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调控华北平原北部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玉龙 赵景山 +3 位作者 王正 高震 杜雄 党红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86,共10页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于2019—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调控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首个生长季设置4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0日(CT1)、1月26日(CT2)、2月1日(C...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于2019—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调控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首个生长季设置4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0日(CT1)、1月26日(CT2)、2月1日(CT3)、2月7日(CT4)增温,3月20日结束增温;第2个生长季设置3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5日(CT1)、2月1日(CT2)、2月8日(CT3)增温,3月15日结束增温;2个生长季均以常规生产为对照(CK)。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增温阶段积温增加138.1~405.1℃,第二生长季CT1拔节—开花日均温降低2.50℃,第一生长季开花—成熟日均温降低2.31℃,第一生长季提前小麦返青25 d,且延长返青—成熟总天数21 d。第二生长季CT1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可显著提高17.6%,旗叶面积可显著提高33.7%。2020—2021生长季花后5 d净光合速率可显著提高11.7%,第一生长季花后CT1旗叶丙二醛含量可显著下降28.0%。在第二生长季中,CT1穗长可显著提高15.7%,粒长显著提高2.3%,花后15 d籽粒灌浆速率则可显著提高41.0%,CT1穗粒数可显著提高8.8粒,千粒质量显著提高2.0 g,产量可显著提高35.8%。由此表明,增温处理提前了小麦返青,小麦源库物质积累的开始时间提前,结束增温措施之后的相对降温,既延长了源库物质积累的总时间,同时又为源库活性的提高准备了条件,且存在增温处理实施时间越早,小麦源库性能提高越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增温 旗叶 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短日照诱导下小豆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2
作者 董伟欣 殷丛培 +3 位作者 李东晓 石昭瑾 张淑莲 张月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代谢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8 h光/16 h暗和10 h光/14 h暗两种短日照诱导并处理14 d(简称:8 h14 d和10 h14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8 h14 d vs 10 ... 为研究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代谢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8 h光/16 h暗和10 h光/14 h暗两种短日照诱导并处理14 d(简称:8 h14 d和10 h14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8 h14 d vs 10 h14 d比较组进行代谢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差异代谢物质不断增多,8 h14 d vs 10 h14 d比较组共获得10大类58种代谢物质。10大类代谢物质分别是黄酮、酚酸类、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萜类、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醌类。58种代谢物质中48种上调代谢物质,10种下调代谢物质。差异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表明,10种上调代谢物质属于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类,10种下调代谢物质属于酚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萜类、有机酸类。KEGG富集结果显示,代谢物质较多,占比较高的前5条代谢通路分别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黄酮、异黄酮、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差异代谢物数量(占比)分别为10(76.92%)、9(69.23%)、3(23.08%)、3(23.08%)、3(23.08%),其中,富集差异显著(P<0.5)的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黄酮、异黄酮代谢通路,上调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6、3、3,下调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3、0、0,次生代谢物途径中上调代谢物质多为酮类,下调代谢物质多为酸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豆叶片通过上调酮类代谢物质数量和下调酸类代谢物质数量来响应短日照诱导,而8 h14 d严重影响小豆植株的碳氮代谢,诱导植株酸化,抑制植株生长,认为10 h14 d是合理的短日照诱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不同短日照诱导 叶片 代谢组 KEGG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豆模式下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分析
3
作者 孙华 安晓玲 +4 位作者 常佳迎 郭宁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10^(5)个·mL^(-1)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人工接种到苗期大豆上,随后对大豆叶片上是否可以产生病斑以及病斑颜色、形状等进行调查,然后将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而明确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大豆离体叶片,并在菌饼处形成从内到外依次为黑褐色、褐色、黄色的病斑;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苗期大豆,玉米生平脐蠕孢侵染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新月弯孢则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的圆形或连片病斑,玉蜀黍平脐蠕孢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黑褐色病斑;玉米生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还能够侵染大豆茎秆,分别形成黑褐色和褐色病斑;进一步对叶片和茎秆上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为同一病原菌。