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与护理》出版:血管和胃肠道介入护理技术应用
1
作者 田宝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7-I0007,共1页
书名:《介入治疗与护理》主编:肖书萍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811363852《介入治疗与护理》是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肖书萍主持编写的一本关于各种疾病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护理技术应用的指导书籍。全书共1... 书名:《介入治疗与护理》主编:肖书萍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811363852《介入治疗与护理》是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肖书萍主持编写的一本关于各种疾病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护理技术应用的指导书籍。全书共15章,从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介入手术室和介入病房的护理管理及规范、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安全管理、各种介入治疗技术方法和护理配合等多方面清晰得梳理了关于介入治疗中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技术、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介入科常见危急重症的观察和护理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技术 临床护理技术 护理管理 介入手术室 围手术期患者 危急重症 护理配合 护理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腺瘤、正常黏膜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贾光辉 薛军 +2 位作者 武雪亮 赵秀芳 白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28-1232,共5页
目的通过对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凋亡抑制因子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的研究,探讨RUNX3、Survivin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原位杂交法检测RUNX3、Survivin在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 目的通过对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凋亡抑制因子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的研究,探讨RUNX3、Survivin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原位杂交法检测RUNX3、Survivin在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RUNX3、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和结直肠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3%、73.33%,86.67%、10.00%,72.97%、13.51%和43.48%、52.17%,两者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组织与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Survivin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和结直肠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7%、63.33%,76.67%、6.67%,56.76%、10.81%和39.13%、43.48%,两者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组织与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和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5,P<0.01)。RUNX3和Survivin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RUNX3、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中的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结直肠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X3 SURVIVIN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癌、腺瘤、正常黏膜中RUNX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薛军 武雪亮 +3 位作者 王立坤 屈明 贾光辉 赵秀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观察RUNX3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UNX3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UNX3在30例癌旁正常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37例... 目的观察RUNX3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UNX3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UNX3在30例癌旁正常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37例伴中低度异型增生,23例伴重度异型增生)及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RUNX3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72.97%、43.48%、3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RUNX3 mRNA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78.38%、43.48%和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RUNX3表达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腔微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 RUNX3表达与结直肠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及监测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RUNX3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武雪亮 薛军 +6 位作者 王立坤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孙光源 韩磊 杨瑞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6-701,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和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和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情况。结果 Id-1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72.00%(36/50)、78.00%(39/5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4.00%(12/50)、28.00%(14/50)(P=0.000);结直肠癌组织中MVD值为17.22±2.08,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36±2.17(P=0.000);Id-1、MMP-9和MVD均与肿瘤浆膜浸润、TNM分期、癌胚抗原(+)、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癌组织中Id-1和MMP-9阳性表达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均=0.000);结直肠癌组织中Id-1与MMP-9呈明显正相关性(r=0.429,P=0.000);生存分析显示:Id-1与MMP-9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二者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Id-1、MMP-9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演进高度相关,并与MVD呈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肿瘤的浸润及血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微血管密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癌中RUNX3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3 位作者 薛军 屈明 贾光辉 赵秀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5-1828,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0例结直肠腺癌中RUNX3的表达水平,同时以D2-40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RUNX3和LMVD与临床病例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预后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60例结直肠腺癌中RUNX3的表达水平,同时以D2-40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RUNX3和LMVD与临床病例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RUNX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结直肠腺癌中的L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 <0.01);RUNX3表达水平和LMVD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1);本组患者中51例接受了随访,中位生存期为25.5个月(7~55个月).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LMVD、癌灶浸润深度、TNM分期、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癌 RUNX3 微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1在结直肠腺癌、腺瘤、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6 位作者 薛军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杨瑞敏 刘博 候占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7-301,共5页
