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术前鉴别卵巢囊腺瘤的研究
1
作者 李娇娇 刘迪 +3 位作者 张丽 杨帆 陈静 叶兆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目的:建立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并评估其在术前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22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PyRadiomics被用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 目的:建立增强CT影像组学-临床综合模型并评估其在术前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22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PyRadiomics被用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降维,计算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分析患者的临床、CT特征资料,建立临床模型。将RADscore与临床、CT特征组合建立综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鉴别诊断性能。利用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分析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临床、影像组学及综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772、0.766、0.867和0.704、0.751和0.826。校准和决策曲线提示综合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综合模型在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腺瘤 影像组学 列线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宫颈鳞癌分化程度的价值
2
作者 李传贵 苏亚英 +2 位作者 左惠玲 周义 李娇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9-756,共8页
目的:探讨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评估宫颈鳞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降... 目的:探讨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评估宫颈鳞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降维筛选,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建立临床模型,然后联合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400次5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稳定性,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定量评估模型之间预测效能的改善情况。结果:ROC曲线显示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鳞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858、0.845、0.872、0.759和0.901,交叉验证表明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DCA显示各个模型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最大。IDI结果表明相比于瘤内模型,瘤内-瘤周模型的预测效能无明显提升,而较瘤周模型提升了10.1%。结论:结合肿瘤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更全面地表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辅助临床医师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宫颈癌 细胞分化 机器学习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
3
作者 赵丹 石子馨 +2 位作者 苏亚英 李娇娇 崔书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7-612,共6页
目的观察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90例单发CSCC患者,将其中67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ⅡA者归为早期组、123例FIGOⅡB~ⅢC者归为中晚期组。按6∶4比例将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90例单发CSCC患者,将其中67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ⅡA者归为早期组、123例FIGOⅡB~ⅢC者归为中晚期组。按6∶4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114,含早期亚组40例及中晚期亚组74例)和测试集(n=76,含早期亚组27例及中晚期亚组49例)。以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治疗前盆腔MR 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T1WI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包括T2WI、DWI、DCE-TWI及联合序列模型,并基于后者及临床模型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计算综合判别改善(IDI)指数,比较各模型在训练集的诊断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中晚期亚组鳞状细胞癌抗原在训练集及测试集均高于早期亚组(P均<0.05),以之构建临床模型。临床、T2WI、DWI、DCE-TWI、联合序列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CSCC临床分期的AUC分别为0.66、0.71、0.78、0.81、0.88及0.89,在测试集分别为0.62、0.64、0.72、0.73、0.77及0.76。训练集中,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联合序列模型(IDI=0.19,P<0.05),而此二者的预测效能均高于其他模型(IDI=0.19~0.47,P均<0.05)。阈值分别为0.02~1.00和0.05~1.00时,联合序列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的临床净收益均较高。结论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CSCC临床分期;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鼻旁窦壁骨质厚度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胡瑞利 张晓辰 +5 位作者 徐晓燕 李泽飞 丁永清 解琪 张青俊 薛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分析正常鼻旁窦各窦壁骨质厚度差异,探讨其对于慢性鼻窦炎整体骨炎评分的意义。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3月就诊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于我院行鼻窦CT检查的39例患者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双侧上颌窦后外侧壁、双侧筛窦前壁和后壁、... 目的分析正常鼻旁窦各窦壁骨质厚度差异,探讨其对于慢性鼻窦炎整体骨炎评分的意义。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3月就诊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于我院行鼻窦CT检查的39例患者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双侧上颌窦后外侧壁、双侧筛窦前壁和后壁、双侧额窦后壁及双侧蝶窦前壁骨质厚度,分析各鼻旁窦骨质厚度差异,估测各鼻旁窦骨质厚度95%可信区间。结果测得各窦壁骨质平均厚度,上颌窦后外侧壁为(1.35±0.17)mm,前组筛窦外侧壁为(0.82±0.08)mm,后组筛窦壁为(0.80±0.06)mm,额窦后壁为(1.22±0.21)mm,双侧蝶窦前壁为(0.81±0.11)mm,各组鼻旁窦骨质厚度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F=134.6,P<0.05),多重比较显示上颌窦后外侧壁、额窦后壁骨质较厚且与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及蝶窦壁骨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及蝶窦壁骨质厚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鼻旁窦骨质厚度存在差异,上颌窦、额窦骨质较厚而筛窦、蝶窦骨质较薄。这种差异可导致对慢性鼻窦炎上颌窦、额窦骨质增厚程度的高估以及筛窦、蝶窦骨质增厚程度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旁窦 厚度 慢性鼻窦炎 整体骨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肥厚的定量研究
