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4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沈阳100015) 被引量:3
1
作者 古可成 张旭东 +2 位作者 夏志敏 佟敏 李启东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对铝硅合金ZL107试样进行了电解充氢试验,因出现偶然因素,其力学性能不仅不降低.反而上升了.初步研究后得知,这与试样充氢后在液氮中保持及随后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有关.
关键词 电解充氢 硅铝合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iC-B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氧化行为
2
作者 姜灵毅 庞生洋 +3 位作者 杨超 张悦 胡成龙 汤素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9-786,共8页
C/Si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高温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热防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材料的中低温抗氧化性能相对较差,制约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料浆抽滤工艺,通过调节料浆中陶瓷含量在纤维增强体中引入不同含量的抗... C/Si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高温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热防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材料的中低温抗氧化性能相对较差,制约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料浆抽滤工艺,通过调节料浆中陶瓷含量在纤维增强体中引入不同含量的抗氧化组元BN,再通过反应熔体渗透法制备C/SiC-BN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BN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组成及抗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氧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BN颗粒显著降低了C/SiC的开口孔隙率,并明显提高了C/SiC的起始氧化温度。引入质量分数3%BN时,C/SiC-BN复合材料(B3样品)的抗氧化性能最优,其在900、1200和1500℃静态氧化1 h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009%、–0.301%、–0.596%,显著优于C/SiC。1500℃氧化后,B3样品的强度保持率最高,达到52%。900℃氧化时,C/SiC-BN复合材料主要经历C相和BN相的氧化,以O_(2)扩散反应控制的缓慢失重为主;1200℃氧化时,C相和BN相氧化速率加快,SiC发显著氧化,生成的B_(2)O_(3)、硼硅酸盐和SiO_(2)等氧化产物减缓了O_(2)的扩散速率,减小了基体碳的损伤;1500℃氧化时,SiC氧化速率加快,生成的SiO_(2)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的连续氧化膜阻碍了O_(2)的向内扩散。B_(2)O_(3)、CO等气体产物溢出及持续生成SiO_(2)主导了整个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浆浸渍 C/SIC BN 微观结构 氧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异种材料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接头界面连接机制与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聪 尤佳庆 +2 位作者 张悦 杨浩坤 赵运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59,65,共8页
以5754铝合金与DC04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铝板在上的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试验,研究了搅拌套下扎深度对铝-钢界面微观组织特征与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套未扎入下层钢板时,冶金结合为铝-钢界面的主要连接机制。当搅拌套扎入... 以5754铝合金与DC04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铝板在上的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试验,研究了搅拌套下扎深度对铝-钢界面微观组织特征与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套未扎入下层钢板时,冶金结合为铝-钢界面的主要连接机制。当搅拌套扎入下层钢板时,铝-钢界面同时发生机械咬合与冶金结合,其中,机械咬合主要发生在搅拌套作用区。通过工艺优化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转速2000 r/min、焊速0.5 mm/s,搅拌套下扎深度1.45 mm,此时接头最大拉剪失效载荷达5105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材料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 拉剪载荷 连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原位AZ31镁合金双轴动态压缩变形行为
4
作者 周乐 何振宇 +2 位作者 闫瑞华 王志 毛萍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的】镁合金具有质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且易回收的优点。汽车、飞行器前端及汽车侧面、尾部的镁合金零部件由于受到较高应变速率的冲击载荷作用,导致其在极短时间内失效,对设备的安全性能造成威胁,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对基... 【目的】镁合金具有质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且易回收的优点。