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郑凤帆 彭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0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以...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消化内镜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治疗前后糖类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CA19-9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食管病变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主要分布于胸下段、胸上段,多起源于黏膜肌层,回声特点为低回声。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9.42%。治疗后CA15-3、CEA、CA19-9、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微创治疗后,9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明显上腹痛或胸骨后疼,3例出现穿孔,7例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给予针对性处理后,均已好转。结论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给予内镜超声微创治疗,不仅可帮助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超声微创治疗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疗效 诊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下辅助腹腔镜切除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作君 彭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7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在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腹腔镜和超声内镜(EU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SMT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探讨在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腹腔镜和超声内镜(EU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SMT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腹腔镜下SMT切除术,而研究组则在EUS下辅助腹腔镜切除治疗SM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肠黏膜功能、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总时长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和G-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GⅠ、PGR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PGⅡ、G-17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促进SMT患者胃肠黏膜功能的恢复,在发挥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腹腔镜 超声内镜 胃黏膜功能 并发症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素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娄展 彭涛 +3 位作者 刘星亮 岳秉宏 李燃 智永怡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 探讨芹菜素(AP)通过瞬时受体离子通道4(TRPV4)调控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50只大鼠通过6-羟基多巴胺建立PD模型。将大... 目的 探讨芹菜素(AP)通过瞬时受体离子通道4(TRPV4)调控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50只大鼠通过6-羟基多巴胺建立P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PD组、AP低剂量(AP-L,20 mg/kg AP)组、AP中剂量(AP-M,40 mg/kg AP)组、AP高剂量(AP-H,80 mg/kg AP)组、TRPV4激活剂(AP-H+4α-PDD,80 mg/kg AP+0.2 mg/kg 4α-PDD)组,每组10只,同时以生理盐水灌胃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结束后,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凋亡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及TRPV4、PERK、CHOP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组TH阳性表达率、GSH、SOD含量显著降低,旋转圈数、细胞凋亡率、MDA含量、TRPV4、PERK、CHOP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PD组比较,AP-L组、AP-M组、AP-H组TH阳性表达率、GSH、SOD含量显著增加,治疗后旋转圈数、细胞凋亡率、MDA含量、TRPV4、PERK、CHOP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AP-H组比较,AP-H+4α-PDD组TH阳性表达率[(15.34±1.54)%vs(30.35±3.04)%]、SOD[(125.84±12.59 vs 185.34±18.55)U/mg]、GSH[(38.46±3.85 vs 75.19±7.52)U/mg]含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26.37±2.64)%vs(11.04±1.11)%]、TRPV4(0.58±0.06 vs 0.23±0.03)、PERK(0.76±0.08 vs 0.38±0.04)、CHOP(0.82±0.09 vs 0.35±0.04)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AP可以保护PD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抑制TRPV4调控PERK-CHOP内质网应激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纹状体黑质变性 芹菜素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对结直肠癌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永青 王志璐 +3 位作者 王帝 董婷宇 宋德领 丁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提取均值、标准差、偏度、不均匀度、峰度和熵值等纹理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存在差异的参数对CRC与IB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CRC组患者熵值、不均匀度和峰度明显高于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2、4.608、2.808,P均<0.01);熵值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52,95%CI 0.773~0.93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0%、65.00%,其次为不均匀度(AUC=0.770,95%CI 0.680~0.860)。熵值与不均匀度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能(AUC=0.915,95%CI 0.861~0.968),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00%、98.40%。结论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鉴别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局限性增厚的有效工具,熵值联合不均匀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纹理分析 炎性肠病 肠壁增厚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小细胞癌3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5
作者 毕仁杰 黄迪 +2 位作者 王立坤 彭涛 李曙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33期181-183,196,共4页
原发性乳腺小细胞癌(SmC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工作中通常参照肺小细胞癌对其进行诊治,但SmCC本身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本文回顾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 原发性乳腺小细胞癌(SmC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工作中通常参照肺小细胞癌对其进行诊治,但SmCC本身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本文回顾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例乳腺小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检索近二十年国内外SmCC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诊断要点、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小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肿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