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FLP区分中国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及致病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曹远银 朱桂清 +2 位作者 姚平 周江鸿 刘维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后,不同小种或致病型都出现了相同限制酶谱带,而特定酶/小种(或致病型)组合又都有特异酶谱带。计算了小种间或致病型间的共有DNA片段的比率。初步说明了RFLP可以作为深入探讨小麦秆锈菌种内不同小种、致病型间以及新致病型DNA差异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种 秆锈菌 致病型 RFLP 中国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脱除唐菖蒲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家书 刘丹红 +3 位作者 俞孕珍 刘景福 赵文生 徐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2-347,共6页
应用热处理与茎尖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唐菖蒲携带的CMV,BYMV,TMV进行脱病毒研究。脱毒试管苗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脱病毒效... 应用热处理与茎尖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唐菖蒲携带的CMV,BYMV,TMV进行脱病毒研究。脱毒试管苗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脱病毒效果优于单独进行茎尖组织培养的效果。42℃处理5d的茎尖组织培养试管苗脱病毒的综合效果最佳。同时改进了唐菖蒲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及生根培养基,缩短了培养周期,使一个茎尖外殖体一年内可扩繁30000余倍。并提出了商品化生产脱毒种球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 脱病毒 热处理 茎尖组织培养 脱毒试管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秆锈菌越冬越夏以及周年循环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振涛 吴友三 韦绍兴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以实际调查和理论推导,结合有关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秆锈菌在我国的越冬越夏及周年循环的问题.这一结果为我国小麦秆锈菌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小麦抗秆锈基因应用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在理论上、学术上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越冬 越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田保健剂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家书 张恩禄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34,共4页
麦田保健剂应用研究杨家书张恩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辽宁省小麦生育后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多种小麦病虫害如小麦白粉病、叶绣病、叶枯性病害、麦蚜以及干热风等常影响小麦灌浆成熟。一般多采用喷撒杀菌剂、杀虫剂或激素... 麦田保健剂应用研究杨家书张恩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辽宁省小麦生育后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多种小麦病虫害如小麦白粉病、叶绣病、叶枯性病害、麦蚜以及干热风等常影响小麦灌浆成熟。一般多采用喷撒杀菌剂、杀虫剂或激素进行防治。上述方法,往往由于防治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保健剂 增产效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拮抗细菌PE4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美玲 曹远银 李会娜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68,共2页
拮抗细菌PE4是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对小麦白粉病有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对该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24-28℃,pH值为7,装液量为30 ml,接菌量为30%,发酵时间为48 h时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最高。
关键词 拮抗细菌 发酵条件 抑菌活性 小麦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锈2号”小麦耐叶锈病特性的研究
6
作者 杨家书 王志民 +1 位作者 吴畏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小麦耐病品种“耐锈2号”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耐叶锈小麦品种具有高度感病品种的严重病情,反应型,普遍率和严重率均高。病害的潜伏期短,发展速度快,夏孢子堆较大,产孢能力较强等。对小麦在孕穗初期高强度接种病原菌的(?)迫... 小麦耐病品种“耐锈2号”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耐叶锈小麦品种具有高度感病品种的严重病情,反应型,普遍率和严重率均高。病害的潜伏期短,发展速度快,夏孢子堆较大,产孢能力较强等。对小麦在孕穗初期高强度接种病原菌的(?)迫下,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幅度较小。并且发现对小麦叶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反应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叶锈病 耐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唐菖蒲病毒种类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丹红 杨家书 +3 位作者 王志民 高增贵 李弋 候文宝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浸染。阐明了染病寄主的症状与病毒毒原种类的相关性,在典型症状中,碎色症和斑驳症的植株多为受CMV侵染造成,条斑症和皱叶症主要是由BYMV侵染引起。TMV的含量较低,尚未单独引起寄主的典型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 病毒病 对流免疫电泳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廉萍 曹远银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从辽宁、吉林等省各地番茄种植园区采集土壤样本82份,采用土壤稀释法进行分离,获得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51株。其中K5的拮抗能力最强且稳定,其抑菌圈可达38 mm。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试验对K5的作用机制进行了... 从辽宁、吉林等省各地番茄种植园区采集土壤样本82份,采用土壤稀释法进行分离,获得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51株。其中K5的拮抗能力最强且稳定,其抑菌圈可达38 mm。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试验对K5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5能产生抗菌物质,可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生长,其中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3.2%,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8.3%。对K5在番茄果实上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其防效可达到73.1%,与50%多菌灵500倍液的防治效果相当,是一种有潜力的生防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灰霉病菌 拮抗细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抗源京核8811品系抗小麦条锈病主效基因的单体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敬原 徐世昌 +2 位作者 张书绅 赵文生 张继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采用单体分析技术 ,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 CY31和埃塞俄比亚菌系 35E134的单孢菌系对重要抗源京核 8811品系进行抗条锈基因分析及定位。结果表明 :京核 8811含有抗 35E134菌系、位于 2 A染色体上和抗 CY31菌系、位于 4 D染色体上的... 采用单体分析技术 ,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 CY31和埃塞俄比亚菌系 35E134的单孢菌系对重要抗源京核 8811品系进行抗条锈基因分析及定位。结果表明 :京核 8811含有抗 35E134菌系、位于 2 A染色体上和抗 CY31菌系、位于 4 D染色体上的两对显性抗条锈基因 ,二者均控制 0 - 0 ;的侵染型。异同比较显示 ,定位基因不同于国际上已定名的抗条锈基因 ,谓之新基因 ,暂定名为 Yr Jh1和Yr Jh2。 Yr Jh2具有比 Yr Jh1更宽的抗性谱 ,二者同时存在 ,使京核 8811具有较强的抗条锈性 ,抗中国目前所有小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效基因 单体分析 条锈病 抗病育种 抗源 系核8811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1 位作者 朱桂清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抗秆锈基因 品种布局 基因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家书 曹远银 +4 位作者 王志民 于泉林 杨英慧 杨乃成 齐永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5-249,共5页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力频率 抗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邱永春 张书绅 刘永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数品种(系)主要含有Sr5、Sr31,少量品种含有Sr11、21、29等抗病基因;东北春麦区的小麦抗病品种(系)主要含有Sr5、6、8a、9b、9e、11、21、27、30、31、34、36等多基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小麦品种(系) 抗病基因推导 S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振涛 姚平 +1 位作者 曹远银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436-438,共3页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离体叶培养通过3年对比试验,已进入实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 秆锈菌 生理小种 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麦区小麦抗锈病和白粉病育种策略及多样化二线抗源加速利用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书绅 邱永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37-342,共6页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质种质导人、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锈病 小麦白粉病 二线抗源 抗病育种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小麦育种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永春 张书绅 《辽宁农业科学》 2001年第3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辽宁 小麦 育种 现状 发展 优质专用品种 种质资源 配套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