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F-box/Kelch类基因TaFKOR23的抗逆相关表达模式及分子互作蛋白鉴定 被引量:6
1
作者 魏春茹 孟钰玉 +5 位作者 范润侨 赵梦伊 于秀梅 赵伟全 康振生 刘大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5-705,共11页
为了解F-box成员在小麦中响应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中克隆了F-box基因TaFKOR2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4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N端具有F-box结构域,中间带有2个明显的Kelch结构域,... 为了解F-box成员在小麦中响应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中克隆了F-box基因TaFKOR2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4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N端具有F-box结构域,中间带有2个明显的Kelch结构域,属于F-box/Kelch类型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FKOR23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L.)P.Beauv.)中的F-box/Kelch-repeat protein OR23同源性均较高。利用qRTPCR对接种亲和及非亲和叶锈菌、激素处理、非生物逆境胁迫后TcLr15植株中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aFKOR23基因表达受叶锈菌侵染而略升高,但在亲和与非亲和组合间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受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3种激素处理后,该基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且表达量于处理后12 h达到最高,MeJA对该基因的诱导表达程度略高于SA和ABA;盐胁迫处理后,除了12 h外,TaFKOR23整体呈现上升的表达趋势,最高表达峰出现在处理后48 h;TaFKOR23受聚乙二醇(PEG)处理的影响较小;该基因在旗叶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部位。利用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并验证与该基因编码蛋白互作的上游靶蛋白。经文库筛选得到11类可能与TaFKOR23互作的靶蛋白,进一步回转验证及β-半乳糖苷酶检测结果表明TaFKOR23与小麦S-期激酶相关蛋白(TaSkp1)、SEC1家族运输蛋白SLY1(TaSLY1)和几丁质酶2(TaChitinase 2)均存在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小麦中Kelch类F-box基因的功能及代谢网络奠定了基础,并拓宽了对植物中Kelch类F-box基因的功能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F-box/Kelch TaFKOR23 表达模式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MR1回复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慧 郭丽婕 +1 位作者 曹志艳 郑云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27,共4页
为研究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 MR1的功能,采用PCR方法克隆得到St MR1基因3 021 bp的OFR序列,将其插入到含有色氨酸强启动子、GFP和bar基因抗性的质粒p BARKS1-e GFP上构建回复载体p BARKS1-MR-e GFP,通过测序、双酶切验证载... 为研究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 MR1的功能,采用PCR方法克隆得到St MR1基因3 021 bp的OFR序列,将其插入到含有色氨酸强启动子、GFP和bar基因抗性的质粒p BARKS1-e GFP上构建回复载体p BARKS1-MR-e GFP,通过测序、双酶切验证载体构建情况。结果显示,p BARKS1-MR-e GFP载体构建成功,可以进行基因回复转化试验。该结果为进一步确定黑色素合成调控途径,进而明确黑色素合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黑色素 调控基因 StM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逆基因GmUBC2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以及抗性材料的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洁 赵甜甜 +4 位作者 郑文永 商蕾 王月影 邱丽娟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1,116,共8页
本研究利用前期建立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借助农杆菌转化技术将抗逆基因GmUBC2导入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中,获得了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大豆新材料。结果表明,6个供试河北省优质大豆品种中,‘冀豆16号’的胚尖再生率较高,可达到75.57%,‘五... 本研究利用前期建立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借助农杆菌转化技术将抗逆基因GmUBC2导入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中,获得了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大豆新材料。结果表明,6个供试河北省优质大豆品种中,‘冀豆16号’的胚尖再生率较高,可达到75.57%,‘五星2号’转化植株的PCR阳性率较高,可达到9.91%。不同农杆菌菌株中,农杆碱型的EHA105菌株侵染效率明显高于胭脂碱型的GV3101和C58C1。在侵染阶段和共培养阶段添加600mg/L L-Cys和2.0mmol/L DTT能够明显提高‘冀豆16号’胚尖的发芽率和平均重生芽数,提高转化效率。经PCR以及RT-PCR检测,获得了转抗逆基因GmUBC2的‘冀豆16号’和‘冀豆12号’转化植株及其T3代种子。经200mmol/L NaCl胁迫25d,T1代阳性转化材料仍然能够正常生长,而对照植株已经完全枯黄。经0~300mmol/L NaCl胁迫处理的T2代阳性植株,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植株叶片的脯氨酸积累量比对照明显增高,而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转GmUBC2基因的植株能够降低盐胁迫对膜质造成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抗盐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胚尖 农杆菌 遗传转化 GmUBC2基因 抗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还原酶基因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慧 郭丽婕 +2 位作者 孟庆江 曹志艳 宋亚凤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4期3542-3545,共4页
