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巴老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稿》 新世纪文学 文学史意识 文学史视野 王瑶 纪传体 编撰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蒋寅先生的对话 被引量:7
2
作者 蒋寅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31-38,共8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一直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普遍关心和焦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西方构建的文学理论之塔倒塌之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理论支撑和依据从哪里获得,也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的迷惑所在。这时,很多朋友希望回过...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一直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普遍关心和焦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西方构建的文学理论之塔倒塌之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理论支撑和依据从哪里获得,也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的迷惑所在。这时,很多朋友希望回过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寻找本土资源,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整理和提炼,进行'现代转换',然后应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这一想法的提出有多年,但从效果看并不显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 现代性 文学概论 王德威 现代转换 价值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些“失意”的文学——1990年代以来“失踪”的小说
3
作者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2,共11页
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当代文学,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有了矛盾和冲突。也就有那些“失意”的文学和文学评价过程中“失忆... 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当代文学,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有了矛盾和冲突。也就有那些“失意”的文学和文学评价过程中“失忆”的文学。因此,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在研究、阅读过程中,需要审慎地发现有价值的作品,打捞那些被冷落和“失意”作品。这是文学史“纠正通说”“发现边缘”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同历史对话的一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失意” “失忆” 确立和颠覆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乡愁——谈双雪涛的沈阳故事兼及一种城市文学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雪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6,共5页
一、当城市成为故乡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起城市文学,往往有种潜在的乡村视角参与其中,并极易生产二元对立的且带有批判性的话题。可是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作家来说,这种对照不过是观念的灌输,而鲜有经验的支持。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故事 沈阳 乡愁 二元对立 批判性 故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去青春的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 被引量:6
5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9,共12页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始,一直站立着一个“青春”的形象。这个“青春”是《新青年》、是“呐喊”和“彷徨”,是站在地球边放号的“天狗”;是面目一新的“大春哥”、“二黑哥”、“当红军的哥哥”;是犹疑不决的蒋纯祖;是“组织部新来的...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始,一直站立着一个“青春”的形象。这个“青春”是《新青年》、是“呐喊”和“彷徨”,是站在地球边放号的“天狗”;是面目一新的“大春哥”、“二黑哥”、“当红军的哥哥”;是犹疑不决的蒋纯祖;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梁生宝、萧长春,是林道静和欧阳海;是“回答”、“致橡树”和“一代人”,是高加林、孙少平,是返城的“知青”、平反的“右派”;是优雅的南珊、优越的李淮平;当然也是“你别无选择”和“你不可改变我”的“顽主”;同时还有“一个人的战争”,等等。九十年代以后,或者说自《一地鸡毛》的小林出现之后,当代文学的青春形象逐渐隐退以至面目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青春 《一地鸡毛》 中国新文学 《新青年》 “知青” “右派” 九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性的幽灵与被“复兴”的传统——当下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记忆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6
6
作者 孟繁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6期4-9,共6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继承"或"弘扬传统"几乎是不变的、永远"政治正确"的口号。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来说,它具有"元话语"性质。传统究竟如何继承,或者究竟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在过去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继承"或"弘扬传统"几乎是不变的、永远"政治正确"的口号。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来说,它具有"元话语"性质。传统究竟如何继承,或者究竟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在过去的理论表达中,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才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民族的,才能够保证国家文化安全而抵制强势文化的覆盖或同化。这两种理解的功利性诉求所建构起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在现代性追求的过程中,社会求新求变的激进演化,总体性的传统文化已经无从表达。在文学中对神秘事物、"边缘文化"、文人趣味和乡土中国的风俗伦理的刻意或不经意的表达中,传统仍幽灵般地存在,它的复兴也正悄然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 传统 神秘文化 文人趣味 超稳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光炜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3,共3页
在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批评家当中,程光炜教授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学者和批评家。他在诗歌、小说、文学史以及80年代文学诸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性的该学科学术带头... 在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批评家当中,程光炜教授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学者和批评家。他在诗歌、小说、文学史以及80年代文学诸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性的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杰出人文学者”,在优秀人文学者荟萃的中国人民大学,他仍跻身于“杰出人文学者”行列,足见程光炜教授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学者 范式 80年代文学 学术成就 文学研究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纳新”的方法论价值和文化意义——评《刘中树文学论集》 被引量:3
