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
作者 苏丹 唐大元 +1 位作者 刘兰岚 王鑫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9-755,共7页
流域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的研究与应用对防治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综述了应用于水环境不同类型污染物源解析的主要理论方法和应用模型;论述了多元统计模型和化学质量... 流域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的研究与应用对防治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综述了应用于水环境不同类型污染物源解析的主要理论方法和应用模型;论述了多元统计模型和化学质量平衡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应用现状;最后对源解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加以展望,指出过去的研究主要是水环境中持久性污染物源解析方法,以后应加强对水环境中非持久性污染源解析的研究,在水环境源解析技术方面,应加强对各类污染源成分谱等基础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源解析 污染 多元统计模型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环境锌镉镍的形态变化与植物有效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丽娜 李玉双 +1 位作者 李昕馨 孙铁珩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7-263,共7页
以抚顺西露天采场60平盘5种修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运用顺序提取实验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根际与非根际土中Zn、Cd、N i的形态分布与植物有效性。结果表明,Zn、N i在根际与非根际土中主要以硫化物态存在;而Cd在非根际土... 以抚顺西露天采场60平盘5种修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运用顺序提取实验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根际与非根际土中Zn、Cd、N i的形态分布与植物有效性。结果表明,Zn、N i在根际与非根际土中主要以硫化物态存在;而Cd在非根际土中以硫化物态为主,在根际土中以可交换态和松、紧有机态为主。与N i相比,非根际土中Zn的紧有机态、氧化物态和Cd的紧有机态、氧化物态、可交换态比例明显偏大;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中Zn的铁锰氧化物态和硫化物态含量增加,碳酸盐态含量降低,松有机态、紧有机态和可交换态Zn在不同植物根际变化不同。Cd的硫化物态降低,可交换态、松有机态、碳酸盐态、氧化物态和紧有机态含量在不同植物根际变化不同。N i的紧有机态显著增加,可交换态、碳酸盐态和硫化物态明显降低,松有机态在不同植物根际变化不同;根际Cd的碳酸盐态增加和氧化物态降低有利于植物Cd的吸收;碳酸盐态Zn的减少可促进植物Zn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与非根际土 形态变化 植物有效性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孙丽娜 李英华 +2 位作者 姜莹 王洪 李玉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1,254,共4页
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大省和重工业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现场勘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辽宁省... 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大省和重工业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现场勘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07个典型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40%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很差,53%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一般,只有7%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环境 综合评价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细河沿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继松 孙丽娜 +1 位作者 杨晓波 马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33-1936,共4页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沈阳市细河沿岸上、中、下游3条断面上的农田表层土壤(0~20cm)Hg、Cd、Zn和Pb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发现,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分别为0.524、0.721、135.9和45.9mg·kg-1,均高于沈阳市土壤背景...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沈阳市细河沿岸上、中、下游3条断面上的农田表层土壤(0~20cm)Hg、Cd、Zn和Pb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发现,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分别为0.524、0.721、135.9和45.9mg·kg-1,均高于沈阳市土壤背景值,在土壤中积累明显,且上游断面的积累程度显著高于中、下游断面,菜地和果园的积累程度高于粮田。分别应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大部分样点Hg和Cd含量严重超出土壤环境标准值,污染突出,4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Hg>Zn>Pb。总体上,细河沿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属重污染区,土壤和作物已受到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评价 农田土壤 细河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作物对根际土壤环境及铜的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 孙丽娜 李玉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77,8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几种常见农作物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Cu的形态转化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作物引起根际土壤有机质、CEC的增高和pH值的下降,同时也导致了不同作物根际Cu含量的增高及其形态转化...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几种常见农作物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Cu的形态转化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作物引起根际土壤有机质、CEC的增高和pH值的下降,同时也导致了不同作物根际Cu含量的增高及其形态转化的差异。相对于非根际土壤,8种农作物根际土壤中Cu含量都相应地增加了4.8%~14.3%,可交换态Cu的增量十分明显,增量最高的作物——水稻达到900%以上,大部分作物氧化物态Cu也增加了20%左右,而其他各态,不同作物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对Cu的形态与农作物Cu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碳酸盐态Cu的植物有效性较大。研究表明,种植作物并没有改变根际土壤Cu的基本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CU 形态转化 植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回用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洪 李海波 孙铁衍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4-488,共5页
