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加糯玉米新品种沈糯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
作者 朱敏 郭涛 +3 位作者 张曼册 李凤海 钟雪梅 王宏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0,共3页
沈糯20号是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以自交系SY-KN167为母本、自交系SY-sh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白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穗型美观、籽粒饱满、抗病性强,适宜在辽宁地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 沈糯20号是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以自交系SY-KN167为母本、自交系SY-sh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白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穗型美观、籽粒饱满、抗病性强,适宜在辽宁地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玉20230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加糯玉米 沈糯20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玉米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健 钟雪梅 +2 位作者 吕香玲 李凤海 史振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90,共9页
烟嘧磺隆是广谱灭生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玉米苗期杂草的控制。由于不同品种玉米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不同,因此部分品种玉米因其发生严重药害的问题屡见报道。文章从烟嘧磺隆的作用机理、不同品种玉米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鉴定... 烟嘧磺隆是广谱灭生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玉米苗期杂草的控制。由于不同品种玉米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不同,因此部分品种玉米因其发生严重药害的问题屡见报道。文章从烟嘧磺隆的作用机理、不同品种玉米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鉴定以及玉米抗烟嘧磺隆的遗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目前对玉米抗烟嘧磺隆基因的定位尚不明确,烟嘧磺隆在玉米体内代谢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困难等问题,认为未来可通过对玉米抗烟嘧磺隆内源基因的发掘以及实现基因的最终转化来提高不同品种玉米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烟嘧磺隆 药害 耐药性 种质鉴定 遗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晶晶 李凤海 +4 位作者 史振声 王宏伟 王志斌 吕香玲 朱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3,共5页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昌图地区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大,且光照、积温充足,适宜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包括中地168、辽单1211、沈玉29、丹玉206和辽单527,中地168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82500株·hm-2、沈玉29为82 500株·hm-2、丹玉206为45 000株·hm-2、辽单527为45 000株·hm-2;阜新地区光照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玉米的平均产量较低,中地168、辽单1211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中地168适宜密度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67 500株·hm-2;海城地区积温最高,降雨充足,光照条件较差,适宜郑单958、铁研56和丹玉405种植,郑单958和铁研56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丹玉405适宜密度37 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气象因子 生态适应性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种丹玉39的增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史振声 杨扬 +3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吕香铃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74,共3页
通过5个密度和4个施肥量处理,对玉米品种丹玉39的密植潜力和增肥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玉39对密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在49500株/hm2到63000株/hm2之间产量没有较大变化;丹玉39的最高产量与郑单958相当,分别为14460kg/hm2和14178kg/... 通过5个密度和4个施肥量处理,对玉米品种丹玉39的密植潜力和增肥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玉39对密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在49500株/hm2到63000株/hm2之间产量没有较大变化;丹玉39的最高产量与郑单958相当,分别为14460kg/hm2和14178kg/hm2,显示出较大的生产潜力;产量和经济效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最高产量下的经济效益比对照(生产上的施肥量)增加29.22%;与郑单958相比,丹玉39的耐瘠薄性,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玉39 密度 施肥量 增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玉米自交系抗旱性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凤海 朱敏 吕香玲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4,共4页
采用人工水分胁迫处理,通过植物生理学方法,对1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存在明显差异,沈136、齐319、丹598和沈137耐旱性较好,可以作为玉米耐旱育种的基础材料。干旱胁迫下,玉米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 采用人工水分胁迫处理,通过植物生理学方法,对1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存在明显差异,沈136、齐319、丹598和沈137耐旱性较好,可以作为玉米耐旱育种的基础材料。干旱胁迫下,玉米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和ASI与玉米子粒产量极显著相关,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的强弱,和抗旱系数、抗旱指数一样可以作为玉米育种耐旱自交系筛选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抗旱性 鉴定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吕颖颖 李博 +7 位作者 江大龙 史振声 李凤海 马永光 朱敏 吕香玲 胡海军 王宏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7,共3页
以8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基因型、2,4-D浓度、AgNO3浓度以及蔗糖浓度对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率存在基因特异性,2,4-D浓度在0~3 mg/L时褐化率保持在较低水平,AgN03浓度在1.7mg/L与10 mg/L... 以8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基因型、2,4-D浓度、AgNO3浓度以及蔗糖浓度对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率存在基因特异性,2,4-D浓度在0~3 mg/L时褐化率保持在较低水平,AgN03浓度在1.7mg/L与10 mg/L时褐化率最低,30 mg/L蔗糖有助于降低褐化率.适当激素及添加物浓度是建立高效再生体系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胚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玉米籽粒花青素粗提液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朱敏 史振声 李凤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87-90,共4页
