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道补口热收缩带粘接质量超声检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旭 王维斌 +3 位作者 刘清友 张涛 康叶伟 朱子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6,共6页
为解决管道补口热收缩带剥离强度人工抽检效率低、人为因素影响大的问题,采用水浸法开展基于超声检测的补口热收缩带粘接性能的试验研究,根据回波信号、时域等效强度I_t和频域等效强度I_f,分析了2.25 MHz、5 MHz时接收信号与粘接质量的... 为解决管道补口热收缩带剥离强度人工抽检效率低、人为因素影响大的问题,采用水浸法开展基于超声检测的补口热收缩带粘接性能的试验研究,根据回波信号、时域等效强度I_t和频域等效强度I_f,分析了2.25 MHz、5 MHz时接收信号与粘接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检测频率为2.25 MHz时,随着粘接质量的下降,回波信号R_(1-2)呈增强趋势;当检测频率为5 MHz时,随着粘接质量的下降,有R_1减弱、R_2增强的趋势,发生脱粘时,R_1异常增强,R_2几乎减弱到零;同时,两种频率检测结果均表明时域等效强度I_t和频域等效强度I_f与粘接质量呈反比:粘接质量下降,I_t、I_f增强,可作为管道补口粘接质量定量评价的两项指标。此外,与2.25 MHz相比,5 MHz对于粘接质量的判别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实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测 管道补口 粘接质量 水浸法 时域等效强度 频域等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现场测试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晓洪 陈敬和 +2 位作者 胡士信 郭剑 陆家榆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3-29,共7页
通过现场测量,初步了解了我国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现状,研究了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参数的测量方法,对管道对地交流电压、泄漏电流密度和土壤电阻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研制相关测量装置... 通过现场测量,初步了解了我国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现状,研究了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参数的测量方法,对管道对地交流电压、泄漏电流密度和土壤电阻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研制相关测量装置,尤其是管道泄漏电流密度现场测量装置,填补了国内测量的空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成果可为指导输电线路与管道工程的设计、防腐措施的实施及标准相关限值指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输电线路 输油输气管道 电磁影响 现场测量 测量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长输管道长期应变及位移监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睿 张琳 +4 位作者 赵晓利 李博 张新宇 靳元章 宋乔 《石油机械》 2016年第6期118-122,共5页
为了对长输油气管道应变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降低管道安全运营成本,论证了管道位移监测的必要性,提出了将自主研发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测绘技术应用于管道中心线检测的方法,结合管道基线数据检测管道位移和弯曲应变。IMU系统可以高精度... 为了对长输油气管道应变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降低管道安全运营成本,论证了管道位移监测的必要性,提出了将自主研发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测绘技术应用于管道中心线检测的方法,结合管道基线数据检测管道位移和弯曲应变。IMU系统可以高精度检测管道弯曲应变和管道位移,与现有的位移监测技术相比,IMU内检测可以全线逐点检测管道的弯曲应变和位移,对管道的弯曲应变和位移监测更加全面和精确。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位移和应变集中及时发现等功能,通过长期的周期性检测可评估管道整体位移概况,根据检测结果可合理调配管道维修资源,使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更加主动有效。提出的检测方法为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道 IMU 位移监测 弯曲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油气管道磁化特征研究与退磁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晓丽 赵弘 +1 位作者 王维斌 朱子东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117,共7页
为了研究油气管道缺陷与其他漏磁参数对磁化特征的影响及永磁铁退磁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Maxwell的仿真模型与响应面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种管内退磁机构,并开展了永磁铁退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缺陷深度一定时,半径越大,其X方向与Z方向... 为了研究油气管道缺陷与其他漏磁参数对磁化特征的影响及永磁铁退磁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Maxwell的仿真模型与响应面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种管内退磁机构,并开展了永磁铁退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缺陷深度一定时,半径越大,其X方向与Z方向磁通量密度也越大;当缺陷半径一定时,深度越大,其X方向与Z方向磁通量密度也越大;衬铁高度与缺陷深度对缺陷中心磁场强度有显著影响;随着外部磁场增大,钢板两端切向磁通与法向磁通极性有增强的趋势;用永磁铁退磁对钢板两端极性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达到了较好的退磁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退磁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方法 永磁铁 退磁机构 管道缺陷 漏磁参数 磁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对长输管道的交流干扰及防护 被引量:7