汽车、飞行器前端及汽车侧面、尾部的镁合金零部件由于受到较高应变速率的冲击载荷作用,导致其在极短时间内失效,对设备的安全性能造成威胁,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对基于准原位镁合金在高应变速率动态压缩下的变形行为及其变形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了分析AZ31镁合金受到动态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动态力学性能,以挤压态AZ31镁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准原位方法,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研究了挤压剪切态AZ31镁合金在双轴动态压缩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试样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结果】双轴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沿着挤压径向压缩,大量拉伸孪晶被激活;当反向加载后,发生了退孪生现象并伴随少量拉伸孪晶被激活。深入分析不同的退孪生行为,发现SF值较高是发生退孪生行为的主要原因。采用滑移迹线法确定被激活的滑移系统并与退孪生行为相结合,用于判断滑移对退孪生的促进作用。当垂直于晶体c轴方向压缩时,拉伸孪晶容易被激活且孪晶与母晶粒夹角为86.3°,孪晶c轴接近平行于压缩方向;当改变压缩方向时,压缩方向垂直于孪晶c轴方向,即改变加载方向后,孪晶会发生退孪生行为。随着累积应变的积累,LAGBs峰值会持续升高。整个变形过程伴随滑移存在,说明LAGBs的产生是由滑移造成的,且滑移对塑性变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AZ31镁合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先被激活的孪晶随着压缩方向的改变发生退孪生现象;改变加载方向,变形过程均有滑移被激活,孪生与退孪生过程均伴随滑移的发生;AZ31镁合金在不同方向的动态压缩变形行为主要由滑移及孪生的共同作用导致。【结论】本文对AZ31镁合金微观组织的变形行为进行研究,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滑移 孪生 退孪生 施密特因子(SF) 晶界取向差 孪晶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石墨/硬质合金自润滑涂层性能
5
作者 张悦 郑钰 +2 位作者 何星池 陈飞 董福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材料等工业领域,被称为“工业牙齿”。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核工程、新能源、先进医疗装备、环保节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对高性能高稳定性刀具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用涂层镀膜等表面处理方法将固体润滑剂涂覆在刀具表面,或将固体润滑剂作为添加剂加入刀具材料基体,利用固体润滑剂高温稳定的优点,在服役刀具表面形成连续的固态润滑层,有利于刀具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方法】以WC-Co硬质合金粉末(粒径15~45μm)为耐磨组元,以石墨粉末(粒径80~200μm)为固体润滑剂,通过球磨法制备球形复合粉末,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将复合粉末沉积为石墨/WC-Co涂层,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能量密度27 keV、脉冲间隔15 s)进行辐照处理,辐照次数为1、10、20和30。对处理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观察。【结果】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重熔涂层表面致密平整,改性层厚度可达294μm,表面硬度最高可达800 HV,平均摩擦系数最低可降至0.10。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后涂层表面生成纳米尺寸的WC相、Co_(3)W_(9)C_(4)相和类金刚石结构,使涂层表面显微硬度大幅提高;电子束使涂层表面大块石墨溶解后重新析出,生成椭球状石墨,同时石墨在电子束作用下分离成石墨烯片层,均匀覆盖在涂层表面,有效降低了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部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结构,有效提升了涂层的表面硬度。【结论】采用热喷涂沉积和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的两步技术,制备了表面均匀、致密细小的WC-Co合金,诱导了球状石墨、石墨烯和金刚石共同组成复合碳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硬度并降低表面的摩擦系数。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自润滑涂层为高端装备制造刀具行业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石墨/硬质合金涂层 石墨烯 金刚石 耐磨性能 显微组织 相组成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i-WC复合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与扩散分析
6
作者 李德元 孙继博 +2 位作者 李光全 张楠楠 祝成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高碳钢的高温使用寿命,拟在碳钢表面制备Ni-Al反应改性涂层。【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碳钢基体上制备Ni-WC涂层,随后在其上利用电弧喷涂制备Al涂层,在800℃不同时间扩散处理下使得涂层内的Ni-Al发生反应,以得到金属间化合物并增强其高温抗氧化性能。通过记录氧化增重曲线测试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在高温氧化过程中Al/Ni-WC复合涂层在Al/Ni界面处原位生成了富铝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Ni-WC涂层经800℃扩散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富Al的NiAl 3,且其表面Al原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反应形成了Al_(2)O_(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Al/Ni界面形成的NiAl 3相转变为抗高温氧化能力更优异的Ni_(2)Al_(3)相,两种Ni-Al金属间化合物本身具有高熔点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且在Al/Ni-WC复合涂层表面形成的Al_(2)O_(3)减缓了氧原子的扩散过程。Al/Ni-WC复合涂层试件的扩散层厚度随着扩散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类似线性增长趋势。经800℃扩散处理后,Al/Ni-WC涂层中NiAl 3层的增厚速率较快,且在加热10 h后原位反应生成了更厚的Ni_(2)Al_(3)层。经800℃扩散处理20 h后,经过原位反应得到了比NiAl 3层稍厚一些的Ni_(2)Al_(3)层。