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1
作者 赵江桥 付立平 +3 位作者 杨龙 董志强 宋淑莉 杨本鑫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ISOC1)在胃癌组织表达及诊断效能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KT1、ISOC1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评...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ISOC1)在胃癌组织表达及诊断效能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KT1、ISOC1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评分;比较不同特征胃癌患者癌组织AKT1、ISOC1阳性评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癌组织中AKT1、ISOC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效能。结果癌组织中AKT1、ISOC1阳性表达率、阳性评分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癌组织AKT1、ISOC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KT1、ISOC1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AUC值分别为0.735、0.726、0.875,(P<0.05);敏感度分别为60.00%、56.70%、75.60%;特异度分别为85.60%、83.30%、87.80%;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AUC值高于AKT1、ISOC1单独诊断(Z=-3.003、-3.196,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AKT1、ISOC1呈高表达趋势,且其表达会随病情进展而上调,联合检测其表达水平对诊断胃癌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 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 临床特征 分化程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个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磊 杨进宝 +5 位作者 孙庆贺 刘跃武 陈革 陈曙光 刘子文 李小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并不罕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 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并不罕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多个淋巴结转移(>5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行手术的cN0 PTMC患者1 268例,其中男性270例,女性99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及多个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1 268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416例(32.8%),多个淋巴结转移43例(3.4%),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男性(42.22%vs.30.26%,P<0.01)、年龄<40岁(<40岁为48.39%,40~59岁为27.62%,年龄≥60岁为22.45%,P<0.03)、多发病灶(41.00%vs.29.03%,P<0.01)、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44%vs.20.62%,P<0.01)、肿瘤直径>0.5 cm(35.77%vs.23.05%,P<0.01)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1.516,P<0.001)、多发病灶(OR=1.743,P<0.001)、肿瘤直径>0.5 cm(OR=1.788,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较大患者(40~59岁OR=0.388;60岁及以上OR=0.301,P<0.00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472,P<0.001)是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在多个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2.383,P=0.002)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则是保护性因素(OR=0.270,P<0.001)。结论:cN0 PTMC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但是多个淋巴结转移少见,男性、年龄<40岁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多个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CN0 多个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