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室内甲醛和PM 2.5的新风净化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邹惠芬 岳志安 +2 位作者 彭辉 许华萌 徐珊珊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2-719,共8页
目的探讨在新风净化系统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变化情况,提出控制室内污染物的合理方法.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某办公房间在雾霾天气典型工况下的实测结果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模拟3种送风方式和3种排风口位置下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甲醛和可吸入... 目的探讨在新风净化系统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变化情况,提出控制室内污染物的合理方法.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某办公房间在雾霾天气典型工况下的实测结果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模拟3种送风方式和3种排风口位置下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甲醛和可吸入肺颗粒物PM 2.5的净化情况.结果3种送风方式中,置换通风方式对室内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最好;3种排风口位置中,靠近污染源的位置,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最好.结论当室外PM 2.5的质量浓度≤150μg/m 3时,新风净化系统能够较好地净化室内PM 2.5,当室内采用置换通风方式,并将排风口布置在靠近污染源的位置时,新风净化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风净化系统 室内空气品质 甲醛 PM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机构建筑主动式与被动式能源供应技术评价体系指标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宏伟 戴鹏飞 +1 位作者 张芸栗 刘雨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7-343,共7页
目的构建公共机构建筑主动式与被动式能源供应技术方案的评价指标,确定我国辽宁省、广东省、青海省,北京市、上海市典型省市中公共机构建筑适宜推行的主动能源与被动能源联合供应技术方案.方法基于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能... 目的构建公共机构建筑主动式与被动式能源供应技术方案的评价指标,确定我国辽宁省、广东省、青海省,北京市、上海市典型省市中公共机构建筑适宜推行的主动能源与被动能源联合供应技术方案.方法基于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能源、技术水平、经济情况、环境影响几个方面的数据统计,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地热能与主动能源和太阳能与主动能源这两种联合供应技术方案的评价体系的权重,分析典型省市适宜推行的主被动能源联合供应方案.结果选取的典型省市中,适宜推行地热能与主动能源方案的为北京市、上海市;适宜推行太阳能与主动能源方案的为北京市,广东省、青海省.结论建立的公共机构建筑主动式能源与被动式能源评价体系,能够为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提出科学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机构 被动式能源 主动式能源 评价体系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柴油池火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培红 张怡 张芸栗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60-1966,共7页
为了分析不同初始环境条件下柴油池火的火行为,以下衬水垫层、直径D为205 mm的柴油池作为主火源和待引燃火源,通过对火焰温度、热辐射强度和烟气蔓延速度的测试,分析初始环境温度、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对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安全防火间距... 为了分析不同初始环境条件下柴油池火的火行为,以下衬水垫层、直径D为205 mm的柴油池作为主火源和待引燃火源,通过对火焰温度、热辐射强度和烟气蔓延速度的测试,分析初始环境温度、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对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安全防火间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环境温度越高,柴油池火进入沸溢喷溅阶段越快,辅油盆被引燃的可能性增大。当风速为0.5 m/s时,环境温度为9℃和25℃时柴油池火的安全间距分别应该保持在0.4D和0.6D以上;当风速为1.0 m/s时,两种环境温度下柴油池火的安全间距均应保持在0.8D以上。在所设置的实验条件下,辅油盆被引燃的临界条件是其接收到的辐射热累计达到392.634 k J/m2以上。低风速条件下,环境初始温度越高,柴油池火蔓延的危险性越大;当风速增加到1 m/s时,环境初始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风速对柴油池火蔓延的影响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火 热辐射 引燃 环境温度 通风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CV牛舍夏季湿帘风机系统运行模拟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慧洁 曹明 +1 位作者 李景琦 丁蕊 《中国奶牛》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为研究LPCV牛舍夏季舍内环境变化规律,为LPCV牛舍提供合理的湿帘风机运行方案,本文以沈阳地区某六排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分别在沈阳夏季设计工况和极端最热工况下... 为研究LPCV牛舍夏季舍内环境变化规律,为LPCV牛舍提供合理的湿帘风机运行方案,本文以沈阳地区某六排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分别在沈阳夏季设计工况和极端最热工况下对舍内环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两种工况条件下舍内的温度和速度分布规律,确定两种工况下的湿帘风机运行方案。模拟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夏季设计工况条件下,风机全开,湿帘喷淋水采用常温水20℃时,舍内环境可满足舍内奶牛舒适性要求;在极端最热工况条件下,风机全开,喷淋水水温需降低至16℃时,舍内环境可满足舍内奶牛舒适性要求;两种工况条件下,1.2m高度截面上沿水平方向最大温度梯度不超过0.068℃/m,舍内平均速度不超过1.92m/s,气流不均匀系数最大为59.86%。同时,该湿帘风机降温模型可应用于我国其他地区LPCV牛舍的通风系统设计,根据不同地区设计参数进行模拟分析,确定通风系统夏季运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数值模拟 湿帘风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条件下柴油池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培红 张怡 张云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149,共5页
为了分析不同通风条件对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引燃特性的影响,进行ф205 mm带水垫层柴油池火的引燃实验,通过对池火燃料的质量损失速率、火焰高度、温度及热辐射等的监测,分析通风环境中柴油池火的热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当风速为0.5 m/s时... 为了分析不同通风条件对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引燃特性的影响,进行ф205 mm带水垫层柴油池火的引燃实验,通过对池火燃料的质量损失速率、火焰高度、温度及热辐射等的监测,分析通风环境中柴油池火的热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当风速为0.5 m/s时,火灾进入旺盛阶段的时间提前,火焰平均温度最高;当风速为1 m/s时,风速的增加导致油池火的质量损失速率增加,位于主火源下风向的待引燃火源获得的热辐射通量增大,火灾旺盛阶段火焰的平均温度降低,火焰高度降低,下风向相邻油盘引燃的时间提前;1 m/s情况下,ф205 mm带水垫层柴油池火的安全间距需增加到1D以上;通风环境对池火发展及蔓延的影响是显著的,应适当加大下风向可燃物的安全间距,合理选择通风排烟风速,优化火灾应急救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火 通风 火焰高度 热辐射 质量损失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聚磷菌颗粒污泥的培养、特性及活性恢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曦 李亚峰 +3 位作者 武利 杨继刚 李倩倩 陈金楠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93-797,共5页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颗粒污泥 沉降性能 活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模式下隧道酒精池火热传递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培红 董家斌 +1 位作者 孟岐 张芸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1495,共5页
为分析不同通风模式对于池火热传递过程的影响,在隧道模型内进行直径0.5 m酒精池火实验,测试和对比燃料质量损失速率、火场温度、火焰辐射热和对流换热热通量.结果表明:在0.5 m/s纵向排烟模式下,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比自... 为分析不同通风模式对于池火热传递过程的影响,在隧道模型内进行直径0.5 m酒精池火实验,测试和对比燃料质量损失速率、火场温度、火焰辐射热和对流换热热通量.结果表明:在0.5 m/s纵向排烟模式下,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比自然通风条件增加了30%左右,这对火灾热传递过程控制不利.在0.8,1 m/s纵向排烟条件下,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及上部热烟气层温度显著降低.0.5 m/s顶部排烟显著降低了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火灾最晚达到旺盛阶段,较早进入衰减阶段.0.5 m/s顶部排烟是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排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火 顶部排烟 纵向排烟 辐射热通量 烟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