根据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还原酶基因St3HNR、St4HNR 5′端侧翼序列和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p HIS2.1多克隆位点,设计了带有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并以玉米大斑病菌01-23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启动... 根据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还原酶基因St3HNR、St4HNR 5′端侧翼序列和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p HIS2.1多克隆位点,设计了带有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并以玉米大斑病菌01-23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启动子区域长度约1 000 bp的片段,双酶切目的片段及载体p HIS2.1回收并连接,构建2个还原酶基因的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结果表明,克隆到启动子区域长度为998 bp核酸片段,经PCR检测、测序、酶切鉴定,2个还原酶基因的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还原酶与转录因子互作关系及明确黑素素合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 黑色素 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调控蛋白OsCHRLK在水稻抗真菌过程中的功能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梦烛 耿同茹 +5 位作者 高静 张昊 李生辉 邢继红 王凤茹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57,69,共6页
为探明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Oryza sativa)抗真菌的分子机制,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鉴定受BR调控的蛋白质,结果表明:OsCHRLK(Chitinase-Re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受BR上调;通过RT-PCR技术对水稻叶片中编码几丁质酶(Chitinase)... 为探明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Oryza sativa)抗真菌的分子机制,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鉴定受BR调控的蛋白质,结果表明:OsCHRLK(Chitinase-Re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受BR上调;通过RT-PCR技术对水稻叶片中编码几丁质酶(Chitinase)基因CHA1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HA1受BR的上调;对BR处理后水稻叶片细胞间隙液中几丁质酶的活性分析表明,几丁质酶的活性也明显受BR上调;过表达OsCHRLK的转基因拟南芥表现为抗灰葡萄孢的能力增强,说明OsCHRLK在BR提高水稻抗性方面起正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BR可激活几丁质酶信号系统,加速对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减少病菌对植物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BR) 水稻 抗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SAPs家族分析及TaSAP1;1耐盐和低磷胁迫功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苏晓帅 张宝华 +4 位作者 刘佳静 陈耀仙 田晓 肖凯 李小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7-870,共14页
胁迫相关蛋白(SAPs,stress-associated proteins)在植株应答非生物逆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对小麦中该家族基因信息及成员的功能了解尚少。本研究对小麦SAP家族基因鉴定得到62个成员,并结合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组成进行了分析。... 胁迫相关蛋白(SAPs,stress-associated proteins)在植株应答非生物逆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对小麦中该家族基因信息及成员的功能了解尚少。本研究对小麦SAP家族基因鉴定得到62个成员,并结合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组成进行了分析。应用qRT-PCR研究前期发现的该家族低磷胁迫应答成员TaSAP1;1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其表达量在两种胁迫后均显著增加。该基因存在生物多样性,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TaSAP1;1定位于细胞核。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获得过表达转基因系(OE,overexpression lines),结合表型特征和植株鲜重、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等参数分析发现,过表达该基因不仅提高了植株耐盐性,还增强了对低磷胁迫的抵御。其中过表达株系较野生型耐盐性和耐低磷能力增加可能分别与部分ABA信号途径基因NtSAPKs表达量增加引起的气孔关闭速度加快和部分磷转运蛋白(PTs,Phosphate transporters)基因的上调表达有关。此外,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发现TaSAP1;1与小麦转氨酶TaAMTR存在的相互作用可能也参与了该基因抵御胁迫的功能。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小麦SAP基因家族的认识,也对其成员参与非生物胁迫的功能有了新理解,为作物综合抗逆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胁迫相关蛋白 盐胁迫 低磷胁迫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P2-A13基因的表达响应逆境胁迫并与SCF复合体接头蛋白TaSKP1相互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孟钰玉 魏春茹 +6 位作者 范润侨 于秀梅 王逍冬 赵伟全 魏新燕 康振生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为探究韧皮部蛋白2(Phloem protein 2,PP2)基因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文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为材料获得一个小麦韧皮部蛋白2基因TaPP2-A1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298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 为探究韧皮部蛋白2(Phloem protein 2,PP2)基因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文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为材料获得一个小麦韧皮部蛋白2基因TaPP2-A1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298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33.18 kD,等电点为6.36。其N端为F-box结构域,C端具有典型的PP2结构域,属于F-box/PP2(FBP)亚家族成员。TaPP2-A13与禾本科植物中PP2-A13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模式分析表明,TaPP2-A13的表达受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的诱导,且感病组合中表达更强。