由此可见,引起玉米叶斑病的3种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均有引起大豆叶斑病的潜在风险,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需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新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人工接种 叶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 玉米生平脐蠕孢 新月弯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斯佳 张建恒 +4 位作者 赵帅 杨杰 赵霡 由福英 王贵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SP-WM)3种轮作模式,2022年小麦成熟期采集各轮作模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团聚体各粒级对有机碳和全氮累积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10 cm和20~30 cm大团聚体(R_(>0.25))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2 mm和0.5~2 mm为优势粒级;SW-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0.5 mm(0~10 cm)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SP-WM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0~10 cm,20~30 cm)和1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SS-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各轮作模式均以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碳氮积累的贡献为主。华北平原花生、甘薯和大豆多样化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量,对改善土壤碳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花生与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的轮作效应大于甘薯和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作物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碳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与小麦生理响应相关的耐盐基因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伟伟 赵振杰 +6 位作者 王志 邹景伟 罗政辉 张玉杰 钮力亚 于亮 杨学举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盐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且小麦耐盐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协同控制的,这些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离子积累和排斥、氧化还原反应和特定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了解小麦耐盐基因的研究现状,有利... 盐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且小麦耐盐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协同控制的,这些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离子积累和排斥、氧化还原反应和特定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了解小麦耐盐基因的研究现状,有利于科学、高效地选育耐盐品种。本文从盐胁迫下耐盐基因调控渗透调节、离子平衡、ROS稳态、激素调节4个方面阐述作物的耐盐性,综述了耐盐基因在小麦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为小麦复杂的耐受盐胁迫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耐盐基因资源并将其导入小麦,是获得高产优质耐盐小麦品种的有效途径。研究与耐盐胁迫相关的基因,对阐明应对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和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对培育具有耐盐胁迫能力的优异种质和研发小麦耐盐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基因 渗透调节 离子平衡 ROS稳态 激素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GhCER2通过调节蜡质合成响应干旱胁迫的功能研究
6
作者 吴若兵 王亦凡 +3 位作者 包蕊 白志英 李存东 张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57,共11页
ECERIFERUM 2(CER2)属于脂肪酸羟基化酶家族,参与蜡质合成过程中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C_(28)的延伸过程。为揭示GhCER2调节棉花耐旱性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结合扫描电镜等方法,... ECERIFERUM 2(CER2)属于脂肪酸羟基化酶家族,参与蜡质合成过程中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C_(28)的延伸过程。为揭示GhCER2调节棉花耐旱性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结合扫描电镜等方法,对GhCER2的分子特征、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验证。结果发现,GhCER2在陆地棉中存在2个位于At和Dt亚基因组上的同源基因,并揭示了CER2在进化上的保守性。GhCER2启动子区包含与干旱和激素信号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转录受干旱胁迫和ABA信号的诱导。沉默GhCER2导致棉花幼苗抗旱能力下降,抗氧化系统失衡。进一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沉默GhCER2导致棉花叶表皮蜡质晶体积累减少,叶绿素浸出和失水速率加快,降低了叶片的保水性。干旱条件下,GhCER2还通过改变气孔状态来调节叶片的蒸腾速率。本研究揭示了GhCER2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积累和气孔状态影响棉花耐旱性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CER2 蜡质 气孔调控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减氮对河农128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张宇 杨曼 +5 位作者 赵静 王光垠 颜玉洁 田成 李东晓 张月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6-1145,共10页
【目的】为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筋小麦品种“河农128”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4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115°33′E,38°56′N)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 【目的】为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筋小麦品种“河农128”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4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115°33′E,38°56′N)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灌水处理:[拔节水(W1)、拔节期+开花期水(W2)],副区设施氮处理:[90(N1)、180(N2)和270 kg/hm^(2)(N3)],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下河农128籽粒产量、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差异。【结果】灌溉与施氮对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表现为施氮>水×氮>灌水。