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种子DNA快速提取新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马蕾蕾 徐世昌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27,共2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植物种子DNA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新方法。基本过程包括选取饱满植物种子3~5粒并研成细粉,用提取缓冲液提取、离心分离、异丙醇沉淀、TE缓冲液保存得到的DNA。结果表明:所获得的DNA浓度和质量均较高,经扩增与琼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植物种子DNA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新方法。基本过程包括选取饱满植物种子3~5粒并研成细粉,用提取缓冲液提取、离心分离、异丙醇沉淀、TE缓冲液保存得到的DNA。结果表明:所获得的DNA浓度和质量均较高,经扩增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非常清晰的DNA谱带,特别适合序列特征扩增区段(Sequence-CharacterizeAmplifiedRegion,SCAR)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DNA提取 植物种子 SCA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唐菖蒲病毒种类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丹红 杨家书 +3 位作者 王志民 高增贵 李弋 候文宝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浸染。阐明了染病寄主的症状与病毒毒原种类的相关性,在典型症状中,碎色症和斑驳症的植株多为受CMV侵染造成,条斑症和皱叶症主要是由BYMV侵染引起。TMV的含量较低,尚未单独引起寄主的典型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 病毒病 对流免疫电泳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与控病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1 位作者 魏松红 王美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5,共5页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曹远银 韩建东 +1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9,共4页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菌 病害流行 UG99 Sr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种群及其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3
5
作者 潘晓静 陈楠 +2 位作者 姚远 刘限 高增贵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EF-1α序列分析技术进行了镰孢菌种类的辅助鉴定,确定属于7个种:禾谷镰孢菌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41%,藤仓镰孢菌为次优势种,分离频率为18.64%;燕麦镰孢菌、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锐顶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08%,3.39%,3.39%,3.39%,1.70%。同时,在玉米成株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可以侵染玉米,较玉米茎腐镰孢菌的致病力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镰孢菌 种群 致病性 EF-1α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秀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顶腐镰孢菌rDNA-ITS和EF-1a基因序列及UP-PC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璐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张硕 高金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采自辽宁省部分地区的45份玉米顶腐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89株镰孢菌,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孢菌(F.prolif... 对采自辽宁省部分地区的45份玉米顶腐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89株镰孢菌,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经EF-1a基因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将顶腐镰孢菌分为4个组。用5条通用引物经UP-PCR扩增后,扩增出5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占总条带数的93.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当相似系数0.626时,可将24个菌株划分为4个组,EF-1a基因序列与UP-PCR和ITS序列相比,更能体现镰孢菌种间和种内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顶腐镰孢菌 ITS EF-1α基因 通用引物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源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于基成 刘秋 +2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2-517,共6页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效均优于其他生物药剂。直接测定不同药剂对白粉病无性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24.47,比三唑酮的EC50值(35.04)低,说明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不接种白粉病条件下,辽春10小麦喷施植物源杀菌剂等药剂后,出现了类似抗病品种的反应,体内的重要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酯酶(EST)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都有显著升高,这可能是控制病害发展的相关生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药剂 生物防治 防御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麦区2006-2007年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监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晓蕾 曹远银 +2 位作者 孙芳 迟文娟 徐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对2006-2007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80份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3个单孢子堆菌系,经生理小种及群体毒性频率测定,共鉴定出29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小种。15号小种在2006年和2007年的频率分别为15.3%和14.8%,其... 对2006-2007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80份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3个单孢子堆菌系,经生理小种及群体毒性频率测定,共鉴定出29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小种。15号小种在2006年和2007年的频率分别为15.3%和14.8%,其次为415号和11号小种。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v1v、3 av、3 b、v3 cv、5、v6、v7v、8、v1+2+9和v17毒力频率较高(>66%),而v2v、4、v12、v16和v21毒力频率较低(<21%),说明目前在东北春麦区含有Pm2、Pm4、Pm12、Pm16和Pm21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白粉菌 生理小种 毒力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1 位作者 朱桂清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抗秆锈基因 品种布局 基因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小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赵辉 赵柏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UP-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家书 曹远银 +4 位作者 王志民 于泉林 杨英慧 杨乃成 齐永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5-249,共5页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力频率 抗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晶 曹远银 +1 位作者 程艳辉 宋晶晶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99,共3页