5
作者 沈光霁 赵建涛 +2 位作者 刘振斌 王健新 王洪林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0-1014,共5页
我国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单相工频(50 Hz)25kV交流制式,当长输管道与其近距离并行或交越时,电气化铁路会通过电阻耦合的方式对临近埋地段管道产生不同程度的交流干扰,加剧管道交流腐蚀风险。固态去耦合器接地排流是近年来国内... 我国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单相工频(50 Hz)25kV交流制式,当长输管道与其近距离并行或交越时,电气化铁路会通过电阻耦合的方式对临近埋地段管道产生不同程度的交流干扰,加剧管道交流腐蚀风险。固态去耦合器接地排流是近年来国内广泛流行的防护方法,日东线排流工程实践表明:采用适当规格的固态去耦合器、以及合理的接地材料和施工方式,可以有效抑制管道的交流干扰,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电气化铁路 交流干扰 固态去耦合器 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0 kV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对埋地油气管道直流干扰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方圆 李博 +3 位作者 董华清 白锋 安俊杰 沈光霁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4,22,共9页
直流接地极电流会对大范围的埋地油气管道造成腐蚀和危险影响,特别是±1 100 k V特高压直流接地极,额定入地电流大,影响程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为获得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对埋地油气管道的影响水平和管道电压分布规律,文中首次在昌吉... 直流接地极电流会对大范围的埋地油气管道造成腐蚀和危险影响,特别是±1 100 k V特高压直流接地极,额定入地电流大,影响程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为获得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对埋地油气管道的影响水平和管道电压分布规律,文中首次在昌吉—古泉±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调试期间,对邻近的川气东送管道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得到了管道通/断电电位分布、泄漏电流密度、阀室引压管电压和土壤电位梯度。根据现有标准中管道直流干扰的各项评价指标对管道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相关测试结果可为川气东送管道的安全运行维护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后续直流接地极选址和埋地油气管道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接地极 埋地油气管道 测试 电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接地极电流干扰下阴极保护电源输出对管道电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曹方圆 白锋 +1 位作者 李博 沈光霁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68,75,共7页
利用管道上已有的防护措施降低直流接地极电流对管道的影响。在昌吉-古泉±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调试期间,对邻近的川气东送管道电位进行了测试,并主动调节了阴保站内阴极保护电源的输出电流大小,获得了直流接地极电流干扰下,... 利用管道上已有的防护措施降低直流接地极电流对管道的影响。在昌吉-古泉±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调试期间,对邻近的川气东送管道电位进行了测试,并主动调节了阴保站内阴极保护电源的输出电流大小,获得了直流接地极电流干扰下,阴极保护电源的输出电流对管道电位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阴极保护电源的输出电流,管道通电电位会整体下降,距被调整的阴极保护电源越近,管道通电电位下降的幅度越大,反之亦然。在合适位置调整阴极保护电源的输出电流,可以大幅削弱直流接地极电流对管道的干扰,这也为调整管道上防护措施的配置、治理直流接地极电流对管道干扰问题积累了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接地极 埋地油气管道 阴极保护电源 电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储罐底板浸入式声学检测方法及样机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颖 高俊伟 +2 位作者 朱子东 刘识 张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1-36,共6页
为实现大型储罐底板腐蚀的全域在线检测,提出一种浸入式声学检测方法。向储罐底板投放配有液浸式声学传感器的浸入式检测仪,控制其按预设路径行走,分单元采集罐底腐蚀声信号;结合采集的腐蚀声信号,运用平面小基阵单元算法定位罐底腐蚀声... 为实现大型储罐底板腐蚀的全域在线检测,提出一种浸入式声学检测方法。向储罐底板投放配有液浸式声学传感器的浸入式检测仪,控制其按预设路径行走,分单元采集罐底腐蚀声信号;结合采集的腐蚀声信号,运用平面小基阵单元算法定位罐底腐蚀声源;基于检测仪功能需求设计浸入式自动声学样机,该样机主要包括运动模块、检测模块及回收模块,具有自动全域检测、采集信号、定位腐蚀源及自行回收等功能;最后将该定位算法用于模拟储罐声源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平面小基阵算法对模拟储罐声源定位的精度误差在0.2%以内,且定位精度不受声源角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储罐 浸入式声学检测 腐蚀声源 声发射传感器 全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氨酯检测器设计与仿真
9
作者 诸海博 侯童耀 +2 位作者 郭晓婷 宋云鹏 徐春风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7-441,共5页
