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基储氢合金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欣 阚洪敏 +3 位作者 魏晓冬 张宁 王晓阳 龙海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2-235,240,共5页
镁基储氢合金以其储氢容量高、质量轻、资源丰富等一系列优点,成为目前很有发展前景的储氢合金材料之一。综述了镁基储氢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对高温熔炼法、机械合金化法、扩散法和电沉积法这4种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概述,... 镁基储氢合金以其储氢容量高、质量轻、资源丰富等一系列优点,成为目前很有发展前景的储氢合金材料之一。综述了镁基储氢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对高温熔炼法、机械合金化法、扩散法和电沉积法这4种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镁基储氢合金性能的改善方法进行了简略总结。通过对比各制备方法之间的区别及特点,对镁基储氢合金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镁基合金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栈琳 刘岩 +5 位作者 曹博强 刘发 闫庆森 刘军华 刘兆真 李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铜/钢双金属材料具有力学强度高、物理化学性能优良等优势,在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和建筑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传统熔铸工艺在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时,容易在铜/钢界面处产生偏析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铜/钢双金属材料的发展。... 铜/钢双金属材料具有力学强度高、物理化学性能优良等优势,在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和建筑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传统熔铸工艺在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时,容易在铜/钢界面处产生偏析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铜/钢双金属材料的发展。与传统工艺相比,增材制造技术不仅能实现复杂加工零件的快速制造,而且在成形过程中较短的保温时间能缓和或消除异种金属材料界面产生的冶金缺陷,进而增强铜/钢双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双金属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关增材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的综述性文章较少,故综述了近年来激光、电子束及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并从制备方法、工艺参数及界面合金元素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材料界面组织性能变化的关键因素。发现在增材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方面,目前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应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小尺寸零部件,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适用于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如钛合金,而电弧增材制造技术适用于精度要求较低的大型复杂零部件。在铜/钢双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过程中,界面处易形成显微组织分布不均匀、界面晶粒尺寸差异较大等现象,导致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造成材料断裂失效。为解决上述难题,学者们已深入研究第二相形成机理,并采用优化界面处Cu-Fe比例和控制脆相金属间化合物等方式提高铜/钢双金属材料的性能。最后,对目前增材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未来在冶金学和热力学方向上对铜/钢双金属材料仍需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对双金属材料而言需要建立相关模拟数据库,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精细化指导建议。新型增材制造技术或复合增材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将成为未来增材制造铜/钢双金属材料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双金属材料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界面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电沉积制备铝镁合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阚洪敏 祝跚珊 +3 位作者 冯筱珺 张宁 王晓阳 龙海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铝镁合金因其优异的耐蚀性、装饰性、抗氧化性和可加工性成为理想的构件防护材料;除此之外,由于其质量轻,理论储氢量高,铝镁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使铝镁合金得到良好的应用,需要制备超细结构纯净合金,电沉积是制备高纯... 铝镁合金因其优异的耐蚀性、装饰性、抗氧化性和可加工性成为理想的构件防护材料;除此之外,由于其质量轻,理论储氢量高,铝镁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使铝镁合金得到良好的应用,需要制备超细结构纯净合金,电沉积是制备高纯合金的有效方法之一。室温电沉积是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控制沉积参数实现对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的控制,制备高纯超细合金。综述了室温电沉积制备铝镁合金的体系和电流密度、沉积方式、镁离子引入方式及实验环境和条件等对铝镁合金组成、形貌和晶体结构等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室温电沉积铝镁合金的影响因素及铝镁合金在装饰、防腐蚀和储氢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室温电沉积制备高纯铝镁合金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电沉积 铝镁合金 沉积体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拉法制备二氧化硅陶瓷膜的形貌及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琦 万文露 +1 位作者 张春丽 贺春林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4,共5页
