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孔明 李爽 +4 位作者 耿华 周莉 徐曼曼 刘静 陈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为(54.52±19.71)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素 抗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单个核细胞及脾脏硬度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及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崇山 王宁方 +3 位作者 尤月明 王毅军 刘方 蔡芳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CD44^(+)单个核细胞(MNC)比例及脾脏硬度(SS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14 d,外周血CD44^(+)MNC和CD24^(+)MNC的比例,以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SSM,并探... 目的:探讨CD44^(+)单个核细胞(MNC)比例及脾脏硬度(SS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14 d,外周血CD44^(+)MNC和CD24^(+)MNC的比例,以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SSM,并探讨MNC及SSM在MRD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MRD^(+)组CD44^(+)MNC%、SSM显著高于MRD-组(P<0.05);MRD^(+)组中,MRD水平、SSM与CD44^(+)MNC正相关(r=0.998,r=0.939,P<0.05);HCD44^(+)MNC组中位EFS及OS显著短于LCD44^(+)MNC组(P<0.05);HSSM组EFS及OS显著短于LSSM组(P<0.05)。CD24^(+)MNC与MRD及预后不相关。结论:HCD44^(+)MNC及HSSM可预测高水平MRD,预后差,或可用来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CD44 CD24 单个核细胞 脾脏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磷酸次黄嘌呤核苷基因多态性对利巴韦林联合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致溶血性贫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金凤 仇丽霞 +4 位作者 于海滨 刘义荣 张晶 柳雅立 林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20-232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丙型肝炎且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联...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丙型肝炎且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联合RBV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三磷酸次黄嘌呤肌苷(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主要等位基因是C等位基因,次要等位基因为A等位基因,将AA与AC合并与CC基因型进行比较。在治疗过程中,当Hb水平<100 g/L时,RBV减量至600 mg;当Hb<85 g/L时停用RBV治疗。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HCV RNA、HCV病毒基因型及ITPA基因型检测,在2、4、8、1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肝硬化27例,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5.9%。因贫血RBV减量者3例(其中AA/AC组2例,CC组1例),停药3例(其中AA/AC组1例,CC组2例),均为肝硬化患者,6例患者最终均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DAA+RBV抗HCV治疗过程中,RBV相关溶血的发生较轻微,AA/AC型与CC型两组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8,P=0.87)。结论本研究在RBV联合DAA治疗过程中,因为贫血RBV停药和减量的均为肝硬化患者,ITPA基因型与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无明显统计学关系,故在应用RBV前进行ITPA基线检测未能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建议进行常规的ITPA基因多态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贫血 溶血性 利巴韦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宁方 赵崇山 +4 位作者 尤月明 王毅军 刘方 蔡芳芳 张东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21 d外周血的CD45^(+)MP以及其中CD44^(+)MP、CD24^(+)M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P与MRD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R... 目的:探讨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21 d外周血的CD45^(+)MP以及其中CD44^(+)MP、CD24^(+)M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P与MRD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RD^(+)组CD45^(+)MP占比、CD44^(+)MP占比、CD24^(+)MP占比均显著高于MRD^(-)组;MRD^(+)组CD45^(+)MP、CD44^(+)MP、CD24^(+)MP与MRD水平呈正相关(r=0.589,r=0.548,r=0.711);CD45^(+)MP、CD44^(+)MP、CD24^(+)MP预测MRD^(+)的AUC分别为0.949、0.782、0.817;HCD45^(+)MP组、HCD44^(+)MP组、HCD24^(+)MP组EFS及OS均显著短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高水平CD45^(+)MP、CD44^(+)MP、CD24^(+)MP可用来预测高水平MRD,高水平MP组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微泡 预后 CD44 CD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