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药种质资源鉴评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董俊美 李锦超 +2 位作者 孟义江 杨太新 葛淑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14,共9页
山药原产于中国,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山药种群内积累的丰富遗传变异对种质资源鉴评及育种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山药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整理了山药育种方法和新... 山药原产于中国,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山药种群内积累的丰富遗传变异对种质资源鉴评及育种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山药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整理了山药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成效,对山药种质资源鉴评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展望,为提高山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及加快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种质资源 鉴评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艺性状的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董俊美 李锦超 +3 位作者 贾凯旋 孟义江 杨太新 葛淑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6-143,共8页
收集了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及福建省等山药主产区的43份山药种质资源,对27个农艺性状利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山药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各性状的变异范围为9.32%~79.86%,其中变异系数... 收集了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及福建省等山药主产区的43份山药种质资源,对27个农艺性状利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山药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各性状的变异范围为9.32%~79.86%,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面积(79.86%),地下部根茎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地上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色、根茎全长与小区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缺裂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0.705%,涵盖了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3份种质资源划分为4类,第Ⅰ类群的叶片较小,长势一般,结有零余子,根茎多为棍棒状,该类资源多来自北方地区;其余3类的叶片均较大,且长势旺盛,无零余子,根茎短粗且呈不规则形,该类资源多来自南方地区。可以看出,山药不同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南北方地区间的资源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挖掘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华 田蕊 +4 位作者 褚佳豪 邢馨竹 陈士亮 李喜焕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1-1001,共11页
土壤有效磷缺乏已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成为实现其分子遗传改良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研究利用SoySNP6K(5403个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1... 土壤有效磷缺乏已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成为实现其分子遗传改良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研究利用SoySNP6K(5403个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10个相关性状遗传位点,结果发现,T1关键时期(四叶期)适磷条件检测到78个关联SNP,以根系干重与植株总干重SNP较多;低磷条件检测到134个关联SNP,以植株总干重检测SNP最多,并在8号、13号、20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地上部鲜重和干重与总干重SNP簇;T2关键时期(六叶期)适磷条件检测到83个SNP,以株高和地上部干重检测SNP较多,低磷条件检测到53个SNP,以株高和根冠比SNP较多,并在18号染色体检测到同时控制根干重和总干重SNP簇,在11号、16号、18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3个一因多效SNP;上述关联SNP中有9个SNP同时在T1与T2时期被检测到,分别与地上部鲜重、干重、根冠比、株高等关联,为大豆磷素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候选基因克隆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高效利用 关联分析 一因多效 共关联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P3-Barnase嵌合基因的表达创制拟南芥雄性不育植株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术超 安叶芝 +4 位作者 徐亚 张义超 张艳 王冬梅 吴立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6,共6页
通过花特异启动子AP3和RNA酶Barnase基因构建了AP3-Barnase雄性不育基因表达盒,并获得了Columbia型转基因拟南芥。通过分子检测、GFP观察和育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花特异启动子AP3调控不育基因Barnase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表型观察发现... 通过花特异启动子AP3和RNA酶Barnase基因构建了AP3-Barnase雄性不育基因表达盒,并获得了Columbia型转基因拟南芥。通过分子检测、GFP观察和育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花特异启动子AP3调控不育基因Barnase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表型观察发现对所获得的转基因拟南芥除花器官与野生型对照有差异外,其他表性特征与野生型对照一致。主要差异表现为花瓣缺失、花丝缩短、花药位于柱头约1/3处、花粉活力下降或无活力、角果结实数量稀少甚至不能结实等表型特征。对后代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P3启动子驱动Barnase基因可获得雄性不育株,且不影响后代种子的正常发芽过程。该研究结果为雄性不育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的基因组合策略和功能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基因 雄性不育 BARNASE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娜 吴金华 +4 位作者 安亚茹 杨君 张艳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8,共12页
【目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是过氧化物酶家族中的1类成员,可以清除活性氧。APX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家族基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的陆地棉序列... 【目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是过氧化物酶家族中的1类成员,可以清除活性氧。APX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家族基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的陆地棉序列中鉴定出14条APX基因家族序列,并对这14个成员的染色体定位、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理化性质、信号肽、保守基序以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初步分析了部分基因的表达。【结果】APX基因分布广泛,分散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且大部分APX蛋白定位在细胞质,是亲水性脂溶蛋白;有3个保守基序,保守性较强;基因起源和进化比较复杂;二级结构的主要元件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根据表达分析推测,第1亚组和第2亚组的基因在棉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起作用。【结论】这些结果有望为APX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APX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纤维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属D基因组3个野生棉种Bet v1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董琪 Magwanga Richard Odongo +10 位作者 路普 蔡小彦 周忠丽 王省芬 王星星 许艳超 侯宇清 王艳情 王坤波 刘方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1-380,共20页