5
作者 胡瑞利 张晓辰 +5 位作者 徐晓燕 李泽飞 丁永清 解琪 张青俊 薛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手术治疗的6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图像,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1~5 a,B组6~10 a,C组病程10 a以上,比较各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密度的差异。结果3组...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手术治疗的6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CT图像,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1~5 a,B组6~10 a,C组病程10 a以上,比较各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密度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厚度分别为(4.2±0.8)mm、(5.2±0.7)mm及(4.7±1.3)mm,B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较A组及C组厚,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下鼻甲内侧面黏膜密度逐渐增高,分别为(38.6±7.1)HU,(49.7±4.5)HU,56.7(41.6,59.3)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下鼻甲黏膜代偿性肥厚存在形态学差异,这可能反映了不同病程患者下鼻甲黏膜肥厚的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 代偿性黏膜肥厚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19
6
作者 董婷宇 刘峰 +3 位作者 汤林梦 杨飞 马永青 崔书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69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53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高风险49例,低风险37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6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Lasso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降维并筛选。将筛选获得的特征参数纳入逻辑回归方程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联合患者一般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影像组学标签(U=267.00)与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χ^(2)=5.50)、Ki-67表达情况(χ^(2)=2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620、0.752。训练组预测模型的AUC最高为0.930(95%CI 0.876~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9%、81.1%,较影像组学标签、患者一般资料各自独立鉴别风险分级的检验效能均显著提高。验证组预测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9(95%CI 0.825~1.000)、85.0%、87.5%。结论通过基于GIST增强CT图像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度分级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联合自适应滤波在减轻胸廓入口处伪影的应用
7
作者 刘泽群 贺松 马中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究在胸部低剂量CT中应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DLIR)联合自适应滤波(AF)在减少胸廓入口处伪影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胸部低剂量CT筛查并偶发甲状腺疾病的患者150例。扫描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A组(常规组)... 目的:探究在胸部低剂量CT中应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DLIR)联合自适应滤波(AF)在减少胸廓入口处伪影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胸部低剂量CT筛查并偶发甲状腺疾病的患者150例。扫描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A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迭代算法进行重建;B组采用DLIR进行重建,并根据DLIR 1~4等级分为B1~B4四个亚组;C组使用DLIR联合AF进行图像重建,也根据DLIR的等级分为C1~C4四个亚组。由2名观察者对图像伪影和病灶显示清晰度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在胸廓入口的横断面上,选择伪影最明显的层面分别测量甲状腺、肌肉均匀处及肌肉伪影处的CT值和噪声(SD)值,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及伪影指数(AI)。结果:2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范围为0.751~0.953,P<0.05)。在图像伪影评估方面,B组内各亚组得分均低于A组,但C组得分相较于B组大幅度提高,其中C4组得分最高且优于A组(P<0.05)。在病灶显示清晰度方面,C3组得分最高并优于A组(P<0.05)。B1~B3组的SNR和CNR均低于A组,但C组SNR和CNR相较于B组有大幅度提升,其中C4组最高并优于A组(P<0.05)。C3组和C4组的AI值最低,且低于A组(P<0.05)。结论:随着人工智能和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在胸部低剂量CT中使用DLIR等级3联合AF可以明显减少胸廓入口处条状伪影,从而更准确地识别肺外甲状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 自适应滤波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 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收集41例DCIS-Mi和37例DCIS患者,术前行DCE-MRI,计算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并...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 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收集41例DCIS-Mi和37例DCIS患者,术前行DCE-MRI,计算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并记录其全域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中位数及10%、25%、50%、75%、90%分位数(P10、P25、P50、P75、P90)。比较DCIS-Mi和DCIS组间各参数差异,并分析最佳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DCIS-Mi组K^trans 参数中的平均值及各百分位数,KeP参数中的平均值、中位数、P50、P75、P90 ,VP参数中的平均值、中位数、P25、P50、P75 均高于DCIS组(P均<0.05)。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K^trans 平均值、K^trans -P25、K^trans -P50、K^trans -P75、K^trans -P90、KeP-P50、KeP-P75、KeP-P90、VP平均值、VP-P75 为诊断DCIS-Mi的最佳变量,且其诊断DCIS-Mi的ROC曲线AUC均>0.80。