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豆模式下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分析
1
作者 孙华 安晓玲 +4 位作者 常佳迎 郭宁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10^(5)个·mL^(-1)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人工接种到苗期大豆上,随后对大豆叶片上是否可以产生病斑以及病斑颜色、形状等进行调查,然后将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而明确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大豆离体叶片,并在菌饼处形成从内到外依次为黑褐色、褐色、黄色的病斑;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苗期大豆,玉米生平脐蠕孢侵染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新月弯孢则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的圆形或连片病斑,玉蜀黍平脐蠕孢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黑褐色病斑;玉米生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还能够侵染大豆茎秆,分别形成黑褐色和褐色病斑;进一步对叶片和茎秆上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为同一病原菌。由此可见,引起玉米叶斑病的3种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均有引起大豆叶斑病的潜在风险,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需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新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人工接种 叶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 玉米生平脐蠕孢 新月弯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华 李娜 +3 位作者 邢馨竹 邵振启 李喜焕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3-1588,共16页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含62个和55个几丁质酶基因,位于17条和1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发现,117个基因分为5类,其中类群Ⅲ与类群Ⅴ属于GH18亚家族,类群Ⅰ、类群Ⅱ与类群Ⅳ属于GH19亚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包含响应激素及逆境胁迫顺式作用元件。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抗病耐逆等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m.01G142400和Gm.13G346700等在接种花叶病毒的抗病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Gm.03G254300和Gm.20G164600等在低磷胁迫的磷高效品种根系中诱导表达,Gm.08G259200和Gm.19G245400等在低磷胁迫根瘤中诱导表达;野生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耐盐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s.02G002604和Gs.02G002940等在盐胁迫耐盐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以上结果为挖掘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PK基因家族鉴定及干旱胁迫下表达分析
3
作者 邢悦 杨倩 +4 位作者 钟源 翟秀珍 王楠 陶勇生 段会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7,共10页
干旱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PK)是一种Ca^(2+)结合蛋白,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37个ZmCPKs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理化... 干旱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PK)是一种Ca^(2+)结合蛋白,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37个ZmCPKs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其中,36个ZmCPK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4个亚组,同一亚组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ZmCPKs启动子分析表明,ZmCPKs启动子区含有大量的逆境响应元件,包括MBS、DRE和ABRE等;qTeller数据库和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ZmCPKs基因家族成员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均有表达,其中,26个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发生变化。综合启动子元件及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9个基因作为干旱响应候选基因。进一步qRT-PCR验证显示,这9个基因均受PEG诱导表达。本研究可为玉米耐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PK基因家族 转录组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