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伴大豆球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作者 钱周泽 李妍 +4 位作者 夏琳枝 梁子仪 安晓敏 郭云霞 郝庆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9-55,共7页
本研究通过碱溶酸沉法、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flowfiltration,TFF)系统对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β-CG)进行分离纯化,并制备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印迹检测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采用棋盘滴定法明确... 本研究通过碱溶酸沉法、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flowfiltration,TFF)系统对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β-CG)进行分离纯化,并制备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印迹检测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采用棋盘滴定法明确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稀释度。结果显示,经TFF纯化后,β-CG(α’、α和β亚基)占比96.70%,酸性亚基占比3.30%,2S白蛋白和抑制蛋白被去除。自制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可有效结合纯化后的β-CG,抗体特异性良好。最终确定的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1μg/mL,最佳抗体稀释度为1∶9000(V/V)。综上,本研究不仅可为β-CG的提取与纯化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为今后研究低致敏性β-CG的作用机制、开发低致敏性大豆蛋白产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伴大豆球蛋白 提取纯化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番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2
作者 米良 李伟哲 +8 位作者 吴亚洁 李家辉 祁明月 王晨 王英杰 王小敏 宁国辉 李博文 杨志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1%麦秸生物炭相比,组合处理JD2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30.21%、24.72%,NH_(3)平均挥发速率降低31.40%和14.61%;JD2处理使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0.20%和23.15%,使NH_(3)累积挥发量显著降低35.90%和16.67%;JD2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O_(3)^(-)-N平均含量23.61%、30.99%,降低土壤NH_(4)^(+)-N平均含量23.17%、12.55%。综上,番茄土壤施用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N_(2)O和NH_(3)减排固氮效果显著,为降低菜田N_(2)O排放和NH_(3)挥发风险、提高氮利用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生物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 N_(2)O排放 NH_(3)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与花生和大豆宽幅间作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宁 迟宝杰 +2 位作者 李存东 张冬梅 董合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棉花与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间作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棉油作物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迄今尚不清楚两种间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形成及其机制的异同。本试验以棉花、花生或大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棉花与大豆、棉花与花生宽幅间作对作物生产... 棉花与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间作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棉油作物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迄今尚不清楚两种间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形成及其机制的异同。本试验以棉花、花生或大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棉花与大豆、棉花与花生宽幅间作对作物生产力、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间作条件下棉花||花生和棉花||大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可见两种间作模式均有增产效果。棉花||花生宽幅间作,棉花结铃数、铃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均有提高,籽棉产量相应增加,但花生的荚果密度、百果重和生物产量降低,花生减产;在棉花||大豆宽幅间作中,棉花铃数、生物产量降低导致棉花减产,大豆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较单作有所提高,表现增产。说明两种间作模式的增产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棉花与油料作物间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间作 作物产量 棉花||大豆 棉花||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泛素结合酶基因GhUBC4调控开花时间机制探究
4
作者 张子豪 李会敏 +2 位作者 张竞予 阎媛媛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调控植物激素反应、非生物胁迫反应、昼夜节律和植物生殖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GWAS结果发现陆地棉D03染色体上存在1个潜在调控开花时间的泛素结合酶基因,本研究在不同陆地棉品种中克隆到该泛素结合...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调控植物激素反应、非生物胁迫反应、昼夜节律和植物生殖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GWAS结果发现陆地棉D03染色体上存在1个潜在调控开花时间的泛素结合酶基因,本研究在不同陆地棉品种中克隆到该泛素结合酶基因GhUBC4的参考序列和变异序列,分别命名为GhUBC4Ref和GhUBC4Alt,C端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导致2个蛋白的结构明显不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hUBC4蛋白与锦葵科的亲缘关系最近。GhUBC4在棉花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早熟棉花品种中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晚熟品种。