针对在役管道日常维护中,聚氨酯清管器具有良好通过性但不具备检测能力,而钢骨架变形检测器具备检测能力但存在卡堵风险的问题,设计出一种用于管道内的多功能聚氨酯检测器.该检测器在聚氨酯载体中放置传感器单元,在实现高通过性的同时,... 针对在役管道日常维护中,聚氨酯清管器具有良好通过性但不具备检测能力,而钢骨架变形检测器具备检测能力但存在卡堵风险的问题,设计出一种用于管道内的多功能聚氨酯检测器.该检测器在聚氨酯载体中放置传感器单元,在实现高通过性的同时,也可有效检测管道的形变.通过ABAQUS模拟聚氨酯载体在管道存在结垢时的形变;通过COMSOL对管道内有无结垢或凹陷时传感器单元信号进行仿真,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数学模型优化传感器单元.模拟仿真结果验证了多功能聚氨酯检测器设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清管器 多功能 检测器 载体 传感器单元 结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技术在机械自动化行业的应用探索
10
作者 王建斌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期118-119,共2页
为了更好地确保机械制造过程中精准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重视,在机械自动化生产中结合检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监测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设备的运行参数,还能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来优化加工工艺,对整个自动化生... 为了更好地确保机械制造过程中精准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重视,在机械自动化生产中结合检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监测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设备的运行参数,还能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来优化加工工艺,对整个自动化生产起到管控协调作用,从而为我国机械产品质量保驾护航,满足国家生产需求,提升综合实力。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装置在机械自动化行业的应用,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检测技术 质量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缸气动发动机的数学建模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茂林 孙珺朋 +3 位作者 张波 虞启辉 许启跃 石岩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共4页
为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气动发动机)已被广泛研究。设计一种单缸气动发动机,作为有效完成气动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的基础,建立气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验证这一基本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实... 为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气动发动机)已被广泛研究。设计一种单缸气动发动机,作为有效完成气动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的基础,建立气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验证这一基本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实现缸内压力值变化的仿真以及相应的验证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吻合,从而证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由于一些不可忽略的实验条件因素,实验中输出扭矩结果与仿真结果存在恒定误差,导致此恒定误差的条件因素被深入分析。研究对单缸气动发动机的设计与结构优化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缸气动发动机 实验研究 数学模型 缸内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大凌河油层隔夹层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全伟 王维斌 +2 位作者 刘志军 迟晓双 郝美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6,154,共3页
辽河盆地38-32块大凌河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开发矛盾突出,亟需转换开发方式。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单井隔夹层的电性和物性识别标准。利用不同厚度隔夹层在地震波形响应特征上的差异,建立厚度大于3m隔夹层的地震识别方法,确定... 辽河盆地38-32块大凌河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开发矛盾突出,亟需转换开发方式。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单井隔夹层的电性和物性识别标准。利用不同厚度隔夹层在地震波形响应特征上的差异,建立厚度大于3m隔夹层的地震识别方法,确定隔夹层井间发育特征。研究发现,38-32块隔夹层主要分布在区块边部,且沿河道方向隔夹层发育较差。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了38-32块大凌河油层隔夹层分布特征,为区块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参数,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震波形 隔夹层 大凌河油层 西部凹陷 辽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TS-1沸石膜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宇 李东昕 +3 位作者 吴红梅 金玉家 周立岱 陈强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1-636,共6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在α-Al_2O_3陶瓷管表面制备了连续完整的钛硅(TS-1)沸石膜,并且利用该膜催化剂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合成环氧丙烷(PO)。采用SEM、XRD、FT-IR和UV-Vis等表征手段及丙烯环氧化反应测试,详细研究了合成液中Ti/Si比对TS-1沸石... 利用水热合成法在α-Al_2O_3陶瓷管表面制备了连续完整的钛硅(TS-1)沸石膜,并且利用该膜催化剂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合成环氧丙烷(PO)。