8
作者 孟繁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3,共3页
"守正纳新"是刘中树教授坚持的学术观念。如今,社会生活完全被"新"所覆盖,"新"已经构成了新的同质化的时候,"守正纳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值得参照的学术观念。在"新"的意识形态... "守正纳新"是刘中树教授坚持的学术观念。如今,社会生活完全被"新"所覆盖,"新"已经构成了新的同质化的时候,"守正纳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值得参照的学术观念。在"新"的意识形态统领一切的时候,要挽救的恰恰是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文学研究方面,事情的发展与"新"这个神话也相似到这样的程度:80年代到现在,欧风美雨遍及文学研究的各个角落,从存在主义一直到后现代、后结构,我们一直跟着西方走,但我们自己差不多已经迷失了方向感。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要走向哪里,大概已经没有人能够回答。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刘中树文学论集》的出版,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正纳新 刘中树文学论集 方法论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批评前沿的发现、批判与守护——关于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研究
9
作者 张维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4,共7页
新的世纪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争论和研究也悄然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一直站在批评最前沿的孟繁华先生,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与"新世纪文学"相关的研究。他投身于新世纪文学现场,关注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想象和... 新的世纪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争论和研究也悄然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一直站在批评最前沿的孟繁华先生,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与"新世纪文学"相关的研究。他投身于新世纪文学现场,关注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想象和思潮的研究与评价。迄今为止,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三本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论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孟繁华 城市文学 文学想象 文学启蒙 秦帝国 文化景观 问题小说 中国文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史传统与当代经验——谢冕、洪子诚的文学史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繁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话题又一次成为“显学”,特别是关于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镇,从1904年起至今,文学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直在延续。...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话题又一次成为“显学”,特别是关于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镇,从1904年起至今,文学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直在延续。谢冕、洪子诚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他们相继编写了多部当代文学史的教材或专著,但其文学史书写风格却完全不同:一如大江东去气势夺人,以主体性见长;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客观性见长。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在继承北大文学史写作传统的同时,亦为治中国当代文学史构建和积累了重要的当代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文学史传统 谢冕 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现代的趣味、想象和遗风流韵——关于“慢的美学”一个文学史视角的札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共10页
“慢的生活”是“慢的美学”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中对“慢的美学”有具体的阐释。特别是宋代以降至明清,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越发美学化,形成了精致或仪式化的生活程式。这种方式又为“慢的美学”提供生活支撑。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延续... “慢的生活”是“慢的美学”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中对“慢的美学”有具体的阐释。特别是宋代以降至明清,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越发美学化,形成了精致或仪式化的生活程式。这种方式又为“慢的美学”提供生活支撑。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延续了“慢的美学”传统,成为一种遗风流韵;进入当代,乡村中国的前现代叙事,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风景的政治”;“慢的美学”传统越发稀薄,在当下的文学表述中,越发具有挽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的生活” “慢的美学” 前现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腔热血 一座丰碑——评李发锁长篇纪实文学《热血:东北抗联》
12
作者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3,共4页
《热血:东北抗联》是作家李发锁发表在2024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全景的视野、详实的资料和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讲述了东北抗联的萌芽、发展和壮大,以走进历史细部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记述了杨靖宇、... 《热血:东北抗联》是作家李发锁发表在2024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全景的视野、详实的资料和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讲述了东北抗联的萌芽、发展和壮大,以走进历史细部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记述了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李兆麟等东北抗联领袖和众多普通抗联战士英勇无畏和不惧牺牲的民族大义。这是一曲感天撼地的抗联壮歌,是一首抛洒热血的英雄颂词。是第一次将东北抗联的英雄历史全面讲述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东北抗联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一座丰碑,《热血:东北抗联》是用文字建构起来的另一座丰碑。《热血:东北抗联》能够成为书写东北抗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有这样四个特点:全景式、真实性、丰富性和残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血:东北抗联》 李发锁 东北抗联 全景式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物走过的历史——2013年中篇小说现场片段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丽艳 孟繁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72,共6页