用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甲基茉莉酸(MeJA)处理后,TaPP2-A13总体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利用聚乙二醇(PEG)和H2O2处理后,小麦TaPP2-A13显著下调表达,而NaCl处理后TaPP2-A13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趋势。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PP2-A13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分布。以构建的重组载体BD-TaPP2-A13为诱饵筛选酵母文库,获得11种可能与TaPP2-A13互作的蛋白,酵母双杂交(Yeast 2 Hybrid,Y2H)确定其中的5种蛋白TaPP2C5、TaSLY1、TaCHI、TaRbcS和TaSKP1分别与TaPP2-A13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利用BiFC和Co-IP确认TaSKP1与TaPP2-A13两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测TaPP2-A13可能为SCF复合体成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TaPP2-A13蛋白的功能,并探究其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皮部蛋白2 小麦叶锈病 非生物逆境 激素 表达模式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VP1基因克隆与转GmVP1/GmNHX1双价基因的大豆发状根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甜甜 范会芬 +3 位作者 孙天杰 肖付明 张洁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25,33,共8页
将Na^+外排和区隔化作用的Na^+/H^+逆向转运蛋白(NHX)的基因和能够为其提供跨液泡膜H^+梯度驱动力的液泡膜H^+-焦磷酸酶(VP)的基因共转化能够提高植物耐盐性。本研究从抗盐大豆品种‘冀豆7号’中克隆得到液泡膜H^+-焦磷酸酶基因GmVP1,... 将Na^+外排和区隔化作用的Na^+/H^+逆向转运蛋白(NHX)的基因和能够为其提供跨液泡膜H^+梯度驱动力的液泡膜H^+-焦磷酸酶(VP)的基因共转化能够提高植物耐盐性。本研究从抗盐大豆品种‘冀豆7号’中克隆得到液泡膜H^+-焦磷酸酶基因GmVP1,构建了GmVP1单价以及GmVP1与GmNHX1双价转化载体,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转化体系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GmVP1在转录水平响应盐胁迫,GmVP1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转基因大豆发状根对NaCl的耐受性,GmVP1/GmNHX1双价基因过表达比GmVP1单基因过表达更能提高大豆发状根相对生长量及其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盐性 液泡膜H^+-焦磷酸酶基因 GmNHX1 双价基因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NAD(H)激酶蛋白的鉴定及分析
9
作者 唐聪 杨晓荣 +5 位作者 赵洁 冯胜泽 巩校东 谷守芹 韩建民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NAD(H)激酶是NADP(H)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物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稻瘟病菌中3个NAD(H)激酶蛋白为查询序列,搜索玉米大斑病菌蛋白质组序列库,结果发现在玉米大班病菌中均有同源序列,分别为127652、103052和16322... NAD(H)激酶是NADP(H)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物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稻瘟病菌中3个NAD(H)激酶蛋白为查询序列,搜索玉米大斑病菌蛋白质组序列库,结果发现在玉米大班病菌中均有同源序列,分别为127652、103052和163223。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3个基因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63223为断裂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127652和103052为单外显子;163223和103052呈现酸性,而127652则呈现碱性;103052为稳定蛋白,而另两者为不稳定蛋白;通过高级结构分析发现这3种蛋白在N端一侧α螺旋较多,C端一侧延伸链和β转角较多,并且这3种蛋白质有2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的结构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NAD(H)激酶 基因结构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切片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亚林 闫青地 +4 位作者 冯佳佳 肖锋 杨卓 王凤茹 董金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2期6-8,共3页
[目的]快速且安全高效制作石蜡切片。[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植物材料进行透明和脱蜡以及包埋处理,把材料制成透明的玻片标本,利用正丁醇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剂和脱蜡剂,其他和传统的石蜡切片方法相同。[结果]正丁醇既能与乙醇混合,又... [目的]快速且安全高效制作石蜡切片。[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植物材料进行透明和脱蜡以及包埋处理,把材料制成透明的玻片标本,利用正丁醇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剂和脱蜡剂,其他和传统的石蜡切片方法相同。[结果]正丁醇既能与乙醇混合,又能与中性树胶相融合;正丁醇作用相对较缓和,透明后的组织平整,没有明显的收缩、变形现象,并且不存在透明时间过长的问题,还减少了对实验人员的伤害。[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地制作石蜡切片,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切片 透明剂 正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学然 毕欢欢 +5 位作者 薛江芝 李路阳 王欣宇 刘玉卫 谷守芹 韩建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0,34,共6页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病菌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本试验以酿酒酵母ScMSN4氨基酸序列为探针,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克隆其同源基因,并对该基因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病菌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本试验以酿酒酵母ScMSN4氨基酸序列为探针,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克隆其同源基因,并对该基因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等进行预测;通过分析病菌关键生长发育阶段的RNA-Seq数据,明确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搜索并克隆得到了ScMSN4的同源基因,将其命名为StMSN4;该基因DNA全长为1357 bp,cDNA全长为1296 bp,包含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其编码蛋白包含431个氨基酸,含有2个典型ZnF-C2H2保守结构域。通过对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和侵入钉时等5个典型发育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StMSN4基因在5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较高,表明该基因在病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明确了StMSN4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表达模式,也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及HOG-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MSN4 基因结构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幼虫触碰拟南芥表皮毛诱导防御反应研究