由于Ni_(2)Al_(3)层熔点更高且更稳定,因而经过800℃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具有更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经900℃/50 h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经循环氧化后存在陶瓷相Al_(2)O_(3)、WC和NiAl相,在陶瓷相和NiAl相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测得不同扩散时间下Al/Ni-WC涂层的扩散层厚度,得到了Ni和Al之间的扩散关系式,其扩散反应动力指数为0.79045,复合涂层对碳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明显提高。【结论】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_(2)O_(3)膜与涂层中原有WC相的共同作用下碳钢基体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氧化增重实验可知,在Ni层中增加陶瓷相以后,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碳钢基体,因而对碳钢基体的保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喷涂 超音速火焰喷涂 碳钢 原位生成 Al/Ni-WC复合涂层 Al/Ni界面 高温抗氧化性能 Ni-Al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氟硅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超疏水耐蚀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恒阳 张蕾 +2 位作者 史洪微 宋影伟 韩恩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了一种耐用的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首先制备了用于构筑超疏水涂层微纳结构的低表面能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PFOTES)。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表面分析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将SiO_(2)-PFOTES分散后加入1198树脂中,再加入N75固化剂获得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材料表面润湿性进行测试。同时,对SiO_(2)-PFOTES/聚氨酯(PU)涂层进行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测试。结果当SiO_(2)-PFOTES与PU质量比为1∶4时,所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54°,滑动角小于5°。SiO_(2)-PFOTES微纳结构层可在复合涂层表面形成明显的乳突状微纳结构,从而使涂层实现超疏水特性。此外,该涂层可有效排斥复杂混合物或有机液体,如牛奶、菜籽油和染料等。经过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20 d后涂层仍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超疏水性。结论以PFOTES为改性剂,以SiO_(2)纳米颗粒为填料构筑粗糙表面,在铝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稳定性的耐蚀超疏水复合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烷改性 二氧化硅 超疏水 微纳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3)Al_(5)O_(12)对热压烧结B_(4)C陶瓷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巍 张杰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为了研究烧结助剂Y_(3)Al_(5)O_(12)对热压烧结制备的B_(4)C陶瓷的影响,以B_(4)C微粉为原料,以Al_(2)O_(3)+Y_(2)O_(3)原位反应生成的Y_(3)Al_(5)O_(12)为烧结助剂,在1950℃烧结温度下,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B_(4)C陶瓷,研究Y_(3)Al_(5... 为了研究烧结助剂Y_(3)Al_(5)O_(12)对热压烧结制备的B_(4)C陶瓷的影响,以B_(4)C微粉为原料,以Al_(2)O_(3)+Y_(2)O_(3)原位反应生成的Y_(3)Al_(5)O_(12)为烧结助剂,在1950℃烧结温度下,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B_(4)C陶瓷,研究Y_(3)Al_(5)O_(12)添加量对B_(4)C陶瓷物相组成、烧结性能、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烧结助剂Y_(3)Al_(5)O_(12)添加量<7 wt.%时,B_(4)C陶瓷中晶界以B_(4)C-B_(4)C晶粒相连接的清洁晶界和B_(4)C-非晶相Y_(3)Al_(5)O_(12)-B_(4)C晶界2种形式存在;当烧结助剂Y_(3)Al_(5)O_(12)添加量≥7 wt.%时,B_(4)C陶瓷中晶界以B_(4)C-B_(4)C晶粒相连接的清洁晶界、B_(4)C-非晶相Y_(3)Al_(5)O_(12)-B_(4)C晶界和B_(4)C-晶相Y_(3)Al_(5)O_(12)-B_(4)C晶界3种形式存在;当Y_(3)Al_(5)O_(12)添加量为7 wt.%时,热压烧结B_(4)C陶瓷的综合性能最佳,即相对密度为96.2%,硬度为20.9 GPa,抗弯强度为455 MPa,断裂韧性为3.53 MPa·m 1/2;烧结助剂Y_(3)Al_(5)O_(12)通过改变热压烧结B_(4)C陶瓷的气孔率、晶粒尺寸和晶界特征影响B_(4)C陶瓷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陶瓷 烧结助剂 钇铝石榴石 力学性能 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颗粒增强AZ91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梁立超 白彧 +3 位作者 杨玉山 王越 陈立佳 刘正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7年第2期139-143,共5页
以AZ91镁合金和平均颗粒尺寸2μm的SiC颗粒分别为基体相和增强相,采用全液态搅拌铸造法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与AZ91基体合金相比,铸态镁基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以及更好的... 以AZ91镁合金和平均颗粒尺寸2μm的SiC颗粒分别为基体相和增强相,采用全液态搅拌铸造法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与AZ91基体合金相比,铸态镁基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以及更好的室温磨损抗力;经过热处理和热挤压后,镁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有所提高.拉伸断口形貌观察揭示,镁基复合材料在室温下拉伸时呈现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而在较高温度下拉伸时则呈现韧脆混合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 镁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断口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述激光熔覆材料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李春彦 张松 +1 位作者 康煜平 刘常升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共5页