亚细胞定位显示,GhUBC4在细胞核中行使功能。超表达GhUBC4Ref和GhUBC4Alt均促进拟南芥早花,沉默GhUBC4后导致陆地棉晚花,表明该基因具有促进开花的功能。GhUBC4正调控开花促进子的表达,并且超表达拟南芥中转录水平较低的GhUBCAlt基因对下游开花整合子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说明GhUBC4Alt功能更强,这是早熟棉变异基因型导致开花提前的又一重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GhUBC4位点变异促进棉花开花的机制,为早熟棉育种提供理论和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泛素结合酶 GhUBC4 开花时间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环境下国内外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尚红燕 普静 +11 位作者 柯会锋 谷淇深 孙正文 杨君 王国宁 张艳 卢怀玉 徐东永 吴立强 马峙英 王省芬 吴金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28-2537,共10页
目前,我国棉花育种存在着现有品种同质性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下降,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来自我国三大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与国外的415份棉花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海南三亚、河北河间... 目前,我国棉花育种存在着现有品种同质性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下降,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来自我国三大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与国外的415份棉花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海南三亚、河北河间和河北辛集3个环境下,对3个产量性状指标和7个纤维品质指标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三亚单铃纤维重和衣分值最高,纤维品质最差,河间单铃重最高,纤维品质最佳,辛集产量性状最差;同时发现,10个表型性状在3个环境下变异系数较大,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来源棉花种质资源除纤维长度、整齐度及短纤维率外均存在显著差异,黄河流域棉区种质资源产量性状最好,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最高,且大于“双30”的材料占比最多,但马克隆值偏高;长江流域棉区的单铃纤维重和衣分较高;国外种质资源铃重较高,衣分最低。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之间多呈正相关,供试种质资源被分为5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排名,筛选出7份大铃(>7 g),26份高衣分(>42%),11份纤维长度与断裂比强度均大于“30”的种质资源,以及9份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资源,为棉花育种提供了优异亲本材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质资源 产量 纤维品质 优异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丽花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璐 韩胜男 +5 位作者 张映婵 向地英 牛善策 郑志兴 陈段芬 郝丽红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为研究大丽花扦插影响因子,完善大丽花扦插技术体系,以大丽花"樱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扦插时期、不同插穗规格、不同基质、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扦插时期对扦插生根效果有显著... 为研究大丽花扦插影响因子,完善大丽花扦插技术体系,以大丽花"樱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扦插时期、不同插穗规格、不同基质、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扦插时期对扦插生根效果有显著影响,以5月扦插的生根率、生根数和根系效果指数显著好于其他时期;基质种类、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生根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以处理6(1000 mg/L IBA+珍珠岩)扦插生根效果最好,其存活率、生根率、生根数、最大根直径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95.00%、80.00%、9.54条、4.25 mm和41.93,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生根率、生根数和根系效果指数显著优于其他所有处理;插穗粗度相同时,8 cm长的插穗在多个指标上均显著好于5 cm长的插穗,而长度相同时,4~6 mm粗的插穗在最大根长和最大根直径上显著好于2~4 mm,因此插穗规格以S3(长8 cm粗4~6 mm)扦插生根效果最好。综合而言,以5月份用长8 cm粗4~6 mm的插穗经1000 mg/L IBA处理30 s后在珍珠岩扦插其生根情况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花 扦插时期 基质 生长调节剂 插穗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菲交互作用对玉米吸收转运土壤中镉菲的影响特征
7
作者 高佳圆 张玉坤 +4 位作者 孟庆宇 张光伟 王小敏 杨志新 李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6,57,共9页
本研究以耐抗镉、菲(Cd、Phe)强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开展了土壤中Cd(0、2.5、5 mg/kg)和Phe(0、1、50 mg/kg)复合污染交互作用对玉米吸收转运土壤镉菲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株高受到了Phe单一污... 本研究以耐抗镉、菲(Cd、Phe)强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开展了土壤中Cd(0、2.5、5 mg/kg)和Phe(0、1、50 mg/kg)复合污染交互作用对玉米吸收转运土壤镉菲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株高受到了Phe单一污染胁迫的正向刺激作用;各处理间株高、生物量受Cd单一污染的影响变化不大。在Cd和Phe复合污染下,Cd和Phe共存不同程度抑制了‘郑单958’玉米幼苗的株高,与Cd单一污染相比,株高显著升高8.22%;与Phe单一污染相比,株高显著降低13.65%,而对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低高浓度Phe的存在抑制了玉米幼苗根部Cd的吸收积累,与低高浓度Cd单一污染相比,根部Cd含量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9.40%,32.70%,两者呈拮抗作用;而高浓度Phe的存在促进了玉米幼苗茎叶部Cd的吸收积累,与低浓度Cd单一污染相比,茎叶Cd含量显著提高22.22%,两者协同作用显著。Cd的存在促进了玉米幼苗根部和茎叶部对Phe的积累,与低浓度Phe单一污染处理相比,低浓度Cd的存在显著促进了根部Phe含量的升高,提高了61.84%;高浓度Cd的存在显著促进了玉米幼苗茎叶部Phe含量的升高,提高了187.53%,二者协同作用显著。另外,Phe的存在促进了‘郑单958’从根到茎叶对Cd的转运,同样Cd的存在也促进了对Phe的转运。因此,玉米‘郑单958’不适用在较高Cd和Phe复合污染土壤上种植食用,而更适宜作为两种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土壤修复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交互作用 积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图像的田间白菜冠层叶绿素SPAD值研究