针对当前社会对污染物减排和中水回用的需求,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处理效果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MBR是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的简单高效的工艺方法,SMBR膜出水COD<20mg·L-1,BOD5<1mg·L-1... 针对当前社会对污染物减排和中水回用的需求,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处理效果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MBR是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的简单高效的工艺方法,SMBR膜出水COD<20mg·L-1,BOD5<1mg·L-1,NH4+-N<1mg·L-1,出水无悬浮物,可以达到城市杂用水回用标准。同时,SMBR对总氮、总磷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指数稳定在78~115,污泥龄可达40-60d,保证了系统内污泥质量浓度;通过控制合适的气水比25∶1~60∶1、采用间歇出水方式等工艺操作条件可以保持良好的污泥特性并可延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提高SMBR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MBR 生活污水 污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采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巍 孙丽娜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4,30,共3页
采集抚顺西露天采场60平盘土壤样品,实验分析了该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酸碱缓冲能力,以及土壤中Cu,Pb,Zn,Cd,Ni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改性灰色聚类法就该区域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质量做出评价,指出该地区土壤质量恶化,受重金属污染严重,... 采集抚顺西露天采场60平盘土壤样品,实验分析了该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酸碱缓冲能力,以及土壤中Cu,Pb,Zn,Cd,Ni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改性灰色聚类法就该区域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质量做出评价,指出该地区土壤质量恶化,受重金属污染严重,为进一步开展该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壤 理化性质 酸碱缓冲能力 重金属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富集植物叶用红菾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 L.)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68
8
作者 李玉双 孙丽娜 +1 位作者 孙铁珩 王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86-1389,共4页
超富集植物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提取修复的基础,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一直都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采用盆栽实验对7种农作物积累Cd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用红菾菜对Cd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 超富集植物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提取修复的基础,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一直都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采用盆栽实验对7种农作物积累Cd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用红菾菜对Cd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盆栽浓度梯度试验对叶用红菾菜对Cd的富集潜力及富集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Cd污染水平为20mg·kg^(-1)条件下,叶用红菾菜地上部Cd含量超过了100mg·kg^(-1)这一国际公认的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且其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大于1;同时,与对照相比,植物的生长未受到抑制,这表明叶用红菾菜是一种Cd超积累植物,为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红恭菜 植物提取修复 超富集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4
9
作者 李晓东 孙铁珩 +1 位作者 李海波 王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6-1232,共7页
从人工湿地除磷机理着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及微生物强化除磷的研究机理以及进展。深入研究多种基质组合对磷素的吸附与解析机理,可以从理论上推进诸多高效除磷基质的实际应用进程;植物间接净化作用及其与湿地水力停... 从人工湿地除磷机理着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及微生物强化除磷的研究机理以及进展。深入研究多种基质组合对磷素的吸附与解析机理,可以从理论上推进诸多高效除磷基质的实际应用进程;植物间接净化作用及其与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的关系,是影响湿地植物选种和种植的重要依据;植物根际微环境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可能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途径之一;强调湿地的污水净化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湿地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认识错误。最后指出:湿地运行应采取高水力负荷、低污染负荷的方式,强调强化一级处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除磷 基质 耦合作用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低剂量荧蒽胁迫下蚯蚓的抗氧化防御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薇 宋玉芳 +3 位作者 孙铁珩 李昕馨 刘淼 陈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9-1057,共9页
以人工污染土壤为介质,荧蒽为供试化学品,以蚯蚓内脏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和14d)下低剂量荧蒽(60... 以人工污染土壤为介质,荧蒽为供试化学品,以蚯蚓内脏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和14d)下低剂量荧蒽(60、120、240、480和960μg kg-1)污染胁迫对蚯蚓(Eiseniafetida)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蚯蚓内脏中各生化酶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其中P450含量、SOD和POD活性比较敏感;而GST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荧蒽的暴露没有明显的指示作用。研究发现,低剂量污染物暴露的时间效应较剂量效应更有指示作用,并且生物体内各生化酶系对污染物暴露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而在土壤污染生态毒性诊断时,选择多时段检测和多指标联合诊断,对污染暴露指示的有效性和敏感性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葸 蚯蚓 细胞色素P450 谷胱甘肽转移酶 抗氧化酶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侯永侠 周宝利 +1 位作者 吴晓玲 付亚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4-507,共4页
