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默DDX39A基因对食管癌TE-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武鹏立 李凤玉 +1 位作者 刘博 吕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目的:探讨沉默DEAD-box RNA解旋酶39A(DDX39A)对食管癌TE-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GSE63941、GSE77861、GSE20347和GSE16153芯片数据,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目的:探讨沉默DEAD-box RNA解旋酶39A(DDX39A)对食管癌TE-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GSE63941、GSE77861、GSE20347和GSE16153芯片数据,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并下载食管癌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TRING)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数据,并采用Cytoscape软件中MCODE插件整合数据,鉴别出相关性强的关键基因,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网页工具(GEPIA 2)分析正常食管黏膜和食管癌组织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用卡普兰-迈尔曲线图(Kaplan-Meier Plotter)将筛查出来的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图。细胞学实验,选择食管癌T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干扰RNA技术(siRNA)沉默DDX39A基因表达;取对数生长期TE-1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MOCK组)、阴性对照组(si-NC组)和沉默组(si-DDX39A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DDX39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TE-1细胞的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β-黏连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原癌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CGA数据库与GEO数据库相结合共得到56个差异表达基因。Cytoscape软件MCODE插件共鉴别出41个相关性强的关键基因,通过GEPIA 2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41个基因得到DDX39A。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si-NC组比较,si-DDX39A组细胞中DDX39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CCK-8法,si-DDX39A组细胞增殖活性低于si-NC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24 h后,si-DDX39A组细胞迁移率低于si-NC组(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si-DDX39A组侵袭细胞数低于si-NC组(P<0.05)。与si-NC组比较,si-DDX39A-1组和si-DDX39A-3组TE-1细胞中β-catenin、p-GSK3β、c-MYC及Cyclin D1以及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X39A基因沉默可以抑制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DEAD-box RNA解旋酶39A 生物信息学 信号通路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病理生理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自刚 张静 +4 位作者 樊贵 姜华 韩敏 张玉平 牛春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83-1883,共1页
本教研室从地方一般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实践,坚持进行淋巴微循环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创伤休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设备与技术平台,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使病理生理学科发展为河北省重点学科。通... 本教研室从地方一般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实践,坚持进行淋巴微循环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创伤休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设备与技术平台,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使病理生理学科发展为河北省重点学科。通过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支涵盖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教学质量较高、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基础;通过学科建设,推进了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创新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径,增强了学生摄取知识的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了路径;科研成果及时充实了教学实践,加强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以核心课病理生理学为主、选修课医学科研方法为辅的课程体系,搭建了由浅入深、不断升华的不同梯次、多种层面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推动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提高了动手与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一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教育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