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谢冰楠 李丕鹏 陆宇燕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4-507,共4页
对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爬行动物胃肠嗜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仅与哺乳动物不同,且在爬行动物各个种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概述了分... 对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爬行动物胃肠嗜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仅与哺乳动物不同,且在爬行动物各个种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概述了分类地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与细胞分布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消化道 嗜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凌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区系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正彦 张微微 +3 位作者 孙志勇 陆宇燕 李丕鹏 马建章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9-394,共6页
为掌握江西宁都凌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12年至2013年多次对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凌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52种,隶属于2目13科37属... 为掌握江西宁都凌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12年至2013年多次对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凌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52种,隶属于2目13科37属。其中,两栖动物19种,隶属于1目6科14属,占江西省39种两栖动物的48. 7%;爬行动物33种,隶属于1目7科23属,占江西省80种的41. 3%。凌云山位于动物地理分布区中的东洋区系区的偏北位置,向古北区靠近,古北区的种类也会扩散到这一地区,成为东洋区、古北区的共有种。因此在两栖爬行种类组成上以东洋区的种类为主,具有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特点。最后对凌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加大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云山 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动物骨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云磊 原涛 +1 位作者 陆宇燕 李丕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0-236,共7页
骨龄学(Skeletochronology)方法的发展和使用解决了对野外种群年龄结构的准确判断问题。在两栖类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中,趾骨/指骨制作组织学切片的便捷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对骨龄学方法原理的总结,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容易混淆的... 骨龄学(Skeletochronology)方法的发展和使用解决了对野外种群年龄结构的准确判断问题。在两栖类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中,趾骨/指骨制作组织学切片的便捷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对骨龄学方法原理的总结,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提高鉴定中各项指标识别的准确性及年龄估算的科学性,为两栖动物物种资源保护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骨龄学 性成熟年龄 种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对脊椎动物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皓月 李丕鹏 陆宇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3-829,共7页
甲状腺激素在脊椎动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有很多污染物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的作用.甲状腺对环境污染物具有极敏感的反应,污染物不仅会引起滤泡及滤泡细胞大小、... 甲状腺激素在脊椎动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有很多污染物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的作用.甲状腺对环境污染物具有极敏感的反应,污染物不仅会引起滤泡及滤泡细胞大小、滤泡细胞数量和滤泡腔中胶质含量的改变,影响到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转运以及代谢中多种酶的表达和活性变化,还参与和甲状腺激素的竞争性结合,进而影响到机体中由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各项生理功能,甚至会导致机体趋于死亡.由于两栖类幼体——蝌蚪的变态发育阶段直接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现已被确认为筛选和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首选生物检测指示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环境污染物 内分泌干扰物 蝌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志勇 应钦 +3 位作者 周正彦 刘鹏 黄晓凤 马建章 《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8-11,共4页
在2018年对抚河源自然保护区进行3次两栖动物调查的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2目8科21属24种,陆栖溪流型、流水型和静水型两栖动物占主体,蛙科物种数量最多。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514,均匀度指数为0.794,G-F指数0.503 2,物... 在2018年对抚河源自然保护区进行3次两栖动物调查的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2目8科21属24种,陆栖溪流型、流水型和静水型两栖动物占主体,蛙科物种数量最多。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514,均匀度指数为0.794,G-F指数0.503 2,物种分布均匀,是江西省内两栖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物种调查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探
6