8
作者 袁帅 任添翼 +2 位作者 张君 申书兴 范晓飞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叶绿素含量能够反映绿色蔬菜健康状况并能够促进蔬菜的生长和发育,而白菜作为1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生长状态的监测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光谱无人机构建了9种颜色特征与24种光谱图像组合,并使用手持SPAD叶绿素仪... 叶绿素含量能够反映绿色蔬菜健康状况并能够促进蔬菜的生长和发育,而白菜作为1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生长状态的监测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光谱无人机构建了9种颜色特征与24种光谱图像组合,并使用手持SPAD叶绿素仪同步获得了田间白菜冠层SPAD值。使用4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包括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回归、BP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来构建田间白菜SPAD值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来评估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颜色特征、可见光与多光谱图像特征相结合的预测精度,相比于单一特征来说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田间白菜冠层SPAD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其R^(2)=0.785,RMSE=4.320,MAE=3.451。综合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选择多种可见光与多光谱图像特征组合作为输入变量,并使用支持向量回归的预测方法,可以显著提高SPAD值预测的准确性,为快速准确地监测田间白菜SPAD值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含量 无人机 田间白菜 多光谱图像特征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菌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功能及其靶向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静 郝楠 +4 位作者 张芷萌 刘晓飞 刘颖超 赵斌 董金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及其同系物(ORPs)共同构成脂质结合/转移蛋白(LTPs)的保守家族,它们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表达,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中的脂类代谢、囊泡运输及信号转导等方面。本文主要对植物病原菌中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结构、功...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及其同系物(ORPs)共同构成脂质结合/转移蛋白(LTPs)的保守家族,它们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表达,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中的脂类代谢、囊泡运输及信号转导等方面。本文主要对植物病原菌中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等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基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靶向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工作进行综述,可为基于新靶标农药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甾醇转运 非囊泡运输 膜接触位点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个大丽花品种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映婵 韩胜男 +5 位作者 王璐 牛善策 郝丽红 郑志兴 陈段芬 向地英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本文以6个大丽花(Dahlia pinnata Cav.)品种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处理(40℃/35℃,14 h昼/10 h夜)2 d对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计算耐热性综合评价值D,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鉴定大丽花耐热性指... 本文以6个大丽花(Dahlia pinnata Cav.)品种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处理(40℃/35℃,14 h昼/10 h夜)2 d对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计算耐热性综合评价值D,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鉴定大丽花耐热性指标。结果显示:(1)高温胁迫后,叶片中Fv/Fm值和叶绿素含量均下降;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在叶片中上升,在茎中下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叶片和茎中均下降;总酚含量在叶片中显著上升,在茎中显著下降;花青素含量在叶片和茎中均上升。(2)基于耐热性综合评价值D,6个品种中,‘SLGZ’耐热性较强;‘KEW’、‘QKL’和‘YH-C11’耐热性中等;‘AGR-C1’和‘YY-C5’耐热性弱。(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和叶绿素含量、茎的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热害指数可作为鉴定大丽花耐热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花 高温胁迫 耐热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鉴定与特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俊茹 秦宁 +3 位作者 李文龙 杜汇 李喜焕 张彩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3-360,共8页
