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付文念 李凤杰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矿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1)古丈地区锰矿床的主量元素Al_(2)O_(3)与SiO_(2)、TiO_(2)、K_(2)O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MgO、CaO呈弱的负相关,而与MnO、Na_(2)O、TFe、P_(2)O_(5)的相关性不强,这种相关关系与湖北古城锰矿、湖南湘潭锰矿及湖南照洞锰矿具有一定相似性,整体表现为高Si、低Fe、含P锰矿;(2)Fe/Mn<1、20.57、Ni/Co<5、U/Th<0.75等多种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帽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Mn先以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然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菱锰矿;(3)SiO_(2)/Al_(2)O_(3)>3.6、Y/Ho比值接近海底热流体比值、Fe-Mn-(Ni+Cu+Co)×10三角图解和Co/Zn-(Cu+Ni+Co)图解投点结果等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判别指标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Mn元素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与海底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结论】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锰质形成与海底热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组 古丈地区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 宋艾 +4 位作者 张馨文 高毅 陈琳琳 刘宾绪 苏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1428,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沃马组和贡巴组开展孢粉学分析,借此探讨盆地沉积地层的时代、喜马拉雅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依据孢粉组合将盆地内的旦增竹康组的沉积时代修订为中中新世。此外,该孢粉组合还指示吉隆盆地植被从中中新世的针阔叶混交林转变为晚中新世的疏林草地,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演化为高山草甸,并在早更新世形成现今的高山灌丛和草甸。吉隆盆地自中中新世开始沉积以来古高程就与现今较为接近,在旦增竹康组和沃马组沉积期间,海拔抬升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孢粉分析 古高程 古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对采出程度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士奇 周志军 +1 位作者 张小静 王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96,155,共4页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和油藏工程技术,提出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分析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对井组不同位置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注水初期,单元采出程度上升很快,当注水倍数达到0.5倍孔隙体积时,...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和油藏工程技术,提出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分析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对井组不同位置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注水初期,单元采出程度上升很快,当注水倍数达到0.5倍孔隙体积时,单元采出程度上升开始趋缓。井组的不同检测点呈现不同的规律:主对角线上离注水井越近,单元采出程度越高;中垂线和生产井等距点上越接近主对角线,单元采出程度越高;注水井等距检测点上单元采出程度变化基本相同。油层驱替倍数越高,采出程度越高,水驱开发效果越好,当驱替倍数小于20倍时,单元采出程度上升较快,驱替倍数超过20倍时,上升趋势变缓。根据以上结论,当水驱过程中注水倍数较小时,可继续提高注水倍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当注水倍数较大、驱替倍数较小时,可通过改变液流方向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注水倍数 驱替倍数 采出程度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煤系聚煤环境及聚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翔 田景春 +2 位作者 李祥辉 白生海 刘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8,共5页
通过对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总结了陆相地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聚煤环境,其中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滨湖为陆相地层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研究显示:... 通过对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总结了陆相地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聚煤环境,其中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滨湖为陆相地层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研究显示:曲流河的岸后沼泽为重要的聚煤环境,平面上煤层呈带状产出,垂向上往往形成较厚的煤层,且横向延伸较远;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洼地中发育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成带性好,具有沿湖岸线广泛分布的特点;滨湖聚煤环境中湖岸线延深较远,煤层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同时由于湖平面变化的多旋回性,在垂向上可形成多套碳质泥岩与煤层的互层。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煤系赋存规律和准确预测煤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煤系 聚煤环境 聚煤特征 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南陡山沱组烃源岩的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光有 赵坤 +1 位作者 李婷婷 张志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53-2574,共22页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是成冰系(南华系)极端冰期事件结束后首次沉积的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大规模的海侵活动导致在全球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可能是未来深层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烃源岩层。中国华南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广泛...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是成冰系(南华系)极端冰期事件结束后首次沉积的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大规模的海侵活动导致在全球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可能是未来深层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烃源岩层。中国华南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广泛,由于受古构造格局、沉积相带等因素影响,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平面上分布差异大。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3个剖面的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等分析,对比华南10个典型剖面,分别对陡二段和陡四段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开展分析对比,认为陡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海侵背景下的贫氧环境,陡四段烃源岩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缺氧滞留环境;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是主要有机质母源。不同相带对比研究表明,台地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陡四段(TOC平均值为3.61%),斜坡相烃源岩在陡二段(TOC均值为2.20%)和陡四段均发育(TOC平均值为3.66%)。烃源岩质量和厚度明显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古裂陷地质结构等。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对华南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及厚度开展预测和编图,提出了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域,为深层油气勘探和页岩气富集区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沉积环境 震旦系 陡山沱组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昆仑三通沟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锰矿成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杰 李凤杰 李佐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8-466,共19页
在青海东昆仑三通沟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发现的沉积型碳酸锰矿床,是近年来青海地区锰矿勘查的重要突破。矿区内自下而上发现5条锰矿体,其中Ⅰ~Ⅲ号锰矿体位于万宝沟群下部(称为下锰矿层),Ⅳ~Ⅴ号锰矿体位于上部(称为上锰矿层),平... 在青海东昆仑三通沟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发现的沉积型碳酸锰矿床,是近年来青海地区锰矿勘查的重要突破。矿区内自下而上发现5条锰矿体,其中Ⅰ~Ⅲ号锰矿体位于万宝沟群下部(称为下锰矿层),Ⅳ~Ⅴ号锰矿体位于上部(称为上锰矿层),平均品位为15%,矿体厚度大,延伸远,具有较大的勘查开发潜力。为了查明其成矿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本文基于野外剖面实测、含锰岩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认为:万宝沟群锰矿层表现出Ce正异常、发育草莓状黄铁矿颗粒且粒度基本大于6μm、Mn/Fe值小于6、碳同位素负偏,这些特征反映锰矿床的形成过程:锰质最初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在富氧水体中率先沉淀并富集,在早成岩阶段的富含有机质的还原条件下被还原成Mn2+,并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32-结合形成碳酸锰矿。下锰矿层表现出Eu和Y正异常,其Al/(Al+Fe+Mn)值<0.35、(Fe+Mn)/Ti值>20±5、Fe/Ti值>20,显示出热水沉积特征,表明其锰质主要来源于热液;而上锰矿层SiO_(2)与Al_(2)O_(3)图解投点处于正常沉积与热液沉积的过渡区,可作为陆源输入代替指标的Al_(2)O_(3)与TiO_(2)含量很高,且同期火山活动强烈,分析认为其锰质由陆源和液热共同提供。依据SiO_(2)-K_(2)O/Na_(2)O和La/Ce-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结合沉积相及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三通沟地区万宝沟群下锰矿层处于拉张背景下的初始洋盆环境,上锰矿层处于拉张背景下的局限深水陆棚环境。建立了局限深水陆棚相锰成矿和盆地相锰成矿两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锰矿床 氧化还原环境 锰成矿模式 万宝沟群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