采用浸渍提拉工艺在复合镀镍的A3钢表面制备氧化硅陶瓷膜。借助扫描电镜观察陶瓷膜的微观形貌,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陶瓷膜的耐蚀性能并揭示耐蚀机理。用平面磨耗试验机测试了陶瓷膜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在500℃下烧结的氧化硅陶瓷膜... 采用浸渍提拉工艺在复合镀镍的A3钢表面制备氧化硅陶瓷膜。借助扫描电镜观察陶瓷膜的微观形貌,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陶瓷膜的耐蚀性能并揭示耐蚀机理。用平面磨耗试验机测试了陶瓷膜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在500℃下烧结的氧化硅陶瓷膜为类似微裂纹镀铬的表面形貌;在400℃下烧结的氧化硅陶瓷膜与微孔镀铬的表面形貌相似;400℃及500℃烧结后形成无定形的SiO2陶瓷膜。阻抗较高的氧化硅陶瓷膜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腐蚀过程为扩散控制,能明显抑制镀镍A3钢的腐蚀。氧化硅陶瓷膜降低了复合镀镍层的孔隙率。浸渍提拉成膜后膜层耐磨性能显著优于只复合镀镍的A3钢,浸渍提拉法能提高铁基体复合镀镍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镀 氧化硅 陶瓷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压烧结制备氮化硼复合陶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天文 张宁 +3 位作者 刘欢 阚洪敏 王晓阳 龙海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41-144,共4页
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是一种优良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在现代材料科学中显示出潜在的使用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陶瓷的低成本、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氮化硼复合陶瓷的研究现状为线索,综述了无压烧结法制备... 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是一种优良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在现代材料科学中显示出潜在的使用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陶瓷的低成本、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氮化硼复合陶瓷的研究现状为线索,综述了无压烧结法制备氮化硼复合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方氮化硼 无压烧结 复合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Ti的纳米CrSi_2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贵宏 王亚明 +3 位作者 柳晓彤 李锋 陈立佳 贺春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3110-23114,共5页
利用多靶磁控溅射设备交替沉积Cr、Ti和Si层,并通过随后的真空退火处理,制备了掺杂Ti的CrSi2薄膜。交替沉积薄膜500℃退火2h,薄膜中除含有(Cr,Ti)Si2相外,还有部分残留的沉积Si相和少量反应生成的CrSi相;退火时间增加,沉积Si相和CrSi相... 利用多靶磁控溅射设备交替沉积Cr、Ti和Si层,并通过随后的真空退火处理,制备了掺杂Ti的CrSi2薄膜。交替沉积薄膜500℃退火2h,薄膜中除含有(Cr,Ti)Si2相外,还有部分残留的沉积Si相和少量反应生成的CrSi相;退火时间增加,沉积Si相和CrSi相减少而(Cr,Ti)Si2相增多;500℃退火6h及以上时,薄膜中仅有(Cr,Ti)Si2相。测量薄膜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利用谢乐公式估算薄膜平均晶粒尺寸表明,退火时间从2h增加到8h,薄膜中(Cr,Ti)Si2相晶粒尺寸由68nm近似线性增加到81nm。退火获得的(Cr,Ti)Si2薄膜具有纳米结构和(111)面单一取向。随着掺杂Ti原子分数的增加,薄膜X射线衍射谱中(Cr,Ti)Si2(111)晶面衍射角逐渐向低角度方向移动,这反映(Cr,Ti)Si2相的晶格常数a和c逐渐增大。晶格常数的变化与掺杂Ti的原子分数近似呈线性关系,这是结构中半径较大的Ti原子替换半径较小的Cr原子所造成的。计算分析显示,单晶Si(100)上(Cr,Ti)Si2(111)晶面外延生长是它们的界面晶格畸变能较低的结果;Ti原子分数增加,(Cr,Ti)Si2薄膜的(111)晶面择优取向程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Si2薄膜 Ti掺杂 退火 磁控溅射 外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YAG陶瓷复合材料的烧结致密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宁 刘欢 +2 位作者 王晓阳 阚洪敏 龙海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25-2129,2138,共6页