【目的】对棉花D基因组中Bet v 1基因家族进行分析,比较其在不同抗性棉种间的表达模式差异,为深入研究Bet v 1基因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基因组中Bet v 1基因进行鉴定。通过雷蒙德氏棉(Gos... 【目的】对棉花D基因组中Bet v 1基因家族进行分析,比较其在不同抗性棉种间的表达模式差异,为深入研究Bet v 1基因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基因组中Bet v 1基因进行鉴定。通过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D5)、三裂棉(G.trilobum,D8)和瑟伯氏棉(G.thurberi,D1)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Bet v 1基因在黄萎病菌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对Bet v 1基因进行功能鉴定。【结果】[棉花D基因组中包含59个成员,其中57个基因带有内含子,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多数为亲水性蛋白并定位于细胞质。]黄萎病菌胁迫条件下3个野生棉种的Bet v 1基因表达量与其抗病水平一致。将不同表达水平的基因分为3组,其中第3组基因响应黄萎病菌侵染并在抗病棉种瑟伯氏棉中高表达,表明该组基因可能与黄萎病胁迫应答反应有关。从中筛选出高水平表达的Bet v 1基因,在陆地棉中沉默相应的同源基因,棉株感病加重,揭示该基因在棉花抵御黄萎病菌侵染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结论】响应黄萎病菌胁迫的Bet v 1基因在棉花抗黄萎病复杂的生物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为棉花Bet v 1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解析棉花Bet v 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棉 黄萎病 BET v 1基因 转录组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锦超 刘淑祺 +5 位作者 师晨玮 李跃凡 贾凯旋 刘晓清 杨太新 葛淑俊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了解不同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种光强和5种时长对山药茎段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珠芽的发育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积累有关,强光[195μmol/(m^(2)·s)]下短时间光照及弱光[20μmol/(m^(2)·s)... 为了解不同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种光强和5种时长对山药茎段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珠芽的发育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积累有关,强光[195μmol/(m^(2)·s)]下短时间光照及弱光[20μmol/(m^(2)·s)]下长时间光照均能满足珠芽生长需求,强光整体抑制生长,弱光较中等光强[95μmol/(m^(2)·s)]生长较慢,并且在各光强下4 h/d光周期均不能满足珠芽快速伸长的需要,16 h/d光照不同程度的抑制珠芽伸长,而每天8 h和10 h光照时长适宜珠芽的生长,珠芽数量最多;珠芽表皮对光照极为敏感,在弱光条件下亦能变为褐色;弱光和短日照条件显著促进珠芽须根的生长;光强是影响珠芽出芽的重要因素,受光周期的调控较弱。综合来看,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光照环境,如为促进珠芽伸长获得更高质量的珠芽可选择光强95μmol/(m^(2)·s)光照8 h或10 h,抑制生根和萌发可采用195μmol/(m^(2)·s)光照12 h或16 h,提高发芽率和促进须根生长可选用20μmol/(m^(2)·s)照射4~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珠芽 光强 光周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3种花叶病毒的mRT-PCR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锦超 董俊美 +2 位作者 孟义江 杨太新 葛淑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半夏(Pinellia ternata)因长期无性繁殖导致病毒病高发。本研究以河北安国疑似病毒感染的半夏为材料,通过优化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半夏(Pinellia ternata)因长期无性繁殖导致病毒病高发。本研究以河北安国疑似病毒感染的半夏为材料,通过优化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和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 DsMV)的多重RT-PCR体系,RNA稀释106倍时亦能同时检测3种病毒。对侵染病毒外壳蛋白进行基因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MV的外壳蛋白编码区序列为657 bp,与浙江侵染半夏的CMV(DQ399550.1)序列相似性高达96.16%,与感染其他寄主的病毒序列差异较大;SMV和DsMV外壳蛋白序列分别为843和828 bp,与同种株系遗传变异度分别达到0.38和0.37以上,独立为1个进化支。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发现,病毒外壳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具有较为丰富的变异位点,碱基转换率大于颠换率,CMV AT偏倚度大于GC,SMV、DsMV与之相反。研究结果为半夏病毒检测和脱毒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花叶病毒 多重RT-PCR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悦 赵志华 +1 位作者 张宏宁 孔佑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0-596,共7页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受低磷诱导表达,其超表达显著提高植物有机磷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探究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以GmPAP14 cDNA序列检索大豆参考基因组,获取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中黄15 GmPAP14启动子序列。利用PLACE...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受低磷诱导表达,其超表达显著提高植物有机磷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探究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以GmPAP14 cDNA序列检索大豆参考基因组,获取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中黄15 GmPAP14启动子序列。利用PLACE与PlantCARE预测启动子调控元件发现,该序列中含有增强子调控元件、组织特异表达元件,根特异表达元件、转录因子PHR1结合的PIBS元件等。构建了GmPAP14启动子3个5’端缺失片段融合GUS的植物表达载体P_(GmPAP14-2568-)GUS、P_(GmPAP14-2238-)GUS、P_(GmPAP14-1635-)GUS,并通过Floral dip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利用GUS染色和活性测定分析GmPAP14启动子不同片段表达活性发现,正常磷条件下各片段转基因拟南芥均在根尖表达,低磷条件下GUS染色可扩展到成熟区和根毛,另外转P_(GmPAP14-2238-)GUS植株的GUS活性最高。这些结果为后续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PAP14 启动子 诱导表达 低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