联合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具有最高的AUC(0.968),其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152、0.962和0.947。结论 DCE-MRI全域直方图分析能量化反映肿瘤特征,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乳腺DCIS与DCIS-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原位 直方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DCE-MRI对乳腺纯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浸润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较3组DWI和MRI-DCE特点。结果:纯DCIS、DCIS-Mi及IDC的最小ADC值(ADCMin)的中位数分别为1.35(1.33,1.36)、1.25(1.23,1.26)和1.08(1.06,1.12)×10-3mm^2/s,呈降低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与最小ADC值的差值(ADCDR)的中位数分别为0.13(0.11,0.14)、0.21(0.19,0.24)和0.34(0.31,0.37)×10-3mm^2/s,呈增高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Min值取1.285×10-3mm^2/s是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1.175×10-3mm^2/s是鉴别DCIS-Mi和IDC最佳阈值;ADCDR值取0.165×10-3mm^2/s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值0.265×10-3mm^2/s是鉴别纯DCIS-Mi和IDC最佳阈值。DCIS-M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强化,倾向于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少数肿块样DCIS-Mi常边缘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非肿块样纯DCIS趋向于线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一般较均匀,肿块样DCIS往往边缘清晰,内部强化特点均匀或不均匀;IDC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其边缘和内部强化特点常表现多种形成。结论:DCE-MRI联合DWI有助于鉴别乳腺纯DCIS、DCIS-Mi和IDC,尤其ADCMin、ADCDR、簇环状强化和边缘强化强化对诊断DCIS-Mi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癌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容积CT评估肺动脉弹性及其与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飞 崔书君 +6 位作者 王大伟 刘怀军 朱晓龙 王晓灿 胡振顺 朱月香 杨晓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4,19,共5页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在肺动脉弹性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其与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4月于我院行640层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2例受检者。测量主肺动脉(MPA)、升主动脉(AA)...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在肺动脉弹性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其与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4月于我院行640层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2例受检者。测量主肺动脉(MPA)、升主动脉(AA)、降主动脉(DA)感兴趣区管腔在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最大及最小横截面积,计算弹性参数动脉扩张度(AD)。比较各血管间的AD值,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随心脏搏动,主肺动脉管径发生周期性变化。MPA、AA、DA的弹性不同,AD值依次为(7.94±3.04)×10^(-3)/mmHg、(4.02±2.16)×10^(-3)/mmHg和(3.23±1.46)×10^(-3)/mmHg。AA与DA、AA与MPA、DA与MPA呈正相关(r=0.689、0.520、0.393,P<0.001、P<0.05)。结论 640层容积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在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完成肺动脉弹性的评估,且肺动脉与主动脉弹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肺动脉 主动脉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淋巴结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大伟 杨飞 +4 位作者 郭亚哲 苏亚英 刘昕 高永山 张振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钙化淋巴结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合并COPD肺癌患者,根据胸部CT图像上淋巴结是... 目的探讨钙化淋巴结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合并COPD肺癌患者,根据胸部CT图像上淋巴结是否有钙化分为钙化组和对照组,记录钙化淋巴结大小、形态及钙化程度,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长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30例淋巴结钙化患者中,1枚者17例,2枚及以上者13例,共65枚钙化淋巴结;≤5.0 mm是最常见的大小(53.8%);完全性钙化是最常见的钙化形式(55.4%)。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t=-2.646,P=0.010)、引流管留置时间(t=-2.302,P=0.025)和住院时长更长(t=-2.274,P=0.027),但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7,P=0.180)。结论钙化淋巴结增加了合并COPD肺癌患者VATS肺叶切除术的难度及风险,有助于评估VATS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癌 肺叶切除术 钙化淋巴结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导管微小浸润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7-745,共9页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微小浸润的鉴别诊断,提高对微小浸润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27例乳腺导管微小浸润癌(DCIS-Mi)...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微小浸润的鉴别诊断,提高对微小浸润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27例乳腺导管微小浸润癌(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行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和乳腺专用相控阵列表面线圈进行乳腺检查。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中从多个感兴趣区中选出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同时计算ADCDR,此外,分析MRI-DCE特点。结果DCIS-Mi的ADCMin明显低于DCIS[(1.15±0.03)×10-3 mm2/s比(1.34±0.04)×10-3 mm2/s,t=-7.192,P=0.002],ADCDR值高于DCIS[(0.32±0.03)×10-3 mm2/s比(0.18±0.08)×10-3 mm2/s,t=-10.228,P<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159.71(157.82,162.49)%比147.29(143.59,160.22)%,Z=-3.578,P=0.007]。