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水稻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8
1
作者 胡春丽 陈鹏狮 +3 位作者 王婉昭 刘东明 李菲 林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3-18,共6页
利用辽宁省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平均物候资料及32个水稻主产区气象站1961~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水稻全生育期气温和日照及各主要水稻生育阶段的温度和日照气候适宜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期温度适宜度呈显著... 利用辽宁省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平均物候资料及32个水稻主产区气象站1961~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水稻全生育期气温和日照及各主要水稻生育阶段的温度和日照气候适宜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期温度适宜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升高1℃,适宜度指数增加0.05;气候突变点后暖期水稻温度(日照)适宜度增加(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水稻 气候适宜度 特征 气候变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房一禾 赵春雨 +3 位作者 王颖 顾正强 陈海山 吴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平均值 差异 暖冬 ENSO 气候变化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3
作者 赵春雨 王颖 +2 位作者 李栋梁 罗勇 严晓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5-762,共8页
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终止日期主要在3、... 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终止日期主要在3、4月。降雪初始日期在近47年有所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2.2天。降雪初、终日间天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减少3天。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突变现象。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2~6年的周期。气温与降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降雪的初始日期与同年10月和11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10月和11月的平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降雪 初始日期 终止日期 降雪初、终日间天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3 位作者 李娜 崔妍 易雪 刘鸣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5-886,共12页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4月1日和145 d,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积雪期更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以1月下旬最多;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秋季、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2.27 d·(10a)^(-1)和-3.72 d·(10a)^(-1);162个气象站点中,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提前、积雪终日推后、积雪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积雪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50年来霾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崔妍 赵春雨 +5 位作者 周晓宇 敖雪 王涛 李倩 刘鸣彦 马凡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0-1637,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霾日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赵春雨 张运福 王颖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利用辽宁省3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通过趋势系数、REOF、滑动均方差等方法,对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以14mm/10a的速率减少... 利用辽宁省3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通过趋势系数、REOF、滑动均方差等方法,对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以14mm/10a的速率减少。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降水以偏多为主,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降水偏少,80年代中期降水偏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降水偏少,90年代中期降水偏多,9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一直持续偏少。辽宁夏季降水分为中北部地区及盘锦、抚顺、营口地区、辽河以西部地区、东南部地区3个不同的区域,3个区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夏季降水 趋势分析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辑 严晓瑜 王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8-45,共8页
主要使用辽宁省35个站点1957—2006年霜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相应时间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区霜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近5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推迟近10 d,终霜日期提前约17 d,无霜期日数增加约26 d;初、终霜日期和无... 主要使用辽宁省35个站点1957—2006年霜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相应时间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区霜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近5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推迟近10 d,终霜日期提前约17 d,无霜期日数增加约26 d;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日期明显推后、终霜日期显著提前、无霜期增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西部以及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初霜日期与9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与其他各月高,终霜日期与4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强,无霜期主要受4—9月间各温度因子的影响;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以及无霜期延长都主要是由温度的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地面温度、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伴随气候变暖,辽宁省初、终霜发生日期以及无霜期长度的空间分布都显示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推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 终霜 无霜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区划 被引量:30
8
作者 赵春雨 王冀 +2 位作者 严晓瑜 王颖 罗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5,共7页
