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青青 于文武 +2 位作者 朱敏杰 刘芳 杨占辉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1期81-86,共6页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周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N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3个月后病变残余狭窄率、血管再闭塞率及病死率,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周,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两组组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两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神经保护因子释放,利于神经功能重建,且在降低血管再闭塞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宁宁 张明月 +2 位作者 刘颖 黄捷 陈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加用FMEA模式管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临床疗效、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肢体恢复时间均更早,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护理14d后,2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FMEA模式管理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提高临床疗效,并促进其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