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微量元素铜、铁与触珠蛋白的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磊 武晔 +3 位作者 于笑霞 平利锋 卢伟伟 孙凤艳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11期1288-1290,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软骨及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世界人群中RA的患病率达1%,是目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遗传和临...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软骨及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世界人群中RA的患病率达1%,是目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遗传和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为RA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临床观察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及触珠蛋白(HPT)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分析,为R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触珠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隔周期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萍 赵建勇 +3 位作者 卢伟伟 杨文静 于笑霞 李振彬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4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DFP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间隔周期。方法:将在某院住院治疗的64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4例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为两组患者均使用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在此... 目的:探讨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DFP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间隔周期。方法:将在某院住院治疗的64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4例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为两组患者均使用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乙组患者加用DFPP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前、进行治疗后的24小时、进行治疗后的72小时和进行治疗的第7天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RF、CCP、ESR和CRP检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24小时、治疗后的72小时和治疗的第7天时其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从中找出用DFPP治疗RA的间隔周期。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RF、CCP、ESR和CRP的水平均明显下降,与进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组患者RF、CCP、ESR和CRP的水平均明显优于甲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组患者RF、CCP、ESR及CRP的水平在治疗后的3天内显著下降,在治疗后的第7天开始有上升的趋势。结论:用DFPP治疗RA的最佳间隔周期为7天左右。此疗法可有效地降低RA患者血浆中的自身抗体及相关的炎症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 间隔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探析
3
作者 徐萍 卢伟伟 刘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探讨对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 目的 :探讨对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然后比较在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与治护前相比,治护后,这些患者血清RF、CRP的水平及ESR均更低(P <0.05)。这些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1/60)。结论 :对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有针对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噬探讨黄芪多糖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晓磊 武晔 +1 位作者 刘文雅 侯艳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6只体重15~30 g的1周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的颅骨提取成骨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006 1、0.012 2、0.022 4 g/L的黄芪多糖进行...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6只体重15~30 g的1周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的颅骨提取成骨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006 1、0.012 2、0.022 4 g/L的黄芪多糖进行干预培养,48 h后进行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向细胞转染自噬荧光标记病毒,将转染成功的细胞分为对照转染组及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转染组,给予相应浓度的黄芪多糖干预培养,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强度。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10 mmol/L)与黄芪多糖共同干预成骨细胞,分为3-MA组、3-MA+黄芪多糖低剂量组、3-MA+黄芪多糖中剂量组、3-MA+黄芪多糖高剂量组,通过PCR检测抑制自噬前后黄芪多糖对成骨分化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茜素红染色矿化面积比例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黄芪多糖中、高剂量组高于黄芪多糖低剂量组,黄芪多糖高剂量组高于黄芪多糖中剂量组(P<0.05)。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转染组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转染组,且黄芪多糖中、高剂量转染组高于黄芪多糖低剂量转染组,黄芪多糖高剂量转染组高于黄芪多糖中剂量转染组(P<0.05)。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唾液酸蛋白(BSP)、骨钙素(OCN)、Ⅰ型胶原蛋白A1(COL1A1)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黄芪多糖中、高剂量组高于黄芪多糖低剂量组,黄芪多糖高剂量组高于黄芪多糖中剂量组(P<0.05)。对照组、3-MA组、3-MA+黄芪多糖低剂量组、3-MA+黄芪多糖中剂量组、3-MA+黄芪多糖高剂量组RUNX2、BSP、OCN、COL1A1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多糖可通过提高细胞自噬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成骨细胞 增值与分化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