根据东北地区19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冬季(12-2月)的逐日降雪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突变分析、t-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CAST(聚类统计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 a来冬季降雪的气... 根据东北地区19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冬季(12-2月)的逐日降雪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突变分析、t-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CAST(聚类统计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 a来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45 a冬季降雪呈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2mm。降雪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为偏少时段,1970年代中期以后到1980年代中期为偏多时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降雪基本持平,在2000年之后降雪量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冬季降雪在45 a间始终存在着10 a左右的长周期,1980年代以后存在着6 a左右的周期,而在1970-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存在着4 a的短周期。EOF分析结果表明:全区一致由北向南的正变化趋势为主要模态,大值区主要位于吉林东部和辽宁西北部,西北-东南反向变化,黑龙江北部同其它区域表现出反向变化特征,也是重要的异常模态。REOF/CAST方法的区划表明:东北地区降雪主要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辽宁-吉林东部、吉林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西南部和黑龙江北部地区,不同区域降雪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冬季降雪 气候特征 降雪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运福 王颖 +1 位作者 赵春雨 魏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81,共7页
利用均匀分布在辽宁省39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近45 a来辽宁省年、季、月降水日数,及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无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近45 a来辽宁省年降水日数是明显减少的,平均每10 a减少... 利用均匀分布在辽宁省39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近45 a来辽宁省年、季、月降水日数,及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无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近45 a来辽宁省年降水日数是明显减少的,平均每10 a减少1.8d,显著减少的区域在辽东半岛和部分沿海地区,显著减少的季节是夏季;连续降水日数在雨季以负趋势为主,而连续无降水日数则以正趋势为主,在辽河平原的西部以及辽西山区的大部两者趋势都很明显,说明这些地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趋势系数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大雾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辑 陈传雷 龚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轻也是造成沈阳市雾日减少的原因之一;大雾的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沿海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4—7月,内陆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9月—次年1月;全省大雾雾日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的趋势比较平稳,呈现以10年左右周期交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沈阳大雾存在2种变化周期,分别为6-8和15年,80年代后仅存在15年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空间分布特征 时间演变规律 气候变暖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赵春雨 王颖 +1 位作者 张玉书 严晓瑜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利用辽宁省35个气象观测站点1956-2005年的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的农业气候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省生长季(4-9月)日照... 利用辽宁省35个气象观测站点1956-2005年的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的农业气候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省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29.4 h;生长季日照百分率减少也很明显,平均每10年减少1.2%;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蒸发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7.3 mm。潜在蒸发量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且全省≥10℃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明显提前,大部分地区近50年提前6 d左右。辽宁省生长季3 350℃积温等值线在最近的10年里有明显的北移和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7
12
作者 赵春雨 刘勤明 李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35,共4页
利用 1 95 1~ 1 998年辽宁全省 2 5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 ,对辽宁省近 48年和近 1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平均气温 降水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辽宁严寒地区南界及采暖节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倩 林毅 +7 位作者 侯依玲 朱玲 崔妍 吴琼 马晓晨 孙沛 孙梦婕 赵春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9-205,共7页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辽宁省严寒地区南界的变化以及对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利用辽宁省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趋势分析、山本(Yamamoto)检验等方法对采暖期气温、采暖长度、采暖强度、辽宁严寒地区和...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辽宁省严寒地区南界的变化以及对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利用辽宁省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趋势分析、山本(Yamamoto)检验等方法对采暖期气温、采暖长度、采暖强度、辽宁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及变化、采暖节能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辽宁平均采暖期长度为148 d,平均气温以0.4℃/(10 a)的速度增长,1987年气候增暖突变后,采暖强度减少率为86℃·d/(10 a),减少范围向辽宁中部和西部扩展,采暖长度减少率为1.8 d/(10 a),南北采暖长度相差43 d。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最大相差11.5℃,气候变暖后严寒地区南界在122°E^124°E之间北移1个纬度,节能率逐年际呈现稳定振荡,均处于负相位,南界变化区间内节能率均达到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采暖期 严寒地区 南界 节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岚 唐亚平 +3 位作者 才奎志 魏南 王艳丽 赵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8579-8580,8589,共3页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及积温、日照、冻土、无霜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和无霜期呈上升趋势,降水、日照和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积温初日...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及积温、日照、冻土、无霜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和无霜期呈上升趋势,降水、日照和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积温初日提前,终日延后;初霜日延后,终霜日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趋势分析 农业气象 辽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辽宁省气候变化区划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涛 王乙舒 +4 位作者 侯依玲 沈力都 赵连伟 顾正强 张海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86-93,共8页
根据辽宁省61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连续两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以及7月平均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在年际变化上,3种气候区划指标总体呈缓慢上升(减小、上升)趋势,波动强度呈缓慢减弱... 根据辽宁省61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连续两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以及7月平均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在年际变化上,3种气候区划指标总体呈缓慢上升(减小、上升)趋势,波动强度呈缓慢减弱(减弱、上升)趋势;但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辽南、辽西地区≥10℃积温日数变化趋势(波动强度)呈缓慢下降(减弱)趋势,其他大部分地区呈缓慢上升(加强)趋势。辽西、辽南地区干燥度(波动强度)呈缓慢减小(减弱)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波动强度)呈交错分布特征。7月平均气温全区呈缓慢增加趋势,南部地区波动强度呈缓慢增强趋势,其他大部分地区呈缓慢减弱趋势。参照郑景云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辽宁省1981~2010年气候状况进行区划,将辽宁省分为2个温度带、3个干湿区、10个气候区。辽宁中西部大部地区属暖温带,东部地区属中温带;西北部属半干旱区,中部属半湿润区,东部属湿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辽宁省 变化趋势 波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空气质量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宏宇 龚强 付丹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39-2849,共11页