综合评述了激光熔覆材料的设计原则、体系分类 ,提出了激光熔覆材料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并指出了熔覆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材料体系 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化沉积AlNb_(0.5)CoCrNi_(2)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张皓宇 张耀莉 +3 位作者 李金国 邱克强 梁静静 李庆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131,共7页
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AlNb_(0.5)CoCrNi_(2)高熵合金,并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与高温力学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合金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并对样品进行了760-1000℃下的高温拉伸性能... 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AlNb_(0.5)CoCrNi_(2)高熵合金,并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与高温力学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合金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并对样品进行了760-1000℃下的高温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合金显微组织由FCC相、B2相和Laves相组成,其中FCC相中存在纳米L1_(2)相,B2相中存在纳米A2相和纳米Laves相。在高温拉伸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合金强度降低,塑性提升,其中合金在760~800℃之间发生了脆-韧转变。合金在800℃时表现出最佳的强韧性匹配,在该温度下合金的变形机制主要由FCC基体中的位错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化沉积 高熵合金 显微组织 纳米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内氧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田素贵 张禄廷 +3 位作者 王桂华 乔瑞庆 金寿日 李铁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25-28,共4页
对预置 Al N微粒铜基复合材料内氧化前后进行了组织形貌观察和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在高纯氮气体介质中可实现预置微粒 Cu基复合材料的内氧化 ,内氧化物在弥散分布的原预置微粒处形核、长大 ,充满于整个复合材料之中 ;复合材料抗压强度... 对预置 Al N微粒铜基复合材料内氧化前后进行了组织形貌观察和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在高纯氮气体介质中可实现预置微粒 Cu基复合材料的内氧化 ,内氧化物在弥散分布的原预置微粒处形核、长大 ,充满于整个复合材料之中 ;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提高来自于晶粒细化和第二相弥散强化的共同作用 ;内氧化使复合材料致密化程度提高 ,并增加了粒子与基体之间界面的结合强度 ,是改善耐磨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内氧化 氮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合金化元素硼含量对CoCr_(0.4)NiSi_(0.3)B_(y)中熵合金热变形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13
作者 张丽 陈立佳 +1 位作者 赵晖 张伟强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3,共6页
熔炼制备了不同硼含量的CoCr_(0.4)NiSi_(0.3)B_(y)(y为物质的量分数,取0.001,0.004,0.007)中熵合金,并进行不同温度(750,850,950,1050℃)、应变速率0.01 s^(-1)下的热压缩试验,研究了硼含量和热压缩温度对试验合金显微组织、物相组成... 熔炼制备了不同硼含量的CoCr_(0.4)NiSi_(0.3)B_(y)(y为物质的量分数,取0.001,0.004,0.007)中熵合金,并进行不同温度(750,850,950,1050℃)、应变速率0.01 s^(-1)下的热压缩试验,研究了硼含量和热压缩温度对试验合金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和热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热压缩后,不同硼含量试验合金均发生动态再结晶,物相由面心立方基体相、少量密排六方及四方相组成;随着硼含量增加,密排六方和四方相衍射峰强度增强,面心立方相(111)晶面衍射峰开始强于(200)晶面衍射峰;750℃中温热变形中存在含硼第二相强化,该相在1050℃高温热压缩后相变,此为合金的高温软化机制;随着硼含量增加或热压缩温度降低,峰值流变应力增大;随着硼含量增加或热压缩温度升高,动态再结晶晶粒长大,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增大,孪晶体积分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rNi基合金 硼微合金化 热变形 流变应力 动态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微弧氧化/微胶囊环氧复合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及耐腐蚀性能
14
作者 纪锋艳 田梦真 +7 位作者 李涛 郭泉忠 汪川 王勇 吴磊 曹公望 刘雨薇 贾志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6-107,共12页