同一施氮条件下,W1处理下开花-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较W2处理相比显著平均提高了8.86%、3.3%;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氮素积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与N1和N3相比,N2处理下2年间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平均提升11.0%~28.22%和3.8%~20.93%;同一灌水条件下,N2处理下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N1和N3处理,W1较W2处理平均增产1.35%,2年产量均以W1N2处理最大,分别为8453.33 kg/hm^(2)和8003 kg/hm^(2);小麦品质各项指标平均值在W1N2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试验条件下,春季灌水1次、施氮180 kg/hm^(2)的水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新品种“河农128”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促进其向籽粒转运,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有利于小麦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运筹 籽粒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寿命研究进展
8
作者 祝令晓 李存东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1,共15页
根系寿命是植物养分循环和水分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决定根系资源获取和保护策略差异的关键性状,对植物的生长、生产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根系寿命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其复杂性使得我们对其全面理解仍有待深化。本... 根系寿命是植物养分循环和水分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决定根系资源获取和保护策略差异的关键性状,对植物的生长、生产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根系寿命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其复杂性使得我们对其全面理解仍有待深化。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和剖析近三十年来根系寿命相关研究的关键进展。首先,本文对根系寿命的获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些方法是开展根系寿命研究的基础。其次,详细分析并讨论了影响根系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根系形态、环境参数资源限制和冠根协同调控等。最后,本文对主要的根系寿命调控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整合上述内容,本综述不仅为全面理解根系寿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未来根系寿命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寿命 资源获取 方法 根系形态 寿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豆叶片响应短日照诱导的代谢组学分析
9
作者 董伟欣 殷丛培 +1 位作者 李东晓 张月辰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5,共11页
为明确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内代谢物质变化的影响,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10 h光照/14 h黑暗短日照诱导。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小豆叶片短日诱导组(10h14d)和对照组(CK)进行代谢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 为明确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内代谢物质变化的影响,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10 h光照/14 h黑暗短日照诱导。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小豆叶片短日诱导组(10h14d)和对照组(CK)进行代谢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个样本通过定量检测共获得128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上调103,下调25),包括黄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酚酸类等11大类,数量(占比)分别为49(38.28%),26(20.31%),12(9.38%),10(7.81%)等,均在10%以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128种代谢物质富集在49条代谢通路中,对差异性显著的top 20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发现KEGG主要富集在葡萄糖苷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2-氧代羧酸代谢、异黄酮类生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占比大于10%以上的10条代谢通路中富集代谢物质数量较多的为酸类和酮类且大多上调。综上,酸类和酮类相关代谢物是小豆应答短日照诱导的主要代谢物质,这为优化小豆的种植结构,提高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短日照诱导 代谢组 代谢通路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花生果腐病等级划分系统
10
作者 刘宇 李秀坤 +2 位作者 徐琼 刘立鹏 邵利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7,共7页
花生果腐病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针对人工划分花生果腐病腐烂程度费时费力、精确度低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单株花生果腐病等级划分系统。为了应对花生根茎、叶片的干扰以及花生间的粘连等问题,在YOLOv5特征提取主... 花生果腐病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针对人工划分花生果腐病腐烂程度费时费力、精确度低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单株花生果腐病等级划分系统。为了应对花生根茎、叶片的干扰以及花生间的粘连等问题,在YOLOv5特征提取主干网络后添加CBAM注意力机制,以WIoU的v3版本替换损失函数CIoU,并将改进后的模型命名为YOLOv5-CW。该模型对单株花生识别的Precision值达到了92.3%,mAP值为90.6%。使用PySide6搭建出一款具有数据输入、权重选择、目标检测、数据显示、结果查询等功能的交互界面,操作直观、简单,能够提升用户使用效率。基于机器视觉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单株花生果腐病进行等级划分,为果腐病防治和筛选具有高抗性优质基因等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机器视觉 等级划分系统 改进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有机肥替代40%化肥氮提高糯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效应
11
