的扩张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兔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埋入不扩张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 目的:探讨不同扩张方式对皮肤胶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找合适的扩张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兔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埋入不扩张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实验组埋植扩张器并进行不同方法的扩张,不同的维持期取材。应用特殊染色法检测皮肤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及其比值;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A、B、C组早期以I型胶原纤维为主且较粗大,排列较为紊乱,Ⅲ型胶原纤维相对较少。4周后,I型胶原纤维排列逐渐规律,Ⅲ胶原纤维相对增加。Ⅰ、Ⅲ型胶原面积比较:相同维持期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 2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4周后趋于稳定。C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3周后趋于稳定。Ⅰ/Ⅲ型胶原比值比较:A、B 2组在前3周时,与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在4周后差异无显著性;C组在前2周时差异有显著性,在3周后差异无显著性。A、B、C 3组内肌动蛋白阳性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维持期A、B、C 3组间比较:B组>A组>C组,经统计学分析,前3周时,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4周时A、C 2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但在4~6周时A、B 2组间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反复快速扩张可缩短疗程,并能获得高质量的皮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扩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 胶原纤维 肌动蛋白 免疫组化 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癌P53蛋白的表达及p53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英怀 王洁 +3 位作者 段玉芹 董福生 董玉英 郭丽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8-761,共4页
目的:检测舌癌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10例舌白斑和32例舌癌,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CR-SSCP检测舌白斑和舌癌p53基因突... 目的:检测舌癌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10例舌白斑和32例舌癌,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CR-SSCP检测舌白斑和舌癌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0.0%(2/10)和59.4%(19/32)。突变的19例舌癌,12例出现第5外显子突变,7例出现第6外显子突变,2例出现第7外显子突变,15例出现第8外显子突变。其中单外显子突变10例,多外显子突变9例。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舌白斑和舌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2/10)和46.9%(15/32);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临床I、Ⅱ期病例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Ⅲ、IV期病例(P<0.05)。无颈淋巴结转移病例的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有转移的病例(P<0.05)。采用免疫组化和PCR-SSCP检测舌癌的符合率为75.0%(24/32)。结论:舌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有突变,最多发生在第8外显子,其次为第5、6外显子;P53蛋白阳性的舌癌患者多处于临床晚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基因 突变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粘结剂对窝沟封闭剂渗透能力及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红英 董福生 +1 位作者 平雅坤 吕炳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7-709,共3页
目的:观察在窝沟封闭中使用粘结剂对封闭剂渗透能力及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用近期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双尖牙30颗,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颗。A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方法。B组在酸蚀牙面上涂Du-rafill Bond釉质粘结剂后再进行封闭。... 目的:观察在窝沟封闭中使用粘结剂对封闭剂渗透能力及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用近期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双尖牙30颗,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颗。A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方法。B组在酸蚀牙面上涂Du-rafill Bond釉质粘结剂后再进行封闭。C组使用AdperTMPromptTM自酸蚀粘结剂涂布牙面后封闭。通过染料浸染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封闭剂渗入窝沟的程度和微渗漏。结果:C组微渗漏和未封闭面积比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A组和B组间观察指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在窝沟封闭操作中,AdperTMPromptTM自酸蚀粘结剂不能替代磷酸酸蚀。Durafill Bond粘结剂的应用对封闭剂的微渗漏和渗透能力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沟封闭 釉质粘结剂 渗透能力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1 位作者 杜昌连 李祖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29-331,共3页
目的:描述中国汉族人群现代人头骨颧骨复合体区的非测量性状的特征。方法:利用人类学观察方法,对108副颅骨样本的颧结节、颧弓上缘形态、颧骨额突上下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结果:颧骨外形高点多表现为颧结节,出现率约为80.5%。男性... 目的:描述中国汉族人群现代人头骨颧骨复合体区的非测量性状的特征。方法:利用人类学观察方法,对108副颅骨样本的颧结节、颧弓上缘形态、颧骨额突上下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结果:颧骨外形高点多表现为颧结节,出现率约为80.5%。男性颧结节出现率略高于女性;颧弓上缘形态男性和女性多表现为直线型,出现率约为46.8%,上凸型约占38.5%,下凹型最少,约占14.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颧骨额突上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72%;其次直线型,约占14.4%;最少是锐角,约占13.6%;颧骨额突下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52.3%;其次是锐角,约占30%;最少的是直角,约占17.7%。结论:颧结节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颧骨的中点,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眶下缘中外1/3交接处下方约1.5-2.0cm处,大约在颧骨的下1/3处,即颧骨的最突出的部位在颧骨垂直长轴的中下1/3交界处。