【目的】研究大豆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遗传变异及其相关关系,遴选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特异种质,为大豆低聚糖含量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鉴定336份大豆资源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分析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并筛... 【目的】研究大豆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遗传变异及其相关关系,遴选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特异种质,为大豆低聚糖含量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鉴定336份大豆资源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分析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并筛选高、低含量特异种质。【结果】供试大豆资源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低聚糖含量平均为4.01%、1.16%、2.60%及7.77%,3种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变异系数为15.21%、25.51%、19.16%与9.04%,以棉籽糖变异系数最大;低聚糖与蔗糖、棉籽糖、水苏糖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蔗糖与棉籽糖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水苏糖与蔗糖、棉籽糖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基于供试品种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将其分为3类,并筛选出各组分高、低含量特异种质各5份,其中包括高含量种质呼交282、青杂豆、合丰44等,低含量种质宾县黑豆、哈12-4547、绥无腥豆3号等。【结论】优化了大豆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检测方法,分离高效稳定;供试群体材料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存在丰富遗传变异,具有较大选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聚糖 高效液相色谱 种质筛选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期草莓果实风味指纹图谱构建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冰冰 李宁 +2 位作者 李成 薛占军 李青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2,80,共9页
以草莓果实为试材,采用气象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并结合指纹图谱和多元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成熟期草莓果实挥发性有机物的特点和差异,鉴定草莓香气的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以期为草莓优质... 以草莓果实为试材,采用气象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并结合指纹图谱和多元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成熟期草莓果实挥发性有机物的特点和差异,鉴定草莓香气的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以期为草莓优质生产、品质鉴定、贮藏保鲜和风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草莓果实中共鉴定到54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定性53种。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己酸甲酯、丁酸乙酯和丁酸甲酯的含量最高。丁酸丁酯、己酸甲酯、异戊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戊酸乙酯、丁酸乙酯、异戊酸甲酯、丙烯酸乙酯、芳樟醇、3-甲硫基丙醇、正己醇、3-甲基-1-戊醇、2-庚酮、4-甲基-2-戊酮、二乙二醇二甲醚、二烯丙基二硫在草莓果实的红果期,含量均显著增加,是影响草莓香气的重要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气象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有机物 指纹图谱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王大丽花初始外植体褐变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胜男 王璐 +6 位作者 张映婵 梁娟 牛善策 郝丽红 向地英 郑志兴 陈段芬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1-1841,共11页
针对帝王大丽花在组织培养时出现的初始外植体严重褐变问题,从取材部位、空气暴露时间、水插通氧和温度4个方面分析褐变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帝王大丽花枝条上部节位褐变程度高于下部节位,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及总... 针对帝王大丽花在组织培养时出现的初始外植体严重褐变问题,从取材部位、空气暴露时间、水插通氧和温度4个方面分析褐变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帝王大丽花枝条上部节位褐变程度高于下部节位,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及总酚含量从枝条上端到下端逐渐降低,变化趋势与褐变程度呈现一致性;增加空气暴露时间、枝条水插通氧和高温下取样均可加剧褐变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环境下切割、接种前进行不同时间水插和低温处理、接种后进行不同时间黑暗和低温处理等褐变控制措施,结果表明,与空气中正常切割相比,在1.0%维生素C溶液中切割外植体褐变程度可减轻4.08%;枝条水插5 d+4℃低温处理5 h后接种的外植体褐变程度比空白对照降低17.12%,且茎段外植体幼芽萌发和生长正常;对接种外植体进行7 d的暗处理+同时4℃低温处理6 d,外植体褐变程度比对照降低31.25%,且茎段外植体幼芽萌发正常,叶片浓绿,长势健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大丽花 初始外植体 褐变 水插 低温 暗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丽花花瓣营养及活性成分分析和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珍 王璐 +5 位作者 曹璐磊 牛善策 向地英 陈段芬 尉文彬 郝丽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88-296,共9页
为比较大丽花各品种间营养品质的差异,筛选出营养品质优良的品种,进一步为大丽花的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选取了36个大丽花品种,对盛花期花瓣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有机酸、花青素、总酚、类黄酮及DPPH自由基清... 为比较大丽花各品种间营养品质的差异,筛选出营养品质优良的品种,进一步为大丽花的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选取了36个大丽花品种,对盛花期花瓣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有机酸、花青素、总酚、类黄酮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种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丽花不同品种间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最高,为51.94%,有机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7.92%。