自2009年以来,从山东、甘肃等11省采集土样74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198株,其中真菌46株,细菌68株,放线菌84株。通过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药效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3株防效较好的菌株。将所筛选的3个菌株进行... 自2009年以来,从山东、甘肃等11省采集土样74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198株,其中真菌46株,细菌68株,放线菌84株。通过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药效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3株防效较好的菌株。将所筛选的3个菌株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DL26和PJ2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病情指数与三唑酮处理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74.43%和70.0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菌株DL26和PJ2处理的小麦株高分别为76.39 cm、74.65 cm,千粒重为41.21 g、40.69 g,与清水对照株高(67.73 cm)和千粒重(32.55 g)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三唑酮处理(株高73.11 cm,千粒重39.41 g)相比,DL26处理的小麦株高显著增加,2个菌株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抗源京核8811品系抗小麦条锈病主效基因的单体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敬原 徐世昌 +2 位作者 张书绅 赵文生 张继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采用单体分析技术 ,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 CY31和埃塞俄比亚菌系 35E134的单孢菌系对重要抗源京核 8811品系进行抗条锈基因分析及定位。结果表明 :京核 8811含有抗 35E134菌系、位于 2 A染色体上和抗 CY31菌系、位于 4 D染色体上的... 采用单体分析技术 ,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 CY31和埃塞俄比亚菌系 35E134的单孢菌系对重要抗源京核 8811品系进行抗条锈基因分析及定位。结果表明 :京核 8811含有抗 35E134菌系、位于 2 A染色体上和抗 CY31菌系、位于 4 D染色体上的两对显性抗条锈基因 ,二者均控制 0 - 0 ;的侵染型。异同比较显示 ,定位基因不同于国际上已定名的抗条锈基因 ,谓之新基因 ,暂定名为 Yr Jh1和Yr Jh2。 Yr Jh2具有比 Yr Jh1更宽的抗性谱 ,二者同时存在 ,使京核 8811具有较强的抗条锈性 ,抗中国目前所有小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效基因 单体分析 条锈病 抗病育种 抗源 系核8811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LP区分中国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及致病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远银 朱桂清 +2 位作者 姚平 周江鸿 刘维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后,不同小种或致病型都出现了相同限制酶谱带,而特定酶/小种(或致病型)组合又都有特异酶谱带。计算了小种间或致病型间的共有DNA片段的比率。初步说明了RFLP可以作为深入探讨小麦秆锈菌种内不同小种、致病型间以及新致病型DNA差异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种 秆锈菌 致病型 RFLP 中国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抗2,4-D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会娜 曹远银 +1 位作者 孙艳秋 魏松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2,共4页
采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法(EDC),将2,4-D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共价偶联,分别合成免疫原2,4-D-BSA和包被原2,4-D-OV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鉴定.用合成的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并用合成的包被原进行ELISA试验对抗血... 采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法(EDC),将2,4-D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共价偶联,分别合成免疫原2,4-D-BSA和包被原2,4-D-OV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鉴定.用合成的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并用合成的包被原进行ELISA试验对抗血清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抗血清效价达1.6×10^5.用所制备的抗血清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优化了ELISA的工作条件,方阵测定确定了包被抗原最佳浓度(5 μg/mL),抗血清最佳稀释度 (1∶50 000),并建立了ELISA标准工作曲线.工作曲线表明在50~2 000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检测底限为50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D ELISA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楤木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常迺滔 于萍 +3 位作者 雍一丘 李伟 程晖 王洪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节6-芐氨基嘌呤(6-BA)、3-吲哚丁酸(IBA)、1-萘乙酸(NAA)、3-吲哚乙酸(IAA)等4种生长素的配比和浓度,成功地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辽东楤木茎尖、茎等部位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离体培...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节6-芐氨基嘌呤(6-BA)、3-吲哚丁酸(IBA)、1-萘乙酸(NAA)、3-吲哚乙酸(IAA)等4种生长素的配比和浓度,成功地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辽东楤木茎尖、茎等部位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苗和分化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NAA0.01mg·L-1+6-BA0.5mg·L-1、NAA0.02mg·L-1+6-BA0.5mg·L-1和NAA0.01mg·L-1+IBA1.5mg·L-1,应用该技术体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再生植株成活率分别为94%、22.5%、98%,该技术体系为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楤木 离体培养技术体系 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08年我国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及其对Ug99抗性新种质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韩建东 曹远银 孙仲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为明确我国目前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利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对2007-2008年采于黑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的59个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21C3CTH、21C3CFH、21C3CPH和34MKG四个小种。其中21C3CTH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2.9%,未发现... 为明确我国目前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利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对2007-2008年采于黑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的59个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21C3CTH、21C3CFH、21C3CPH和34MKG四个小种。其中21C3CTH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2.9%,未发现新的小种和Ug99。利用47个Sr单基因系测定了21C3CTH和21C3CFH等的毒力谱,将我国优势小种与Ug99的毒力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Ug99能够克服Sr5、Sr9 e、Sr11、Sr21、Sr30、Sr31、Sr38等我国大多数有效抗秆锈病基因,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潜在威胁。利用我国优势小种21C3CTH、21C3CFH和34MKG对从CIMMYT引入的131份抗Ug99的小麦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有近30%的材料只对其中一个或两个小种具有抗性或者全无抗性;有92份材料对全部供试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做为今后育种的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生理小种 UG99 CIMMY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地蔬菜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9
作者 贺字典 高玉峰 +2 位作者 吴贺平 高增贵 张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154,共8页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比对鉴定出11个木霉种,其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蔬菜保护地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表明种植年限、蔬菜种...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比对鉴定出11个木霉种,其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蔬菜保护地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表明种植年限、蔬菜种类、轮作制度、杀菌剂等均会影响木霉菌数量和分布,木霉菌的数量与种植年限、蔬菜种植结构密切相关,连作时,当种植年限超过10 a,木霉菌数量减少;轮作地比连作地木霉菌数量虽然下降,但在真菌中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种植葱蒜类蔬菜的地块比种植番茄、黄瓜的地块木霉菌数量多。从蔬菜田中分离到的木霉菌对杀菌剂的抗性较强。土壤因素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木霉菌数量的影响最为重要,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直线方程为y=0.13x-1.07。表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轮作是提高木霉菌生物种群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蔬菜土壤 ITS和TEF序列 木霉菌种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的微卫星标记 被引量:8
20
作者 韩建东 李伟华 +2 位作者 曹远银 宫志远 姚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抗性鉴定分析,利用分离群体集群分析法对位于小麦1D染色体上的57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扩增多态性筛选。获得2对在亲本及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共显性标记Xbarc152和Xcfd15,位于Sr33两侧,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4cM和2.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小麦秆锈病 Sr33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