以不同基因型紫玉米籽粒中提取的花青素粗提液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紫玉米籽粒总酚、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并对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测定,同时分析了紫玉米籽粒中总酚和花青素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性... 以不同基因型紫玉米籽粒中提取的花青素粗提液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紫玉米籽粒总酚、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并对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测定,同时分析了紫玉米籽粒中总酚和花青素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紫玉米品种花青素、总酚含量、还原力及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FS7011花青素、总酚含量最高。紫玉米籽粒花青素和总酚含量与其还原力、清除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紫玉米富含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用于开发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玉米 总酚 花青素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品种混作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敏 史振声 +1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志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以基因型不同、表现型有一定差异的玉米单交种组成两个混作群体,对混作与单作群体的产量、群体结构、生理指标、田间小气候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合理混作增产效果显著。混作增产的机理主要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 以基因型不同、表现型有一定差异的玉米单交种组成两个混作群体,对混作与单作群体的产量、群体结构、生理指标、田间小气候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合理混作增产效果显著。混作增产的机理主要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混作群体的立体式结构即凹凸式冠层使群体受光面积增加,冠层内光照增强、通气性改善、CO2浓度提高,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群体增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混作 产量 生理指标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对紫玉米花青素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敏 史振声 +1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志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为了筛选出对紫玉米花青素粗提液纯化性能好的树脂,采用AB-8型、X-5型、D101型和NKA-9型4种大孔树脂对紫玉米花青素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紫玉米花青素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以Langmuir单层吸附方程制定吸附等温曲线... 为了筛选出对紫玉米花青素粗提液纯化性能好的树脂,采用AB-8型、X-5型、D101型和NKA-9型4种大孔树脂对紫玉米花青素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紫玉米花青素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以Langmuir单层吸附方程制定吸附等温曲线,并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对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的影响及不同树脂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X-5树脂吸附平衡速率常数最大,达到饱和吸附量所用时间最短,经Langmuir单层吸附回归方程预测出X-5树脂静态吸附时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3.1915mg/g。在pH=4时,饱和吸附量最大。因而X-5可用做纯化紫玉米花青素较为合适的吸附剂,解吸时宜选用40%乙醇做为洗脱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玉米花青素 大孔树脂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史振声 王志斌 +1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宏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玉米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作粮食、饲料和满足传统工业需要,而是向众多的新领域拓展.为了适应新需求,育种家们通过遗传改良已经创造出一些新型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优质蛋白玉米)、...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玉米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作粮食、饲料和满足传统工业需要,而是向众多的新领域拓展.为了适应新需求,育种家们通过遗传改良已经创造出一些新型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蛋白玉米和高淀粉玉米等等.本文主要就美国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做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高直链淀汾玉米 综合利用 育种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处理幼苗和盆栽水分胁迫不同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凤海 朱敏 葛云侠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0-42,46,共4页
用高渗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发芽和幼苗培养试验,同时进行室外盆栽控制水分,在苗期和开花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试验测定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EG处理后,所测定的指标与田间水分胁迫一样具有相同的趋势,都表现电... 用高渗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发芽和幼苗培养试验,同时进行室外盆栽控制水分,在苗期和开花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试验测定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EG处理后,所测定的指标与田间水分胁迫一样具有相同的趋势,都表现电导率上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片水势增大,说明利用PEG处理模拟水分胁迫,能够达到与田间水分胁迫相似的效果。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抗旱鉴定指标与水分胁迫下的籽粒产量表现极显著相关。因此可以利用PEG模拟干旱胁迫代替盆栽、田间水分胁迫对玉米种质进行抗旱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抗旱性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胆碱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云侠 王建民 +5 位作者 王志斌 李凤海 汪澈 陈凤玉 金太星 史振声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30,共3页
以不同浓度氯化胆碱(CC)溶液叶片喷施玉米幼苗,然后进行轻度干旱胁迫(PEG 10%)处理。干旱胁迫下,喷施氯化胆碱的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低于干旱处理但未喷施氯化胆碱的对照,其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干旱处理但未... 以不同浓度氯化胆碱(CC)溶液叶片喷施玉米幼苗,然后进行轻度干旱胁迫(PEG 10%)处理。干旱胁迫下,喷施氯化胆碱的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低于干旱处理但未喷施氯化胆碱的对照,其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干旱处理但未喷施氯化胆碱的对照。氯化胆碱还能使玉米幼苗在长期轻度干旱条件下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胆碱 玉米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果皮厚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晓云 史振声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0,共2页