不同品种大丽花可溶性糖含量为6.95~15.57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96~2.01 mg/g、维生素C含量为1.20~151.37 mg/100 g、有机酸含量为0.38%~1.10%,活性物质总酚含量在0.19~0.25 mg/g之间,花青素含量为0.61~2.51 mg/g,类黄酮含量范围为0.54~4.81 mg/g,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0.12%~0.67%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8个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399%,可较好反映出大丽花营养成分的综合信息,同时综合分析得出可溶性糖、维生素C、花青素、有机酸、类黄酮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作为评价大丽花营养品质的核心指标。对36种大丽花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5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YHC7和YH-C4的营养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花 花瓣 基本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HDAC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黄萎病菌侵染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艳情 郑杰 +8 位作者 许艳超 蔡小彦 周忠丽 侯宇清 王坤波 王玉红 陈浩东 刘方 李志坤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9-481,共13页
【目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在植物发育及抗病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棉花HDAC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在黄萎病抗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棉花基因组中HD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 【目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在植物发育及抗病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棉花HDAC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在黄萎病抗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棉花基因组中HD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了黄萎病菌诱导下瑟伯氏棉HADC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陆地棉、亚洲棉和瑟伯氏棉基因组中分别包括30、15和13个HDAC基因。棉花HDAC分为RPD3/HDA1、HD2和SIR2三个亚族,同一亚族成员间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棉花HDACs基因启动子中含有大量的激素应答、胁迫响应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瑟伯氏棉GthHDAC基因响应乙烯、水杨酸和茉莉酸的诱导;在黄萎病菌胁迫下,多数GthHDAC基因上调表达,表明该基因家族可能通过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等信号通路调控棉花黄萎病抗性。【结论】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了亚洲棉、陆地棉和瑟伯氏棉中58个HDAC家族基因,并明确了瑟伯氏棉HDAC家族成员在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黄萎病菌处理后,大部分GthHDAC基因在叶片中上调表达,并且受到乙烯、水杨酸和茉莉酸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HDAC 抗黄萎病 全基因组家族鉴定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思琪 李白 +3 位作者 马宇馨 曹宏哲 邢继红 张康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1,共8页
为了解灰葡萄孢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灰葡萄孢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进行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以及分生孢子发育时期及侵染时期的表达规律分析;并利用q... 为了解灰葡萄孢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灰葡萄孢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进行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以及分生孢子发育时期及侵染时期的表达规律分析;并利用qPCR技术检测灰葡萄孢Bromodomain家族基因在NaCl和刚果红处理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灰葡萄孢中包含8个Bromodomain家族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它们分为4个亚家族,Bromodomain家族基因在分生孢子的不同发育和侵染时期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在NaCl和刚果红处理后都呈现下调表达,表明了Bromodomain家族基因在灰葡萄孢生长发育、侵染植物以及胁迫应答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本研究为深入探讨Bromodomain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功能和灰葡萄孢的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BROMODOMAIN 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博阳 张钧浩 +3 位作者 杨明晓 许华森 彭正萍 薛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土壤中氮素状况是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7-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不施氮(N_(0))、基施氮+拔节期追氮(N_(E))、基施氮+拔节期追氮+孕穗期追... 土壤中氮素状况是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7-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不施氮(N_(0))、基施氮+拔节期追氮(N_(E))、基施氮+拔节期追氮+孕穗期追氮(N_(B))、基施氮+拔节期追氮+抽穗期追氮(N_(H))、基施氮+拔节期追氮+开花期追氮(N_(F))5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氮肥施用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而对真菌群落α-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不同追氮时期各处理间微生物群落Sobs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施氮使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降低,并提高了土壤中赤霉菌属(Gibberella)、帚枝霉属(Saroclad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相对丰度;与无后期追氮处理相比,开花期追氮处理的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56.9%。此外,追氮时期对小麦根际真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因此,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开花期追氮较无后期追氮处理降低了抗生素合成相关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追氮时期 根际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TCP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侧枝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18