作者 刘琳霄 娄菲 +6 位作者 张雯馨 张萌 王健 杨丽华 韩金玲 李向岭 段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1-1594,共1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冀东地区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2022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进行,供试材料为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试验设置5个处理:...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冀东地区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2022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进行,供试材料为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处理(CK)、100%化肥氮(CF)、40%鸡粪氮+60%化肥氮(CM)、40%蚯蚓粪氮+60%化肥氮(VM)和40%羊粪氮+60%化肥氮(SM),其中CF、CM、VM和SM处理氮磷钾用量相同。在糯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和鲜穗采收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在鲜穗采收期测定果穗产量、蒸煮品质、籽粒营养品质和质构特性。【结果】与100%化肥氮处理(CF)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CM、VM和SM)均促进糯玉米采收期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2021年鲜果穗产量分别提高9.99%、14.16%和13.61%,2022年分别提高18.14%、32.91%和16.03%,且2022年VM处理的鲜果穗产量显著高于CM和SM处理。相比于CF处理,3个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单穗重和鲜穗产量,增加了穗长,但VM和SM处理降低了秃尖长度。CM、VM和SM处理提高了糯玉米氮素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效率。CM、VM和SM处理糯玉米蒸煮后的风味、柔嫩度和甜度显著提高,尤以VM处理最佳,其糯玉米蒸煮品质总分为90.7分,品质评定等级达到一等级,显著高于鸡粪和羊粪处理。相比CF处理,3个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糯玉米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总淀粉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含量。相关分析表明,蒸煮食味总分与糯性、柔嫩性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咀嚼性与糯性、风味、柔嫩性、蒸煮食味总分、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冀东地区糯玉米生产中,鸡粪、蚯蚓粪和羊粪有机肥替代40%化肥氮均能显著提升糯玉米鲜果穗产量,提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效率,改善鲜果穗外观品质,提高籽粒风味和食味总评分,实现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在总氮量为180 kg/hm^(2)条件下,相比于鸡粪和羊粪,蚯蚓粪氮替代40%化肥氮提升糯玉米产量与风味的效果更显著,可以作为冀东地区糯玉米提质增效技术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糯玉米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糯玉米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比较试验
12
作者 张雯馨 娄菲 +5 位作者 刘琳霄 王健 韩金玲 李向岭 段会军 贾银锁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以我国不同年代育成的8个糯玉米品种(早期、中期、近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糯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果穗长度增加、秃尖长变短、玉米粒数增多... 以我国不同年代育成的8个糯玉米品种(早期、中期、近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糯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果穗长度增加、秃尖长变短、玉米粒数增多、果皮变薄、亮度增加、产量增加;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果穗蒸煮食味品质、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增加。基于不同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模式下麦棉两熟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国平 刘连涛 +6 位作者 雷亚平 冯璐 张永江 王占彪 李小飞 李亚兵 李存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0-442,共13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采用中棉所79和中棉所50,设置W2C1(2行小麦1行棉花)、W3C1(3行小麦1行棉花)和W6C2(6行小麦2行棉花)3种麦棉配置方式,比较和分析了小麦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小麦边行效应,以及棉花生物量,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霜前花率和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等。【结果】W3C1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W2C1和W6C2,分别高16.2%~43.3%和28.4%~52.3%;有效穗数分别高出29.2%~47.5%和34.9%~53.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W3C1小麦边行与内行的产量(2019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018年)等指标的差异均显著低于W6C2。不同配置方式间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2年试验中,中棉所50的籽棉产量和收获指数在3种配置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但中棉所79在W3C1下收获指数低于W6C2和W2C1。W3C1配置下,中棉所50较中棉所79节枝比低,生殖生长快,伏桃占比高,壳铃比低,收获指数高,霜前花率高出38.7~54.2百分点;该配置的土地当量比达1.689~1.697,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方式。【结论】黄河流域麦棉两熟模式下采用W3C1配置与短季棉中棉所50搭配,麦棉系统的土地当量比高,棉花霜前花率高,小麦群体一致性好,增产显著;该配置方式有助于提高麦棉机械化管理水平和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机采棉行距 麦棉配置方式 产量 早熟性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海岛棉渐渗系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 被引量:2
14
作者 谷淇深 崔彦茹 +9 位作者 柯会锋 徐东永 杨君 李志坤 张艳 吴立强 卢怀玉 张桂寅 马峙英 王省芬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6-484,共9页
棉花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纤维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渐渗系ZP171为亲本,该材料以陆地棉中棉所8号为遗传背景携带了纤维品质优异的海岛棉Pima90-53片段,构建遗... 棉花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纤维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渐渗系ZP171为亲本,该材料以陆地棉中棉所8号为遗传背景携带了纤维品质优异的海岛棉Pima90-53片段,构建遗传群体并选育优异种质材料。基于群体在多环境下的纤维品质鉴定结果,发现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其他纤维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遗传力较高,可稳定遗传;基于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发现,群体内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群体可通过4个主成分进行评价;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筛选出在纤维长度或者纤维比强度上显著优于中棉所8号的19个株系,为棉花优质育种及纤维品质性状精细定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渐渗系 纤维品质 性状改良 种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H_(2)O_(2)调控盐胁迫下小豆Na^(+)/K^(+)平衡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彪 宋世佳 +2 位作者 李东晓 董伟欣 张月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71,共10页
