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S1-JAK2-STAT3信号通路在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中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梅 辛立建 +4 位作者 陈丽萍 田慧杰 刘瑞春 郭力 檀国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SOCS1-JAK2-STAT3通路在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对比AG490干预组、EAE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发病情况,各组发病初期和发病高峰期胸腺组织H... 目的:探讨SOCS1-JAK2-STAT3通路在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对比AG490干预组、EAE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发病情况,各组发病初期和发病高峰期胸腺组织HE染色,及胸腺中IL-17、RORγt、SOCS1及p-STAT3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结果:AG490干预组发病时间迟于EAE组(P<0.05),其高峰期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EAE组(P<0.05),AG490干预组胸腺组织中IL-17、RORγt、SOCS1及p-STAT3的表达与EAE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但各组发病高峰期均较发病初期含量增高(P<0.05)。结论:①AG490可以通过抑制SOCS1-JAK2-STAT3信号通路,降低特异性免疫应答,减少炎症反应。②SOCS1-JAK2-STAT3信号通路在EAE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胸腺 ROR-yt IL-17 SOCS1 P-STAT3 AG4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重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黄松波 吕秀东 +4 位作者 董爱勤 窦荣花 刘凤珍 宋宏颖 冯丽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治疗对重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重度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10 1例 ,康复组 5 7例 ,对照组 44例。在残损和残疾两个水平上评测患者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间的... 目的 :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治疗对重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重度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10 1例 ,康复组 5 7例 ,对照组 44例。在残损和残疾两个水平上评测患者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初次评测的各主要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末次评测的运动功能的FMA上肢、FMA下肢、FIM -ADLs、FIM -Mobility和FIM每周增加值的结果 ,对照组分别为 11.36± 11.89、12 .91± 9.13、2 5 .45± 8.0 2、9.84± 8.49、2 6 .14± 10 .0 3和 4.82± 4.5 6 ,康复组分别为 2 7.6 8± 2 0 .91、2 0 .0 4± 9.2 2、31.96± 10 .41、15 .6 7± 8.19、2 8.5 6± 9.31和 8.93± 5 .2 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主动性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重度瘫痪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康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松波 刘凤珍 +4 位作者 宋宏颖 窦荣花 董爱勤 吕秀东 冯丽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康复组55例,对照组51例。采用FMA评测法中的关节疼痛的方法评测疼痛,同时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康复组55例,对照组51例。采用FMA评测法中的关节疼痛的方法评测疼痛,同时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4周时的异同点。结果:在末次评测时,对照组共有21例患者出现疼痛,而康复组只有2例患者出现疼痛(P<0.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卒中后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刚 杨东东 +10 位作者 胡波 周成芳 李文涛 庄慧魁 周佩洋 汪青松 陈会茹 宋颖民 宋冬晶 崔建忠 王化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2018年3月前瞻性入组13家研究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加用脑脉利颗粒模拟剂治疗20...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2018年3月前瞻性入组13家研究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加用脑脉利颗粒模拟剂治疗20 d,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脉利颗粒(每次10 g,每天3次)口服,治疗20 d。治疗后30 d、60 d和90 d随访评估患者的NIHS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90 d随访评估mRS,以mRS≤2分为功能独立。比较两组上述治疗指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90 d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TI A)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组190例患者,排除脱落患者,共187例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治疗组93例,对照组94例。治疗组9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54±2.16分vs 3.84±3.08分,P=0.006),60 d(86.08±17.24分vs 82.61±16.91分,P=0.031)及90 d BI评分(89.62±13.50分vs 83.78±17.08分,P=0.004)高于对照组;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0例和42例完成mRS评分,治疗组功能独立率高于对照组(70.00%vs 45.24%,P=0.016)。研究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利颗粒能有效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残障,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残障 脑脉利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神针法配合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捷 李宝栋 +9 位作者 张世亮 王宁宁 于文武 孙维明 孙喜凤 王海霞 刘林林 王占强 高青青 时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综合组、调神针法组、黛力新组,每组30例。调神针法组采用调神针法治疗,选用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等穴,1次/d,每周5次;黛力新组...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综合组、调神针法组、黛力新组,每组30例。调神针法组采用调神针法治疗,选用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等穴,1次/d,每周5次;黛力新组口服盐酸氟西汀(黛力新)治疗,3粒/次,3次/d;综合组采用调神针法治疗加口服黛力新,方法同调神针法组和黛力新组。3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比较3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调神针法组的83.3%(25/30)及黛力新组的80.0%(24/30)。3组治疗4周、12周、24周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在治疗后各时点均低于其他2组(均P<0.05);调神针法组在治疗4周、12周后与黛力新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24周后HAMD评分低于黛力新组(P<0.05)。综合组出现不良反应者2例,黛力新组6例,调神针法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调神针法治疗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在临床疗效、抑郁状态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黛力新治疗和单纯调神针法治疗。单纯调神针法治疗虽然在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黛力新治疗没有显著差异,但远期HAMD评分方面及安全性方面优于单纯黛力新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调神针法 针刺疗法 黛力新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金洪 孙永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31例,单用阿司匹林患者34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10例,两药合用87例。根据TEG结果,将121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分为阿司...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31例,单用阿司匹林患者34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10例,两药合用87例。根据TEG结果,将121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43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8例;97例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38例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59例,比较AR与AS组及CR与CS组各项指标。结果 AR组血红蛋白较AS组升高[(144.80±14.63)g/L vs(136.20±18.14)g/L,P=0.0101];血红蛋白偏高、加入二磷酸腺苷(ADP)血凝块最大强度升高增加AR风险。CR组高脂血症比例较CS组升高(65.8%vs33.9%,P=0.0021),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及高脂血症增加CR风险。单用氯吡格雷花生四烯酸抑制率低于联合用药(P=0.0003),联合用药较单药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P=0.0061)。结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效不低于联合用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ADP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脑血管障碍 阿司匹林 血红蛋白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7