根系分泌物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对自身的化感作用及根系分泌物中有机化合物种类。根系分泌物为水培获得,处理采用盆栽,有机化合物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对辣椒幼... 根系分泌物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对自身的化感作用及根系分泌物中有机化合物种类。根系分泌物为水培获得,处理采用盆栽,有机化合物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对辣椒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生理有非常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作用随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含量增加、处理时间延长而加强。根系分泌物处理后,辣椒的根、茎、叶均受到影响,其中根鲜重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大,辣椒根系活力、抗氧化的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明显下降,逆境生理指标丙二醛(MDA)生成量和相对电导率值明显增大。辣椒根系分泌物对辣椒有自毒作用。辣椒根系分泌物的化感物质共有2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根系分泌物 生理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D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和文祥 闵红 +1 位作者 王娟 孙铁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4-228,共5页
2,4-D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有机氯除草剂,其环境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之一。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2,4-D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2,4-D可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活性,起初酶活性有一个浓度迟缓期,活性变化较小,随后则表现... 2,4-D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有机氯除草剂,其环境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之一。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2,4-D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2,4-D可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活性,起初酶活性有一个浓度迟缓期,活性变化较小,随后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应;3种模型拟合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揭示出土壤脲酶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2,4-D污染的程度,从侧面反映出其机理为完全抑制;得到土壤严重污染时2,4-D浓度为5.88~15.15mg·L-1。土壤转化酶效应无规律性变化,其对2,4-D反应较为迟钝。土壤碱性磷酸酶随农药浓度变化,先激活,后抑制,最后又激活;采用一元二次模型拟合,除4号土样外,其余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污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肥力水平对农药的生态毒理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D 土壤酶 生态剂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渗滤基质中微生物空间分布与污水净化效果 被引量:21
13
作者 潘晶 张阳 +1 位作者 孙铁珩 李海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56-660,共5页
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法,测定了稳定运行的地下渗滤系统不同深度的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并对其与污水净化效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空间位置的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不同;不同月份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不大;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COD、TN、NH... 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法,测定了稳定运行的地下渗滤系统不同深度的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并对其与污水净化效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空间位置的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不同;不同月份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不大;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COD、TN、NH4+-N去除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的作用是其主要去除途径;但基质微生物数量与T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说明TP去除与微生物基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渗滤 微生物 空间分布 相关性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8
14
作者 鲍桐 廉梅花 +3 位作者 孙丽娜 孙铁珩 苏磊 雷刚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8-865,共8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定义为利用绿色植物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使其无害化的生物技术。与传统环境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本文主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定义为利用绿色植物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使其无害化的生物技术。与传统环境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本文主要对超富集植物的概念和特征、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强化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修复的近期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超积累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杨雪莲 李凤梅 +1 位作者 刘婉婷 李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0-233,共4页
从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L10和D6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确定此两株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 is)。采用室内盆栽... 从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L10和D6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确定此两株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 is)。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的浓度和性质对两菌株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微生物的降解效果,在处理10d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污染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适应环境后,在石油烃含量为0.5%~2.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石油烃含量为2.0%~10.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石油烃的性质影响菌株的生物活性,L10和D6两菌株对稀油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对稠油的去除效果,各组分的去除率依次为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两菌株对不同性质的石油烃中的烷烃、芳烃和胶质沥青质的去除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筛选 降解特性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污水土壤渗滤就地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书文 刘庆玉 +1 位作者 焦银珠 孙铁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0,共6页