作者 张靖男 韦丽君 +5 位作者 陈娟娟 杨鑫雷 穆国俊 侯名语 崔顺立 刘立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3,共9页
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s)转录因子作为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重要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花生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合花生侧枝转录组数据进行表达分析... 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s)转录因子作为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重要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花生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合花生侧枝转录组数据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倍体花生AABB、二倍体AA和BB基因组中分别鉴定获得30个AhTCPs、11个AduTCPs和10个AipTCPs,定位到14、6和5条染色体上;与拟南芥AtTCPs蛋白聚类分析发现,花生TCP蛋白可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CYC/TB1和CIN)2个亚类;AhTCPs基因中含有1~6个数量不等的外显子和5个不同的motif;蛋白质长度为131~65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94~72.66 kD;大部分成员定位在细胞核上;家族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在AA、BB、AABB基因组分别获得77、75和94种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结果分析表明,24个AhTCPs在侧枝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大多数AhTCPs基因在2个品种(‘冀花5号’和‘M130’)6个时期中高表达。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花生TCP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TCP转录因子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酶BcCAT2在灰葡萄孢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19
作者 宋美昕 张玮煜 +5 位作者 王欣凯 张虎 宋凯璇 邢继红 张康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过氧化氢酶BcCAT2在病菌生长发育时期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BcCAT2及其编码蛋白进行分析;构建了BcCAT2敲除载体,利用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了BcCAT2敲除突变体;利用PCR和qRT-PCR技术,对所获...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过氧化氢酶BcCAT2在病菌生长发育时期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BcCAT2及其编码蛋白进行分析;构建了BcCAT2敲除载体,利用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了BcCAT2敲除突变体;利用PCR和qRT-PCR技术,对所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鉴定;对野生型菌株和△Bccat2的表型(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等)和致病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BcCAT2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菌丝形态纤细、生长速度缓慢、几乎不产菌核和分生孢子,且致病力明显下降,表明BcCAT2基因正调控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灰葡萄孢过氧化氢酶BcCAT2基因调控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BcCAT2 生长发育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GmPTF1促进大豆结瘤固氮功能研究
20
作者 邢馨竹 杨占武 +2 位作者 杜汇 李喜焕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3-663,共11页
大豆根瘤固氮是高耗能过程,需大量磷素,缺磷影响根瘤发育与氮素固定。转录因子GmPTF1具有提高植物耐低磷功能,为探讨其在结瘤固氮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根瘤GmPTF1,分析其上游启动子调控元件,研究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磷素处理下对... 大豆根瘤固氮是高耗能过程,需大量磷素,缺磷影响根瘤发育与氮素固定。转录因子GmPTF1具有提高植物耐低磷功能,为探讨其在结瘤固氮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根瘤GmPTF1,分析其上游启动子调控元件,研究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磷素处理下对大豆结瘤固氮的影响,明确基因功能。结果显示:GmPTF1启动子序列含根瘤特异表达元件,qRT-PCR证实其在根瘤优势表达,且低磷处理下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磷处理,说明该基因与根瘤有关且响应低磷胁迫;进一步利用超表达和RNAi转基因复合植株分析发现,GmPTF1超表达可显著提高低磷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大豆复合植株的根瘤数量(32.3%)、鲜重(31.6%)、固氮酶活性(32.2%)以及磷含量(36.6%),而RNAi植株的根瘤则呈现相反趋势,其根瘤数量、鲜重、固氮酶活和磷含量分别降低27.4%、36.7%、24.3%和29.0%。GmPTF1结合基序E-box结瘤固氮基因在超表达转GmPTF1根瘤中的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上述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暗示GmPTF1可能通过调控上述含E-box基因促进大豆结瘤固氮。因此,本研究明确了GmPTF1转录因子具有促进大豆结瘤固氮的功能,为实现结瘤固氮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PTF1 转录因子 低磷逆境 结瘤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