12
作者 高文强 胡净净 +3 位作者 郭超 曹志艳 刘宁 周丽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95,共5页
为阐明拟南芥表皮毛抵抗植食性昆虫侵袭和取食的化学防御机制,本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爬行时对拟南芥叶片表皮毛的碰触;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幼虫爬行是否损伤表皮毛及植物防御素基因AtPDF1.2在表皮毛内的表达情... 为阐明拟南芥表皮毛抵抗植食性昆虫侵袭和取食的化学防御机制,本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爬行时对拟南芥叶片表皮毛的碰触;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幼虫爬行是否损伤表皮毛及植物防御素基因AtPDF1.2在表皮毛内的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茉莉酸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爬行触碰并损伤表皮毛、诱导植物防御素基因AtPDF1.2在表皮毛内表达;外力模拟昆虫触碰表皮毛使茉莉酸合成酶基因AtLOX3、AtAOC3、AtOPR3的相对表达量升高、胼胝质累积在表皮毛细胞底部和分支处。说明植食性昆虫爬行对表皮毛的触碰可诱导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防御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为植物抗虫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拟南芥 表皮毛 茉莉酸 防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StH-PDE和StL-PDE启动子预测及表达模式分析
13
作者 李天聪 王擎 +2 位作者 王建霞 张燕 申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0,共6页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玉米大斑病菌高亲和力cAMP磷酸二酯酶(High-affinity cAMP phosphodiesterase,H-PDE)和低亲和力cAMP磷酸二酯酶(Low-affinity cAMP phosphodiesterase,L-PDE)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发现StH-PDE与狂犬壳二胞菌...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玉米大斑病菌高亲和力cAMP磷酸二酯酶(High-affinity cAMP phosphodiesterase,H-PDE)和低亲和力cAMP磷酸二酯酶(Low-affinity cAMP phosphodiesterase,L-PDE)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发现StH-PDE与狂犬壳二胞菌(Ascochyta rabiei)、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中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69.21%、84.21%、85.94%,StL-PDE与狂犬壳二胞菌、壳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olina)、小麦黄斑叶枯病菌中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7.90%,60.14%,71.38%;启动子预测发现,StH-PDE和StL-PDE启动子区存在SP1、AP1、p53、STAT5、AP-2、ATF/CREB以及GATA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碳源、氮源环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以果糖、乳糖、山梨醇和淀粉作为碳源对StH-PDE和StL-PDE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其中以山梨醇对StH-PDE表达影响最强,铵态氮和尿素作为氮源对StH-PDE和StL-PDE的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硝态氮诱导作用不明显。所以,明确PDE对碳氮源的响应为深入研究其基因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StH-PDE StL-PDE 启动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建拟南芥AtDGK5基因的缺失表达突变体研究
14
作者 郭贺 贾羊羊 +2 位作者 范玉国 李君 潘延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2,共7页
为探究拟南芥AtDGK5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CRISPR/Cas9系统靶标AtDGK5基因保守序列的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分别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和T-DNA插入AtDGKs基因的atdgk347三突变体中,并通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3株不同位... 为探究拟南芥AtDGK5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CRISPR/Cas9系统靶标AtDGK5基因保守序列的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分别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和T-DNA插入AtDGKs基因的atdgk347三突变体中,并通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3株不同位点编辑的atdgk5单突和1株atdgk3457四重突变体。表型检测显示,atdgk5的生长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种子在干旱或盐胁迫下萌发与野生型拟南芥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对ABA胁迫不敏感,暗示AtDGK5对于拟南芥在应答干旱和盐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而atdgk3457四重突变体的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表明AtDGKs家族的基因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且不同成员间可能功能互补。上述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AtDGKs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材料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AtDGK5 CRISPR/Cas9 干旱胁迫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