为探究褪黑素对盐胁迫下小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保红876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CK(清水)、S(60 mmol/L NaCl)、MT(50μmol/L褪黑素)和S-MT(60 mmol/L NaCl和50μmol/L褪黑素),并分析了小豆幼苗生长指标、光合指标、矿质元素离子含量和... 为探究褪黑素对盐胁迫下小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保红876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CK(清水)、S(60 mmol/L NaCl)、MT(50μmol/L褪黑素)和S-MT(60 mmol/L NaCl和50μmol/L褪黑素),并分析了小豆幼苗生长指标、光合指标、矿质元素离子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较CK处理,小豆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浓度(Ci)显著降低;叶、茎中Na^(+)含量显著上升,叶片中Ca^(2+)含量显著上升而Mg^( 2+)含量则显著下降,豆苗Na^(+)/K^(+)比值显著增加;MDA和H_(2)O_(2)含量显著上升,破坏了膜脂选择透性。盐胁迫下施加褪黑素后,较S处理,显著提高了豆苗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总根长显著增加;同时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叶片Pn、Tr和Ci;叶、茎中Na^(+)和K^(+)含量显著降低,叶片Mg^( 2+)含量显著升高同时Ca^(2+)含量显著降低,豆苗Na^(+)/K^(+)比值降低;MDA、O_(2)^(-)和H_(2)O_(2)含量下降;提高了叶片和根系SOD、POD和CAT活性。正常条件下,施加褪黑素可以促进豆苗的生长,提高幼苗的光合能力,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对15个代表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总根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均与Na^(+)/K^(+)比值和ROS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盐胁迫下,褪黑素通过激活了豆苗抗氧化酶活性,可直接和间接的减少H_(2)O_(2)含量,保持膜脂渗透稳定性,从而利于植物体内Na^(+)/K^(+)平衡;同时,H_(2)O_(2)和Ca^(2+)作为信号分子,在褪黑素调节细胞内离子平衡的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褪黑素 盐胁迫 Na^(+)/K^(+)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晨 刘莎莎 +7 位作者 王简 马鑫颖 刘连涛 张科 张永江 孙红春 白志英 李存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6-498,共13页
【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对盐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方法】以国欣棉9号为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土壤含盐量为0.3%(质量分数),筛选出适宜的MT浓度后,设置4个处理:浇灌清水+喷施清水(CK)、浇灌盐水+喷施清水(S... 【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对盐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方法】以国欣棉9号为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土壤含盐量为0.3%(质量分数),筛选出适宜的MT浓度后,设置4个处理:浇灌清水+喷施清水(CK)、浇灌盐水+喷施清水(S)、浇灌清水+喷施MT(MT)和浇灌盐水+喷施MT(MS),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代表)、单株生物量、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与CK处理相比,S处理显著降低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单株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提高根冠比;在盐胁迫处理后期,S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与S处理相比,盐胁迫下叶片喷施200μmol·L^(-1)MT(MS处理)可显著提高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单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鲜物质质量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显著降低根冠比,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的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棉株地上部干物质质量与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干物质质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超氧阴离子含量、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叶面喷施200μmol·L^(-1)MT能够有效缓解高盐环境(土壤含盐量为0.3%)对棉花产生的氧化胁迫与渗透胁迫,促进棉花生长,提高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褪黑素 盐胁迫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娄菲 左怿平 +6 位作者 李萌 代鑫萌 王健 韩金玲 吴舒 李向岭 段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3-1064,共12页
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探索糯玉米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的最佳配施比例,为河北省鲜食糯玉米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21和2022年设置田间试验,以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探索糯玉米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的最佳配施比例,为河北省鲜食糯玉米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21和2022年设置田间试验,以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T1)、常量化肥氮(T2)、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T3)、有机肥替代40%化肥氮(T4)、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T5)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T6)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2处理相比,T3、T4和T5处理提高了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分别增加3.08%、13.61%、3.20%;T3~T6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降低,T3、T4和T5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与T2处理相比,T3~T5处理提高了糯玉米外观和品尝品质评分,其中T4处理总评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增加了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改善了籽粒质构特性,籽粒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增加,内聚性降低。