本文基于机械混合法和液相烧结法制备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并对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质量损耗、致密化等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铝钇摩尔比、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烧结致密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机械混合法和液相烧结法制备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并对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质量损耗、致密化等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铝钇摩尔比、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i C-YAG陶瓷复合材料烧结致密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条件范围内,当烧结温度为1850℃时,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最低,相对密度最大;复合陶瓷材料的相对密度和收缩率在保温时间小于30 min时,变化较大,大于30 min时,变化很小;当铝钇摩尔比为1.5时,质量流失较少,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 C-YAG陶瓷 烧结致密性 烧结温度 保温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电沉积制备铝镁合金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阚洪敏 祝跚珊 +3 位作者 冯筱珺 张宁 王晓阳 龙海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5,共8页
目的以AlCl_3和LiAlH_4为溶质,苯和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电沉积铝镁合金,探索制备铝镁合金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AlCl_3-LiAlH_4-苯-四氢呋喃体系中,采用镁作阳极,通过预电沉积获得一定浓度的Mg^(2+),从而进行电沉积制备铝镁合金镀层。... 目的以AlCl_3和LiAlH_4为溶质,苯和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电沉积铝镁合金,探索制备铝镁合金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AlCl_3-LiAlH_4-苯-四氢呋喃体系中,采用镁作阳极,通过预电沉积获得一定浓度的Mg^(2+),从而进行电沉积制备铝镁合金镀层。改变电流密度、沉积时间、预电沉积时间和预电沉积次数等参数,以探究工艺参数对铝镁镀层的形貌、晶粒大小和镁含量的影响,并通过SEM和EDS检测和分析铝镁合金的镀层形貌、成分及含量。结果镀层主要成分为Al_3Mg_2和Al_(12)Mg_(17),当电流密度为16.67 m A/cm^2时,获得的镀层表面效果最好,其晶粒尺寸可达1~2mm。预电沉积次数越多,通过预电沉积获得的Mg^(2+)越多,铝镁合金镀层中镁的含量越高,最高可达2.93%(质量分数)。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镀层中的镁含量随预电沉积时间的增加而提高。预电沉积次数越多,通过预电沉积溶解的Mg^(2+)越多,铝镁合金镀层中的镁含量越高。当沉积时间过长时,不利于镀层中镁含量的提高。铝镁镀层中的镁含量越高,电化学阻抗越大,腐蚀电位越大,镀层的耐腐蚀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参数 铝镁合金 镁含量 电沉积 耐腐蚀性 有机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980双相钢CMT增材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
9
作者 刘佳旺 刘岩 +1 位作者 姚宇 李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DP980双相钢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方法采用直径1.0 mm的ER120S-G焊丝,选用Q235钢板为基板,基于冷金属过渡(CMT)增材技术,利用Fronius CMT焊机对DP980双相钢进行增材实验,并对增材试样截面的余高、熔宽、成形高度...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DP980双相钢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方法采用直径1.0 mm的ER120S-G焊丝,选用Q235钢板为基板,基于冷金属过渡(CMT)增材技术,利用Fronius CMT焊机对DP980双相钢进行增材实验,并对增材试样截面的余高、熔宽、成形高度及成形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对于单道单层增材试样,随着送丝速度从2.5 m/min逐渐增加到8.0 m/min,熔宽与余高皆呈上升趋势,且熔宽的变化幅度较大;当焊接速度从300 mm/min逐步增至700 mm/min时,焊道的熔宽和余高皆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对于单道多层增材试样,固定其他参数不变,在往复式增材路径下,墙体成形均匀平直,两端尺寸相近,分别为4.7 cm和4.6 cm;固定其他参数不变,当送丝速度和层间温度升高时,增材直壁体试样成形宽度与高度增大。当焊接速度增大时,增材直壁体试样成形宽度与高度减小。结论在单层单道增材制造过程中,通过调整送丝速度和焊接速度的大小,可以有效地控制熔宽和余高,从而确保增材试样的成形质量;往复式增材路径使单道多层增材直壁体的成形更为稳定。单道多层增材试样的成形宽度与高度主要受送丝速度、焊接速度、层间温度的影响。采用CMT增材制造工艺可以实现DP980双相钢的制造,得到良好的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980双相钢 增材制造 增材直壁体 成形特性 冷金属过渡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S1800热成形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及断裂机制分析
10
作者 陈嘉隆 刘岩 +1 位作者 李博 叶海青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205,共9页
目的研究电阻点焊工艺参数对PHS1800热成形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断裂机制。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对PHS1800热成形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观察接头显微组织、测量拉伸强度... 目的研究电阻点焊工艺参数对PHS1800热成形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断裂机制。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对PHS1800热成形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观察接头显微组织、测量拉伸强度及显微硬度分布,系统分析了接头的断裂机制。明确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拉伸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在焊接电流为11.5 kA、焊接时间为0.6 s、电极压力为2.0 kN的条件下,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最优。结论焊接时间和焊接电流对焊接接头拉伸性能的影响较大,电极压力的影响较小。焊接接头的断裂机制分为拔出断裂和界面断裂,2种断裂机制均为脆性断裂,这主要是因为母材与焊接接头部分均有马氏体存在,在拉伸性能上,拔出断裂时接头的抗拉剪能力更好;焊接接头各区域按平均硬度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母材区(727.47HV0.2)、熔核区(687.69HV0.2)、热影响区(632.23HV0.2),这是由于焊接后各个区域的马氏体组织含量不同,以及焊接完成后形成了回火马氏体和铁素体等组织,导致热影响区与熔核区的显微硬度均低于母材区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S1800热成形钢 电阻点焊 拉伸性能 显微硬度 断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制备镍基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冯筱珺 阚洪敏 +3 位作者 魏晓冬 张宁 王晓阳 龙海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2,共8页