利用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7年气象观测数据和沈阳市2013~2017年逐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沈阳市太阳辐射与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空气质量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沈阳市太阳总辐射"变亮"... 利用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7年气象观测数据和沈阳市2013~2017年逐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沈阳市太阳辐射与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空气质量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沈阳市太阳总辐射"变亮"与日照增多、大气清洁度增加有关,与总云量、水汽压基本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太阳辐射与空气质量的季节特征相反,太阳总辐射总体为春夏季和初秋强、深秋和冬季弱,而SO2、NO2、CO、PM10、PM2.5质量浓度以及AQI指数为春夏季和初秋低、深秋及冬季高.在气象因子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情况是影响太阳辐射偏强或偏弱的关键因素,SO2、NO2、CO、PM10、PM2.5质量浓度偏低是沈阳2017年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异常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晴天情况下,沈阳空气质量三级较二级情况下太阳总辐射平均衰减了10%,直接辐射平均衰减了18%.12月下旬的晴天严重污染日,空气污染可导致直接辐射减少67%,总辐射减少34%.PM2.5的削光作用更为明显,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晴天平均太阳直接辐射衰减明显大于以SO2和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情况,虽然PM2.5为首要污染物时的日平均散射辐射大于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情况,但不足以补充其对直接辐射的衰减,进而导致总辐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空气质量 影响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气候变化及若干气象灾害的事实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春雨 曲晓波 +1 位作者 王颖 夏梅艳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
利用辽宁省1961~2005年39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沙道夫干湿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辽宁省夏季低温冷害和沙尘天气的变化。结果... 利用辽宁省1961~2005年39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沙道夫干湿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辽宁省夏季低温冷害和沙尘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辽宁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5年来辽宁的干旱有增加趋势、洪涝减少,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沙尘日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09年辽宁省河流封冻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辑 胡春丽 +1 位作者 李菲 张黎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6期418-422,共5页
利用辽宁省1981—2009年主要河流冻结和解冻日期观测资料,分析河流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封冻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宁省各流域河流平均冻结日期最早出现在11月3日,最晚在11月15日;河流平均解冻日期最早出现在3... 利用辽宁省1981—2009年主要河流冻结和解冻日期观测资料,分析河流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封冻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宁省各流域河流平均冻结日期最早出现在11月3日,最晚在11月15日;河流平均解冻日期最早出现在3月15日,最晚在3月30日;平均封冻期为120~146 d。1981—2009年河流冻结和解冻日期分别呈显著的推迟和提前趋势,封冻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冻结日期的早晚受11月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同年3月地面温度的升高对解冻日期的提前影响最大,封冻期的长短对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冰 封冻期 气候变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10年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检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辑 金巍 赵连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87,共6页
参考了现阶段国内外的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办法,根据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种新的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办法,并对近10年(1994年以来)辽宁省短期气候预测资料进行客观评定,把原办法的评定结论与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 参考了现阶段国内外的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办法,根据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种新的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办法,并对近10年(1994年以来)辽宁省短期气候预测资料进行客观评定,把原办法的评定结论与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办法的指导思想、评分原理以及预报评分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均优于原办法,更符合实际,客观性更强,突出了气候预测的趋势性,提高了异常事件趋势的预测能力,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水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办法评定的月、季、年尺度气候预测质量较原办法有明显提高,其中,全年降水预测质量平均提高4%,平均气温预测质量平均提高9%,所以新办法客观地评定更有利于促进短期气候预测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评估办法 对比分析 预测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温序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春雨 任国玉 +1 位作者 王颖 严晓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251-14254,共4页
利用1961~2006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乡村站的气温变化趋势特点,重点研究了城市化对城镇站和国家站气温记录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表明:近46年辽宁省所有台站的年... 利用1961~2006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乡村站的气温变化趋势特点,重点研究了城市化对城镇站和国家站气温记录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表明:近46年辽宁省所有台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呈增温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乡村站;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近20多年更加明显;由于热岛效应增强的影响,辽宁省各类城市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影响。其中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和国家站的年平均热岛增温分别为0.05℃/10a、0.03℃/10a和0.01℃/10a,其热岛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4.9%、5%和3.3%。此外,城市热岛增温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气温序列 城市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