果皮厚度是衡量鲜食玉米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果皮厚度与柔嫩性存在密切关系,果皮结构、组成成分的不同使果皮厚度与柔嫩性之间有所差异。果皮厚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与其相关的QTL位点主要有8个,不同基因型间果皮厚度存在... 果皮厚度是衡量鲜食玉米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果皮厚度与柔嫩性存在密切关系,果皮结构、组成成分的不同使果皮厚度与柔嫩性之间有所差异。果皮厚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与其相关的QTL位点主要有8个,不同基因型间果皮厚度存在差异。此外,采收期的早晚对果皮的薄厚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果皮厚度 遗传基础 采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宏伟 梁业红 +2 位作者 史振声 张世煌 葛云侠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以玉米自交系R18-599和齐319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为转化受体,对农杆菌浸染并共培养3 d后对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进行检测,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对转化效率有很大影响,以愈伤组织继代两次、预培养7 d左右为浸染... 以玉米自交系R18-599和齐319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为转化受体,对农杆菌浸染并共培养3 d后对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进行检测,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对转化效率有很大影响,以愈伤组织继代两次、预培养7 d左右为浸染的最佳时期;另外,EHA105菌株对玉米自交系齐319愈伤的浸染效果要好于对R18-599,其平均GUS瞬时表达率分别为31.20%和23.74%,经t测验达显著水平(t<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愈伤组织 农杆菌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发生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宏伟 史振声 邢志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665-4666,共2页
以5个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对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的材料发生褐化的程度不同。参试材料以沈农糯玉米和白糯1号褐化率较低;培养基添加20g/L甘露醇后褐化率由高于30%降到10%以... 以5个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对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褐化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的材料发生褐化的程度不同。参试材料以沈农糯玉米和白糯1号褐化率较低;培养基添加20g/L甘露醇后褐化率由高于30%降到10%以下;培养温度为24~25℃时,幼胚褐化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胚 组织培养 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红雪 史振声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7-51,共5页
从盐分胁迫对玉米的种子萌发、植株形态及产量、耐盐性生理反应和生化机制、生物膜透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玉米耐盐性鉴定的方法与评价指标,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玉米 耐盐性 鉴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吕颖颖 史振声 +1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144-15145,15173,共3页
文中针对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情况,综述了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玉米基因型、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附加物等,旨在为建立高诱导率、广谱性的愈伤组织培养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玉米幼胚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金红 霍岩 +2 位作者 付莉 陶承光 史振声 《辽宁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5,共5页
为建立高效的玉米再生体系,以玉米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Pro、AgNO_3和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浓度的玉米素和IBA对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佳的组合为基本培养基中添加L-Pro 700 mg/... 为建立高效的玉米再生体系,以玉米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Pro、AgNO_3和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浓度的玉米素和IBA对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佳的组合为基本培养基中添加L-Pro 700 mg/L、AgNO_30.1 mg/L和2、4-D 1.5 mg/L;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5 mg/L的玉米素可有效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再生芽和再生植株分化率分别达到97.96%和97.67%,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1 mg/L的IBA生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愈伤诱导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玉米生产条件下增施肥料增产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史振声 王健 +1 位作者 朱敏 李凤海 《耕作与栽培》 2014年第5期1-3,8,共4页
利用7个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在三个生态区,历经过5年,对增加施肥量的增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情况下,施肥量增加20%~30%以后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个生态区平均增产3.7%,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之间、不同耐密性品种... 利用7个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在三个生态区,历经过5年,对增加施肥量的增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情况下,施肥量增加20%~30%以后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个生态区平均增产3.7%,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之间、不同耐密性品种之间、以及不同年份之间差异不大;增加施肥量对品种的适宜密度以及适宜密度范围也没有明显改变.认为耕层和土壤质量已经成为辽宁进一步增产和肥效发挥的首要限制因子,科学合理的耕地方式是辽宁玉米大幅度增产和可持续增产的出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肥 产量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玉米混作研究初报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敏 史振声 +1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志斌 《中国种业》 2010年第8期63-65,共3页
用3个不同株高的玉米单交种组配成两个混作群体,对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形态指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A·B混作增产3%左右,B·C混作增产7%左右;混作后茎折率较单作明显降低。分析表明... 用3个不同株高的玉米单交种组配成两个混作群体,对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形态指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A·B混作增产3%左右,B·C混作增产7%左右;混作后茎折率较单作明显降低。分析表明,混作增产的原因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而当代杂种优势的作用对增产效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混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