对2013年中篇小说的评论,这里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即通过同类文学人物的历史比较,观其发展变化。30多年只是历史的瞬间,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仍在过程之中,不确定因素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凸显。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但文学... 对2013年中篇小说的评论,这里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即通过同类文学人物的历史比较,观其发展变化。30多年只是历史的瞬间,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仍在过程之中,不确定因素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凸显。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但文学终是虚构的领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当代青年、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形象,不仅人物性格日趋复杂,其命运也更加难以把握。这种现象使当代文学更加丰富和有声有色的同时,也不免让我们喜忧参半。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中篇小说作为这个时代文学的高端成就,确实代表了这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中篇小说 涂自强 姚高潮 史彦 吉莲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路还有多长——近期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方面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繁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共11页
现代性主要是西方几个世纪前缔造的。中国为了回应西方的现代性产生了中国的现代性,它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可能性,同时也有允诺迟迟不临的虚幻性。我们已经看到,一心向西方学习的倾向正在发生变化。就当前的创作而言,中篇小说非常注意“... 现代性主要是西方几个世纪前缔造的。中国为了回应西方的现代性产生了中国的现代性,它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可能性,同时也有允诺迟迟不临的虚幻性。我们已经看到,一心向西方学习的倾向正在发生变化。就当前的创作而言,中篇小说非常注意“中国性”也就是本土性的开拓和建构,呈现出多元并存、竞相开放的新格局。我们也要注意的是,西方缔造的这个“现代性”,正在把我们抛进一个越来越说不清楚的困境中,我们长久渴望的东西居然像幻觉一样虚无缥缈。质疑和反思“现代性”,重视本土性的开拓和建构,这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当下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学潮流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篇小说 现代性 本土性 幻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苦难主题看底层文学的深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贺绍俊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4-7,共4页
关键词 底层文学 中短篇小说 苦难 小说作品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孟繁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称谓。这个阶级的具体界定虽然尚不明确 ,但它的身份、地位和趣味却日见凸显。人们对优裕物质生活的向往本无可非议 ,但这个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却也付出了精神独立和被物... 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称谓。这个阶级的具体界定虽然尚不明确 ,但它的身份、地位和趣味却日见凸显。人们对优裕物质生活的向往本无可非议 ,但这个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却也付出了精神独立和被物质欲望支配的代价。另一方面 ,表达这个阶级趣味和意识形态的陈情者与代言者也应运而生。《时尚》杂志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它表达的所有内容和倾向 ,集中地体现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已经有了标准的中国版 ,这个标准就是《时尚》提供的标准 ;而“中产阶级”的身份向往 ,可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未被道出的最大“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杂志 中产阶级 白领 文化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学忠:当代中国的工人诗人 被引量:5
17
作者 贺绍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诗人 工人 王学 打工者 打工生活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速度与作家的情感要求——2008年的中篇小说 被引量:5
18
作者 孟繁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共5页
文学曾以"速度"表达着自己的变化,速度既是社会生活不确定性的反应,也是文学失去目标之后的错乱。近年来,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正在逐渐或缓慢地建立。2008年的中篇小说,速度感正在消失。它既延续了"底层写作"的没有间... 文学曾以"速度"表达着自己的变化,速度既是社会生活不确定性的反应,也是文学失去目标之后的错乱。近年来,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正在逐渐或缓慢地建立。2008年的中篇小说,速度感正在消失。它既延续了"底层写作"的没有间断的潮流,同时提供了新文学想象和经验。家庭、伦理内部的裂变给人以突出的印象,灯红酒绿红尘滚滚的表象掩盖下的城市问题,令人震惊地浮出地表;城市病患者在利益、金钱、网络中的挣扎和表演触目惊心。密切联系现实中国的全部复杂性,是2008年中篇小说的最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中篇小说 精神遭遇 情感失序 都市经验 跨文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部小说,三重境界——阿来的文学世界观一瞥 被引量:3
19
作者 贺绍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现在完全成了一个追逐速度的时代,但速度快不见得就是一桩好事,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速度过快引起的,比如我们要加快GDP的增长速度,于是就把我们的生态环境破坏得残不忍睹。在这趟不断加速的时代列车上,文学也无法幸免于难... 现在完全成了一个追逐速度的时代,但速度快不见得就是一桩好事,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速度过快引起的,比如我们要加快GDP的增长速度,于是就把我们的生态环境破坏得残不忍睹。在这趟不断加速的时代列车上,文学也无法幸免于难。有些作家几乎成了写字的机器,一年出一个甚至两个长篇。但在这普遍被速度所困扰的氛围中,阿来却显得格外淡定。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一炮打响,很快获得茅盾文学奖,但这并没有变成他的加速剂,尽管人们迫切期待他能够很快写出新作,阿来却一点也不曾受到外界的干扰,不急不慢地进行写作,先后都是以三四年的工夫完成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即《空山》和《格萨尔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阿来 世界观 增长速度 生态环境破坏 《尘埃落定》 格萨尔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季红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6-36,1,共11页
萧红承袭了宿命的苦难,在错动的历史中艰难跋涉。民族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左翼的意识形态,使她从民间的历史视角来叙述现代性劫掠中的溃败、变革与抗争,从而进入了人类最前卫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萧红以政治文化的身体视点揭示种种话语... 萧红承袭了宿命的苦难,在错动的历史中艰难跋涉。民族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左翼的意识形态,使她从民间的历史视角来叙述现代性劫掠中的溃败、变革与抗争,从而进入了人类最前卫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萧红以政治文化的身体视点揭示种种话语禁忌中的生命困厄。她把新与旧的文化冲突外化在生命故事的夹缝处境中,流亡成为其基本的叙事模式,混乱是其时空体形式。她以女性的经验洞察到生命的原始悲哀,生殖和死亡是她基本的母题。她在人与自然的大生命系统中,以象征的心灵模式建造出自己的表义系统,追问是语义生成的基本句式,寄托了人类回家的永恒梦想。萧红向死而生的伦理诗学,对于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苦难 《生死场》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