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迁移性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在抗B.suis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志然 董炳梅 +7 位作者 程君生 王蓓 何媛娜 付景丽 Nico Van Rooijen 丁家波 毛开荣 王家鑫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5-678,共4页
目的:研究迁移性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在抗猪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阴道滴注PBS;Ⅱ组为巨噬细胞(Mφ)清除组,每只小鼠阴道滴入清除剂;Ⅲ组为未清除Mφ组,每只小鼠阴道... 目的:研究迁移性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在抗猪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阴道滴注PBS;Ⅱ组为巨噬细胞(Mφ)清除组,每只小鼠阴道滴入清除剂;Ⅲ组为未清除Mφ组,每只小鼠阴道滴注同体积的liposome-PBS;48小时后Ⅱ组、Ⅲ组均阴道接种猪布鲁氏菌,对照组阴道滴注PBS。各组小鼠分别在接种12、24、48和72小时采集血液和髂内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未清除Mφ组小鼠接种布鲁氏菌后髂内淋巴结内有大量DC迁移,至12小时血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48小时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清除Mφ组小鼠接种布鲁氏菌后,髂内淋巴结内没有明显的DC迁移,各时间点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未清除Mφ组(P<0.05)。各组IL-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迁移性DC和淋巴结内DC在启动抗布鲁氏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协同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布鲁氏菌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结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细胞对布鲁菌S_2株的模式识别及活化效应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志然 闫伟娇 +6 位作者 王蓓 戎瑞雪 丁家波 张雷芳 郝满良 毛开荣 王家鑫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7-1140,1146,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对猪布鲁菌S2株的模式识别及活化效应。方法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在体外感染猪布鲁菌S2株,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间接ELISA检测S2株感染后1 h和12 h...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对猪布鲁菌S2株的模式识别及活化效应。方法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在体外感染猪布鲁菌S2株,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间接ELISA检测S2株感染后1 h和12 h肥大细胞释放组胺、IFN-γ、IL-12的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肥大细胞对S2株的摄取状态;RT-PCR法观察S2株感染后12 h和24 h肥大细胞TLR4和TLR8基因的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观察S2株感染后24 h肥大细胞TLR4和TLR8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猪布鲁菌S2株的肥大细胞形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S2株感染后1 h即出现明显的脱颗粒现象;S2株感染后1 h、12 h肥大细胞上清中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未检测到IFN-γ、IL-12;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感染30 min和1 h S2株主要黏附在肥大细胞表面,而未被肥大细胞摄入到细胞内;S2株感染12 h后肥大细胞TLR4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 h时表达又减弱,和正常对照组相比,S2株感染24 h时肥大细胞TLR4蛋白的表达增加;S2株感染12 h和24 h后肥大细胞TLR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无变化。结论 S2株能黏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并能激活肥大细胞,引起其脱颗粒,释放组胺,但在实验观察的时间点内未见IFN-γ和IL-12的分泌,其机制可能是S2株通过TLR4被肥大细胞识别,但不能被肥大细胞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猪布鲁菌S2株 TOLL样受体4 Toll样受体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S_2株感染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戎瑞雪 王蓓 +6 位作者 张雷芳 闫伟娇 郑聪毅 王家鑫 丁家波 毛开荣 曹志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猪布鲁菌S2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的特点。方法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吞噬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12和TNF-α以及与T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 目的比较猪布鲁菌S2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的特点。方法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吞噬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12和TNF-α以及与T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感染S2菌株1 h后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为(43.6±4.8)%,显著高于DC的吞噬率(13.08±2.36)%(P<0.05);正常巨噬细胞凋亡率为(3.09±1.21)%感染S2菌株后6、12和24 h的凋亡率分别为(19.89±1.36)%、(22.73±2.21)%和(42.44±3.12)%,明显高于DC感染后相同时间点的凋亡率(P<0.05),正常DC凋亡率为(1.82±0.01)%,DC感染S2菌株6、12、24 h凋亡率分别为(3.76±0.13)%、(7.87±0.56)%和(9.08±0.23)%。巨噬细胞在感染S2菌株后24、48 h分泌的IL-12均明显低于DC分泌IL-12的量(P<0.05);24、48、72 h分泌的TNF-α量均明显低于DC(P<0.01);在24、48、72 h与T细胞共培养分泌的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DC(P<0.01)。结论巨噬细胞吞噬猪布鲁菌S2菌株的能力高于DC,猪布鲁菌S2感染后巨噬细胞的凋亡率高于DC,感染S2菌株后DC的活化及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能力强于巨噬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布鲁菌S2菌株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