目的研究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手术切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0例(中低度16例、重度14例)、腺癌50例、邻近正常黏膜50例,通过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Id.1的表达... 目的研究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手术切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0例(中低度16例、重度14例)、腺癌50例、邻近正常黏膜50例,通过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Id.1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结直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Id-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中低度不典型增生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0%、31.25%、57.14%、72.00%;Id-1mRNA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中低度不典型增生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25.00%、57.14%、76.00%;Id-1蛋白及Id-1 mRNA在正常黏膜组织、腺瘤伴中低度不典型增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步增强(P〈0.01);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在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中吻合系数分别为k:0.791、0.729、0.905;从TNMⅠ-Ⅳ期Id-1表达也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1表达与肿瘤浆膜浸润、CEA(+)、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脉管浸润等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Id-1异常表达在肿瘤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监测指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指明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ID-1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和FISH检测乳腺癌HER-2与ER、PR、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海丰 范玉宏 +4 位作者 武雪亮 孙喜斌 王立坤 梁晚平 刘运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4,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IHC)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10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结果显示,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IHC法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分别为28.36%、37.84%,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 采用免疫组化(IHC)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10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结果显示,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IHC法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分别为28.36%、37.84%,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本HER-2蛋白()表达74.42%、63.89%;在ER、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有HER-2基因扩增分别为22.39%、24.32%,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本46.51%、47.2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蛋白表达()为62.86%,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HER-2蛋白表达()38.67%;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基因扩增为38.10%,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基因扩增为27.94%,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淋巴结转移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基因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体外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5 位作者 薛军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杨瑞敏 刘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3-958,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已经证实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表达升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d-1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下调Id-1基因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增殖、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背景既往研究已经证实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表达升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d-1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下调Id-1基因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增殖、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1—6月,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分为3组:空白组,未进行转染;空载体组,用空载体进行转染;抑制组,采用Id-1特异小干扰RNA(siRNA)进行转染,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Id-1和Ki-67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侵袭实验评价Id-1对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3组细胞Id-1、Ki-67 mRNA及其相应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细胞Id-1、Ki-67 mRNA及其相应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空载体组降低(P<0.05)。培养第1、2天,3组细胞增殖吸光度(O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3~7天,3组细胞增殖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抑制组细胞增殖OD值较空白组及空载体组降低(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组细胞缓慢向中央迁移,缺损处修复较缓慢,空白组和空载体组细胞向划痕处的迁移速度明显加快,而空白组与空载体组间的迁移速度差异不明显。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侵袭实验表明,3组迁移细胞数量和侵袭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迁移细胞数量和侵袭细胞数量较空白组、空载体组减少(P<0.05)。结论下调Id-1基因能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Ki-67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分化抑制蛋白1 肿瘤转移 肿瘤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3 位作者 薛军 马鹏程 杨东东 陶晓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550-3553,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TME术后获得完整随访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同时比较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影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TME术后获得完整随访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同时比较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研究随访时间至2013年11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TME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49%(16/356),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TME患者癌灶距肛缘距离、远切缘长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穿孔、吻合口瘘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方式、肿瘤直径、肿瘤周径、肿瘤分型与术后局部复发无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癌灶距肛缘距离、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穿孔、吻合口瘘与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率较低,其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其中吻合口瘘、肿瘤穿孔、分化程度、术前肠梗阻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全系膜切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永江 武雪亮 +2 位作者 屈明 李曙光 薛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新四极体-1(NET-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50例结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中NET-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NET-... 目的探讨新四极体-1(NET-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50例结肠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中NET-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NET-1在两组中的表达,分析NET-1在结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随访、分析NET-1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RT-PCR结果显示NET-1 mRNA在结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5±0.07)和(0.2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ET-1蛋白在结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09)(0.2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3);SP法结果表明NET-1蛋白在结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4.00%(32/50)和36.0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NET-1与肿瘤的TNM分期、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等病理参数密切相关;NET-1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9 d(95% CI :230.07~303.93),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7 d(95% CI :279.16~33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31)。NET-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RR =2.092, P =0.002)。结论 NET-1的异常表达在结肠癌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与患者的生存期亦明显相关,是结肠癌潜在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1 结肠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蛋白质印迹 免疫组化 临床意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1和MMP-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6 位作者 薛军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杨瑞敏 马鹏程 刘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结直肠腺癌中,分析Id-1和MMP-9与结直肠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 目的:通过研究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结直肠腺癌中,分析Id-1和MMP-9与结直肠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d-1和MMP-9在5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50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Id-1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0%(36/50)和78.00%(39/50),而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4.00%(12/50)和22.00%(1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d-1和MMP-9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2,P=0.002)。