金属-陶瓷复合镀层可以显著改善的硬度、致密性、耐蚀性、耐磨性以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可显著得到改善,应用范围广泛。综述了影响复合镀层性能的几大因素,重点介绍了增强相粒子粒径、表面活性剂类型、制备镀层的沉积方式以及第二相颗粒... 金属-陶瓷复合镀层可以显著改善的硬度、致密性、耐蚀性、耐磨性以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可显著得到改善,应用范围广泛。综述了影响复合镀层性能的几大因素,重点介绍了增强相粒子粒径、表面活性剂类型、制备镀层的沉积方式以及第二相颗粒种类对电沉积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陶瓷颗粒尺寸影响复合镀层的性能,细小颗粒对镍基复合镀层具有细晶强化作用,微米级陶瓷颗粒能够大大改善Ni基复合镀层的力学性能。超细纳米陶瓷颗粒作为增强相,可以显著提高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添加纳米颗粒的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优于添加微米颗粒复合镀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提高第二相颗粒在镀层中的复合量及在镀液中的分散性,有利于获得高硬度的复合镀层,进而提高整个镀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超声波-脉冲电沉积法得到的复合镀层形貌更平整,晶粒更细小,结构更致密,且得到的复合镀层硬度更高,耐磨性、耐蚀性更好。与SiC复合镀层相比,SiO_2复合镀层具有更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最后,分析展望了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镍基复合镀层 第二相颗粒 表面活性剂 颗粒尺寸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基陶瓷材料的增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介南 张宁 +3 位作者 周彬彬 阚洪敏 王晓阳 龙海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66-2871,共6页
Al_2O_3基陶瓷因其脆性限制了该项材料的使用范围。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陶瓷增韧技术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陶瓷脆性的由来和陶瓷增韧方法及相关机理。探讨了目前增韧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氧化铝陶瓷 增韧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氮化硼的制备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世强 阚洪敏 +1 位作者 张宁 茹红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72-8077,共6页
六方氮化硼(h-BN)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其特有的形貌、结构导致其在导热填充材料、载体材料、吸附材料等领域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高科技领域中某些极限条件下更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性材料,因此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制备和... 六方氮化硼(h-BN)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其特有的形貌、结构导致其在导热填充材料、载体材料、吸附材料等领域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高科技领域中某些极限条件下更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性材料,因此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六方氮化硼的基本性能,介绍了一些如何来制备六方氮化硼粉体的方法,并分析了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方氮化硼 制备 固相反应 应用 导热填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谭海丰 侯梦晴 +2 位作者 吴晨 贺春林 张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9-144,共6页
镍基复合材料在传统颗粒增强体的作用下可以获得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但往往伴随导热、导电等功能性的下降。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其展现出极高的强度与刚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导电与导热等性能,自问世以来便成为理想的颗粒增... 镍基复合材料在传统颗粒增强体的作用下可以获得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但往往伴随导热、导电等功能性的下降。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其展现出极高的强度与刚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导电与导热等性能,自问世以来便成为理想的颗粒增强体,已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领域大放异彩。