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渗滤处理系统由化粪池和土壤渗滤系统耦合而成,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好,特别适用于污水管网不完备的区域,处理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水。本文阐述了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渗滤处理技术的新进展,提... 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渗滤处理系统由化粪池和土壤渗滤系统耦合而成,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好,特别适用于污水管网不完备的区域,处理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水。本文阐述了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渗滤处理技术的新进展,提出了该系统在运行中需要强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就地处理 化粪池 土壤渗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晓东 孙铁珩 +2 位作者 李海波 马铮铮 王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两相厌氧技术与复合厌氧工艺的发展,使得低温(低于20℃)厌氧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成为可能。设计了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滤层反应器为主体,添加污泥回流装置的两相复合厌氧处理新工艺,在室温(16~18℃)下处理生活污水。该两相复合厌氧处... 两相厌氧技术与复合厌氧工艺的发展,使得低温(低于20℃)厌氧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成为可能。设计了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滤层反应器为主体,添加污泥回流装置的两相复合厌氧处理新工艺,在室温(16~18℃)下处理生活污水。该两相复合厌氧处理工艺大大缩短了常规两相厌氧工艺的启动时间。在启动40d后即能使低浓度生活污水的CODCr降低70%以上,SS去除率也能达到75%左右。该工艺的后续处理,建议选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生活污水 污泥回流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滤层反应器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壳聚糖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静雯 胡筱敏 +1 位作者 高丹 马爽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50-53,共4页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壳聚糖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使壳聚糖和丙烯酰胺在30℃时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得改性壳聚糖絮凝剂(CAM),通过对高岭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的絮凝实验表明,CAM具有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的典型特征,其絮凝...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壳聚糖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使壳聚糖和丙烯酰胺在30℃时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得改性壳聚糖絮凝剂(CAM),通过对高岭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的絮凝实验表明,CAM具有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的典型特征,其絮凝性能优于壳聚糖,在其用量为壳聚糖质量的20%情况下,CAM对印染废水的CODC r去除率提高了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丙烯酰胺 接枝共聚 絮凝性能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常见农作物根际土壤中铅、锌的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有效性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玉双 孙丽娜 +1 位作者 孙铁珩 王洪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3-746,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形态分析技术研究了北方地区常见农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铅(Pb)、锌(Zn)的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有效性的影响。土壤Pb、Zn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多数作物根际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Pb比例降低,而...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形态分析技术研究了北方地区常见农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铅(Pb)、锌(Zn)的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有效性的影响。土壤Pb、Zn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多数作物根际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Pb比例降低,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Pb则显著增加;Zn则表现为可交换态比例略呈降低趋势,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有机质结合态升高,残渣态Zn则大幅下降。这提示,作物根际土壤Pb存在由松结合态向紧结合态转化的现象,从而植物有效性降低;而根际土壤Zn的形态变化则与Pb相反,即由紧结合态向松结合态转化,相应地提高了Zn的植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转化 根际土壤 植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呼吸和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杨继松 刘景双 孙丽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5-810,共6页
利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研究了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呼吸和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速率,讨论了影响CO2释放的环境因素,估算了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对于总释放的贡献。结果表明,生长季,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和小叶章湿草甸各部分CO2释放均具有明... 利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研究了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呼吸和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速率,讨论了影响CO2释放的环境因素,估算了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对于总释放的贡献。结果表明,生长季,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和小叶章湿草甸各部分CO2释放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温度和水分是重要制约因素。两类草甸湿地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4.33g.m-2.d-1和6.15g.m-2.d-1,枯落物分解的CO2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76g.m-2.d-1和3.10g.m-2.d-1,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占总释放量的31%和35%,说明在碳素由地上植物碳库转移到地下土壤碳库的过程中,湿地枯落物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碳损失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枯落物分解 温度 水分 草甸湿地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