作者 钱天宇 齐旭明 +3 位作者 王昊天 陆宇燕 李丕鹏 莫燕妮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上溪自然保护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3种锦蛇血细胞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冰 陆宇燕 +2 位作者 陶睿 薛伯强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8,共7页
为了掌握蛇在养殖状态下的血液学参数,对人工孵化繁育的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的参数包括血细胞形态和大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栓细胞计数... 为了掌握蛇在养殖状态下的血液学参数,对人工孵化繁育的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进行了比较研究。观测的参数包括血细胞形态和大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栓细胞计数。结果表明:3种蛇血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各有不同,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王锦蛇的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为最高;除王锦蛇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仅次于淋巴细胞外,其余2种蛇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仅次于淋巴细胞。特别的是王锦蛇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均高于其他2种锦蛇的2倍以上,而嗜中性颗粒细胞却只有其他2种锦蛇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蛇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王锦蛇 养殖 血细胞 形态学 血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背蟾蜍蝌蚪发育与甲状腺形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凤娟 陆宇燕 +1 位作者 戴美玲 李丕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3-369,共7页
为了探究花背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期间主要生物学量度与甲状腺形态的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蝌蚪主要发育期的各项生物学量度(体长、尾长、眼间距、尾肌高、尾肌宽以及后肢长等),并利用组织学方法测量了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面积,不同大小滤泡... 为了探究花背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期间主要生物学量度与甲状腺形态的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蝌蚪主要发育期的各项生物学量度(体长、尾长、眼间距、尾肌高、尾肌宽以及后肢长等),并利用组织学方法测量了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面积,不同大小滤泡面积及其滤泡上皮细胞高度,选择蝌蚪发育3个关键期G36、G42和G46,将6个蝌蚪生物学量度和甲状腺面积、滤泡面积和滤泡上皮细胞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长、眼间距、尾肌高和尾肌宽在G38达到最大值,尾长在G42达到最大值;后肢长在G38~G40增长最快;尾长和尾肌高在G42开始快速衰减,尾肌厚在G44才快速衰减。甲状腺、大滤泡和中滤泡面积在G42达到最大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小滤泡面积在G40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在G44再次上扬。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滤泡上皮细胞高度方面,仅小滤泡上皮细胞高在G36与眼间距、在G42与尾肌宽为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在甲状腺及滤泡面积方面,仅甲状腺面积,在G36时与体长、后肢长、尾长和尾肌高间相关性不显著;与G42尾长、G46后肢长间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生物学量度 甲状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蝮罹患间叶型软骨肉瘤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路生鑫 李丕鹏 +4 位作者 王珊珊 姚晨昊 程建鑫 周正彦 陆宇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7-744,共8页
在人工养殖中,乌苏里蝮健康情况值得关注。为了探究病情,并为以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本研究室对养殖种群进行了筛查。针对其中颈部有异常肿大的个体进行了血液学检测、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观察结果显示:患病蛇脂肪体系数... 在人工养殖中,乌苏里蝮健康情况值得关注。为了探究病情,并为以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本研究室对养殖种群进行了筛查。针对其中颈部有异常肿大的个体进行了血液学检测、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观察结果显示:患病蛇脂肪体系数显著大于正常蛇;白细胞和血栓细胞总数显著低于正常蛇,糖链抗原24-2 呈阳性。肿块的组织学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可见典型的上皮细胞肿瘤的特征结构——癌穴,常规用于鉴定肿瘤的标记物S100、VIM、EMA和GFAP均呈阳性,故确定该肿大物为间叶型软骨肉瘤,但诱发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讨。建议在人工繁育乌苏里蝮的过程中,需要精选种蛇,并对养殖种群进行定期的筛选,提高其健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蝮 间叶型软骨肉瘤 血细胞计数 血清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氏蟾蜍蝌蚪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玉茹 廉静 +2 位作者 李丕鹏 陆宇燕 周正彦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史氏蟾蜍、中华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仅它们之间在形态度量的相对值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后肢芽的出现和生长等方面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蟾蜍 蝌蚪 发育 形态 蟾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和Ag-NORs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玉茹 周正彦 李丕鹏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ZW型,Ag-NORs也都位于1对微小染色体上。棕黑锦蛇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上与赤峰锦蛇有差异,染色体其他特征,包括数目、形态、染色体类型等,在2蛇之间基本一致。锦蛇属染色体属名变化较大,但多数种类2n=36。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染色体数目相同,且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上有差异,由于核型存在地理多态性,单纯依据上述差异尚不能为这2种蛇的分类提供充足的证据。今后,除继续对不同地理分布的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外,对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分类问题还需要从整合分类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核型 分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肾脏形态异常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程建鑫 姚晨昊 +2 位作者 王珊珊 李丕鹏 陆宇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3-479,共7页