因此,石墨烯的添加可以有效提升镍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石墨烯存在密度低、易团聚、与镍基体的浸润性较差等不足,因此石墨烯制备工艺与稳定性、石墨烯在镍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与镍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仍然限制着镍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高性能,如何改进已有制备工艺并不断研发新型工艺仍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目前,已有的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电沉积法、粉末冶金法、分子级混合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制备工艺的改进升级提高了石墨烯的分散性以及其与镍基体之间的浸润性,进而综合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结构性与功能性,这有利于其在电子器件、航天航空、机械化工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镍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对各种制备工艺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介绍了石墨烯对复合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拉伸性能、耐摩擦磨损性、耐腐蚀性、导热及导电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结合镍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研究中学者们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镍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能 导热与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功率和离焦量对2000 MPa级热成形钢激光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婷婷 刘岩 +1 位作者 杜安娜 张文广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7,共9页
目的研究激光功率和离焦量对PHS2000型热成形钢激光焊接接头焊缝区及热影响区显微组织、拉伸特性和硬度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焊接接头的显微结构;利用拉伸实验和显微硬度实验探究焊接接头力学... 目的研究激光功率和离焦量对PHS2000型热成形钢激光焊接接头焊缝区及热影响区显微组织、拉伸特性和硬度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焊接接头的显微结构;利用拉伸实验和显微硬度实验探究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激光功率从3500 W增至4700 W,焊缝区与热影响区平均晶粒尺寸总体呈上升趋势,抗拉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焊缝区平均显微硬度值在635HV~651HV内浮动,热影响区平均显微硬度值在434HV~451HV内浮动;离焦量对焊缝区的组织分布有显著影响,不同离焦量下的组织分布均较为分散,热影响区的晶粒尺寸在离焦量为−3 mm时达到最大,为10.67μm。在不同激光功率和离焦量下,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值存在上下浮动,焊接接头各区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以焊缝为中心,两侧趋于对称分布。硬度分布规律如下:焊缝区硬度>母材区硬度>热影响区硬度。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与离焦量相比,激光功率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拉伸强度的影响更大。在焊接速度为150 mm/min条件下,设置激光功率为4100 W、离焦量为−2 mm,此时抗拉强度最大,为1715 MPa,达到母材抗拉强度的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形钢 激光焊接 激光功率 离焦量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流量对反应共溅射TiN/Ni纳米复合膜结构和结合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春林 高建君 +3 位作者 王苓飞 马国峰 刘岩 王建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38-2042,共5页
以高纯Ti和Ni为靶材,在不同N_2气流量下反应磁控共溅射了TiN/Ni纳米复合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划痕试验研究了N_2气流量对复合膜微结构、界面结合力和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溅射TiN... 以高纯Ti和Ni为靶材,在不同N_2气流量下反应磁控共溅射了TiN/Ni纳米复合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划痕试验研究了N_2气流量对复合膜微结构、界面结合力和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溅射TiN/Ni纳米复合膜组织细小、表面光滑、致密。TiN为fcc结构,其择优取向为(111)面。随N_2气流量增加,复合膜孔隙率、晶粒尺寸和沉积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膜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界面结合力则先提高后下降。本实验条件下,在N_2气流量为16mL/min时所沉积的复合膜表面粗糙度最小、界面结合力最好,分别为2.75nm和44.6N,此时复合膜的摩擦系数最低,为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Ni 纳米复合膜 反应磁控共溅射 微结构 N2流量 界面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低合金高强度钢针状铁素体形核影响因素及形核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岩 王凯 +1 位作者 王建明 贺春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2-105,118,共5页
