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晶茹 高勇 +3 位作者 王帅 徐旺达 及跃 李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纤溶酶 临床观察 治疗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注射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水平与血小板功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敏 刘丽敏 +2 位作者 赵红丽 刘兆奕 张晓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5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Ps)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按照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Ps)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按照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为Hb A1c<7.0%组(A组,58例)及≥7.0%组(B组,68例);并选择同期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提取空腹静脉血检测Tp P及Ps,并采用连续血小板计数法(spcm)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血常规检测MPV值。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Tp P、Ps、MAR、MPV水平,并比较A组和B组Tp P、Ps、MAR、MPV水平及基线资料。结果观察组Tp P为(25.66±16.07)ng/ml、Ps为(17.51±11.07)ng/ml、MAR为(29.38±21.65)%、MPV为(12.68±3.21)fl,均高于对照组的(9.03±7.83)ng/ml、(10.35±9.42)ng/ml、(20.57±11.37)%、(10.14±2.75)f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吸烟所占比例高于A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长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p P、Ps、MAR、MPV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p P、Ps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偏高,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者Tp 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此类人群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风险高。对于此类患者监测这些指标可更好地了解血小板功能及凝血酶活化状态,更好地指导临床,防止急性血栓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体蛋白 P选择素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改善心肌灌注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敏 赵红丽 +3 位作者 王帅 张晓丹 王玥 王晓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993-997,共5页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110例,据血栓积分分为高血栓负荷组和低血栓负荷组,再依据术中选择分为血栓抽吸组...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110例,据血栓积分分为高血栓负荷组和低血栓负荷组,再依据术中选择分为血栓抽吸组及标准PCI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及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以血栓积分≥2分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同低血栓负荷组相比,高血栓负荷组吸烟者比例较高(59.4%比44.9%,P<0.05),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长[(7.9±4.7)h比(5.4±3.5)h,P<0.05],术中应用GPⅡb/Ⅲa比例高(93.8%比80.1%,P<0.05).与标准PCI组相比较,血栓抽吸组TMPG达3级者较多(P<0.05),TMPG≤2级者比例更低,CTFC帧数较少(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 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 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可减少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 血栓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9
4
作者 孙艳 李博慧 王泽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9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6例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6例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药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各58例。西药对照组予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西药治疗,针刺治疗组在西药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分、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与血清血脂、Lp-PLA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针刺治疗组中医证候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分与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清三酰甘油(TA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治疗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分与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指标均显著升高(P <0.05),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清TAG、TC、LDL-C、Lp-PLA2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结论针刺治疗痰浊闭阻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心功能,降低血脂与血清Lp-PLA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针刺治疗 痰浊闭阻证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VKORC1与CYP2C9基因多态性华法林抗凝剂量模型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晓丹 赵红丽 +3 位作者 李潞 周佳萌 王晓昕 王小溪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39-642,共4页
目的 验证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运用VKORC1与CYP2C9基因多态性华法林抗凝剂量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以探求华法林个体化临床应用,缩短达标时间,提高该药使用率与依从性.方法 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目的 验证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运用VKORC1与CYP2C9基因多态性华法林抗凝剂量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以探求华法林个体化临床应用,缩短达标时间,提高该药使用率与依从性.方法 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模型组与经验组,两组各60例,记录基线资料,并提取空腹静脉血检测VKORC1-1639与CYP2C9基因多态性.模型组患者日剂量根据既定公式计算所得给予华法林片,经验组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用药经验及体重给予起始剂量.随访6个月,记录达稳定剂量时间和INR达标时间,计算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TR).结果 两组需要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预测剂量与实际剂量较为接近,有63%的患者未调整剂量,该比例明显高于经验组,达稳态维持剂量时间亦短于经验组,INR达标时间较短.此外模型组TTR>60%患者为39例(53.4%),而经验组为28例(37.3%).结论 利用针对中国人群的基于VKORC1与CYP2C9基因多态性华法林抗凝剂量模型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华法林起始及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可达60%以上.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与P选择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兆奕 刘丽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和血清P选择素(Ps)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6例受试人群的末梢血,其中包括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和31例不稳定心绞痛(UA,UA组)... 目的研究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和血清P选择素(Ps)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6例受试人群的末梢血,其中包括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和31例不稳定心绞痛(UA,UA组)、30例稳定心绞痛(SAP,SAP组)和3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从ACS中选取AMI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术)开通罪犯血管者25例作为冠脉再通组,经药物治疗后冠脉未通者20例作为冠脉未通组,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定量测定受试人群的血浆TpP水平和血清Ps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TpP水平为(1.7±1.5)μg/ml,血清Ps水平为(11.5±4.5)μg/ml,SAP组血浆TpP水平为(2.3±1.4)μg/ml,血清Ps水平为(13.6±3.4)μg/ml,UA组血浆TpP水平为(6.2±2.1)μg/ml,血清Ps水平为(27.7±15.3)μg/ml,AMI组血浆TpP水平为(22.8±9.1)μg/ml,血清Ps水平为(46.2±18.1)μg/ml。正常对照组及SAP组血浆TpP水平及血清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及AMI组血浆TpP水平及血清P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血浆TpP水平及血清Ps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AMI患者诊断即可患者血浆TpP水平为(22.8±9.1)μg/ml,血清Ps水平为(46.2±18.1)μg/ml,冠脉未通组血浆TpP水平为(19.3±7.4)μg/ml,血清Ps水平为(40.6±13.4)μg/ml,冠脉再通组血浆TpP水平为(9.8±7.1)μg/ml,血清Ps水平为(15.2±7.6)μg/ml。冠脉未通组与AMI患者诊断即刻时的血浆TpP和血清P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开通组患者TpP和Ps水平明显低于AMI诊断明确即刻时及冠脉未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P和Ps水平的升高与ACS的发生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ACS患者粥样斑块是否稳定以及观察病情变化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AMI冠脉再通治疗是否成功的间接观察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栓前体蛋白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