综上所述,在总施氮量为180 kg hm^(–2)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比例为总施氮量40%时可以实现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有机肥 产量 氮效率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华 李娜 +3 位作者 邢馨竹 邵振启 李喜焕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3-1588,共16页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含62个和55个几丁质酶基因,位于17条和1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发现,117个基因分为5类,其中类群Ⅲ与类群Ⅴ属于GH18亚家族,类群Ⅰ、类群Ⅱ与类群Ⅳ属于GH19亚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包含响应激素及逆境胁迫顺式作用元件。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抗病耐逆等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m.01G142400和Gm.13G346700等在接种花叶病毒的抗病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Gm.03G254300和Gm.20G164600等在低磷胁迫的磷高效品种根系中诱导表达,Gm.08G259200和Gm.19G245400等在低磷胁迫根瘤中诱导表达;野生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耐盐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s.02G002604和Gs.02G002940等在盐胁迫耐盐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以上结果为挖掘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藜麦种子糖代谢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春妹 王梅 +5 位作者 王红霞 卢川 王晓霞 魏博翔 吕玮 穆国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0-1384,共15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营养丰富且抗逆性较强。本研究以M059(胚根生长快)和M024(胚根生长慢)两种藜麦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观察种子表型的解剖结构,对发芽种子进行糖含量测定,并对正常水处理和干旱...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营养丰富且抗逆性较强。本研究以M059(胚根生长快)和M024(胚根生长慢)两种藜麦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观察种子表型的解剖结构,对发芽种子进行糖含量测定,并对正常水处理和干旱处理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种子表型及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正常水处理相比,15%PEG-6000处理24 h后M059和M024胚根长度分别降低68.65%和71.43%;在正常水处理条件下,M059的可溶性总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较M024高18.58%、97.84%、70.54%和32.77%;在15%PEG-6000处理24 h后,M024的蔗糖含量比M059高23.01%,M059的可溶性总糖和葡萄糖含量比M024分别高7.26%和25.00%。韦恩图分析结果表明,C1vsD1、C2vsD2、C1vsC2和D1vsD2比较组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211个,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32个、1270个、578个和914个。GO富集分析表明,与干旱胁迫下藜麦种子糖代谢的分子响应密切相关的GO通路有5条。KEGG富集分析表明,与干旱胁迫下藜麦种子糖代谢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有3条。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有10个差异表达基因(LOC110702784_AGAL2、LOC110719866_INV1、LOC110717843_TPPJ、LOC29490_CELB、LOC110719843_bg1x、LOC110689796_SUS1、LOC110690728_MAN6、LOC110729879_HK2、LOC110712726_EGLC、LOC110734349_FK7)与糖代谢相关,且这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将对深入解析藜麦响应干旱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干旱胁迫 淀粉和蔗糖代谢 转录组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色突变体lc1的鉴定及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妙苗 崔家乐 +1 位作者 赵艳霖 王睿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叶色突变体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或代谢过程,进而导致叶片光合效率的变化。本研究以小麦品系1A520诱变得到的叶色突变体lc1(Leaf color mutation,lc1)为试验材料,进... 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叶色突变体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或代谢过程,进而导致叶片光合效率的变化。本研究以小麦品系1A520诱变得到的叶色突变体lc1(Leaf color mutation,lc1)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叶色观察、农艺性状调查、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温度敏感性测试及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c1在两叶一心期时出现叶片白化,随发育进程逐渐恢复成绿白相间的条纹状;至旗叶、倒二叶及穗子刚抽出时均呈现黄色,叶片完全展开后逐渐恢复为淡绿色。lc1在苗期时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体缺乏板层结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lc1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等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旗叶长度和穗粒数则极显著高于野生型。温敏试验表明lc1在10℃时叶绿素含量最低,为低温敏感类型。遗传分析和55K芯片分型表明,lc1的叶色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且很可能位于7D染色体长臂。上述试验结果为lc1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色 突变体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