综述了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低合金高强度钢中针状铁素体形成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针状铁素体显微组织结构特点及其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的主要性能,具体讨论了针状铁素体具有良好强韧性和抗断裂性等力学性能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大线能量焊接条... 综述了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低合金高强度钢中针状铁素体形成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针状铁素体显微组织结构特点及其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的主要性能,具体讨论了针状铁素体具有良好强韧性和抗断裂性等力学性能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影响焊接热影响区中针状铁素体形核长大的因素,包括合金元素及夹杂物的种类和尺寸,得出针状铁素体的形核机理是多种机理联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线能量焊接 低合金高强度钢 针状铁素体 力学性能 形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氧化铝粉体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艳 周琦 +1 位作者 赵丽平 才庆魁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为了获得高纯度超细粒径的氧化铝粉体,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程中必须添加某些添加剂.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粉体制备过程中对粉体粒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晶种和相变添加剂对氧化铝粉体晶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阳... 为了获得高纯度超细粒径的氧化铝粉体,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程中必须添加某些添加剂.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粉体制备过程中对粉体粒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晶种和相变添加剂对氧化铝粉体晶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ZZ)为较理想的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的表面活性剂.当溶胶中不含表面活性剂时粉体表面改性是必然的,因为表面改性可以防止粉体团聚;当溶胶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时,表面改性的作用不明显.晶种和相变添加剂有利于稳定晶型α-A l2O3的生成,而在溶胶中表面活性剂含量较适宜的情况下对氧化铝粉体粒径影响不大.同时,在烧结过程中,硝酸铵会分解释放出多种气体,析出的气体对烧结的固体有粉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粉体 表面活性剂 晶种 相变添加剂 超细 溶胶—凝胶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微乳液-凝胶法合成堇青石陶瓷纳米粉体 被引量:8
19
作者 陆浩然 王少洪 +5 位作者 侯朝霞 王浩 牛厂磊 薛召露 王彩 胡小丹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配制以A l(NO3)3.9H2O、Mg(NO3)2.6H2O和TEOS为前驱体原料的溶胶,使其增溶于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堇青石纳米粉体。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凝胶所需pH值及温度条件、溶胶凝胶机理及析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 配制以A l(NO3)3.9H2O、Mg(NO3)2.6H2O和TEOS为前驱体原料的溶胶,使其增溶于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堇青石纳米粉体。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凝胶所需pH值及温度条件、溶胶凝胶机理及析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纳米堇青石的最佳pH值为5.5,微乳液体系的最佳增溶温度为45℃。所得纳米粉体能在950℃下低温致密化烧结,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ε<3,tanδ<0.001;1 GHz),是应用于高频片式电感等电子元器件的理想介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堇青石 溶胶-微乳液-凝胶法 拟三元相图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原位碳化铬-镍基复合涂层的组织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成虎 任靖日 贺春林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制备陶瓷增强镍基复合涂层,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原位合成了碳化铬-镍基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特征及显微硬度。碳化铬陶瓷的形状主要有四边形(菱形)、六边形和不规则块状;四边形碳化铬为Cr3C2,六边形碳化铬... 为了制备陶瓷增强镍基复合涂层,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原位合成了碳化铬-镍基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特征及显微硬度。碳化铬陶瓷的形状主要有四边形(菱形)、六边形和不规则块状;四边形碳化铬为Cr3C2,六边形碳化铬为Cr7C3,不规则块状碳化铬成分不确定,可能为Cr3C2或Cr7C3;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达到基体的3.5倍;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致密的组织。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Cr-Ni-Fe-C,C,Cr7C3和Cr3C2四相组成,显微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呈良好的冶金结合。该研究对激光原位碳化铬-镍基复合涂层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有一定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碳化铬一镍基复合涂层 激光熔覆 微观组织 碳化铬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