在对人工养殖的棕黑锦蛇体质测量的研究中发现一例蛇肾脏出现形态异常后,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并检测血液指标的变化。肾脏异常表现为2个肾脏形状和大小明显不同,其中左肾明显肥大,肾系数约为正常肾脏的2倍;而右... 在对人工养殖的棕黑锦蛇体质测量的研究中发现一例蛇肾脏出现形态异常后,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并检测血液指标的变化。肾脏异常表现为2个肾脏形状和大小明显不同,其中左肾明显肥大,肾系数约为正常肾脏的2倍;而右肾则明显萎缩,肾系数仅为正常肾脏的1/6。组织活检表明,左肾实质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而右肾实质变得密集,肾单位之间增生有丰富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此外,2个肾均出现肾小体萎缩、碱性物质沉积等病变。在血液学检测中,肾病蛇的红细胞和血栓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蛇,且有显著性差异。19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9项与正常蛇有明显差异。观察结果表明左肾的肥大可能是对右肾萎缩的补偿,其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可能是一定程度上的功能反应。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是由于这种形态异常引起的生理功能变化所致,说明这条蛇处于疾病状态。尽管对这种肾脏异常的诱因尚不清楚,但应对蛇的饲养管理、食物和营养状态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肾脏 形态异常 疾病 饲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黑锦蛇与赤峰锦蛇头骨形态比较研究
13
作者 周正彦 孙志勇 +2 位作者 陆宇燕 李丕鹏 马建章 《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20-22,共3页
对棕黑锦蛇与赤峰锦蛇的头骨形态和量度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两蛇头骨形态十分相近,17项头骨量度数据相似,二者头骨特征几乎完全相同,可见棕黑锦蛇与赤峰锦蛇的亲缘关系极近。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头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林蛙地理分布厘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显淳 周圣博 +11 位作者 齐硕 王锦泽 周瑜 陆宇燕 徐克阳 袁静 梁咏亮 朱亚超 李静尧 王兴哲 史静耸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太行林蛙Rana taihangensis目前已知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根据采自宁夏固原和山东青岛的标本,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太行林蛙新分布记录。根据采集自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阜新的太行林蛙标本对其进行形态学补充描述。基... 太行林蛙Rana taihangensis目前已知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根据采自宁夏固原和山东青岛的标本,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太行林蛙新分布记录。根据采集自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阜新的太行林蛙标本对其进行形态学补充描述。基于不同地区蛙属Rana标本线粒体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和陕西省为此前尚未记录的太行林蛙分布区。由此可将太行林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增加4个省(自治区),目前太行林蛙的分布范围则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山东省 无尾目 分布新记录种 中国林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蜥蜴类新纪录——山地麻蜥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静耸 齐硕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85,共2页
2013年8月6日~11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市进行野外调查,于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田地边缘的山麓(40°48'02.3″N,118°54'11.4″E~40°48'09.5″N,118°54'11.6″E,海拔约693 m)采集到蜥蜴标本3号,另于居民住宅附近... 2013年8月6日~11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市进行野外调查,于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田地边缘的山麓(40°48'02.3″N,118°54'11.4″E~40°48'09.5″N,118°54'11.6″E,海拔约693 m)采集到蜥蜴标本3号,另于居民住宅附近低矮丘陵顶部(40°48'02.5″N,118°54'02.9″E,海拔811 m)采集到蜥蜴标本1号。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山地麻蜥E.brenchleyi,为辽宁省蜥蜴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室,编号为SYNU13090016~SYNU13090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麻蜥 蜥蜴类 辽宁省 动物研究所 标本室 野外调查 居民住宅 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龟消化系统形态学及食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超 周婷 +3 位作者 莫燕妮 李丕鹏 王世力 黄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1-747,共7页