目的针对镁合金涂层破损后快速腐蚀问题,将微胶囊自修复涂层与微弧氧化膜相结合,制备微弧氧化复合自修复涂层,研究其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为预聚体,制备包覆桐油的微胶囊,将微胶囊按照质量分数(以环氧... 目的针对镁合金涂层破损后快速腐蚀问题,将微胶囊自修复涂层与微弧氧化膜相结合,制备微弧氧化复合自修复涂层,研究其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为预聚体,制备包覆桐油的微胶囊,将微胶囊按照质量分数(以环氧树脂的质量为基准)为0%、5%、10%、15%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分别喷涂在镁合金基体和微弧氧化膜表面,制备微胶囊自修复涂层和微弧氧化复合自修复涂层。通过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分析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采用SEM对膜层的表面形貌及修复后的形貌进行分析,通过拉开法测试涂层与基体之间的附着力,通过电化学测试和盐雾试验探讨微胶囊添加量对单一自修复涂层和复合自修复涂层的修复效果,以及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涂层划痕区域的修复效果随着微胶囊含量的提升而明显提高,当微胶囊的质量分数超过10%时涂层的结合力明显下降,最佳的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电化学阻抗解析微弧氧化复合自修复涂层电阻(Rc)为1.12×10^(5)Ω·cm^(2),与单一自修复涂层相比提高了3个数量级,与未添加微胶囊的微弧氧化环氧涂层相比,提高了2个数量级,盐雾测试1000 h后划痕处无明显腐蚀剥落。结论微弧氧化复合自修复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明显优于单一自修复涂层,冶金结合的微弧氧化膜作为镁合金基体与自修复层之间的中间层,遏制了由镁基体丝状腐蚀扩散所致的有机涂层快速剥离,保障了自修复涂层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减缓了腐蚀扩展速率,有效提升了涂层的自修复效果和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胶囊 微弧氧化 自修复 复合涂层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长周期结构形成规律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英磊 吴妍惠 +2 位作者 孙晶 邱克强 张涛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0年第4期370-374,399,共6页
为了提高Mg基非晶合金的塑性,在非晶基体中引入长周期(Long Period Order,LPO)结构晶态相,研究了Y/Zn含量对LPO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铜模铸造制备了Mg77Ni12Zn9-xY2+x(x=0,2,4,6)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 为了提高Mg基非晶合金的塑性,在非晶基体中引入长周期(Long Period Order,LPO)结构晶态相,研究了Y/Zn含量对LPO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铜模铸造制备了Mg77Ni12Zn9-xY2+x(x=0,2,4,6)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分析(EDX)等实验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相组成和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成具有14H类型LPO结构的最小Y/Zn值为0.57;形成均匀分布LPO相的Y/Zn比值为1.2,其中Y和Zn原子固溶在LPO结构中的比例略大于1.与Cu元素相比,Ni元素的存在使LPO结构类型由6H变为14H.通过各组成相在凝固过程中形核与长大过程,阐述了临界合金成分中LPO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热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复合材料 组织 成分 相组成 长周期结构 锌钇比值 热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Fe_(3)CoNiCuCr_(x)中熵阻尼合金分析
16
作者 耿宁宁 马玉琪 +3 位作者 周迎春 王洪鼎 张伟 邱克强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潜在的危害(如振动、噪声等)也因此产生。振动的产生会加剧零件的损坏,噪声的出现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阻尼合金逐渐进入人... 【目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潜在的危害(如振动、噪声等)也因此产生。振动的产生会加剧零件的损坏,噪声的出现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阻尼合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传统阻尼合金阻尼机制较为单一且力学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兼顾二者的新型材料,多主元合金的出现使得该设想成为了可能,其独特结构使得合金可以兼具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研究多主元合金的组织与阻尼性能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阻尼性能兼具优异力学性能的合金,利用电弧熔炼炉和真空感应炉制备了Fe_(3)CoNiCuCr_(x)(x=2.0,2.5,2.75,3.0,3.5)中熵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金的相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搭载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探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金的组织、相分布和相体积分数等进行表征,利用万能力学实验机对合金的抗拉性能进行测试,利用动态机械分析仪对合金的阻尼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提高Cr元素的摩尔比,研究了Cr元素摩尔比的变化对合金的相组成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由FCC相转变为FCC和BCC双相结构,双相结构的产生使得合金中的相发生竞争生长,从而降低了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合金的抗拉强度由329 MPa升高到779 MPa;合金的塑性发生恶化,其塑性应变由35.45%降低到1.72%;当Cr元素摩尔比达到3.0时,合金的阻尼性能指标达到最大值0.052。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中BCC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不仅提高了合金的抗拉强度,还提高了合金的铁磁阻尼性能。FCC和BCC相的体积分数与组织形貌的良好匹配提高了合金的界面阻尼性能,且合金中较软的FCC相嵌入较硬的BCC基体中所形成的独特网状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金的阻尼性能。