采用SEM、XRD、FT-IR和UV-Vis等表征手段及丙烯环氧化反应测试,详细研究了合成液中Ti/Si比对TS-1沸石膜形貌、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液中Ti/Si比在0.01~0.04范围内,所合成的TS-1沸石膜均具备典型MFI型拓扑结构。但当Ti/Si比>0.02时,随着Ti/Si比升高,TS-1沸石膜表面沸石颗粒排列变得杂乱,且TS-1沸石沉积量逐渐减少,沸石晶间缺陷增多,丙烯渗透速率增大。而且,当Ti/Si比=0.03、0.04时,由于所合成的TS-1沸石膜中存在大量非骨架钛,导致在丙烯环氧化反应中PO选择性和PO生成速率明显降低。当Ti/Si比为0.02时,合成的TS-1沸石膜骨架钛含量最高,其催化性能最佳,H2O_2转化率、PO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分别为12.43%、95.80%和15.78 mmol/(h·g)。TS-1沸石膜在丙烯环氧化反应中重复使用8次,其催化性能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沸石 沸石膜 水热合成 环氧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瞬变电磁法聚焦线圈优化设计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涛 赵弘 +1 位作者 王维斌 朱子东 《电子测量技术》 2016年第7期28-32,38,共6页
针对瞬变电磁法激励线圈参数开展研究,根据磁感应强度矢量叠加原理,设计几种结构简单具有聚焦特性的激励线圈结构,通过比较聚焦效果、互感大小及制做难度等综合考虑择优选出(矩形面阵列),通过响应面法对具有磁聚焦特性的线圈进行参数优... 针对瞬变电磁法激励线圈参数开展研究,根据磁感应强度矢量叠加原理,设计几种结构简单具有聚焦特性的激励线圈结构,通过比较聚焦效果、互感大小及制做难度等综合考虑择优选出(矩形面阵列),通过响应面法对具有磁聚焦特性的线圈进行参数优化,然后利用电磁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与传统单线圈进行对比,该激励线圈使磁场的主要能量聚焦在半径小于0.3m,且该目标区域内磁感应强度增强了33%,为下一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改变矩形阵列的重合面积实现不同埋深的磁聚焦,良好的聚焦效果提高瞬变电磁法的局部缺陷检出率,实现并行和重叠埋地金属管道剩余壁厚的精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响应面法 优化 磁聚焦 精确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Ni-Cu-P化学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明 胡传顺 王洪志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90-192,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Ni-Cu-P化学镀层的耐蚀性,设计了3种不同温度及保温时间的热处理工艺对镀层进行热处理。通过XRD分析了镀态及热处理态镀层结构的变化,通过2273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它们在3.5%Na 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热... 为进一步提高Ni-Cu-P化学镀层的耐蚀性,设计了3种不同温度及保温时间的热处理工艺对镀层进行热处理。通过XRD分析了镀态及热处理态镀层结构的变化,通过2273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它们在3.5%Na 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由于Ni-Cu固溶体及Ni3P相的析出,使得热处理态镀层在腐蚀介质中具有更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更高的电荷转移电阻,且300℃保温30 min的热处理工艺处理的镀层耐蚀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工艺 Ni-Cu-P化学镀镀层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阳极地床设计的实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亚博 赵君 +1 位作者 李建军 庞笑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强制电流阴保系统是油气站场内埋地管道防腐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东某输气站场内区域阴保系统深井阳极地床的设计过程为例,首次将CDEGS软件应用到阳极接地电阻和地表电位梯度的计算过程中,旨在为以后深井阳极地床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深井阳极地床 接地电阻 地表电位梯度 CD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变场激励传感器设计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磊磊 张涛 +3 位作者 彭振华 刘翼 明连勋 朱子东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1-175,共5页
针对瞬变电磁法激励磁场不聚焦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具有聚焦磁场功能的传感器,主要由双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和磁芯构成。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对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与单线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感器主要把磁场集中在R=250 m... 针对瞬变电磁法激励磁场不聚焦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具有聚焦磁场功能的传感器,主要由双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和磁芯构成。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对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与单线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感器主要把磁场集中在R=250 mm的区域内,磁感应强B=1.745×10^(-5),比单线圈磁场集中范围缩小了50%,磁感应强度提高了31%,满足设计要求,且磁场分布梯度大,有助于后期数据处理。该传感器设计可以为瞬变电磁法提供有效的激励源,提高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为后期现场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聚焦 腐蚀 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