颧弓上缘形态的分型对颧弓骨折复位有参考价值,尤其对颧弓粉碎性骨折;颧骨额突下角的大小,可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的参考,防止手术出现误诊和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骨 颧骨复合体 人类学观察 非测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腮腺肿瘤造影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于美清 董福生 +2 位作者 雍平 任贵云 张旭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造影后CBCT扫描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涎腺造影术后行CBCT扫描,对CBCT数据进行处理,并重建3D图像,并和部分患者螺旋CT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形态,立体地显示腺... 目的:探讨腮腺造影后CBCT扫描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涎腺造影术后行CBCT扫描,对CBCT数据进行处理,并重建3D图像,并和部分患者螺旋CT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形态,立体地显示腺体组织的外形、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楚显示腺体导管的长短,粗细以及有无充盈缺损等。结论:涎腺CBCT扫描能很好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占位性病变,病变显示结果比螺旋CT更直观,部位更明确。在专科医院不具备大型螺旋CT机时,CBCT可以作为临床检查腮腺肿瘤的有效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腮腺造影 CBCT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蛋白在颊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玉英 王洁 +2 位作者 董福生 顾洪涛 李荷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P16在口腔颊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2例颊黏膜白斑和扁平苔藓,30例颊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临床分期、转移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颊黏膜鳞... 目的:探讨P16在口腔颊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2例颊黏膜白斑和扁平苔藓,30例颊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临床分期、转移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颊黏膜鳞状上皮和上皮单纯性增生中均有P16蛋白表达为100%(10/10,22/22);上皮异常增生中P16蛋白的表达率为90.0%(9/10);颊癌P16的表达率为40.0%(12/30),颊癌P16的表达率比上皮异常增生明显降低(P(0.01)。P16缺失表达的患者绝大多数处于临床Ⅲ、Ⅳ期(16/18)。临床Ⅲ、Ⅳ期病例P16蛋白表达水平比Ⅰ、Ⅱ期者明显降低(P(0.01);有颈淋巴结转移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P16蛋白的表达与颊癌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16蛋白缺失时,颊癌预后较差。P16可作为临床评估颊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黏膜 癌前病变 P16 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V-tK与IL-2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书深 王洁 +2 位作者 董福生 董玉英 侯亚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2基因(IL-2)联合杀伤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和IL-2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2基因(IL-2)联合杀伤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和IL-2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基因表达;采用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IL-2基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采用光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单独转染HSV-tK/GCV及IL-2基因5天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37.7%和66.0%;联合转染5天后,细胞的存活率降至21.5%,与前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V-tK和IL-2基因联合使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高于上述基因单独使用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涎腺 基因治疗 IL-2 HSV-T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径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1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3-41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径路。方法:对1990-11~2004-12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患者中,有20例单... 目的:回顾性分析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径路。方法:对1990-11~2004-12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患者中,有20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全冠状切口8例,一侧冠状切口12例),3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全冠状切口12例,一侧冠状切口26例),有3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全冠状切口15例,一侧冠状切口17例),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其他小切口(全冠状切口10例,一侧冠状切口8例),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152例患者中得到随访的有129例(84.8%),治疗效果I级45例(占34.8%);II级72例(占55.8%);III级12例(占9.3%)。117例(117/129,90.7%)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复位径路 冠状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木糖基转移酶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宏 王洁 +3 位作者 董福生 于利洁 王旭 顾洪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28-1030,1040,共4页
目的:制备兔抗人木糖基转移酶(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DNAssist软件分析XT-I蛋白的抗原表位,从中选择优势抗原表位,通过引物优化设计,PCR拼接并扩增相应区域DNA片段,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转... 目的:制备兔抗人木糖基转移酶(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DNAssist软件分析XT-I蛋白的抗原表位,从中选择优势抗原表位,通过引物优化设计,PCR拼接并扩增相应区域DNA片段,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ER2566,获得融合表达产物。将纯化的可溶性蛋白GST-XT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间接法测定效价。