DCIS-Mi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以节段为主,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表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肿块内部特点、肿块边缘、肿块内部强化特点、时间信号曲线、早期强化率、ADCMin及ADCDR为诊断DCIS-Mi最佳变量,最佳变量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ADCMin、ADCDR、非肿块内部强化特点和肿块内部强化特点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临界值分别为:1.12×10-3 mm2/s、0.31×10-3 mm2/s、1.50、1.50。结论DCE-MRI联合ADC值有助于鉴别乳腺DCIS-Mi和DCIS,尤其ADCMin、ADCDR、非肿块内部强化和肿块内部强化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原位癌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和分数各向异性定量研究在布鲁斯菌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朋 张玉姣 +2 位作者 郭宏兵 朱月香 崔书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目的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 目的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患者。对BS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后测量ADC值、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期BS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期BS组间ADC值和FA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及FA值。结果FA图显示BS彩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BS治疗后FA图彩码信号增高。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慢性期组ADC值分别为(1.45±0.02)×10^-3 mm^2/s、(1.35±0.03)×10^-3 mm^2/s、(1.26±0.05)×10^-3 mm^2/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0.09)×10^-3 mm^2/s(t=2.538,P=0.009;t=1.998,P=0.032;t=1.575,P=0.004),FA值分别为0.55±0.02、0.65±0.03、0.71±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78±0.02(t=2.440,P=0.012;t=1.847,P=0.041;t=2.102,P=0.003)。重复测量分析显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分别为:F=12.100,P<0.001;F=8.439,P=0.005;F=9.704,P=0.004。FA值分别为:F=7.080,P=0.002;F=6.607,P=0.003;F=8.868,P=0.001),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低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332.14,P<0.001),FA值高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134.26,P<0.001)。结论FA图彩码能够直观显示BS和正常椎体差异,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前、后彩码变化情况,ADC值和FA值能量化不同时期BS与正常椎体的差异,亦能量化BS病变椎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尤其在治疗后BS患者恢复情况下,能够评估常规MRI难以显示微观水肿变化情况,因此,扩散张量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S疗效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菌脊柱炎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大伟 董婷宇 +3 位作者 霍志云 庞智英 康智勇 杨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25-1530,共6页
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患者。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 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患者。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异质性、偏度、峰度、熵值。依据随访术后1年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早期术后复发转移组(ERM组)和非早期术后复发转移组(NERM组),分别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两组间纹理参数差异,利用ROC曲线分析CT纹理参数对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ERM组18例,NERM组31例。动脉期熵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期不均匀度、熵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期熵值诊断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最佳临界值为3.893;静脉期熵值曲线下面积为0.801,最佳临界值为3.905,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7.1%,对于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增强CT图像(尤其是静脉期)的纹理分析在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上具有可行性,为食管癌术前无创性预测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术后 CT增强 纹理分析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对布氏杆菌脊柱炎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朋 张玉姣 +2 位作者 秦芳 刘兰 崔书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9-527,共9页
目的研究各项异性分数(FA)和弥散系数(ADC)对布氏杆菌脊柱炎(BS)椎间盘改变早期诊断价值,并评估BS椎间盘改变治疗后的价值,进一步探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BS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例)及张家口市传染病医... 目的研究各项异性分数(FA)和弥散系数(ADC)对布氏杆菌脊柱炎(BS)椎间盘改变早期诊断价值,并评估BS椎间盘改变治疗后的价值,进一步探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BS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例)及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40例)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60例经血清学实验或病理确诊的BS患者。BS患者进行CT、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DTI Fiber Trak软件包进行椎间盘FA值、ADC值测量。比较各期及治疗后FA值、ADC值特点。结果不同时期ADC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FA值普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期治疗后6个月ADC值明显低于治疗前,FA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治疗后12个月ADC值以及各期治疗后12个月FA值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仅ADC值在慢性期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 FA值和ADC值对诊断BS椎间盘改变较常规MRI序列更加敏感,能够早期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同时为BS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脊柱炎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0-2004,共5页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Max),计算ADCDR=ADC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诊断脊髓损伤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晓龙 黄婧潇 +3 位作者 邹殿俊 马永青 孙日晖 朱月香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5-420,共6页
