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1
作者 王光胜 耿德勤 +3 位作者 王元伟 陈孝东 杨同慧 常春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6-2339,共4页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n=14)、保护组(n=14)。于再灌注后14d收集脑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n=14)、保护组(n=14)。于再灌注后14d收集脑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海马组织中的含量;亚甲兰及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治疗组成熟生长因子(m-NGF)含量无显著增加(P>0.05),而前神经生长因子(pro-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接近假手术组;与IR组相比,硒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使海马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硒可能主要不是通过升高m-NGF水平而是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而抗凋亡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光胜 王元伟 +4 位作者 陈孝东 杨同慧 常春红 吴乐怀 顾汉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8-540,共3页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 7例,评估患者30 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 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蔚 朱奕 +7 位作者 杨思雨 常春红 王英 李海燕 汪琴 王炜 王彤 吴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摸索有效的、具体的有氧运动方案。方法:选取门诊就诊和招募的60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氧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有氧训练方案采用踩车的运动方...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摸索有效的、具体的有氧运动方案。方法:选取门诊就诊和招募的60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氧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有氧训练方案采用踩车的运动方式,强度为运动试验中最大心率的70%(中等强度),每次训练时间为持续40min(包括热身运动5min,靶强度运动30min,整理运动5min),3次/周,为期3个月。对照组不进行有氧训练干预,仅进行日常活动。两组试验前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以及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QOL-AD)进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共54例AD患者(有氧训练组26例,对照组28例)完成全部试验,有氧训练组AD患者在训练结束后MMSE、ADCS-ADL、QOL-AD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ADAS-cog分值较训练前下降,与基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AD患者试验前后MMSE、ADAS-cog、ADCS-ADL、QOL-A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间比较,有氧训练组MMSE、ADAS-cog、ADCS-ADL、QOL-AD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有氧训练组患者QOL-AD分值的提高与ADCS-ADL分数改变有相关性,而与ADAS-cog分数变化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药物辅助下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方案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训练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光胜 周倩茹 +4 位作者 童道明 杨同慧 常春红 顾汉沛 许改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复发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光胜 王元伟 +4 位作者 常春红 顾汉沛 胡媛媛 田媛媛 杨金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卒中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127例,分别应用ABCD2、ABCD^3及改良ABCD^3 3种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按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观察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 目的探讨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卒中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127例,分别应用ABCD2、ABCD^3及改良ABCD^3 3种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按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观察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价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127例TIA患者中,2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20.5%。TIA>3次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TIA 1次和2~3次患者(37.9%vs 13.0%、17.3%,P<0.05)。3种评分方法在危险分层比例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ABCD2评分与ABCD^3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改良ABCD^3评分与ABCD2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应用改良ABCD^3评分的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分别高于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36.3%vs 31.2%、28.5%,P<0.05)。改良ABCD^3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0.604~0.823,P=0.001)。结论改良ABCD^3评分对高危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作用高于ABCD2和ABCD^3评分,改良ABCD^3评分对TIA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复发 ROC曲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光胜 童道明 +4 位作者 杨同慧 王元伟 许改红 胡婷 马玉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诊断分为房颤组82例和非房颤组90例,入院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责任梗死灶,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进行血管病变评估...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诊断分为房颤组82例和非房颤组90例,入院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责任梗死灶,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进行血管病变评估;然后分别记录入院时、3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和90d使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发病年龄明显偏大[(74.5±10.8)岁vs(68.2±9.5)岁,P=0.000],多发梗死灶明显偏多(23.2%vs11.1%,P=0.035),入院时及3dNIHS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多发梗死灶、颅内动脉狭窄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病情重于非房颤患者,但90d预后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改善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孝东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7-768,共2页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5%~60%的脑卒中患者伴发PSD,行为和精神障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大...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5%~60%的脑卒中患者伴发PSD,行为和精神障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大量的临床研究业已证实,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近来的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还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其可能的机制至少包括:(1)减轻缺血性神经元损害;(2)促进缺血诱导的神经发生;(3)神经修复。我们简要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脑梗死 预后 抗抑郁药 氯米帕明 西酞普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孝东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29-1230,共2页
分子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最常见的慢性、多系统性、炎症性疾病。通过抗炎途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些干预靶点被确定,我们简要回顾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C反应蛋白质 抗氧化剂 白三烯类 趋化因子CCL2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9
作者 杨同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638-638,共1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发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例、对照组(未发生)51例。对两组患者的资...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发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例、对照组(未发生)51例。对两组患者的资本资料、院内检查指标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较高,与大脑后动脉未发生狭窄(闭塞)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及LDL水平较高等因素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与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