作者 肖立坡 赵婷玉 +1 位作者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247,共6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与缺血性卒中有所不同,制备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过程和选择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大部分动物模型仅能完成短期观察,不适用于长期研究且不能较好地模拟人类颅内静脉窦...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与缺血性卒中有所不同,制备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过程和选择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大部分动物模型仅能完成短期观察,不适用于长期研究且不能较好地模拟人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过程。本文拟通过对不同类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优缺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为研究一种成功率和拟合度较高的新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并明确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疾病模型 动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诒均 高淑民 刘凤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70-171,共2页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天津铁路中心医院内科杨诒均,高淑民,刘凤珍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27例病人均系我神经科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人,11例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做对照组,1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天津铁路中心医院内科杨诒均,高淑民,刘凤珍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27例病人均系我神经科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人,11例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做对照组,1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二组均排除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志香 吕秀东 +2 位作者 刘凤珍 张志恒 王智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264-265,共2页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杨志香,吕秀东,刘凤珍,张志恒,王智勇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虽然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临床经验表明现代康复医疗能提...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杨志香,吕秀东,刘凤珍,张志恒,王智勇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虽然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临床经验表明现代康复医疗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少残疾。我们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早期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义 杨丽华 +1 位作者 王艳玲 马媛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867-2870,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 目的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扫描,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重建并确定血管结构和动脉狭窄位置。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37例)和血管内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植入。于术后1、2、3、6个月随访,记录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随访1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无脑卒中、再狭窄发生,药物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再狭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随访6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0、12.5%(4/32),药物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16.2%(6/37)、35.1%(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χ~2=4.735,P=0.030)。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单元病区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建坤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12期1136-1137,共2页
目的 了解卒中单元病区里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 通过对卒中单元病区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全面了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结果 卒中患者对康复计划的需求率高达 98% ,对心理问题的健康需求率最低 ,为 69%。结论... 目的 了解卒中单元病区里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 通过对卒中单元病区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全面了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结果 卒中患者对康复计划的需求率高达 98% ,对心理问题的健康需求率最低 ,为 69%。结论 为了提高卒中单元的工作质量 ,满足患者需求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单元 病区 健康教育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米玉霞 张广玉 +1 位作者 张彩霞 王艳玲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支架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并随访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入组9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前患者平均狭窄率为(83.8±7.9)%,术后患者残余狭窄率为(21.9±4.2)%,术后3 d发生亚急性血栓1例(1.0%),再狭窄发生率12.9%(10/77),随访1年疗效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手术相关性死亡;30 d后发生病变血管责任区域内的缺血性卒中)累计发生率为14.3%(14/98)。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高,1年再狭窄率低。【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狭窄率 终点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性脑梗死取栓术后出血转化合并责任动脉漂浮血栓患者的诊治思考
13
作者 肖立坡 赵婷玉 +1 位作者 吉训明 段建钢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79-183,共5页
1病例介绍1.1急性脑梗死诊治患者男性,52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2019年1月21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入院前3 h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左侧持物掉落,左下肢不能站立及行走,伴头痛,右侧额部为著,恶心呕吐2... 1病例介绍1.1急性脑梗死诊治患者男性,52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2019年1月21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入院前3 h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左侧持物掉落,左下肢不能站立及行走,伴头痛,右侧额部为著,恶心呕吐2次,无意识障碍。急诊头颅CT(2019-01-21)显示:右侧半卵圆中心低密度缺血灶(图1)。经评估后予阿替普酶0.9 mg/kg右侧半卵圆中心缺血灶(箭头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转化 漂浮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于骁 孙亚召 黄捷 《中国卒中杂志》 2025年第8期977-984,共8页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C-reactive protein-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CTI)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炎症、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管理提供新的证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C-reactive protein-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CTI)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炎症、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管理提供新的证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进展性卒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组分析、ROC曲线探讨CTI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共365例(26.94%)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I(OR 2.230,95%CI 1.957~2.542,P<0.001)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高四分位区间患者比最低四分位区间患者的进展性卒中发生风险高3.016倍(OR 4.016,95%CI 1.946~8.290,P<0.001)。亚组分析显示,CTI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亚组中仍保持上述关系,且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ROC曲线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690(95%CI 0.660~0.720),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614(95%CI 0.588~0.640),CTI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711(95%CI 0.686~0.735),CTI的预测价值高于CRP(Z=1.958,P=0.043)和TyG(Z=6.565,P<0.001)。结论CTI对进展性卒中具有一定的独立预测价值,这一综合了炎症、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指标能够进一步提升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准确性,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甘油三酯 葡萄糖 进展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