目的观察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NF-H)诊断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脊髓损伤(C1~T1水平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DTI资料,记录其表观弥散系数(A... 目的观察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NF-H)诊断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脊髓损伤(C1~T1水平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DTI资料,记录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血清IL-1β、pNF-H水平。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法对观察组脊髓损伤程度进行分级(D/C/B/A级);比较组间及观察组内不同脊髓损伤分级患者DTI参数及血清指标的差异,分析DTI参数及血清指标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DC、FA、IL-1β、pNF-H值单独及联合诊断脊髓损伤的效能。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FA值降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升高(P均=0.001)。随ASIA分级由D级至A级,观察组FA值逐渐降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FA值呈负相关(r=-0.489,P<0.001),与ADC值及血清IL-1β、pNF-H水平呈正相关(r=0.542、0.599、0.596,P均<0.001)。FA值、ADC值及血清IL-1β、pNF-H单独诊断脊髓损伤的AUC分别为0.747、0.809、0.794、0.741,联合诊断为0.845(P均=0.01)。结论DTI联合血清IL-1β、pNF-H有助于诊断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弥散张量成像 白细胞介素 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 滑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滑雪运动踝关节急性期损伤MRI表现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朋 孙光源 +2 位作者 王成瑶 崔书君 朱月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目的:探讨高山滑雪运动(AS)踝关节急性期损伤MRI特点。方法:搜集27例AS运动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共29个踝关节损伤)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30例普通外伤踝关节患者(共30个踝关节损伤)作为对照组。采用3.0T MRI和相控阵线圈进行踝关节扫描。... 目的:探讨高山滑雪运动(AS)踝关节急性期损伤MRI特点。方法:搜集27例AS运动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共29个踝关节损伤)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30例普通外伤踝关节患者(共30个踝关节损伤)作为对照组。采用3.0T MRI和相控阵线圈进行踝关节扫描。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评估膝关节骨、软骨、韧带、肌腱等损伤。结果:实验组多结构联合损伤29(100%)个;对照组多结构联合损伤24(80.00%)个。MRI显示实验组内踝、外踝、胫骨滑车、距骨、跟骨、舟骨、骰骨挫伤/骨折分别为14、12、12、17、15、13、14个,对照组分别为7、5、5、9、8、6、6个;实验组内侧胫距关节软骨、外侧胫骨关节软骨、距下关节软骨、距跟舟关节软骨、距骰关节软骨损伤分别为16、15、14、12、13个,对照组分别为8、6、7、5、5个;实验组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损伤分别为16、17、13、16、15、12个,对照组分别为8、9、6、9、7、5个;实验组拇长屈肌肌腱、趾长屈肌肌腱、胫骨后肌肌腱、腓骨长短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趾长伸肌肌腱、胫骨前肌肌腱损、跟腱损伤分别为14、15、14、14、14、13、14、15个,对照组分别为7、7、6、7、6、6、7、8个。两组损伤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关节软骨损伤0、Ⅰ、Ⅱ、Ⅲ、Ⅳ级分别为75、33、16、11、10个,对照组分别为119、12、7、6、6个;实验组韧带损伤0、Ⅰ、Ⅱ、Ⅲ级分别为68、58、31、17个,对照组分别为124、31、13、12个;实验组肌腱损伤0、Ⅰ、Ⅱ、Ⅲ级分别为105、82、31、14个,对照组分别为171、45、15、9个。两组损伤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常见多个解剖部位、多发性骨挫伤/骨折,而对照组常见直接撞击部位的骨挫伤/骨折。实验组关节软骨常表现≥Ⅱ级损伤,而对照组软骨损伤常表现Ⅰ级损伤。实验组多表现为多条韧带联合损伤,以Ⅱ级损伤居多;对照组以单条韧带损伤为主,以Ⅰ级损表现居多。实验组常表现多条肌腱Ⅰ级损伤,对照组常表现单条Ⅰ级损伤。结论:滑雪运动踝关节损伤为骨髓、软骨、韧带及肌腱的联合损伤,正确认识滑雪运动踝关节急性期损伤的MRI表现,对早期诊断、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滑雪 踝关节 损伤 磁共振成像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飞 王大伟 +4 位作者 刘怀军 郭亚哲 崔书君 朱月香 赵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宽容积(wide-volume)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行640层容积CTPA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资料、辐...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宽容积(wide-volume)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行640层容积CTPA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资料、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结果①扫描时间:非门控组、wide-volume组及门控组扫描时间依次增加(P<0.05)。wide-volume组心率为(82.7±14.1)次/min,明显高于门控组的(68.1±12.1)次/min(P<0.05)。②图像评分: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心脏搏动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有效辐射剂量:非门控组、wide-volume组及门控组依次增加(P<0.05)。结论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肺动脉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瑞利 张晓辰 +3 位作者 邹殿俊 张青俊 林彦涛 梁占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 目的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结果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8.1)°、(52.5±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中耳炎 CT 颞骨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