Id-1和MMP-9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具有相关性(P均<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生存分析显示Id-1和MMP-9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Id-1和MMP-9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Id-1和MMP-9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腺癌的浸润、转移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12A5和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元 赵轶峰 +3 位作者 杨永江 武雪亮 李坤 李曙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424,共5页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溶质载体家族12A5基因(SLC12A5)、Ki-67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组织40例(癌组)、30例结直肠腺瘤(腺瘤组)和4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结直肠组织的SLC12A5、Ki-6...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溶质载体家族12A5基因(SLC12A5)、Ki-67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组织40例(癌组)、30例结直肠腺瘤(腺瘤组)和4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结直肠组织的SLC12A5、Ki-67的表达,分析SLC12A5、Ki-67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癌组、腺瘤组和正常组中SLC12A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35/40)、46.67%(14/30)和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腺瘤组和正常组中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0%(33/40)、50.00%(15/30)和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12A5和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518,P=0.000);SLC12A5、Ki-67阳性表达均与结直肠癌浆膜浸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脉管浸润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SLC12A5、Ki-67表达升高,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12A5 KI-67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东东 武雪亮 +3 位作者 何琨 周海丰 王立坤 陶晓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763-2764,共2页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以术后胃动力紊乱、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1]。以往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报道较多,但非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有关报道...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以术后胃动力紊乱、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1]。以往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报道较多,但非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有关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我院行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发生PGS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与同期未发生PGS的患者作对照,讨论与PGS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胃瘫综合征 胃十二指肠手术 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胃大部切除术后 腹部术后 胃动力紊乱 早期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大肠癌中RUNX3和Ki-67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薛军 武雪亮 +4 位作者 贾光辉 屈明 王立坤 史永兴 赵秀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RUNX3和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RUNX3和Ki-67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Ki-67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8.33%(23/60)... 目的:探讨RUNX3和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RUNX3和Ki-67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Ki-67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8.33%(23/60)、80.00%(48/60),3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RUNX3蛋白、Ki-67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86.67%(26/30)、10%(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UNX3的表达与大肠癌的TNM分期、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呈负相关(P<0.05),而Ki-6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TNM分期、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RUNX3和Ki-67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RUNX3和Ki-67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监测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RUNX3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Id-1表达、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雪亮 王立坤 +6 位作者 薛军 杨东东 屈明 郭飞 杨瑞敏 刘博 李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92-1195,共4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蛋白表达情况及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组织各5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因素的...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蛋白表达情况及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组织各5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Id-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并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估Id-1及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Id-1表达阳性率为72.00%(36/50)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的24.00%(12/50)(χ2=23.431,P=0.000);Id-1的表达与肿瘤浆膜浸润(χ2=4.521,P=0.034)、肿瘤TNM分期(χ2=7.044,P=0.008)、淋巴结转移(χ2=15.253,P=0.000)、肝转移(χ2=8.333,P=0.003)、脉管浸润(χ2=4.079,P=0.043)明显相关;死亡患者Id-1的表达程度为85.19%,明显高于生存患者的56.52%(χ2=5.062,P=0.025);Id-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RR=1.193,P=0.002)。结论 I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侵袭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1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意义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金旺 薛军 +3 位作者 郭飞 韩磊 班汝波 武雪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0-41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系统性溶栓(S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8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对比分析系统性溶栓(S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8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方式分为ST组(n=50)、CDT组(n=16)和PMT组(n=16),比较3组溶栓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溶栓前比较,ST、CDT和PMT组患者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均显著降低(P均<0.001)。PMT组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ST组(P均<0.001),溶栓第1天髌骨下缘周径差显著低于CDT组(P<0.001)。PMT组髌骨上下缘处患肢消肿率显著高于ST组(P均<0.001),髌骨上缘消肿率高于CDT组(P=0.026)。3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MT组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少于ST及CDT组(P=0.002,P=0.001)。PMT组溶栓后血栓清除率高于ST组(P=0.002),与CD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溶栓后第3、6、12个月PMT(P均<0.001)和CDT组(P<0.001,P=0.002,P=0.009)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ST组,PMT和CD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P=0.210,P=0.341)。结论ST、CDT和PMT溶栓方式在治疗LEDVT方面疗效显著,PMT在双下肢周径差、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及远期血管再通方面均优于ST和CDT,且3种溶栓方式的总体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性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