GST柱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采用Westernblot法鉴定该抗体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结果:确定XT-I的N端氨基酸序列QKHQPELAKKPPSRQKELLKRKLEQQEKGKG(175-205)为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表达融合蛋白GST-XT,并以其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证实其效价高达1:6400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细胞株ACC-M中表达的XT-I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获得具有高特异性的兔抗人XT-I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涎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蛋白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提供了特异性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木糖基转移酶 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牵引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董福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牵引成骨术 下牙槽神经 下颌 20世纪90年代 骨缺损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 外科领域 骨疾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倍体分布及与基因治疗的关系
15
作者 郑书深 王洁 +2 位作者 董福生 董玉英 侯亚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DNA含量及倍体分布与HSV-tk基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0例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DNA含量和倍体分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分别转染培养中良性及交界性多形性腺瘤细胞...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DNA含量及倍体分布与HSV-tk基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0例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DNA含量和倍体分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分别转染培养中良性及交界性多形性腺瘤细胞;RT-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四唑蓝比色(MTT)法测定HSV-tk系统对二倍体及异倍体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皆为二倍体;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异倍体率20.0%;30岁以下年龄,病程在2年以内及瘤体直径>5cm者异倍体率明显增高(P<0.05)。二倍体肿瘤细胞转染HSV-tk/GCV基因后3、5天,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8.3%和37.7%。异倍体肿瘤细胞转染HSV-tk/GCV基因后3、5天,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7.6%和27.2%,二者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涎腺多形性腺瘤异倍体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瘤体直径有密切关系;2)HSV-tk/GCV在治疗后的3、5天对异倍体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腺瘤 涎腺 DNA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作用
16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ABILE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标准的可靠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12~2007-12在我院就诊、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的66例资料完整的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中有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17~59岁,平均37.5岁;术...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标准的可靠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12~2007-12在我院就诊、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的66例资料完整的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中有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17~59岁,平均37.5岁;术后初期(1月之内)66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面型。随访6~72个月,平均22个月。在66例患者中得到随访的有62例(93.9%),失访的有4例(6.1%)。按四级评定,治疗效果I级20例(占32.3%);II级40例(占64.5%);III级1例(占1.6%);IV级1例(占1.6%)。在III和IV级2例患者中,X线检查1例为眶外缘与颧弓连线形成的弧度较对侧变小,而颧上颌突与颧弓下缘连线形成的弧度变大;1例眶外缘外侧的颞部塌陷,颧弓处扁平,颧骨发生外转移位。2例患者行CT扫描显示颧蝶缝处仍有错位。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复位其他骨折断端,可获得较精准的解剖复位,从而恢复患者三维立体的正常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颧骨骨折 手术复位 颧蝶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V-TK/GCV联合IL-2治疗舌癌移植瘤的机制探讨
17
作者 董玉英 张英怀 +3 位作者 王洁 董福生 王旭 郭立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65,共5页
目的:观察HSV-TK联合IL-2对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HSV-TK与IL-2联合应用对舌癌抑制和杀伤的机制。方法:建立舌癌Tca8113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HSV-TK联合IL-2对移植瘤进行体内转染,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使用RT-PCR检测HSV-TK基因和I... 目的:观察HSV-TK联合IL-2对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HSV-TK与IL-2联合应用对舌癌抑制和杀伤的机制。方法:建立舌癌Tca8113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HSV-TK联合IL-2对移植瘤进行体内转染,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使用RT-PCR检测HSV-TK基因和IL-2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中CD4和CD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瘤体积生长曲线表明TK组(C组)及TK联合IL-2组(D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TK组抑瘤率为40.1%,TK联合IL-2组抑瘤率为80.2%。RT-PCR检测目的基因HSV-TK基因和IL-2基因已整合入肿瘤细胞中且稳定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A组(对照组)和B组(病毒组)凋亡峰不明显,而C组和D组凋亡峰明显。对照组、病毒组、TK组、TK联合IL-2组凋亡率分别为(6.77±1.31)、(7.08±1.28)、(13.22±3.28)、(28.90±6.50)。除对照组、病毒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任2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TK联合IL-2组,肿瘤细胞周围有大量CD4和CD8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HSV-TK和IL-2治疗后可显著抑制Tca8113移植瘤的生长。HSV-TK与IL-2基因联合应用,其治疗效果较单独应用HSV-TK明显提高。HSV-TK可明显杀伤Tca8113移植瘤细胞,而IL-2可以诱导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HSV-TK IL-2 裸鼠 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