地龟Geoemyda spengleri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道全长为背甲最大直线长的3.70倍。小肠长度占消化道全长的比例最大,为52.7%。肝质量占体质量的2.80%。通过解剖消化道得知,野生地龟的食性主要为一些昆虫及其幼虫... 地龟Geoemyda spengleri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道全长为背甲最大直线长的3.70倍。小肠长度占消化道全长的比例最大,为52.7%。肝质量占体质量的2.80%。通过解剖消化道得知,野生地龟的食性主要为一些昆虫及其幼虫、马陆等,如双距螯蜂Gonatopus sp.、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条马陆Julus terrestris等。人工饲养条件下,地龟可捕食昆虫纲Insecta、多足纲Myriapoda、寡毛纲Oligochaeta、甲壳纲Crustacea、蛛形纲Arachnida等的小型动物,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条马陆、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跳蛛Salticidae等。野生地龟食性的确定对人工驯养繁殖中的饲喂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龟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蝮多器官罹患软骨肉瘤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珊珊 王化庸 +5 位作者 路生鑫 程建鑫 姚晨昊 周正彦 李丕鹏 陆宇燕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48,共6页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是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毒蛇,由于其蛇毒有效成分的医疗价值,我国南北方蛇类养殖场均有不同大小的养殖种群。但人工养殖条件下,乌苏里蝮的成活率并不理想。为了探究患病的原因,研究室与沈阳一养殖场合作,...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是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毒蛇,由于其蛇毒有效成分的医疗价值,我国南北方蛇类养殖场均有不同大小的养殖种群。但人工养殖条件下,乌苏里蝮的成活率并不理想。为了探究患病的原因,研究室与沈阳一养殖场合作,对生理状态不佳的部分乌苏里蝮进行了剖检观察。2017年1月份,编号为F20170101的成年雄蛇,被检查出多发性肿瘤,在食道、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肿瘤均由软骨组织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钙化,个别有"癌穴"的出现。肿块被鉴定为骨外软骨肉瘤,但未确定原发部位。此属于乌苏里蝮患有肿瘤的国内首例报道,且为多器官并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蝮 软骨肉瘤 心脏 肝脏 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峨眉髭蟾“胡子”的组织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武元 陆宇燕 +2 位作者 史静耸 朱磊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采用石蜡切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雄性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的角质刺及其周边皮肤进行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峨眉髭蟾的角质刺属于皮肤衍生物,突起呈倒"V"形。角质刺由表皮... 采用石蜡切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雄性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的角质刺及其周边皮肤进行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峨眉髭蟾的角质刺属于皮肤衍生物,突起呈倒"V"形。角质刺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可分成4层;最外层细胞角质化,细胞轮廓不清,被染成深红色。真皮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辨不出致密层与疏松层,其内未见皮肤腺,但有少量色素细胞与毛细血管分布。表皮嵴伸入到真皮层,在以往的无尾两栖类研究中未见报道。角质刺基部可见皮肤褶翻起将其包裹在内,皮肤褶向上延伸形成角质刺。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角质刺顶端呈锥形的"小山丘"状,表面可分辨出表皮细胞轮廓,细胞为呈覆瓦状排列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刺与皮肤交界处为多边形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化上皮细胞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具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结构,细胞之间以镶嵌的方式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髭蟾 角质刺 皮肤 表皮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林蛙繁殖期两性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文英 李丕鹏 +2 位作者 陆宇燕 周正彦 王勇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41-145,共5页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存在两性差异,而且构成色斑的色素细胞数量雄蛙明显多于雌蛙;皮肤腺在组成类型和分布上雌雄也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雄蛙躯干的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特殊黏液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黏液腺在生殖行为中可能产生一些化学交流信号和辅助抱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林蛙 显微结构 皮肤 特殊黏液腺 皮肤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蛇类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硕 张武元 +3 位作者 陆宇燕 孔平 杨尧 李丕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7-820,共4页
2017年7月,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采集到1号幼年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序列比对确定为大别山原矛头蝮,为湖北省蛇类新纪录,并首次对该种幼年时色斑予以描述,标本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该新纪录的发现补充了对大别山... 2017年7月,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采集到1号幼年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序列比对确定为大别山原矛头蝮,为湖北省蛇类新纪录,并首次对该种幼年时色斑予以描述,标本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该新纪录的发现补充了对大别山原矛头蝮的形态学认识,也证明该物种在桐柏-大别山系有着更为广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原矛头蝮 湖北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