【结论】在铁磁阻尼、界面阻尼和合金组织形态的共同影响下,Fe_(3)CoNiCuCr_(3.0)合金不仅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而且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熵合金 相组成 微观组织 阻尼能力 铁磁阻尼 界面阻尼 BCC相体积分数 抗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材料对7075铝合金焊接性及焊缝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政军 何偲倬 +1 位作者 苏允海 张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为了改善7075铝合金的焊接性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ER4043和ER5356焊丝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焊接.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和小型维氏硬度计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 为了改善7075铝合金的焊接性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ER4043和ER5356焊丝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焊接.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和小型维氏硬度计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并分析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由ER5356焊丝焊接得到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高于采用ER4043焊丝的性能.与ER4043焊丝焊缝相比,ER5356焊丝焊缝的晶粒组织较为细小,析出相分布也更加均匀.ER5356焊丝中的Mg元素有利于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而ER4043焊丝中的Si元素有利于提高7075铝合金的焊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焊丝 焊接性 焊接接头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晶粒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搅拌锌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敬福 杨通 +1 位作者 刘大明 高志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8-100,共3页
在ZA35合金中加入纳米TiC颗粒作为增强相,采用电磁搅拌制备了纳米TiC颗粒增强锌基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确定了纳米TiC颗粒的适宜加入量,分析了TiC对颗粒增强锌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可细化合金,随着电流的... 在ZA35合金中加入纳米TiC颗粒作为增强相,采用电磁搅拌制备了纳米TiC颗粒增强锌基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确定了纳米TiC颗粒的适宜加入量,分析了TiC对颗粒增强锌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可细化合金,随着电流的增加,枝晶细小,但电流超过100A时,细化效果减弱;当纳米TiC颗粒加入量为7.5%时,锌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410.5MPa,伸长率达到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搅拌 锌基复合材料 制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沉积新型电子封装用70%Si-Al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冲 陈桂云 +2 位作者 杨林 赵九洲 张永昌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一种新型电子封装材料70%Si Al合金通过喷射沉积技术被开发出来。研究了雾化压力和沉积距离等工艺参数对该材料合金组织及致密度的影响。制备的合金具有细小均匀的组织结构,各向同性,Si相粒子尺寸在10~20μm之间,均匀的分布在铝基体中... 一种新型电子封装材料70%Si Al合金通过喷射沉积技术被开发出来。研究了雾化压力和沉积距离等工艺参数对该材料合金组织及致密度的影响。制备的合金具有细小均匀的组织结构,各向同性,Si相粒子尺寸在10~20μm之间,均匀的分布在铝基体中。分析表明,合金具有和半导体材料接近的热膨胀系数,合金的机械加工性能较好,可以用普通的刀具进行机械加工。初步研究了热等静压在合金制备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沉积 Si-Al合金 电子封装材料 机械加工性能 热膨胀系数 半导体材料 沉积技术 合金组织 工艺参数 雾化压力 组织结构 各向同性 粒子尺寸 合金制备 热等静压 致密度 铝基体 分析表 均匀 金具 刀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20%TiC/Fe和20%(TiW)C/Fe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英磊 付立铭 +1 位作者 邱克强 姜文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25,共4页
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20%TiC/Fe复合材料,并以W替代部分Ti制备了两种20%(TiW)C/Fe复合材料,研究了它们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在20%TiC/Fe和20%(Ti0.8W0.2)C/Fe复合材料中,TiC和(TiW)C分别是两种材料中唯一的第二相,它们呈枝晶、方... 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20%TiC/Fe复合材料,并以W替代部分Ti制备了两种20%(TiW)C/Fe复合材料,研究了它们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在20%TiC/Fe和20%(Ti0.8W0.2)C/Fe复合材料中,TiC和(TiW)C分别是两种材料中唯一的第二相,它们呈枝晶、方块和条形等多种形态。在20%TiC/Fe中,由于TiC与铁熔体的密度相差较大,出现了第二相的分布不均现象。在20%(Ti0.7W0.3)C/Fe复合材料中,(TiW)C相是唯一的第二相,它呈细小等轴粒状和条状两种形态,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它的硬度与耐磨性明显好于前两种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原位反应 显微组织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